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N1蛋白\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STMN1蛋白与MMP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分析,探讨STMN1蛋白与MMP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 80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STMN1与MMP2在组织中的表达,分析STMN1蛋白与MMP2蛋白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互的关系。结果STMN1与MMP2的表达均主要位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质,呈黄褐色,与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STMN1蛋白与MMP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差异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MN1与MMP2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级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关键词:STMN1蛋白;MMP2;非小细胞肺癌
  Expression of STMN1 and MMP2 in Non-small Cell Cancer and Its Clinical Signficance
  Abstract:Obective Research STMN1 protein and MMP2 protei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tissue conditions and their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STMN1 protein and MMP2 protei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astasis. Methods 80 case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issue specimens were made into chips,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and MMP2 expression STMN1 were detected in tissues,protein analysis STMN1 MMP2 protei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MMP2 STMN1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cytoplasm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was brown,an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in normal lung tissu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00),STMN1 protein and MMP2 protein expres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STMN1 and MMP2 may differentiation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ymph node metastasis,tumor stage level is closely related.
  
  
  侵襲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生物学特征,是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呈上升趋势,其中约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cancer,NSCLC)。STMN1蛋白,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微管不稳定蛋白[1],它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5]。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是降解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结构支持网络的蛋白水解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多种胶原蛋白,在肿瘤血管生成及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中发挥作用[6]。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TMN1蛋白与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级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TMN1蛋白与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标本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标本存档蜡块共80 例,年龄 34~72岁,其中男66例,平均年龄65岁。女14例,平均年龄 57岁,80例中低分化13例,中分化52 例,高分化 15例;有淋巴结转移 28例,无淋巴结移52 例;Ⅰ期 24例,Ⅱ期26例,Ⅲ期 20例。所有病例在术前未经过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NSCLC。另外取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
  抗体来源:鼠抗人STMN1多克隆抗体及兔抗人MMP2多克隆抗体均购自美国abcam公司。
  1.2 方法
  1.2.1 组织芯片制备 本研究利用80例非小细胞肺癌石蜡标本,使用组织阵列仪来制作组织芯片。主要步骤:①设计并确定拟制作组织芯片的类别级组织样本的分类系列;②形态学观察,核对组织或有个疾病的病理诊断;③选择目标组织并分别在组织切片和响应石蜡组织上标记,即组织定位;④阵列蜡块的制作,先做空白石蜡块并打孔,再从标记的石蜡组织块上钻取组织并转移到空白石蜡快的响应位置;⑤切片。
  1.2.2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石蜡切片二甲苯脱蜡,梯度酒精脱水,3%H2O2
  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抗原修复,滴加一抗(抗体稀释浓度为1:100,鼠抗人IL-7 多克隆抗体),生物素标记二抗工作液,加适量的辣根酶或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工作液,然后 DAB底物显色,苏木精复染,脱水,干燥,透明,封片。对照组用 0.01mmol/L的
  PBS 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2.3病理结果的判定标准 MMP2及STMN1蛋白主要在单核细胞的细胞质表达,呈黄褐色。每个标本通过光学显微镜随机观察10 个高倍镜视野(×400 倍),每个高倍镜视野手动计数100 个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取其平均值。阳性细胞数 0%为阴性,1%~25%为 1 分,26%~50% 为2 分,51%~75% 为3分,>75%为 4 分;0 分:阴性,1 分:弱(淡黄色),2 分:中等(黄色),3 分:强(棕黄色或棕褐色)。根据阳性细胞数和染色强度综合判断:0 分为阴性(-),2~3 分为低表达(+),4~5 分为中表达(++),6~7 分为高表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采用四格表资料χ2检验或 Fisher 精确概率法(Fisher,Exact Test)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NM分期标准采用: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ancer Control,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io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采用的国际肺癌TNM分期系统。
  2.结果
  2.1STMN1蛋白与MMP2在NSCLC中的表达
  STMN1蛋白主要表达在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呈黄褐色或深棕色,包膜、细胞核不染色。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TMN1表达12例为(-)~(+),68例为(++)~(+++),对照组19例为(-)~(+),1例为(++)~(+++),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3,P=0.000<0.05)。MMP2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正常肺组织中主要为阴性表达,间质细胞有少量表达。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2表达25例为(-)~(+),55例为(++),对照组18例为(-)~(+),1例为(++),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532,P=0.000<0.05)。
  2.2STMN1与MMP2在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在80粒非小细胞肺癌中,MMP2STMN1与STMN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非小细胞癌的分化程度由高到低、病理分期由Ⅰ~Ⅲ期的逐渐增加,MMP2与STMN1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强,分化程度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淋巴结转移的较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逐渐增强,其差异均具有统一学意义,(详见表1)
  2.3STMN1与MMP2的相关性
  经 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非小细胞癌组织中STMN1与MMP2呈正相关(r=0.90,P=0.000<0.001)。
  表1
  临床病理特征
  例数
   MMP2 STMN1
   阳性率
  〔n(%)〕 χ2值 P值 阳性率
  〔n(%)〕 χ2值 P值
  性别 0.157 0.692 2.451 0.117
  男
  女 66
  14 46(69.7%)
  9(64.3%) 58(87.9%)
  10(71.4%)
  年龄 0.179 0.673 1.136 0.286
  ≥60
  <60 38
  42 27(71.0%)
  28(66.7%) 34(89.5%)
  34(81.0%)
  分化程度 8.553 0.003 4.706 0.03*
  中高分化
  低分化 60
  20 36(60.0%)
  19(95.0%) 48(80.0%)
  20(100%)
  淋巴结转移 3.596 0.058 4.413 0.036*
  有
  无 28
  52 23(82.1%)
  32(61.5%) 27(96.4%)
  41(78.8%)
  分期 4.590 0.032 2.995 0.084*
  Ⅰ+Ⅱ
  Ⅲ+Ⅳ 66
  14 42(63.6%)
  13(92.9%) 54(81.8%)
  14(100%)
  (注:*P<0.05)
  3 討论
  STMN1蛋白也称为原癌基因蛋白18(oncogene protein18,Op18),是重要的微管解离蛋白,由1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的N段有4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通过连续磷酸化来终止微管的去多聚化,促进微管解聚,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耐药与转移。Rubin等[7] 研究提示STMN1蛋白缺少的细胞中微管聚合增加,而STMN1蛋白过表达的细胞中微管聚合减少。近年来研究表明,STMN1蛋白在许多肿瘤中高表达,如前列腺癌、乳腺癌、淋巴瘤、头颈肿瘤、肝癌和肺癌等[8,9]。目前对STMN1蛋白作为肿瘤预后标志物级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众多的研究中表明STMN1蛋白表达增高预示肿瘤进展及预后差,但STMN1蛋白是否可以作为潜在治疗靶点仍具有争议。
  STMN1是一种磷酸化蛋白,调节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和调节微管动力平衡[10]。去磷酸化激活STMN1,每分子STMN1通过结合两个α-β-微管蛋白二聚导致微管蛋白解聚[11]。长春碱类主要作用是抑制微管聚合,使分裂期细胞不能形成纺锤体,使核分裂停止于M期而导致细胞死亡;紫杉醇类主要作用于细胞G0晚期和M期末,它虽可促进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然而却抑制微管的裂解,导致微管排列异常,使纺锤
  体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细胞死亡。STMN1蛋白可以通过改变化疗药物与微管的结合或作用于细胞G0晚期和M期末使细胞生长停止而干扰紫杉醇类及长春碱类药物药物的疗效。Alli等[16]发现STMN1蛋白过表达,减少聚合状态的微管,显著性减少紫杉醇的结合。过表达的细胞系显著降低紫杉醇的敏感性。Lancu等[12]研究表明抑制STMN1蛋白基因表达能够增加癌细胞对紫杉醇类药物的敏感性,可以协同紫杉醇类药物对K562红白血病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减少紫杉醇类药物的用量。
  而Rosell等[13]用定量PCR法检测28例接受紫杉醇+卡铂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石蜡组织中STMN1蛋白RNA的表达,发现STMN1蛋白低水平组部分有效率为21.43%(3/14),高水平组部分有效率为37.5%(3/8)。15例低水平患者中位进展时间为6.8个月,7例高水平患者为5.5个月(cutoff值为5)。结果显示STMN1蛋白高表达,细胞对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敏感性上升,但预后不良,这与Nishio等[14]的研究基本一致。国内的井晓荣等[15]利用肿瘤细胞系的体外实验,证实骨肉瘤细胞系9901中,STMN1蛋白高表达,对长春碱敏感;肝癌细胞Hep-2的STMN1蛋白高表达,对长春碱不敏感;A549、Hela和9607三种细胞随STMN1蛋白表达的递减,对长春碱的敏感性递增。国外Alli[16]利用乳腺癌细胞系的体外实验发现,尽管STMN1蛋白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对长春碱的结合增加,但仍对该类药物耐药。上述实验表明,体外实验与体内真实情况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的出现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王波等[17] 通过分支DNA-液相芯片法检测TUBB3、STMN1基因mRNA表达水平,通过xTAG液相芯片法检测EGFR、KRAS、BRAF、PI3K基因突变。结果抗微管耐药相关因子TUBB3和STMN1与EGFR通路的关键因子突变相关,提示了EGFR突变和KRAS突变是调控TUBB3/STMN1表达的重要因素,这为研究STMN1在化疗药物耐药性研究中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发现,STMN1蛋白可通过促进微管的解离,改变细胞的三维形态,减少细胞问黏附,增强细胞的运动迁移能力[18]。Wet等[19]发现,STMN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且STMN1蛋白的表达在有转移的病例较无转移病例明显增高,提示STMN1蛋白表达与卵巢癌转移相关。刘晨等[20]利用免疫组化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中STMN1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STMN1蛋白在胰腺癌中存在高表达,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用STMN1蛋白—siRNA质粒转染胰腺癌Bxpc-3细胞后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减弱。将细胞原位种植于裸鼠胰腺成瘤.则发现STMN1蛋白—siRNA组肝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提示STMN1蛋白的表达与胰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如果能够以此为靶点,对STMN1蛋白进行调控,就有可能改变胰腺癌的高转移特性。而Karin等[21]在对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发现,沉默前列腺癌DU-145细胞系中的STMN1蛋白表达,可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使P38蛋白磷酸化水平提高4倍,细胞内波形蛋白表达增强,E-cad(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herin)表达缺失,MMPs(金属蛋白酶)表达增强,前列腺癌DU-145细胞粘附性降低,迁徙运动能力增强,转移性增强。从而推测把STMN1做为一般的治疗靶点可能会加速转移,相反,在肿瘤发生发展的特定阶段保留STMN1表达是必须的。以上结果表明在研究肿瘤转移机制中,STMN1的作用仍然是有争议的。以上实验所显示的差异是与基因分型有关,还是有肿瘤细胞发生、发展阶段的表达差异决定呢?还需进一步研究。
  降解破坏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被认为是肿瘤转移各个阶段中的关键步骤之一MMPs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水解酶家族,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和基底膜成分以及一些非基质
  成分,从而改变肿瘤细胞的微环境,促进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尤其是转移和侵袭。
  MMP2 是目前发现的与肿瘤侵袭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MMPs,临床上有重要的作用。胃癌的转移侵袭已被证实与MMP2和MMP9 的过表达密切相关[22]
  MMP2与STMN1蛋白同为P38MAPK信号通路的下游基因,收P38及TNF(肿瘤坏死因子)的调节,在肿瘤转移中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本研究仅仅为MMP2与STMN1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MMP2与STMN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作为P38MAPK信号通路的下游基因具体转移机制还需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与基因水平上来研究,以进一步阐明MMP2与STMN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P38MAPK信号通路中的详细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Mistry SJ,Atweh GF. Role of stathmin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mitotic spindle:potentialapplications in cancer therapy [J].Mt Sinai J Med,2002,69:299—304.
  [2]Lin WC,Chen SC,Hu FC,et al. Expression of stathmin in localized 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correlations with progmsis [J].Urology,2009,74:1269一1270.
  [3]Yuan RH,Jeng YM,Chen HL,et al. Stathmin over expression cooperates with p53 mutation and osteopontin overe xpression,and is associated with tumour progression,early recurrence,and poor progn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Pathol,2006,209:549—558.
  [4]Chen PW,Lin SJ,Tsai SC,et al. Regulation of microtubule dynamics through phosphorylation on stathmin by Epstein—Barr vrius kinase BGLF4[J].J Biol Chem,2010,285:10053一10063.
  [5]Fang L,Min L,Lin Y,et al. Downregulation of stathmin expression is mediated directly by Egrl and associated with p53 activity in lung cancer cell line A549[J].Cell Signal,20lO,22:166一173.
  [6] Xu YF,Yi Qiu SJ,et al. PEBP1 downregulation is associated to poor prognosis in HCC related to hepatitis B infection[J].J Hepatol,2010,53(5):827-9.
  [7]Rubin CI,Atweh GF.The role of Stathmin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cell cycle[J].J Cell Biochem。2004,93(2):242—250.
  [8]MISTRY S J,BANK A,ATWEH GF.Targeting stathmin in prosrate
  cancer[J].Mol Cancer Ther,2005,4(12):1821—1829.
  [9] M1STRY S J,ATWEH G F.Therapeu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hmin inhibition and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in prostate cancer[J].Mol Cancer Ther,2006,5(12):3248-3257.
  [10] Steinmetz MO. Structure and thermodynamics of the tubulin-stathmin interaction. J Struct Biol.2007;158(2):137–147.
  [11]Charbaut E,Curmi PA,Ozon S,Lachkar S,Redeker V,Sobel A. Stathmin family proteins display specific molecular and tubulin binding properties. J Biol Chem.2001;276(19):16146–16154.
  [12]Lancu C,Mistry SJ,Arkin S,et a1.Effects of stathmin inhibition on the mitotic spindle.J Cell Sci。2001,114(Pt 5):909—916.
  [13]Rosell R,Scagliotti G,Danenberg KD。et a1.Transcripts in pretrcatmcnt biopsies from a three—arm randomized trial in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Oncogene,2003,22:3548-3553.
  [14]Nishio K,Nakamura T,Koh Y,ct a1.Oncoprotein 1 8 overexpression increases the sensitivity to vindesine in the human lung carcinoma cells.Cancer,2001,9l:1494—1499.
  [15] 井曉荣,刘丽,赵辉,等.Stathmin基因表达与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784—788.
  [16]Alli E,Yang JM,Hair WN.Silencing of stathmin induces tumor-suppressor function i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harboring mutant p53.Oncogene.2007,26:1003—1012.
  [17]王波,王彬,等。TUBB3/STMN1基因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EGFR通路的相关性。中国肺癌杂志,2013,16:547-552.
  [18] Belletti B,Milena SN,Schiappacassi M,et a1.Stathmin activity influences sarcoma cell shape,motility,and metastatic potential[J].Mol Biol Cell,2008,19:2003—2013.
  [19] Wei SH,Lin F,Wang X,et a1.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tathmin expression in correlation with metastasis and clinics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human ovarian carcinoma[J].Acta Histochem,2008.110:59—65.
  [20]刘晨,蔡晓晨,等。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对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相关甲基化调控。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2,18:442-446.
  [21]Karin W,Ritwik G,et al. Inhibition of Stathmin1 Accelerates the Metastatic Process. Cancer Res. 2012 October 15;72(20):5407–5417.
  [22]安继荣,张亚珍,刘小峰,等。上皮钙黏蛋白和黏附分子CD4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3364.
  附图
  mmp2鳞癌
  
  mmp2腺癌
  
  Stmn1腺癌
  
  Stmn1鳞癌
  
  项目基金:本研究受陕西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编号3013-k12-08-04)资助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多发性脑神经损害临床特点及引发因素,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月多发性脑神经损害患者6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62例患者中鼻咽癌致脑神经损伤构成比率为32.3%;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构成比率为21.0%;多发性脑神经炎构成比率为17.8%,三种疾病类型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类型P<0.05。结论:鼻咽癌、糖尿病、多发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高频电波刀(LEEP)应用于切除子宫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LEEP刀对1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治疗,术前均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证实。术后1年内行细胞学和阴道镜复查,对其疗效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5例(70.00%)LEEP与阴道镜活检病理完全符合,术后病理诊断级别下降32例(21.33%),其中下降一级27例占18.0%,下降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后发生“线结反应”的病例原因分析及治疗办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9月术后发生“线结反应”的40例病例资料。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岁半-----65岁,平均35.5岁。术后3周---36个月继发“线结反应”,平均4周。根据部位分:四肢术后22例,腰椎术后1例,关节周围术后8例,骨盆周围术后3例,手部术后2例、足踝部术后4例。对术后继发线结反应的病例均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恩度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选择84例经细胞学和/或组织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2例。A组患者应用胸腔灌注顺铂及恩度治疗,B组患者应用胸腔灌注顺铂治疗。结果 8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胸腔积液患者的RR为73.8%(62/84)。其中,A组42患者的CR为76.2%(32/42),PR为14.3%(
期刊
(通讯作者)邹向前    摘要:目的:报道应用踝前皮瓣移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踝前皮瓣移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病例8例,其中外伤致软组织缺损病例7例,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病例1例,皮瓣面积最小2. 0cmX 2. 0 cm,最大5. 0 cm x4. 0 cm。结果: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与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自控镇痛复合微量吗啡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10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吗啡2.5mg,从硬膜外导管注入,PCA泵内加入7.5mg吗啡、2.5mg氟哌利多或150mg罗哌卡因,持续流量2.Oml/h于硬膜外导管处泵注;观察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射吗啡2.5mg,PCA泵内加入0.5—0.8mg芬太尼、2.5mg氟哌利多,分别于术后4小时、8小时,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使用针管回缩式聚氨酯静脉留置针的优势,总结经验,减少针刺伤和血液污染的发生,正确及时的用药,提高工作效率。方法 对62例艾滋病患者采用针管回缩式聚氨酯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其效果。结果 安全型留置针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护理人员无针刺伤发生。结论 针管回缩式聚氨酯静脉留置针既能保证患者的及时治疗,为危重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降低检查和转动患者过程中液体外渗的风险,又能避免操作者发生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高渗葡萄糖加胰岛素联合微波与常规换药治疗感染伤口的临床效果及可操作性,探讨感染伤口的治疗经验,寻求一种效果确切、简便易行、经济适用、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方法将98例感染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9例,清创后治疗组用本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0.5%聚维酮碘(碘伏)换药。结果换药次数、愈合时间及治疗效果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方法是一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诊断中脂蛋白(a)和胆红素同时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5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时间段在我院接受健康检查的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脂蛋白(a)和胆红素检测,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观察对象UA、IbiL、DbiL、TbiL和Lp等临床检查结果对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肩难产和顺产临床比较,为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针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30例肩难产患者和30例顺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肩难产患者设为参照组,顺产患者设为实验组,比较两种形式分娩患者在分娩之前的和分娩时的各项指标、分娩导致的并发症,同时还要比较两种形式分娩出新生儿的状况。结果:在分娩并发症、腹围和孕妇宫高等方面参照组与实验组组间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