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3月27日,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日子,由《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主办,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承办,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协办,为期3天的《相约魅力南京,品味精彩课堂》——全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大赛最高奖获得者“同一课堂”现场教学擂台赛在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以“同体异构”课堂教学为载体,阅读教学为主题,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参会进行观摩学习,我有幸到现场参与学习。
观摩研讨活动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陈金龙和南京市南湖三小的优秀年轻教师唐晓勤等分别展示了“同体异构”的阅读教学观摩课,不仅体现出他们对阅读教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同时让听课的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了阅读教学的无限魅力,看到了阅读教学与学生生命成长的结合,也看到了阅读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此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宋运来、孙双金独特而精彩的点评与指导,更让与会老师分享了专家的智慧,激起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新思考。
这些课,名师扎实的基本功,从容的应变,睿智的语言,无痕的设计,无不让我深深折服。品读这些名师课堂,我不禁由衷感叹:语文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老师是艺术家,而学生是最终的受益者!
关键词一:语言艺术
名师的课堂虽然各具特色,有的清新活泼,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细腻深沉,但其语言都优美动人,极富感染力。
低段教学,情趣盎然
“我说大,你说——”“小!”
“我叫你们小朋友,你们叫我——”“大朋友!”
“今天我这个大朋友要带你们这群小朋友去认识一些新朋友!”
这是江西师大附小的熊海滨老师在《荷叶圆圆》一课的导语,少有男老师上低年级的语文课,熊老师自然亲切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生字教学时,熊老师说:“瞧,我也会变魔术呢,你们能将田字格里的生字变一变颜色吗?”诸如这样的语言贯穿整个课堂,富有童趣,切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整节课,熊老师以灿烂的笑容,亲切的体态语言引领孩子们对话文本,体会荷叶的可爱,感受夏天的美好。其富有童趣的过渡语,字正腔圆、入情入境的范读课文,就像一位大朋友带着孩子们在荷塘边感受夏天的乐趣,整节课情趣盎然,谁还能说男老师不能上低年级语文课?
即时评价,迸发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附小的孙世梅老师执教文言文《已死的母熊》,在评价学生时也不忘渗透给学生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南湖三小五年(4)班学生,好读书者是也!”看似不经意间,却拉近了古典与现代的距离,播下了孩子们乐于亲近古典的种子。孙老师的评价语不但充满智慧,而且富于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看来,大家都认为只有齐读才能表现出文言文的厚度!”“你是用半文半白的语言来解释,看来初读你就喜欢上了文言文!”“可见,文言文字字如金哪!”“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孙老师那充满激情的激励性语言,就像蜜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动力,让学生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与精彩的发言。
旁征博引,诗兴引领
聆听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我仿佛走进了文学的殿堂。王老师文化底蕴丰厚,不但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古今名言佳句更是信手拈来,在他的课堂上,一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伤过一次了,不能再伤了。”“好个痴情的钟声!”“天才终于出现了!”“握个手,我们可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其语言极富诗意,以老师的诗性语言引领学生对话文本,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发展。听他的课,我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感动之中。
关键词二:教学艺术
名师凭着自己对语言文字敏锐深刻的感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呈现出一节节充满人文气息,充满生命跃动的课堂。
设计精到,绽放灼灼智慧花
《已死的母熊》是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4句话,66个字,三位老师尽管教学环节不尽相同,但都紧扣文体特点,步步深入,殊途同归,引领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生命无界”“尊重生命”的主题意义。
孙世梅老师课前从欣赏南京大学校歌入手,引出了与课文有关的的两个人物,揭题后,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与往常所读课文的异样,从而揭示文言文的特点,随后展示一些文言名句,诵读中再次感受文言文的精炼与韵味,既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陈,又传递给学生一些文言经典,可谓一举多得。
整节课,孙老师以其敏锐的语感,紧扣对生命的感悟与敬畏这一情感主线,深入开掘,精心提炼,她让学生通过想象、朗读、作者资料补白、换位思考等多种感性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深植于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杭州市临平一小蒋军晶老师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他将文本重新编排,从无标点文本到竖排的文本,再至繁体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在自读课文时,让学生分别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自言自语翻译一遍,再次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课末,蒋老师将人们对李叔同写此文章的质疑带入课堂,将本课的学习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们高涨的激情,精彩的发言无不显示出这节课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浙派名师王崧舟,则把《枫桥夜泊》这样一碟小菜,上成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语文盛宴,一节课整整上了七十分钟,中途没有休息。王老师以时间为经,以忧愁的明月的文化为纬,紧扣一个“愁”字,引领学生由感觉到感受,体验了诗人完整的心理过程。王老师从历代诗人有关钟声的诗句导入,又在这些诗句中结束全课,带领学生穿梭于经典。我总感觉王崧舟老师就像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总能让琴弦和弓这两个分离的东西“如漆似胶”地粘合在一起,让人文性与工具性实现和谐的统一,让学生与文本在对话中发出天籁之音,其举手投足之间,似乎总有一根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这,也许就是大师的境界吧!
关注学生,弥漫纯纯儿童情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他的“情智语文”中强调,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也就是要把开掘儿童情智潜质,作为神圣的使命。这次学习所观摩的十节课,大多数课堂都生机勃勃,注重唤起和激发儿童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充满活力与灵气,弥漫着浓浓的儿童情。
首先,教者对文本与学生的研读非常深入。可以说,每节课,教者都能做到以学定教,用孩子的眼睛去看教材,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追求学生真正的发展。在他们的眼中,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在这些课堂上,教者的鼓励语言发自内心,充满情感。那亲切的笑容,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都成了鼓励的有声和无声语言,课堂自然温馨,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积极参与。
其次,教者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教学机智让课堂丰厚灵动。在他们的课堂上,丝毫看不到“走教案”的痕迹,他们的教学活动目标清晰,指向明确,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深入展开教学活动,他们关注文本细节,关注课堂细节,课堂生动,焕发着生命成长的气息。
沉静课堂,充盈浓浓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感情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在王崧舟、孙世梅等老师的课堂上,在师生和谐互动中,就飘逸着这样的浓浓语文味。
孙老师执教《已死的母熊》,开篇与学生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从自读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再找“也”“者”点拨,自读体悟停顿,一小时的课,不到30分钟,学生就已将课文读了11遍!字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语境,其导引不露痕迹,令人称叹!更值得称道的是,她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静静的“读书场”:
“边读边想,看你能读懂什么?”“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足抱巨石’上,静静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静静的课堂,学生们时而睁大眼睛盯着图,时而一字一句地细读课文,蹙眉凝思,这样的“沉静”催生出无数句“慧言”,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学生的细读品悟扎实有效!
“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幅图上,往前想想,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母熊一家在干什么呢?你的脑海里一定有一幅画面……”“小熊是怎样的嬉戏呢?把你想象的画面写在这页纸的空白处。”她在文本空白处多次引导学生想象、表达,这样的无痕训练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语言素养,更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密度!
在王崧舟老师执教《枫桥夜泊》的课堂上,一个“静”字更是体现得淋漓酣畅!从静静地聆听寒山寺的钟声,到静下心来读诗,闭上眼睛像张继那样去看景物,再让孩子们换位体会,王老师用诗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个静态“思维场”,一个个独立思考的“思想场”,其“醉翁”之意在于“语言”,在于“感悟”,在于“思维”!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最是沉静最热烈,于无声处听惊雷”!课堂上,我们所看到的,不是老师在教什么,学生在学什么,而是一种交流,一种感染,一种感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学,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其浓浓的语文味渗透到了每个听课者的灵魂里。
一个人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基于我对语文教学的特点与规律知之甚少,所以对这些名师的课认识还不够深入,总觉万言不能尽其要,更何况“‘观摩’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将在实践中继续摸索,追寻语文教学的真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饱满,更加丰盈,真正成为孩子们生命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观摩研讨活动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陈金龙和南京市南湖三小的优秀年轻教师唐晓勤等分别展示了“同体异构”的阅读教学观摩课,不仅体现出他们对阅读教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同时让听课的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了阅读教学的无限魅力,看到了阅读教学与学生生命成长的结合,也看到了阅读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此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宋运来、孙双金独特而精彩的点评与指导,更让与会老师分享了专家的智慧,激起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新思考。
这些课,名师扎实的基本功,从容的应变,睿智的语言,无痕的设计,无不让我深深折服。品读这些名师课堂,我不禁由衷感叹:语文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老师是艺术家,而学生是最终的受益者!
关键词一:语言艺术
名师的课堂虽然各具特色,有的清新活泼,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细腻深沉,但其语言都优美动人,极富感染力。
低段教学,情趣盎然
“我说大,你说——”“小!”
“我叫你们小朋友,你们叫我——”“大朋友!”
“今天我这个大朋友要带你们这群小朋友去认识一些新朋友!”
这是江西师大附小的熊海滨老师在《荷叶圆圆》一课的导语,少有男老师上低年级的语文课,熊老师自然亲切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生字教学时,熊老师说:“瞧,我也会变魔术呢,你们能将田字格里的生字变一变颜色吗?”诸如这样的语言贯穿整个课堂,富有童趣,切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整节课,熊老师以灿烂的笑容,亲切的体态语言引领孩子们对话文本,体会荷叶的可爱,感受夏天的美好。其富有童趣的过渡语,字正腔圆、入情入境的范读课文,就像一位大朋友带着孩子们在荷塘边感受夏天的乐趣,整节课情趣盎然,谁还能说男老师不能上低年级语文课?
即时评价,迸发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附小的孙世梅老师执教文言文《已死的母熊》,在评价学生时也不忘渗透给学生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南湖三小五年(4)班学生,好读书者是也!”看似不经意间,却拉近了古典与现代的距离,播下了孩子们乐于亲近古典的种子。孙老师的评价语不但充满智慧,而且富于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看来,大家都认为只有齐读才能表现出文言文的厚度!”“你是用半文半白的语言来解释,看来初读你就喜欢上了文言文!”“可见,文言文字字如金哪!”“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孙老师那充满激情的激励性语言,就像蜜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动力,让学生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与精彩的发言。
旁征博引,诗兴引领
聆听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我仿佛走进了文学的殿堂。王老师文化底蕴丰厚,不但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古今名言佳句更是信手拈来,在他的课堂上,一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伤过一次了,不能再伤了。”“好个痴情的钟声!”“天才终于出现了!”“握个手,我们可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其语言极富诗意,以老师的诗性语言引领学生对话文本,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发展。听他的课,我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感动之中。
关键词二:教学艺术
名师凭着自己对语言文字敏锐深刻的感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呈现出一节节充满人文气息,充满生命跃动的课堂。
设计精到,绽放灼灼智慧花
《已死的母熊》是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4句话,66个字,三位老师尽管教学环节不尽相同,但都紧扣文体特点,步步深入,殊途同归,引领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生命无界”“尊重生命”的主题意义。
孙世梅老师课前从欣赏南京大学校歌入手,引出了与课文有关的的两个人物,揭题后,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与往常所读课文的异样,从而揭示文言文的特点,随后展示一些文言名句,诵读中再次感受文言文的精炼与韵味,既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陈,又传递给学生一些文言经典,可谓一举多得。
整节课,孙老师以其敏锐的语感,紧扣对生命的感悟与敬畏这一情感主线,深入开掘,精心提炼,她让学生通过想象、朗读、作者资料补白、换位思考等多种感性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深植于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杭州市临平一小蒋军晶老师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他将文本重新编排,从无标点文本到竖排的文本,再至繁体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在自读课文时,让学生分别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自言自语翻译一遍,再次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课末,蒋老师将人们对李叔同写此文章的质疑带入课堂,将本课的学习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们高涨的激情,精彩的发言无不显示出这节课已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浙派名师王崧舟,则把《枫桥夜泊》这样一碟小菜,上成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语文盛宴,一节课整整上了七十分钟,中途没有休息。王老师以时间为经,以忧愁的明月的文化为纬,紧扣一个“愁”字,引领学生由感觉到感受,体验了诗人完整的心理过程。王老师从历代诗人有关钟声的诗句导入,又在这些诗句中结束全课,带领学生穿梭于经典。我总感觉王崧舟老师就像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总能让琴弦和弓这两个分离的东西“如漆似胶”地粘合在一起,让人文性与工具性实现和谐的统一,让学生与文本在对话中发出天籁之音,其举手投足之间,似乎总有一根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这,也许就是大师的境界吧!
关注学生,弥漫纯纯儿童情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他的“情智语文”中强调,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也就是要把开掘儿童情智潜质,作为神圣的使命。这次学习所观摩的十节课,大多数课堂都生机勃勃,注重唤起和激发儿童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充满活力与灵气,弥漫着浓浓的儿童情。
首先,教者对文本与学生的研读非常深入。可以说,每节课,教者都能做到以学定教,用孩子的眼睛去看教材,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追求学生真正的发展。在他们的眼中,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在这些课堂上,教者的鼓励语言发自内心,充满情感。那亲切的笑容,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都成了鼓励的有声和无声语言,课堂自然温馨,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积极参与。
其次,教者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教学机智让课堂丰厚灵动。在他们的课堂上,丝毫看不到“走教案”的痕迹,他们的教学活动目标清晰,指向明确,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深入展开教学活动,他们关注文本细节,关注课堂细节,课堂生动,焕发着生命成长的气息。
沉静课堂,充盈浓浓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感情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在王崧舟、孙世梅等老师的课堂上,在师生和谐互动中,就飘逸着这样的浓浓语文味。
孙老师执教《已死的母熊》,开篇与学生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从自读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再找“也”“者”点拨,自读体悟停顿,一小时的课,不到30分钟,学生就已将课文读了11遍!字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语境,其导引不露痕迹,令人称叹!更值得称道的是,她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静静的“读书场”:
“边读边想,看你能读懂什么?”“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足抱巨石’上,静静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静静的课堂,学生们时而睁大眼睛盯着图,时而一字一句地细读课文,蹙眉凝思,这样的“沉静”催生出无数句“慧言”,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学生的细读品悟扎实有效!
“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幅图上,往前想想,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母熊一家在干什么呢?你的脑海里一定有一幅画面……”“小熊是怎样的嬉戏呢?把你想象的画面写在这页纸的空白处。”她在文本空白处多次引导学生想象、表达,这样的无痕训练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语言素养,更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密度!
在王崧舟老师执教《枫桥夜泊》的课堂上,一个“静”字更是体现得淋漓酣畅!从静静地聆听寒山寺的钟声,到静下心来读诗,闭上眼睛像张继那样去看景物,再让孩子们换位体会,王老师用诗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个静态“思维场”,一个个独立思考的“思想场”,其“醉翁”之意在于“语言”,在于“感悟”,在于“思维”!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最是沉静最热烈,于无声处听惊雷”!课堂上,我们所看到的,不是老师在教什么,学生在学什么,而是一种交流,一种感染,一种感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学,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其浓浓的语文味渗透到了每个听课者的灵魂里。
一个人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基于我对语文教学的特点与规律知之甚少,所以对这些名师的课认识还不够深入,总觉万言不能尽其要,更何况“‘观摩’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将在实践中继续摸索,追寻语文教学的真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饱满,更加丰盈,真正成为孩子们生命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迎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