从日常炊具到至尊神器r——论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鼎,溯其源,乃“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鼎部》).它诞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最初鼎是华夏先民用于煮食烹饪的炊具馔器,其型态主要有三足圆鼎、四足方鼎两类,铸造材料有陶、青铜和铁等.鼎之研制开发使得古人拥有质量可靠、功用齐全、便于加工熟食的工具,它将古人的吃食由烧烤扩展至烹煮,属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极大地提升了上古人类的卫生健康、生活条件与美食认知.人们常用“钟鸣鼎食”“列鼎而食”形容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禁鼎一脔”比喻珍美之物.
其他文献
在中国话剧史上,王文显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是清华大学人事西方戏剧教学的教授,培养了诸如洪、曹禺、李健吾等以创作中国现代话剧著称的优秀学生,也创作了风格鲜明的《委曲求全》《梦里京华》等经典话剧。王文显的身份仿佛一个谜,他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又有着长期西方求学的经历,熟谙英文和英国文学,尤其熟悉莎士比亚的戏剧。  王文显能写出反映大学校长与教授、职员之间为获得或保全职位而钩心斗角、相互算计的《委曲求全
期刊
儒家与墨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为著名的学派,儒学与墨学并立为先秦时代的显学。韩非子曾经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儒学的创立者是孔丘,而墨学的创立者为墨翟。  春秋战国正是中国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巨变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遭到重大冲击,社会秩序需要找到新的办法来重新达到稳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反对儒家的思
摘 要:高丽中期文人群体的国家主体意识、民族自信心渐趋增强。通过对本国山水景观的再发现,高丽文人体味到高丽可与中原相媲美的高度自信;《东明王篇》通过在《三国史记》基础上对本土历史记忆的再建构,强化高丽政权合法性,强化国民的族源认同;战争与使行诗表现出高丽面对周边民族政权以“华”自居,甚至想与宋朝这一传统中原政权并居“中华”中心的高度自信。这既是高丽通过自建国以来持续学习、模仿古代中国,逐渐确立其国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为中国文艺理论界及海外汉学界所重视,由《文心雕龙》研究而形成的"龙学"也成为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一个引人瞩目的学科.1949年后在致力于"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与批评"过程中,《文心雕龙》成为溯源样本,并形成以山东大学、上海文学研究所等为主的"龙学"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为海外汉学界重视.1980年代初期,在周扬和张光年的支持下,牟世金、王元化、徐中玉等"龙学"研究翘楚,依托山东大学发起成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对
一  民俗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因此,它影响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同一种民俗,其礼仪程序和习惯,都是不一样的。本文就闽南地区的婚俗简述如下。  古有“大登科、小登科”之说,“小登科”即指娶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结婚与金榜题名共举,足见其于人生的重大意义。  “亲迎”为婚礼的重点。然而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漳州地区历来不强调新
期刊
引 言rn举凡人生礼仪、游艺娱乐、节庆活动、民间信仰、民俗器物、餐饮、亲族、生产方式、集市贸易、庙会等方面的习俗惯制及各种风俗事象,均属风俗画的题材范畴.风俗画以其
期刊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既是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是他对人类文明之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主观构想.他一再断言:中国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也不能复制西方文明的模式,只有认取自家的根本精神即儒家的精神,结合西洋文化的优点,走出自己的路.这个路就是以农业现代化引发工业现代化,以乡村情谊文明滋润都市文明,再建中国社会"新礼俗"的路.他力图以乡村的现代化撬动整个中国的现代化,以"改良"为手段实现中国整体社会结构调整的"革命"之目标.以乡土唤回"儒魂"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人类文明发展模式
祀神是要事,在明清两代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明仁宗曾在《郊祀覃恩诏》中说:祀典神,皆为保庇生民,有司奉祭,务在诚敬,不许亵慢。明人韩邦奇《重修城隍庙记》一文中,则直言“事神”是与“治民”相埒的重要地方政务,“夫有司之职,治民、事神二者而已”。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溢改道频发,开封罹灾尤重,除城体多次圮坏等直接性损伤外,泥沙沉淀所带来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再次受灾的不确定性所诱发的心理恐慌则是更为深
摘 要: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皇帝”。他一生以诗歌为伴,创作的诗歌至少有43719首,其中陶瓷诗249首,在中国千年陶瓷诗创作史上,制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峰”。乾隆的陶瓷诗,涉及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名窑与名器,特别是宋代名窑名器,无异于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名窑名器史读本。作为文化修养相当了得的陶瓷鉴赏大家,乾隆在陶瓷诗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对陶瓷审美的独特视角与鉴赏意趣,在中国陶瓷审美史上留下
在现代留德学人中,颇不乏研究一些冷门绝学的学者,譬如陈寅恪、季羡林、徐梵澄都是走的研究梵文的路子,这是追究东方文化之根源;还有则是奔着西学渊源去的,譬如陈康(1902-19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