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风水学,来对现代社会的城市景观进行映照,一方面可以科学的应用风水学,并且可以让其精华更好的传承后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一些依据,进而探寻出现代城市景观的新概念。
关键词:传统风水文化、现代城市景观、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步骤,最近这些年,“风水”一词再次的闯入让门的视野中,在科学的应用下,我们慢慢的发现,它是有很多的科学根据,对现在城市建筑的发展和规划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下面我们就分析传统的风水文化对于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和影响。
二、风水学的理论基础
风水,又称堪舆。说文解字中提到,堪是天道,舆是地道。风水即是上观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体系,它是古人在对抗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套生存经验,经过历史的推动己经形成为一门学科。纵观人类的发展史,风水意识存在于多个古老的民族中。如埃及法老王的陵墓选址,玛雅文化中金字塔的方位等,这种文化现象统称为占地术,原因是它们都有类似的环境解释和操作模式,旨在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的风水学能够名扬海外,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究其原因是它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兴盛于隋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逐渐向东南亚各国传播,只要有汉文化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风水文化的影响。风水学是以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为骨架的,理论与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反映着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沉淀,是民俗的一部分,体现出最淳朴和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而具有了无穷魅力。在近代,风水学的理论遭到质疑,但随着现代科学的涉人,风水学有了新的定义,即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我国近几年也逐渐恢复了对风水学的重视,在2007年广东开平申遗中,申报材料中提到的第三条理由就是开平建筑风水。我国政府也在积极的筹备为风水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目的就是要保护和抢救风水文化,并要让它/古为今用,有更好的发展。
2、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高品质、低经济、宜居住的城市,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风水理论倡导“天人合一” ,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有机整体,人与人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缜密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聚集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以达成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许多民间意识里,“风水术”一直是与封建迷信、糟粕相连的。其实“风水”也孕育着朴实的科学道理,风水理论中许多朴实的观点实则包涵有极为丰富的现代生活哲理,对现代人的生活、居住乃至城市的规划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说,“风水并不全是迷信,在什么地方该建房子在什么地方不该建,我们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很讲究人与建筑跟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早先的风水学被称之为古代的环境观、发展观。
三、风水学对中国传统景观的影响
1、风水格局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中轴线的确定和重点建筑的布局上。例如以宫殿、寺庙、陵寝等建筑群的中轴线面对某些山峰(祖山、主山、朝砂、案砂),构成对景以壮城市之形势。战国时吴国大臣伍子胥为给吴国都城选址,总结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城市规划布局思想,此后一直到明清北京城,历代都城基本都沿用了这种风水学的规划理念。例如明南京城是以相土以及宇宙形象来建造城市的;明清北京紫禁城更是风水规划建设的典范: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宫殿布局东西对称、左右衬托。西靠中南海,北倚景山,南有金水河。可谓前水后山、阴阳交汇,符合风水所要求的“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因此故宫城址虽已距今千年却无较大变化,这正是因为风水文化在城市规划中强大不灭的生命力。现代城市规划布局方式中放射状布局和卫星状布局都明显体现了“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思想。近日2013财富全球论坛专题研讨会“成都新未来”提出了成都卫星城市发展模式。所谓卫星城市,也是引用了宇宙间卫星和行星的关系,借以表明子城与母城相互依存的关系,此为“法天”。放射状城市则是蜘蛛网的布局形态,此为“象地”。
2、在传统景观的发展历程中,风水学理论影响着中国景观文化的形成"它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大到城镇村落的规划!山川河流的改造,小到家宅苑囿的选址!窗权门梁的雕琢,风水理论的运用都起到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专注于空间的总体组织处理,以敏锐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艺术技巧,灵活而妥善的运用多样的建筑形式,结合自然进行各种规模的空间设计,同时兼具生理学与心理学功效,使景观达到极高造诣。例如北京紫禁城的格局、明清皇家陵园的选址、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平遥古城的结构等。这些景观兼并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形成了宜居的微气候和小环境,展示出天人合一,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尤其是明清两代对北京城及周边地区的改造,更是将景观设计和风水理念的结合推向了顶峰,风水文化的产生依赖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和中国儒道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各历史阶段对美感的标准,可称其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四、现代景观与风水学的结合
1、城市规划应具有风水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由于古代风水学的基础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阴阳、五行与元气说之上,因此“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就成为贯穿整个风水文化的灵魂,强调建筑與周围环境的和谐是风水文化关于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主旨。所以要避免在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生存,就需要人的建筑环境和生产生活按照自然秩序,从而求得天地自然的和谐。在当今城市规划科学化的设计内容中,规划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自身发展,而是要综合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精神与民俗文化,以达到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居住环境互利互荣,即“天人合一”的目的。在各类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寻求适宜人居的城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城市的外部环境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必须要选择及保护好城市的外部空间,才能保证城市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之初需要分析与城市密切相关的山水背景,在区域层面划定与城市生态环境、景观艺术息息相关的背景。保护城市所在的山水形势,也是保护城市的“风水大背景”,包括山、林、河、湖的空间形态、历史风貌。因此几乎所有的风水环境均要求山水匹配,并按一定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从而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他在认识到风水文化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在山水构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启示我们风水学关于外部山水环境的理念能在“山水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现代景观的概念是西方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环境危机后提出的,他们开始研究/人与生态的关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现代景观在形成过程中借鉴很多国外的设计,大尺度的广场,几何形的切割,仿欧式的建筑比比皆是,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景观发展的一条弯路,是毫无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的堆砌"那么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应该是什么样呢?我认为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他们把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应用于造景中,并总结为风水学,将现代景观与风水学结合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因地制宜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宜居环境,首先是建筑的特色"中国的古建筑以气势的宏大和细节的精致闻名,色彩浓重,是依据风水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而建。采用以色克形,以形生气等方法达到阴阳平衡,中国现代建筑侧重于高度和形状,装饰材料相似,颜色单一,形成千楼一面的景观效果,建筑是城市的面孔,其受瞩目程度甚至高于城市的规划,在城市发展的最初时期,四方盒样的大楼确实能彰显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随着时代变迁,一味的复制无法反映文化的精髓,针对这种现象,我国的建筑师做出了新的尝试。例如王澎,因其建筑设计符合自然环境并具有中国人文价值而获建筑界诺贝尔普里兹克奖,他提到,/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是其设计的思想背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正是风水学的真谛;其次是环境的利用"每个区域都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当各种客观因素相互融合时,整个环境才能充满活力。也就是促进气场的形成"例如园林选址,以四灵之地最为理想,按照现代理论就是将对风向、水源、道路和排污等要素的认识与使用,满足这几个条件,才能形成灵动的宜居空间。而现代景观对环境的改造力度之大令人堪忧。开山、填海、挖湖等对地形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形成的气候条件,周边的生态环境都会受到影响,随着对环境的注重,使人很难产生归属感,是人文理念的流失,对此,设计者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2001年岐江公园的建成,开创了中国现代景观的新篇章,它运用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成为对旧址保护和再利用的成功典范,也是我国现代景观做出的有益探索。
五、结语
风水学是我们从古至今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已长久以来的实际生活总结出来的一套适合人们居住的精华,它无时无刻都显示着中华民族对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破除迷信的说法,它就是建筑学最精华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洪惠群,杨安.:《受风水意识影响形成的现代城市景观》,《 南方建筑》,2006年12期
[2] 邢立志:《浅谈景观设计的风水观》,《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18期
[3] 贺宝平 任星.:《风水与园林》,《山西建筑》,2011年21期
关键词:传统风水文化、现代城市景观、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步骤,最近这些年,“风水”一词再次的闯入让门的视野中,在科学的应用下,我们慢慢的发现,它是有很多的科学根据,对现在城市建筑的发展和规划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下面我们就分析传统的风水文化对于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和影响。
二、风水学的理论基础
风水,又称堪舆。说文解字中提到,堪是天道,舆是地道。风水即是上观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体系,它是古人在对抗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套生存经验,经过历史的推动己经形成为一门学科。纵观人类的发展史,风水意识存在于多个古老的民族中。如埃及法老王的陵墓选址,玛雅文化中金字塔的方位等,这种文化现象统称为占地术,原因是它们都有类似的环境解释和操作模式,旨在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的风水学能够名扬海外,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究其原因是它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兴盛于隋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逐渐向东南亚各国传播,只要有汉文化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风水文化的影响。风水学是以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为骨架的,理论与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反映着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沉淀,是民俗的一部分,体现出最淳朴和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而具有了无穷魅力。在近代,风水学的理论遭到质疑,但随着现代科学的涉人,风水学有了新的定义,即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我国近几年也逐渐恢复了对风水学的重视,在2007年广东开平申遗中,申报材料中提到的第三条理由就是开平建筑风水。我国政府也在积极的筹备为风水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目的就是要保护和抢救风水文化,并要让它/古为今用,有更好的发展。
2、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高品质、低经济、宜居住的城市,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风水理论倡导“天人合一” ,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有机整体,人与人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缜密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聚集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以达成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许多民间意识里,“风水术”一直是与封建迷信、糟粕相连的。其实“风水”也孕育着朴实的科学道理,风水理论中许多朴实的观点实则包涵有极为丰富的现代生活哲理,对现代人的生活、居住乃至城市的规划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说,“风水并不全是迷信,在什么地方该建房子在什么地方不该建,我们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很讲究人与建筑跟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早先的风水学被称之为古代的环境观、发展观。
三、风水学对中国传统景观的影响
1、风水格局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中轴线的确定和重点建筑的布局上。例如以宫殿、寺庙、陵寝等建筑群的中轴线面对某些山峰(祖山、主山、朝砂、案砂),构成对景以壮城市之形势。战国时吴国大臣伍子胥为给吴国都城选址,总结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城市规划布局思想,此后一直到明清北京城,历代都城基本都沿用了这种风水学的规划理念。例如明南京城是以相土以及宇宙形象来建造城市的;明清北京紫禁城更是风水规划建设的典范: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宫殿布局东西对称、左右衬托。西靠中南海,北倚景山,南有金水河。可谓前水后山、阴阳交汇,符合风水所要求的“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因此故宫城址虽已距今千年却无较大变化,这正是因为风水文化在城市规划中强大不灭的生命力。现代城市规划布局方式中放射状布局和卫星状布局都明显体现了“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思想。近日2013财富全球论坛专题研讨会“成都新未来”提出了成都卫星城市发展模式。所谓卫星城市,也是引用了宇宙间卫星和行星的关系,借以表明子城与母城相互依存的关系,此为“法天”。放射状城市则是蜘蛛网的布局形态,此为“象地”。
2、在传统景观的发展历程中,风水学理论影响着中国景观文化的形成"它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大到城镇村落的规划!山川河流的改造,小到家宅苑囿的选址!窗权门梁的雕琢,风水理论的运用都起到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专注于空间的总体组织处理,以敏锐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艺术技巧,灵活而妥善的运用多样的建筑形式,结合自然进行各种规模的空间设计,同时兼具生理学与心理学功效,使景观达到极高造诣。例如北京紫禁城的格局、明清皇家陵园的选址、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平遥古城的结构等。这些景观兼并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形成了宜居的微气候和小环境,展示出天人合一,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尤其是明清两代对北京城及周边地区的改造,更是将景观设计和风水理念的结合推向了顶峰,风水文化的产生依赖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和中国儒道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各历史阶段对美感的标准,可称其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四、现代景观与风水学的结合
1、城市规划应具有风水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由于古代风水学的基础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阴阳、五行与元气说之上,因此“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就成为贯穿整个风水文化的灵魂,强调建筑與周围环境的和谐是风水文化关于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主旨。所以要避免在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生存,就需要人的建筑环境和生产生活按照自然秩序,从而求得天地自然的和谐。在当今城市规划科学化的设计内容中,规划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自身发展,而是要综合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精神与民俗文化,以达到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居住环境互利互荣,即“天人合一”的目的。在各类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寻求适宜人居的城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城市的外部环境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必须要选择及保护好城市的外部空间,才能保证城市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之初需要分析与城市密切相关的山水背景,在区域层面划定与城市生态环境、景观艺术息息相关的背景。保护城市所在的山水形势,也是保护城市的“风水大背景”,包括山、林、河、湖的空间形态、历史风貌。因此几乎所有的风水环境均要求山水匹配,并按一定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从而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他在认识到风水文化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在山水构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启示我们风水学关于外部山水环境的理念能在“山水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现代景观的概念是西方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环境危机后提出的,他们开始研究/人与生态的关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现代景观在形成过程中借鉴很多国外的设计,大尺度的广场,几何形的切割,仿欧式的建筑比比皆是,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景观发展的一条弯路,是毫无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的堆砌"那么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应该是什么样呢?我认为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他们把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应用于造景中,并总结为风水学,将现代景观与风水学结合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因地制宜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宜居环境,首先是建筑的特色"中国的古建筑以气势的宏大和细节的精致闻名,色彩浓重,是依据风水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而建。采用以色克形,以形生气等方法达到阴阳平衡,中国现代建筑侧重于高度和形状,装饰材料相似,颜色单一,形成千楼一面的景观效果,建筑是城市的面孔,其受瞩目程度甚至高于城市的规划,在城市发展的最初时期,四方盒样的大楼确实能彰显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随着时代变迁,一味的复制无法反映文化的精髓,针对这种现象,我国的建筑师做出了新的尝试。例如王澎,因其建筑设计符合自然环境并具有中国人文价值而获建筑界诺贝尔普里兹克奖,他提到,/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是其设计的思想背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正是风水学的真谛;其次是环境的利用"每个区域都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当各种客观因素相互融合时,整个环境才能充满活力。也就是促进气场的形成"例如园林选址,以四灵之地最为理想,按照现代理论就是将对风向、水源、道路和排污等要素的认识与使用,满足这几个条件,才能形成灵动的宜居空间。而现代景观对环境的改造力度之大令人堪忧。开山、填海、挖湖等对地形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形成的气候条件,周边的生态环境都会受到影响,随着对环境的注重,使人很难产生归属感,是人文理念的流失,对此,设计者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2001年岐江公园的建成,开创了中国现代景观的新篇章,它运用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成为对旧址保护和再利用的成功典范,也是我国现代景观做出的有益探索。
五、结语
风水学是我们从古至今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已长久以来的实际生活总结出来的一套适合人们居住的精华,它无时无刻都显示着中华民族对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破除迷信的说法,它就是建筑学最精华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洪惠群,杨安.:《受风水意识影响形成的现代城市景观》,《 南方建筑》,2006年12期
[2] 邢立志:《浅谈景观设计的风水观》,《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18期
[3] 贺宝平 任星.:《风水与园林》,《山西建筑》,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