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校长的治校之本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ua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克强 陕西省西安中学校长,化学特级教师;曾荣获西安市劳动模范、陕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感动陕西教育人物、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校长、第七届全国十佳高中校长等称号;曾主持教育部和省市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在省级以上重点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
  顾明远先生曾经指出:“一所学校因为有一位好的校长而迅速崛起,也因一位庸庸之辈而日落千丈。校长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躯体。”学校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管理主体,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校本管理是治校之本。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必须科学实施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它最基本的定义,是将权力下放至学校。“权力下放”的意思是指教育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按学校自己的情况去决定资源分配,对学校的财政预算、课程设置、教科书选择、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实施改革。其目的是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优化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校本管理是一种基于学校、着眼激励、形成合力、体现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其最终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发展服务。
  一、立足人本化管理,整合学校教育力
  学校管理是对学校各种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过程,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获取成效的过程。开发利用、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学校的各种办学资源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学校的各种办学资源中,人力资源占主导地位。人力资源使用合理,配置得当,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自身可以增值,成为更加宝贵和有用的教育资源。校本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因此,学校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在学校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重要的。校长要有识才之眼、聚才之求和用才之道,使组织成员在组织中有自己恰当的位置,各展其才,各尽其职。善用人者事必兴,成功的校长无不是高明的人力资源开发者,无不是得心应手的人力资源配置组合大师。
  首先,学校要有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重视班子成员的情感沟通,使民主、协作、开拓、高效的班子队伍得以锤炼,走向成熟。
  其次,尊重教师人格,倾注人文关怀,发展个性特长。每所学校都是由众多知识分子组成,人才济济,藏龙卧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禀赋、兴趣、专长,都有自己发展的领域。这就需要校长去开发、利用,并加以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人本化管理的本质就是立足全校师生的发展,通过情感性管理,营造出和睦的干群关系、亲密的同事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友爱的生生关系、融洽的家校关系、协作的校区关系,构建起充满文化气息,满载人文精神的和谐教育环境,充分体现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和谐统一。在校本管理模式中,校长是成功的关键,他不但是校本管理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授权者、促进者、学习者、与外界的沟通者。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订学校的目标、任务以及各种政策。家长、学生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社区代表,也必须从建议者的角色向决策参与者转变,能够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二、坚持民主化管理,凝聚学校内驱力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学校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工具或在外部监督下被动的执行系统。学校的作用是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公室被动地接受命令,他们自己没有决定的权力。校本管理并不否认,学校要实现教育政策的目标不可缺少上级部门的领导,但上级机关不可能如学校自身那样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人事、财务等问题,需要学校自己去解决。这就需要学校建立自主管理系统,制订办学方针、教学目标和管理策略。学校有权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有权根据实际需要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
  在校本管理中,共同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党、政、工、团、教代会等组织,通过各类互动,实现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在校本管理中,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角色是设计师、公仆和教师。“设计师”应对学校组织各要素进行整合,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学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公仆”表现在他对实现组织目标的使命感,自觉地接受学校发展目标的召唤,不断地寻求和追寻学校更广阔的目标和方向;“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用他自己的见解来教别人,而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地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理解力和向心性。
  民主化的校本管理,重视分权管理和集权管理的结合。分权管理是校本管理的重要方面,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难免会碰到问题和困难,学校应该有权及时有效地解决所发生的问题。换一句话说,分权管理原则强调的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首先,在实际工作中,校长必须增强决策意识,不能只把决策看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校长仅仅看做是管理者、执行者。不少校长也固守管理者、执行者的角色,唯书唯上,而忽视自身决策者的形象。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关键。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决策者、计划者。当然,校长在校本管理中的角色、职能、权力、责任乃至风格、魅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校本管理的变革与创新离不开校长的决策,但不是校长一人的决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转变观念,倾听民声,坚持多一点商讨,多一点合作,多一点引导,多一点肯定和鼓励。鼓励教职工提建议,出主意,真正让大家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
  再次,要使信息渠道畅通,集纳民智。学校可以以校长信箱、会议回音角、活动交流台、家校沟通台、短信博客金点子、集会群言堂等形式,解决学校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
  最后,耐心倾听,尊重民意,细化管理。学校管理者要利用民智,谋求发展,使管理顺应民声、民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叉,逐步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三、实施目标化管理,培育学校发展力   在传统的外部控制管理中,学校的教育目标被认为是简单的和统一的,教育环境几乎被看做是固定不变的。学校缺乏改革的愿望,教育管理趋向于标准化和稳定性。在校本管理中,基于学校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学校教育目标被看做是多元的,教育环境被认为是复杂的和变化的。所以,学校就需要不断地改革,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
  在外部控制管理中,人们认为实现管理目标应该有标准的方法和程序,而且这些方法和程序适合于所有的学校。校本管理理论认为,实现目标有不同的方式,管理的弹性受到了重视,学校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自我管理。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用一种标准的结构来管理所有的学校是不实际的。所以,学校应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发展和制订出独特有效的学校管理策略。
  校本管理就是要通过激励的心理过程,实现需要、动机、目标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连锁反应。目标是导致需要转化为行为动机的诱因。学校管理者要积极实施完善有效的管理流程,建立科学的管理网络,构建条块结合的组织管理架构,实施校长室决策部署—各处室调控、平衡、评价督导—年级组重管理一教研组重研究的管理新模式。实现学校整体管理目标,要力求常规管理目标化,小到每一项工作,都要制订有效的计划目标,开展有效实施,落实有效监控、有效评价和反馈机制,形成三年总目标、年度分项目标、学期实施目标,一周一目标,两周一反馈,一月一小结,学期一总结,学年一述评的常规管理新机制。这样才能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工作目标明确,管理过程明白。
  四、注重精细化管理,强化学校实践力
  校本管理的目标要求学校管理精致化,即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台湾学者认为精致化是指“品质管制与效率讲求的整合”,涵盖卓越性、绩效性和科技性。所谓“卓越性”,强调学校不仅追求有,更要追求好,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仅要在量上求扩充,更要在质上求提升。所谓“绩效性”,强调教育内容附加价值的提升,重视教育过程绩效的提高。所谓“科技性”,强调借用科技方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学校管理精致化,就是根据校本管理的理念,追求学校管理最理想的目标。精品化的学校要求其具有一流的办学思想、一流的管理者和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学校管理精致化,就是追求学校管理最优化的状态,以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组织的整体功能,以获取最大可能的效果;学校管理精致化,就是追求学校管理最佳目标,让学生得到合理、科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好、最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讲求学校管理的高品质。
  重视管理细节,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把学校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要严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长效化。不断优化备课、上课、作业设计、批改、评价与辅导等各个环节,力求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精细,对每一个教学步骤做到精心,对每一节课做到精讲,对每一道作业做到精选。学校要建立课堂教学监控和巡查制度,跟踪检查教师教学“五认真”。上课实行节节查、日日查、周周查,利用学科指导组的推门课,及时了解各科教师原生态的教学情况,解剖课堂,让教师在面对面的实例解剖中悟出教学活动的规律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突出特色化管理,提升学校影响力
  校本管理通过权力下放及学校与社区的结合,有利于立足社区与自身条件,形成学校特色,并据此确定办学的理念,设计发展的蓝图和策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满足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市场。
  一是立足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理念和模式。校长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蓝图,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发展方案,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最佳的发展方案。校长有责任对学校发展做出有价值的选择,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愿景”和优化目标。成功的校长多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对学校的发展做出整体的、长远的思考和决策。江苏省名校长万小平认为:“在未来社会里,学生的发展是多极的,现代学校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同一驾马车上向同一方向前进。要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适应未来”。
  每一所学校总有自己的校情,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校本管理主张要从各校的校情和特点出发,选择和确定办学理念和策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如果不认识和把握学校自身实际和特点,学校管理者就无法面对学校现实和未来做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行为选择,就难以科学地设计和确定学校发展蓝图和发展策略。如有的学校针对传统课程的弊端,研究和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既考虑到国家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方案,又从地方和学校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课程体系正是在对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校本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走自己的路,实事求是,从本校实际出发来决策和规划自身的发展。
  二是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学校质量内涵发展道路。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校长强化了经营意识,淡化了育人意识;强化了公关意识,淡化了教学为主意识;强化了学校社会化意识,谈化了校本化意识。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的校长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单一角色转化为多重角色。但是,多重角色并不能改变校长的主导角色,即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校长角色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校长的主导角色要求校长强化教学为主意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遵循教学规律,承担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的职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走学校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
  学校工作应以教学为中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也是校本管理的题中之意。实施校本管理就必须强化教学为主的观念,并使其转化为全校共同的教育行为。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综观世界各国对校长职责的划定,概莫能外。如英国要求校长主要抓教学工作,确定教学科目,编制日课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等;加拿大规定校长主要职责是制订教学计划,领导教学工作等;法国要求校长负责检查教学进度,维护教学秩序;澳大利亚对校长选拔和聘用时强调候选人具有保持学校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能力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能力。美国联邦教育部曾对美国全境152所优秀中学校长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优秀中学校长工作职责中排在前三名的项目分别是①教学管理②教师工作评价③课程的设置。我国关于校长工作职责的说明中,也把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内涵发展道路,是校长角色本质规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校本管理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抓教学的校长不是一位好校长。每位校长都要处理好多重角色的关系,处理好主导角色与非主导角色的关系,分清轻重主次,坚持质量内涵发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三是建设学校管理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文化精神。校本管理是学校长足发展的话题,切合实际的校本管理必定能使学校得到相应的发展,而学校的发展也会促进校本管理的不断完善。校本管理是基于学校实际的管理,是基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是基于学校高效能的管理,是基于学校创立品牌特色的管理,是基于“人”能动发展的管理。校本管理具有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其最终追求的境界是形成校本文化。学校是凝聚文化的场所;是教师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园地。学校需要有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文化。
  学校管理文化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其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最隐藏、最深层的问题和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和共同的价值标准,对于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教育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品位的学校管理文化,能够使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不断提升境界。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让学校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文化场,是学校管理创新的动力源泉。
  校本管理要关注实践操作,抓好制度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创建共同愿景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运作各种制度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是运行机制的规则载体。制度具有双重性,它既具有让人的行为规范、内部运作规程化,确保任务顺利完成的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执行时心理排斥的消极性。订立制度的原则是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要体现人本精神,各项制度既要体现相互支撑衔接、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形成秩序与纪律的“底线要求”与“底线管理”。学校要形成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形成制度文化,并对实现高效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靠造势、靠渲染,甚至靠搞突击、喊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靠时间和心灵来酿造。这就是说,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过程性原则,既重视建设和文化形成的过程,又重视学校文化发挥作用和内化的过程。
  校本管理是基于校情的学校管理实践,是基于需要的学校管理变革,是基于发展的学校管理创新。校本管理中,校长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纽带,是凝聚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是沟通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导引,是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有效发展的指挥官。校长只有立足于学校实际,走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一校之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
其他文献
学生年代,老师常挂在嘴边一句话:“预习要比复习更重要”。然而,一直以来,对于“预习”的理解无非是将未学的新知先进行学习,学习的形式主要以读为主——读例题、读习题,好学者则更进一步尝试完成习题。而我校尝试以文本的形式帮助、指导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在同年段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预习方案”孕育而生,孩子们的“预习”之路由此展开,一路上有新奇,有倦怠,有困惑,有喜悦。有收获……  一、预习方案的完善之
我校有幸被确立为“‘名师同步课程’北京数字学校同步课程应用模式研究”实验校。我校依托数字学校项目,改革校本教研方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数字学校成为加强校本培训学习的工具  学校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教师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学校把内网(校园网)和外网全天候开放,把北京数字学校加入学校网站的友情链接中,让教师们随时上网浏览。学校要求教师每人制作一个信息摘要,把数字学校上的信息分
当前,一些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尤其是对英语学科。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由此可见,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针对“创设愉悦课堂”问题,笔者结合近期举行的一次“城乡联动”教研活动,谈谈自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激情氛围,让学生站起来  一是激情激发
人事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人事行政管理处于关键的核心地位,它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根、治国之本。其内容主要是设置人事行政的管理机
结合目前国内家政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国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家政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进行剖析,并概括提出思路和相关措施。
石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加强管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企业才会持久强有力的发展。本文从人才管理、文化培养、使用等方面探索性的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观点和方法。
为解决目前企业供应链中产品运输的及时性和运输效率、成本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采用一种新型的运输管理模式——协同运输管理,并阐述了其由来和定义、实施过程、实施的成功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结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不平衡。”就青海省互助县(以下简称我县)而言,目前学校布局呈现规模小、生源少、效益低的局面,优化资源配置与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学校布局的现状分析  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从20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把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进课程改革的中心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进修院校的培训者作为专业领导者、服务指导者、课题研究者等一直支持、指导、服务于教师们的专业发展。但是,如何在引领他人发展的同时,让培训者自己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专业发展?为此,教师进修院校将培训者队伍的打造定位为学院的本体性核心任务,理论上研究培训者的专业结构,思考其作为“教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小学,作为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办学历史悠久的老校,其特色鲜明,在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工作中。有幸成为沙区教育局统一部署的均衡化发展第二协作组的牵头校,学校和雪莲、四十七、五十五、五十六、七十这几所小学协作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是拓宽校际人才交流途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第一,充分认识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及优秀团队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