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主动放弃宝贵的碳排放权,提出“双碳”目标,既是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产粮大省,通过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双碳”目标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植树造林、农业和碳移除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生态产品可以分为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和文化服务类,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市场路径,主要表现为通过市场配置和市场交易,实现可直接交易类生态产品的价值;二是政府路径,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三是政府与市场混合型路径,通过法律或政府行政管控、给予政策支持等方式,培育交易主体,促进市场交易,进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在“双碳”目标下,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为生态产品的供给者提供市场化的补偿方式,将生态产品培育成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绿色新动能,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遇到的难题
社会认知有误区。社会各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大意义,实践中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动谋划不够、统筹推动力度不足;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简单地等同为“等靠要”,只盯着国家和上级的生态保护补偿,忽视了对生态产品的开发经营与利用;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作为经济落后的“挡箭牌”,忽略了创新劳动在激发“两山”转化活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急于求成,缺少改革的韧劲和允许试错的包容。
政策体系不健全。国家层面仅有一个《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工作提出方向性的意见,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具体政策还需要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制定。
技术体系未建立。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价值评价核算等工作,缺少统一规范、各方认可管用好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是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给出各方认可的价格。为此,必须在实践探索区域内建立一套有效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运行机制,形成可操作的转化模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有路径少、收益标准低,加之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实践中困难重重;生态产品往往具有跨行政边界的特点,其价值实现的过程需要进行区域合作,受利益关系影响,实践中难度较大。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
2020年以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选择丹江口水库流域作为研究区、淅川县作为试点县,提出“摸底子、算票子、找路子、开方子、结对子”工作方法,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摸底子”和“算票子”工作已基本完成,摸清底数并形成了淅川县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了淅川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通过功能价值法核算淅川县生态产品价值为1136亿元。“找路子”工作以打造“淅有山川”品牌为基础,初步形成淅川生态农产品的聚集效应,正在聚焦自然资源领域探索其他价值实现的路径。“开方子”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及制度框架,为淅川县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对子”工作一方面积极探索调水受益区与水源区开展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教育培训等多元化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受水地区优先在水源区购买自然资源指标和“生态券”,实现价值量化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已与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与湖北、陕西等省初步达成“结对子”意向,共同探索丹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淅川县试点经验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河南省被自然资源部选定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国7个试点省份之一,试点范围将由淅川县扩大到西峡县和灵宝市。
意见和建议
同步开展理论研究和试点探索,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河南省实践,选择有条件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同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等机制,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价值评价核算的技术体系,核算生态产品经济价值,找到“绿水青山”GEP与“金山银山”GDP相互转化的有效路径,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和有效模式。
有序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根据《意见》指导,有序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当前,河南省可在自然资源领域按照“受益者付费、占用者补偿、损害者修复、保护者获利”原则,综合运用自然资源政策工具,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性成果。围绕“谁受益谁付费”,探索土地出让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围绕“谁占用谁补偿”,探索矿业权出让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围绕“谁损害谁修复”,探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让破坏者付出相应代价;围绕“谁保护谁获利”,利用补充耕地指标、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和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建立让保护者获利制度。通过以上探索,逐步建立“生态券”交易机制,从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总量平衡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占补平衡两个维度探索“生态券”的使用和交易,探索“生态券”在省域内有偿调剂。
重視耕地保护,增加土壤碳储量。耕地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生产要素,既是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又是固碳的重要单元,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应在平衡国家粮食安全和“双碳”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降低生产中的碳投入,增加耕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关注耕地生态安全问题,鼓励秸秆还田,减少环境污染。积极发展“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生态循环固碳农业,扩大生态种养和耕地用养覆盖面。大力发展固碳效益高、固碳成本低的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作物碳汇。集中解决土壤侵蚀、酸化、盐渍化等共性问题,倡导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降低碳投入。
开展碳汇核算,建立生态碳汇交易市场运行机制。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探索建立森林、果园、湿地、农田等生态资源年固碳量计量的技术方法体系,开展生态碳汇核算。以生态碳汇核算为基础,制定生态碳汇政府采购和市场交易制度,建立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生态碳汇交易机制。建立健全碳汇交易群体培育机制,培育和扩大大中型企业作为购买碳汇的主体,同时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扩大碳汇购买群体,促进全员环保体系的形成。
加强国土空间管控,增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将“双碳”目标作为国土空间生态布局重要组成部分,以绿色复苏、低碳转型理念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划定“三条控制线”,建立科学的自然生态空间分级、分类、分区管控机制。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守住自然生态系统安全边界,探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统筹推进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自然和人工等综合性治理措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调节气候、固碳释氧、减排增汇的能力。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探索开展低碳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全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作者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
“双碳”目标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植树造林、农业和碳移除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生态产品可以分为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和文化服务类,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市场路径,主要表现为通过市场配置和市场交易,实现可直接交易类生态产品的价值;二是政府路径,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三是政府与市场混合型路径,通过法律或政府行政管控、给予政策支持等方式,培育交易主体,促进市场交易,进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在“双碳”目标下,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为生态产品的供给者提供市场化的补偿方式,将生态产品培育成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绿色新动能,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遇到的难题
社会认知有误区。社会各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大意义,实践中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动谋划不够、统筹推动力度不足;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简单地等同为“等靠要”,只盯着国家和上级的生态保护补偿,忽视了对生态产品的开发经营与利用;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作为经济落后的“挡箭牌”,忽略了创新劳动在激发“两山”转化活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急于求成,缺少改革的韧劲和允许试错的包容。
政策体系不健全。国家层面仅有一个《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工作提出方向性的意见,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具体政策还需要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制定。
技术体系未建立。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价值评价核算等工作,缺少统一规范、各方认可管用好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是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给出各方认可的价格。为此,必须在实践探索区域内建立一套有效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运行机制,形成可操作的转化模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有路径少、收益标准低,加之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实践中困难重重;生态产品往往具有跨行政边界的特点,其价值实现的过程需要进行区域合作,受利益关系影响,实践中难度较大。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
2020年以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选择丹江口水库流域作为研究区、淅川县作为试点县,提出“摸底子、算票子、找路子、开方子、结对子”工作方法,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摸底子”和“算票子”工作已基本完成,摸清底数并形成了淅川县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了淅川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通过功能价值法核算淅川县生态产品价值为1136亿元。“找路子”工作以打造“淅有山川”品牌为基础,初步形成淅川生态农产品的聚集效应,正在聚焦自然资源领域探索其他价值实现的路径。“开方子”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及制度框架,为淅川县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对子”工作一方面积极探索调水受益区与水源区开展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教育培训等多元化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受水地区优先在水源区购买自然资源指标和“生态券”,实现价值量化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已与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与湖北、陕西等省初步达成“结对子”意向,共同探索丹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淅川县试点经验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河南省被自然资源部选定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国7个试点省份之一,试点范围将由淅川县扩大到西峡县和灵宝市。
意见和建议
同步开展理论研究和试点探索,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河南省实践,选择有条件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同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等机制,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价值评价核算的技术体系,核算生态产品经济价值,找到“绿水青山”GEP与“金山银山”GDP相互转化的有效路径,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和有效模式。
有序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根据《意见》指导,有序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当前,河南省可在自然资源领域按照“受益者付费、占用者补偿、损害者修复、保护者获利”原则,综合运用自然资源政策工具,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性成果。围绕“谁受益谁付费”,探索土地出让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围绕“谁占用谁补偿”,探索矿业权出让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围绕“谁损害谁修复”,探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让破坏者付出相应代价;围绕“谁保护谁获利”,利用补充耕地指标、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和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建立让保护者获利制度。通过以上探索,逐步建立“生态券”交易机制,从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总量平衡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占补平衡两个维度探索“生态券”的使用和交易,探索“生态券”在省域内有偿调剂。
重視耕地保护,增加土壤碳储量。耕地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生产要素,既是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又是固碳的重要单元,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应在平衡国家粮食安全和“双碳”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降低生产中的碳投入,增加耕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关注耕地生态安全问题,鼓励秸秆还田,减少环境污染。积极发展“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生态循环固碳农业,扩大生态种养和耕地用养覆盖面。大力发展固碳效益高、固碳成本低的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作物碳汇。集中解决土壤侵蚀、酸化、盐渍化等共性问题,倡导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降低碳投入。
开展碳汇核算,建立生态碳汇交易市场运行机制。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探索建立森林、果园、湿地、农田等生态资源年固碳量计量的技术方法体系,开展生态碳汇核算。以生态碳汇核算为基础,制定生态碳汇政府采购和市场交易制度,建立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生态碳汇交易机制。建立健全碳汇交易群体培育机制,培育和扩大大中型企业作为购买碳汇的主体,同时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扩大碳汇购买群体,促进全员环保体系的形成。
加强国土空间管控,增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将“双碳”目标作为国土空间生态布局重要组成部分,以绿色复苏、低碳转型理念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划定“三条控制线”,建立科学的自然生态空间分级、分类、分区管控机制。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守住自然生态系统安全边界,探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统筹推进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自然和人工等综合性治理措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调节气候、固碳释氧、减排增汇的能力。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探索开展低碳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全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作者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