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养生东西方差异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p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健身理念上,东方主张身心合一、修身养性、顺应自然、神形兼顾、刚柔相济,讲究的是精气神。例如练习太极时,要求气沉丹田,心静体松,注重呼吸吐纳,动作要似行云流水。在对抗对手的练习中遵循中庸之道,例如在太极推手、日本剑道中都是点到為止。
  而西方健身发端于近代的工业革命,更多地强调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强调运动后的超量恢复。例如平板支撑,胜者能坚持数小时,令人咋舌。国外甚至还有八九十岁的老妪打破跑步、游泳纪录的报道。在对抗对手的练习中进攻性强,以制胜为终极目标,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如跑步我要超越你,球类我要打败你。
  在练习的方法与手段上,东方健身大多相对轻缓舒展,静中带动,动静结合。典型的练习是太极拳、气功、导引、八段锦以及印度的瑜伽。有人称之为“轻运动慢运动”,其特点是节奏相对绵缓,负荷相对较小。
  中医认为,过于剧烈地运动,大汗淋漓,易耗津液,伤心阴,损阳气。而西方的健身练习大多比较激烈,对抗性强,负荷也相对大。典型的项目为田径、游泳、球类、健美等,近年来又发展了铁人三项等新项目。这些练习强调形体塑造,如塑造肌肉男或骨感女,注重运动链,发展速度、力量、弹跳、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同样讲到运动出汗,西医解释与中医相悖,认为出汗能保持运动时人体正常的体温,汗液还能带走体内废物及有害物质。
  评定指标是尺度与标准。在练习的评定指标上,东方健身通常以定性的描述为主。例如太极拳用“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专业术语来描述动作。而西方健身通常以定量的数据为基础。例如游泳游了多少米,五公里跑花了多少时间。甚至有的还提出以每分钟心率来评判运动负荷,如健康的成年人有氧运动适宜的心率为“180-年龄”。
  为何东西方健身文化有着如此大的差异?有人曾做过有趣的探究。一是膳食结构不同。自古以来东方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西方人的饮食以肉类为主,摄入的热量不同,需要的能量消耗模式不同,由此运动的特点也就不同。二是医学的理论依据不同。东方健身依据人体经络图。用的是阴阳平衡学说。西方健身依据人体解剖图,用的是能量代谢理论。
  东西方健身养生的两种模式,不存在着孰优孰劣,它们各有所长。没有最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佳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应提倡中西合璧两者交融的方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目的而异地进行组合式练习,使健身养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其他文献
也许有人认为,美国尊重个人自由,不会强调爱国主义。其实不然,虽然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美国非常重视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事实上,美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在这方面可谓理直气壮,甚至不允许出现任何杂音。  爱国教育无孔不入  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可谓无孔不入。规模稍大一些的体育比赛,都会在赛前全体起立唱国歌;商店里,各种印有USA(美国)字样或美国国旗的商品随处可见;每逢节日、庆典,家
期刊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韩国首尔,一家名为“永远年轻”的科技公司为了证明老年人也能老有所为,自创立之初,就在招聘启事上声明,只聘用55岁以上的员工。如今,公司内420名员工全是55岁至83岁的老年人。  长久以来,韩国企业一直沉浸于年龄歧视的氛围中,无法自拔,年轻人永远是企业的优先选项。但“永远年轻”公司却表示,老年人才是劳动力市场中有待开发的资源。在这家年轻的科技公司办公室中,员工们的工作节奏飞快,每个人都紧盯着电脑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国外入户护士对于工作的专业考量,包括对医药的熟知,对病人的了解,关注老人的安全和舒适,处理各种困难情况等方面。  琳达是一位美国的资深家庭护理护士。谈起自己从业经历,她表示,为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洗澡的往事让她印象非常深刻。  那位老人在丈夫去世后,痴呆症病情加重,脾气也越来越大,尤其在子女照顾她洗澡的时候,总是不断地指责,弄得晚辈们手忙脚乱,更容易出错。每次洗澡都成了一家人的“战争”,无法
期刊
2型糖尿病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糖尿病的进展和患者增龄,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后期容易并发肾损害,即糖尿病肾病。据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3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糖尿病的治疗,饮食是基础,运动是法宝,药物是保证,情绪的调节起着关键作用。那么如何调节好情绪呢? 首先要克服患病后恐惧心理。许多人未患糖尿病时,对糖尿病的医学知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