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与结构稳定性的教学探索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le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归纳了技术探究的特点和作用,指出通用技术课堂中开展技术探究的必要性,并以“力矩与结构稳定性”作为教学主题,详述技术探究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习热情,设计实验、用行动找疑点,思考讨论、寻找理论支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提炼、内化成为能力等几个环节。与此同时对教材中关于支撑面积是影响稳定性大小原因提出疑问,提出力矩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
  【关键词】 技术探究 支撑面积 重心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1-063-03
  0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家进行了课程改革,在这种期待之下,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首次出现在高中的课程体系中。因此如何通过这门年轻的学科,培养更多国家需要、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研究。下面笔者以“力矩与结构稳定性”教学开展为例,与大家探讨如何利用通用技术课堂开展技术探究教学。
  一、技术探究的特点和作用
  关于什么是技术探究?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或定义。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在通用技术课堂中,用技术的方法尝试去验证原理或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统称为技术探究。它的基本过程是从问题出发,通过实验和思考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知识运用和总结来归纳原理。
  技术探究使课堂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相比于其他学科开展的探究活动,技术探究拥有更开放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可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去寻求任何可能的解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技术探究的必要性
  2017课标修订提出通用技术课要“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构建默会知识”,“强化学生手脑并用與知行合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所以课堂中要积极开展技术探究,是课标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人工智能、工业4.0、3D打印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人们从体力劳动、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的同时,对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懂设计、会实践、会学习、能创新、拥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未来所需的人才。技术探究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是学生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所以在通用技术课堂开展技术探究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技术探究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设置问题,激发学习热情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俗话也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时教师如能创设有趣的问题,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以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技术设计2》(2019年1月第3版)“第二章 第二节 探究结构”内容为蓝本。教材对结构的稳定,是这样描述的:“结构要达到稳定,首先,它的整体几何结构必须科学合理;其次,一个物体的支撑面积越大,重心越低,其稳定性越大。”这一结论与大多数人认知观念是一致的。教材还提供不少例子来证明这个结论。
  但我却向学生提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同样材料组成的两个立方体,图一立方体的长宽高为:12×2×6,图二立方体的长宽高为:4×4×6,(单位:cm),在受力点施加外力,哪个更容易倒呢?经验告诉我们,应该是图一的更容易倒,不是说支撑面积大的会更稳定吗?又如何去解析这种现象呢?如何去验证呢?
  2.我们平常都说不倒翁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结构,大多数解析它稳定性,都把重心很低,底面积很大作为主要原因。而事实上不倒翁的底部一般都是圆的,根据几何知识,一个球面的形状与一个平面的相接处,接触的面积不会太大的,几乎就是一个点,不倒翁的不倒,好像也不是因为它的底面积很大。那我们应该怎样分析影响不倒翁稳定性的原因呢?
  问题应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具有开放性、新颖性、和层次性,可来源与教材,也可来于生活。上述问题,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疑问,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有利于他们保持对接下来课堂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
  (二)设计实验,用行动找疑点
  技术探究的的核心就是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通过动手实践找到问题的答案。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图一、图二两个立方体那个稳定性更好?如何去验证?学生各有说法,有些则一脸的迷茫,不知从何回答。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把抽象描述转化为具体可测量的指标。这个过程,类似于理化生的实验设计过程。主要包含5个步骤,分别是问题发现、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展开实验以及分析结论。经过分析,提供两个测试案例让学生动手探究。
  第一个测试的项目是按图一、图二完成模型的设计、制作,然后用测力计对受力点施加外力,当结构倾斜时,读出测力计的读数,结合结构的重量、边长等数据,对测出的数据加以计算,推断结论,发现问题。从这一个方向上测出的数据来看,支撑面积小的结构反而能承受更大的外力,这与支撑面积大,结构更稳定这一说法不一致,是实验数据有错?还是这个结论有错?需要学生思考和反复验证。
  第二个测试就是对图三的结构(可以是红砖或其他的类似替代物),分别对它在立放、侧放、平放三种不同的放置状态下,从不同的受力点对它施加外力进行测试,并将数据记录在设计事先好的表格中。同时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一是这两轮测试的结果,与教材的结论是否一致?二是对比第1次与第4次、第2次与第5次、第3次与第6次的测试条件和结果,会发现什么问题?   测量后引导学生注意对数据进行纵向、横向的对比分析。通过此验证性的技术探究实验,有助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运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的意识、增强开展科研探究的意识。
  (三)思考讨论,寻找理论支持
  通过上一阶段的技术探索的实践,学生应该发现不少问题,通过收集、整理,把共性问题拿出来分析讨论。讨论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师生之间,生生个体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通过思考讨论充分交换信息,寻找各种答案。本节要学生重点讨论和分析的问题如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稳定是什么意思?结构受力大小与稳定性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在教材寻找结论,但教材中对稳定性的解析显得较为抽象,这时可提供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建立联系。例如把一块直立的红砖推倒,就是改变了它的平衡形式,而推倒时需要对它施加外力的大小,就反应出稳定性的大小,需要的外力越大,稳定性就越大。
  其次,从支撑面积的因素不能解析上面实验的现象出发,引出结构的稳定和什么有关系这一问题。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研究教材对跨栏过程中栏的颠覆情况分析,从而有助于理解結构的稳定因素。重点学习力矩的知识,“力和力臂的乘积叫做力对转动轴的力矩,力对物体的转动作用取决于力矩的大小,力矩越大,力对物体的转动作用越大。”力矩计算公式可写为:M=F×L,其中M表示力矩,F表示力的大小,L表示与力垂直方向上的力臂大小。
  然后进一步推导,用力矩的知识去分析结构稳定性。对一个结构施加一个外力试图去改变其原有平衡形式时,结构就会产生两个力矩。一个是外力F对转动轴的力矩,将引起平衡形式的改变,称这个力矩为颠覆力矩,记为M1,假设外力大小为F,力臂是力的重心到转动轴的高度H,颠覆力矩计算则为:M1=F×H。另一个是重力G对转动轴的力矩,将抵抗平衡形式的改变,以保持结构稳定,称这个力矩为抗颠覆力矩(也叫重力力矩),记为M2,重力的大小是G,力臂是当前状态下的重心垂线到转动轴的距离,记为L,抗颠覆力矩计算则为:M2=G×L,M2越大,其稳定性也越大。当M2≥M1结构维持稳定,反之则状态会发生改变。
  因为问题从学生中来,学生较容易有言可发,有事可议,讨论也比较投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讨论的充足时间。教师此时要注意加强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对具体事项与抽象概念结合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补充实验或讲解,解决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把零散的新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形成新认识。
  (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不是为了把知识死记硬背于脑中,而是要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还要创造运用知识的机会,通过对知识的运用,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归纳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力矩知识从M1与M2关系出发,去分析图一、图二、图三的案例。从而可以分析推导出:降低了物体的重心,会使颠覆力矩M1的力臂H值减少,要保持M1大小不变,则需要增加外力F的值,所以物体的重心越低,其稳定性越大。而物体的支撑面积增大,实际就是物体重心垂线到转动轴的距离L增大了,从而导致M2的值增大,所以物体的支撑面积大,其稳定性也增大。假如支撑面积很大,但受力方向上的力臂很小,结构的稳定性一样很小。
  而关于不倒翁的问题,同样运用力矩的知识进行解析,结合不倒翁的结构示意图(图四)进行分析。当不倒翁直立时,由于没有外力的作用,外力的力矩为零,而重力的力矩由于重心垂线与地面的接触点重合,力臂为零,力矩也为零,所以结构保持稳定。当我们从左侧对不倒翁施加一个外力时,不倒翁向右倾斜,撤离外力后,外力的力矩为零,这时重心垂线落在支撑面的左侧,重力的力矩使结构向左偏转。由于惯性的关系,不倒翁经过中心后会继续向左偏转,使重心垂线落在支撑面的右侧,从而又导致重力的力矩使结构向右偏转,周而复始,最后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停止。
  由此得知,结构的稳定和它的支撑面积没有直接的关系。支撑面积只是间接反应力臂大小,最后要转化力臂来计算力矩的大小,因此力矩才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及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有利于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活用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总结提炼,内化成为能力。
  通过前面的分析,明确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后,再来看教材中“一个物体的支撑面积越大,重心越低,其稳定性越大”这一描述,就觉得不够严谨和不够科学。可以让同学进行观点提炼,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对同学的意见进行梳理归纳后,对结构稳定性的总结内容如下:
  结构的稳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结构重心所在的垂线要落在支撑面的范围内,原因是重心垂线在支撑面之内,外力为零时才能保证重力的力矩也为零,如果不在支撑面之内,重力的力矩不为零,且会使物体发生转动;二是结构的整体几何结构必须科学合理。
  力矩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受力相同的情况下,结构重心垂线到转动轴的距离越大,重心越低,其稳定性越大。
  总结就是知识的巩固、是为了能力的提升,是为了激发再认识,再发现,再创新。
  结束语
  通过一次次的技术探究,在不断的动手尝试过程中,有效进行多方面思考、全面分析、归纳总结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学会提炼出方法、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养成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品质,提高合理提出质疑的能力。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宽广,并且教无定法,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通用技术的教学?如何通过通用技术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还需要我们全体通用技术教师不断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黄亚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8(11).
  [2]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红专.自主探索式教学课堂模式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 6月(3).
  [4]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通用技术教材编写组.技术与设计2.[M].广东科技出版社.
  [5]张剑义.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9(37).
其他文献
【摘要】 词汇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加强词汇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英语核心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究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通过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情境对话教学模式、游戏互动教学模式等,让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变得更为丰富、更具趣味性,更好地帮助学生识记和掌握英语词汇,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词汇教学 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
【摘要】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学科中“听”之能力是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项重要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素养之一,然而纵观我国悠悠几千年的教育历程,语文教学中的听力素养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摘要】 教师设计复习学案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学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内容精炼,思路清晰,各环节联系紧密,才能较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完成复习内容。   【关键词】 目标科学 复习导学 思维发散 知识综合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8-145-01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始终认为我们应
【摘要】 观摩了何威老师《高考立体几何二轮复习专题——被切的立方体》的展示课,深切体会到可视化教学的优势。空间几何体的切截问题是立体几何部分的重点,但由于很多同学缺少空间想象能力,很难在脑海中构建图形及其旋转,这也成为了高考的难点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可视化教学可将传统的板书和平面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图形立体旋转、透视、扭曲、变形轻松实现,并直接通过屏幕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完整、连贯地观察整个图
【摘要】 在高中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的较为注重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能够符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导向,同时符合教学中的思维认知规律,且符合高中生物课教学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生物课学习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提起对于学习的动力,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导学案 自主学
【摘要】 伴随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高中教育开始成为了全社会所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同样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基于学生们自身的特点,为其提供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为此,教师便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予以优化。本文将阐述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并对创新高中体育教学的具体方法方面提出一些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体育 教学模式
【摘要】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让学生在语文教育中逐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若学生能具备良好的素养,那么也会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起到促进学的作用。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品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新时期背景下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核
【摘要】 高三语文学习已经到了整合、复习的关键阶段,此时是学生备考的重要时期,复习备考效率与学生的升学有至关重要的联系,另一方面,合理的复习备考还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必备的语文知识素养基础。但传统高三语文备考过程中,受升学压力影响,教师经常存在错误的备考认知,影响学生思维发展,也难以实现高效备考目标,给学生发展带来阻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素质教育理念也
【摘要】 近些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迈向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传统文化也有着很重的作用。高考不断改革,语文在这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語文”,在考试中,作文是语文分数的重中之重。而要提升作文水平,就应该从小抓起,在小学时候给孩子打下坚实的作文基础,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而现在很多孩子刚刚接触语文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作文,往往为了
【摘要】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教学既是难点,同时也是重点。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格外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过于依赖背诵与翻译,这无法实现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面对当前的网络环境和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学会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