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监狱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ibo0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狱是一种特殊的场域,它的黑暗、残暴、野蛮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监狱里的牢头狱霸更是让虐待欺负犯人更是旧式监狱本质育成的恶果。
   一、监狱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对监狱的叫法多种多样,比如圜土、夏台、囹圄、班房、监、狱、监狱。监狱一词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在此之前“监”和“狱”一直是分开的:“监”代表监狱意义使用,是从明朝开始的,“狱”的出现比“监”要早,狱”是个会意字。据现有的文字资料记载,“狱”字的出现,是在商代的末期。从汉代开始,我国的监狱始称为“狱”、明朝称狱为“监”,至清代则合成为监狱,到了唐代,我国的封建狱制已臻完备。
   监狱的起源与法律的起源合二为一。“皋陶造狱法律存”是一个关于法律附属物——监狱起源的传说,直接见于古代文籍的有:《急就章》“皋陶造狱法律存”;《广韵》“狱,皋陶所造”。那么皋陶到底是什么人呢?皋陶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东夷族的首领,也是尧舜时的司法长官。此人正直聪明,传说与其他司法长官不同之处就在于善于处理各种审理疑难纠纷,惩治恶人,使百姓安居乐业。这些皋陶是怎样做到的呢?他是依靠一个叫“独角兽”的神兽来判案的。据汉王充《论衡·是应》:“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独角兽生性正直,能分辨是非曲直,它的独角触及到哪一方,哪一方就败诉。败诉的一方就要被抓起来,关进监狱。因此“皋陶造狱法律存”,皋陶不仅创造了监狱,也创造了法律,所以皋陶成了监狱的开山鼻祖。
   二、监狱里的活刑具——牢头狱霸
   人们对监狱的最初的理解是恐怖、野蛮、落后,监狱作为恐怖禁忌的符号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曾有一位监狱学者对古代监狱黑暗状况的描述“古之监狱,居其中者,衣不足以御寒,食不足以疗饥渴,居住状如兽监,囚人形若饿鬼,监狱有地狱之称。”历史上不仅监狱管理状态落后,而且“狱吏之贵”也十分普遍。位高权贵的大臣、将军入狱后也不得不讨好狱吏,足见当时的监狱管理人员多么的作威作福,令人畏惧。这些管理人员的代表就是那些牢头狱霸。
   监狱里的牢头狱霸可以说是监狱里的活刑具,且这种活刑具比古代死刑具还厉害。囚犯一入监狱,就在牢头狱吏的管辖之下,这批胥役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他们实际控制了囚犯的生存环境,因此常常凭借着点儿权力倚势敲砸勒索、摧残凌辱囚犯。只要有犯人进监狱不问有无罪一律先戴上刑具放到条件最差的老监,使他们痛苦的忍无可忍就会出钱取保候审。就是用这种“级别待遇”来捞取好处。
   牢头狱霸不仅如此,还常常不经司法审判程序非法处死囚犯。小说《水浒传》中说,武松一入监狱,众囚徒就告诫他千万不可得罪狱吏,否则,将会遭到他们私刑处死:“他到晚把两碗干黄仓米饭,和些臭鱼来与你吃了,趁饱带你到土牢里去,把索子捆翻,塞住了你七窍,颠倒竖在壁边,不消半个更次,便结果了你的性命。这个唤做‘盆吊’……再有一样,也是把你来捆了,却把一个布袋盛一袋黄沙,将来压在你身上,也不消一个更次便是死的,这个唤做‘土布袋压杀’。”当然,牢头狱霸这种非法杀囚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受人指使的,但直接的侩子手则是这帮活刑具——牢头狱霸。
   从以上概括枚举的两个事例来看,让我想到李伯元在《活地狱》结束时,借书中人物之口所说的那样,封建专制社会的“这个监狱制度,真是黑暗到了极致!”实际上执行官员与犯人之间就是主人与奴仆的关系,犯人之间也是弱肉强食,强者生存弱者消亡。
   三、对古代监狱之评价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这样描述监狱:这些人“就是监狱的化身”,“监狱……正如有铁栅和门闩的形象一样,它又有人的形象。这堵强就是石头的监狱;这扇门就是木制的监狱。监狱是一种可怕的、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一半是房屋,一半是人的东西。”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牢头狱霸这种活的刑具比监狱这种死的刑具更凶狠、更可怕,活的东西若丧尽天良,做起坏事来怎么想象都不会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监狱就是国家这个特殊公共权力的“物质附属物”,属于“国家实质的东西”,它是“暴力,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东西”,是实施阶级专政压迫的工具。
   监狱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无论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放在何处,无论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多大变化,作为构成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监狱依然会存在,因此,在现代中国,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和谐的监狱景象,无疑给我们留下更多让人思考的空间。监狱总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迁,一所监狱“选择进步”是主流文化进步的结果,现代监狱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李固寅.中国古代刑具的故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林乾.清代衙门图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孙平.文化监狱的构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姜云平(1983-),女,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法学研究。)
其他文献
初中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打下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关键。我国初中学生家长开始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各学校也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有关设备、师资的投入,以此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 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生诚信问题愈来愈突显。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当前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已越来越多的渗透进入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下降成为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现象在高校极为普遍。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体现在文化知识水平上,更应该在思想道德素养修养上有所突破,诚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
期刊
摘要:高等学校承担着现代人才的培养任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充实教育内容,并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以全新的思想促进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才能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引起了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方面的困惑与偏离,同时网络信息和虚拟社会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带来了
期刊
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体会人生。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一、问题提出    经调查如表1所示,河北省某县农村高中生随机调查的465人中有22人有严重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心理干预与调试,学习焦虑问题人数最多所占比重高达89.67%,其次是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再次是冲动倾向和对人焦虑。   二、问题分析   农村高中生所处环境条件较差,他们的心理健康很少受到关注,造成了农村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农村高中生备受关注的是成绩,学习压力
期刊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恐惧写作”这个教学难题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和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增多了,生活丰富了,但一遇到作文还是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在别别扭扭的几十分钟后,写出的文章可想而知:内容流于俗套、形式过于呆板、思想陈旧平庸,语言干涩磕绊……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我们教师太把作文当作文,总是用满分作文的条条框框来要
期刊
姹紫嫣红开遍     在继承了明代以前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秀传统,并且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巧妙地将文学、音乐、美术和声乐、形体表演等等综合在统一的戏剧形式中,昆剧形成了独特的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   剧本,作为昆剧之本,其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它们的最大特点是文学性很强,曲调优美,既可以供人作案头诵读,也可以让人在舞台欣赏。《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期刊
摘要:针对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观众无效参观的问题,分析无效参观出现的根源,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视博物馆宣传教育、打造优秀讲解队伍、不断创新宣教方式,从而实现观众从无效参观到有效参观的转变,真正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关键词:无效参观;有效参观;免费开放;宣教   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长期手段,为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作了很好的辅垫。但伴随免费开放也出现了一些不尽
期刊
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活动中,倾听着诵读者激情澎湃地朗诵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感受到了一位爱国诗人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迫切地想要再次品读这首诗……  戴望舒是以“雨巷诗人”著名的。他的成名作《雨巷》一诗,运用中国的富于弹性的文字,柔曼舒缓的韵律,回环复沓的调子,表现一种纤细的凄惋哀伤的个人情感。《雨巷》的确是艺术精品。伟大的抗日战争改造了我们的诗人,民族解放战争的圣火锻冶了我们的诗人,抗战以
期刊
1919年9月至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标志着李大钊信仰的根本转变,成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这篇文章应该说是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分析马克思学说的开山之作。   1920年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谈政治》这篇文章,文章就中国社会现实的几个问题做了详尽的阐述,表明他“最近对于政治的见解”。“五四”之后陈独秀的思想发生的变化是很大的,对国家、对改造社会的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