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技术》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研究

来源 :汽车实用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k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空调技术》课程是车辆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文章主要阐述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目标及任务,并有针对性地从教材建设、多元互助教学模块的建设方面对《汽车空调技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进行建设与研究,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协作,达到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升精品课程网络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及质量.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汽车空调系统替代制冷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选择低GWP环保工质R1234yf和Isobutane作为R134a的替代品和R134a进行性能比较.与此同时,将和其他性能相近的工质如R407C,R410A和R507A开展热力学评估.R1234yf具有和R134a相近的单位容积制冷量,压缩机无需做出较大改动.压比和排气温度较低.R1234yf作为新一代低GWP环保类工质,是替代R134a的较好工质.
在汽车开发到制造过程中,扭矩是重要的工艺参数,对质量起到重大影响.螺纹紧固件在拧紧过程中,不仅要控制最终的扭矩,其过程中的扭矩和角度也要进行监控,避免出现最终扭矩合格,实际上内部出现异常,存在例如卡滞、滑牙等隐患.对拧紧过程的扭矩监控和角度监控,能更好地发现拧紧过程的异常问题,进一步提升螺纹紧固质量.通过对拧紧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扭矩控制法紧固点进行角度统计分析,设定监控范围.扭矩加转角控制法进行扭矩统计分析,设定监控范围.对超差样本进行问题排查分析,找出问题点解决掉,真正提升螺纹连接质量.
设计列车制动稳定性(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的制动协调性)是列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制动稳定性差的汽车易出现交通事故,从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汽车列车制动稳定性与各轴制动响应顺序及各轴间制动力分配的合理性密切相关,文章探讨了两种机械气压调整装置在改善汽车列车制动稳定性方面的作用,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文章阐述了汽车涂装厂喷涂机器人在新车型自主仿形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重点介绍了在不新增喷涂机器人及其他设备、不降低生产节拍、保证生产线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为解决喷幅重叠率不达标、机器人极限位(死轴)、出现色差及机器人碰撞等问题,采用了优化仿形轨迹、机器人姿态和改变喷涂速度、调整膜厚、固体份及色漆二次成膜比例等方法,使得新车型油漆外观质量达标,最终保证了自主完成汽车涂装厂新增车型的顺利投产.
碳纤维轻量化材料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手段,在汽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文章对VARI成型工艺碳纤维引擎盖进行研究,根据VARI成型工艺特点及引擎盖力学性能设计了引擎盖的工艺流程和铺层方式,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了VARI成型碳纤维引擎盖有限元模型,并对VARI成型引擎盖的刚度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表明,VARI成型碳纤维引擎盖的安装变形、边缘变形、扭转刚度、冲击变形均符合设计要求,采用VARI成型工艺可有效降低引擎盖重量,实现车身轻量化.
文章介绍了一种半导体硅片研磨技术和半导体研磨技术的路线,对半导体研磨技术路线和具体实施方案做了简单介绍,对研磨过程中压力的精确控制、上盘调心、静压主轴控制原理、厚度测量、研磨盘修正等关键技术及其主要零部件做了重点介绍.并展望半导体研磨技术高精度、高稳定性、高自动化和大尺寸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半导体研磨磨削工艺的必要性和显著优势.
1+X证书制度是国家创新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加快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有效途径.在1+X证书制度视域下,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汽车电气系统检修》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主体特征,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方面进行设计改革,实现课程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岗位证书考取相互融通,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满足当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为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且无法突出综合能力培养的现状,文章基于学生中心改革理念,以山东华宇工学院《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例开展了TBL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对课程组织结构进行了重组,建立了线上教学资源并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践表明,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TBL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其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近年来思政课程已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是汽车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文章通过从汽车发动机构造实验课程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学习主体情况分析、课程实验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面临的挑战,课程实验教学与思政教育衔接融合,以“形成爱国情怀、安全操作意识、科学规范精神、社会服务作用”为培养目标,提出“渗透无声性、专业引导性、团队协作性、创新引领性”培育特色,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汽车发动机构造实验教学.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创新,而“课证融通”是实施这一制度的关键环节,但如何进行课证融通仍是困扰职业教育的一大难题.文章在分析三种课证融通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1+X课证融通的思路.结合学校课证融通的实践,介绍了基于专业的课证融通和基于专业群的课证融通方法.实践和分析表明,基于专业的课证融通方式是一种科学的课证融通方式,而基于专业群的课证融通方式比较灵活,能快速适应专业或专业群的调整,为职业院校的课证融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