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湖南籍的四位台湾诗人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H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湾新诗发展中,“三大诗社”对诗坛的贡献最为突出。这三大诗社都有湖南籍迁台作家,他们是“现代派”的方思、“蓝星”的向明和“创世纪”中的洛夫,另还有“后现代的火车头”罗青。
  
  一、方思:“主知”主张的实践者
  
  方思(1925-),原名黄时枢,湖南长沙人。在上海接受大学教育后,于1949年到台湾,不久即赴欧洲留学攻读社会学,曾在淡江大学和中央图书馆任职。1958年移居美国,任美国狄瑾逊大学图书馆馆长。1991年彭邦桢在美国创办《诗象》,方思又成为该刊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时间》、《青春之歌》、《夜》、《竖琴与长笛》、《方思诗集》。
  方思是“现代派”发起人之一,1957年又与余光中等人组织“中国诗人联谊会”。他的作品,探索人生的奥秘和流动的宇宙,是纪弦“主知”主张的真正实践者。作为1950年代重要的英美现代诗翻译家,他不同于以译英美现代诗的马朗、译日本现代诗的叶泥、译法国现代诗的覃子豪,而以译德国诗人里尔克著称。他1958年翻译出版了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集《时间之书》,里氏有关时间的观念潜移默化进入他的作品中。这表现在方思的第一本诗集《时间》的书名和作品中所充满的“瞬间即永恒”的哲理思考。
  方思的主知和思考的诗,有如其人不能一读就懂,而必须含英咀华,才能思而得之。一旦进入他的艺术世界,就会感到“一圈圈波浪由击破水心而来”。他的诗不浓丽,而呈冷穆色,是现代诗,却又有古典的境地。他冷静而不奔放,勤于思考和探索宇宙的神秘。他不喜欢亮色而偏嗜黑色。在《黑色》中,短短四行诗连用了三次“黑色”。篇幅不长,却表现了一个完整的内宇宙世界,是方思对自我形象的肯定和“黑水晶”性格的认同。其诗风是那样冷隽严谨,既有欧洲的典雅,又有中国的清秀。商禽也许从这首诗得到过启发,写有《无质的黑水晶》表示“迷惘”,以示唱和。①
  在原型意象“黑色”及其象征的意义,方思均受到西方现代派大师艾略特的影响。方思将艾略特的诗意重新开掘,并加以深化。对“生命之源”和“宇宙之心”的探求,体现出生命的顿悟和对宇宙的冷肃宁静的思考,是作者内心世界对客观物象的感应和书写。
  在1950至1960年代曾出现三位“姓”方的诗人:方思、方莘、方旗。这自然不是什么“方派”,但方莘明显受过方旗《夜歌》的影响,这三人的作品在抒情的同时夹带着浓厚的主知色彩,有些地方还给人一种神秘感,在1960年代后期的台湾诗坛掀起一股玄奥诗风。此外,郑秀陶、薛柏谷也可称为所谓“方派”弟子。②
  作为1960至1970年代最独立特行的诗人,方思不仅善于经营短诗,也擅长写长篇叙事诗。208行的《竖琴与长笛》,是他告别诗坛的力作。“作者借助于一股幽玄亲挚的爱情,繁富而热炽地表现出作者对生命、宇宙、现实、历史的体悟观察与赞叹,通过一组组栩栩如生的形象,一簇簇抑扬有致的节奏,一片片落叶缤纷的字语,很自然地把时间与空间、个别与群体、故土与异域、心灵与物象,像建构立体主义的绘画一样,统合而均衡地完成一座庞大宏伟的诗的建筑。全诗所展示的‘节奏、语言、形式、结构’诸种和谐之美,迄今尚无人出其右者。痖弦曾在《六十年代诗选》中称誉本诗‘所建立的严密的秩序与一个浑然完美的世界,的确不是没有受过训练的心灵所能掌握的’。今天来看依然十分确当。”③
  
  二、风格笃实的向明
  
  向明(1928-),本名董平,湖南长沙人。1949年去台。空军通信电子学校毕业。 1951年开始新诗创作。曾任台湾《中华日报》副刊编辑、《蓝星》主编、《台湾诗学季刊》社长。出版有诗集《雨天书》、《青春的脸》、《向明自选集》、《向明的诗》、《随身的纠缠》等十多种,另有诗论集数种。
  作为“蓝星”诗社的重要成员,向明既不同于余光中风格多变,也有别于罗门的前卫冲刺,更不似周梦蝶主观而唯心,在作品中不断释放宗教与神话的烟幕。他的作品,“步态稳健,风格笃实”④,用质朴的文字寄寓深沉的思想。缺乏激情,也没有太多的愤懑,然而每一出手总是言之有物,探索生命的意义时有坚持。他老而弥坚,在意象的经营、结构的严密和语言的提炼方面,比以往更显得老成。
  覃子豪是向明早年习诗的导师,“覃氏的沉稳与略带选择性的保守,深深影响了向明”。他早期的作品《啊,引力,升起吧!》有云:“让火焰的利刀磨亮,刺向夜幕的重帏”,依稀感染有覃子豪习惯性的语汇与气氛。而他被选入《中国诗选》⑤ 的小诗《家》等三首,“则颇有杨唤的《诗的喷泉》的余韵”⑥。向明后来从前辈影响下解脱出来,自铸新词,自创新意,像《烟囱》这首只有十二行的小诗,在批判物质文明时,显得犀利深刻,调侃的手法也运用得成功。《钉》运用暗喻手法,使得难以捉摸的意志力具象化。它表面上不动声色,里面却灼热炙人。向明自称是“保守”与“激进”思想的矛盾组合 ⑦,《钉》便表现了这种平凡中所透出的刚毅之气,既具诗情,亦不乏“诗想”。《战士》以哲学家的眼光表现军人的命运,有思想深度而不流于概念化。
  向明很少写叙事长诗,以小品居多,如《书》、《春灯》、《冷》、《春》、《感觉中》等。“这些作品虽非巨型建筑,却具楼台亭阁之胜,自成格局,各有丘壑。”⑧ 《下午茶》表现了当代人卷入政治漩涡后的紧张和忙碌。从静坐和呼口号看,这里有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带来塞车一类的社会问题。这种使人烦恼忧伤的场面,却从抱怨没有功夫喝下午茶这一温馨场面写出。句子简短明快,排比与类叠的技巧运用得娴熟,是典型的向明风。《湘绣被面》托物寄情,写得相当动人。《虹口公园遇鲁迅》,在描写鲁迅的音容笑貌时,显得既严肃又轻松,是寓庄于谐的佳作。
  相对妙语如珠的余光中而言,向明为人温文儒雅。他的诗,不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还极富人情味。《妻的手》从惋惜妻子失去往日的柔嫩而变作枯枝般的双手看,诗人从心坎里感到对不起辛苦的妻子;而从妻子心甘情愿地尽贤妻良母的责任,把丈夫和孩子当“心爱的罪魁祸首”看,她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孩子长高,丈夫健壮,从内心感到欣慰。“罪魁”前面加“心爱的”修饰,可见这个家庭和睦,充满了谐趣和温暖。在写法上,此诗用了“琴弦”与“枯枝”的对比和明知故问的写法,使这首献给无私奉献的妻子的赞歌增添了许多情趣。有人认为,向明是“蓝星”诗社地地道道的温和派。这不仅是指他做人处事的态度,也是指他踏实、稳健的诗风。从《妻的手》无故弄玄虚的意象,也无诘屈聱牙的语言,只是用心真诚地赞美贤妻良母这一点来说,也可见其一斑。
  
  三、“诗魔”洛夫
  
  洛夫(1928-),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1949年7月去台。1973年6月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曾任《创世纪》诗刊总编辑。先后出版了多本诗集:《石室之死亡》、《洛夫自选集》、《因为风的缘故》、《洛夫小诗选》,等等。
  作为重量级诗人的洛夫,其诗名和余光中并驾齐驱。他对现代诗创作最投入,比余光中更具前卫性,其诗作在大陆虽不像余氏那样脍炙人口,但他和余光中一样,系诗坛硕果仅存的少数几位重量级选手,属1950年代崛起至今仍冲劲十足的寥寥几座活火山之一。
  洛夫的创作,按龙彼德的意见,分为四个时期:抒情时期(1954-1958),探索时期(1959-1973),回归时期(1974-1990),整合时期(1991-)。第一时期较短,其代表作为《灵歌》,题材以爱情居多,所写的均是个人情感的体验,意象大胆鲜明,语法单纯明晰,诗风纯情甜美,充满了“食花与酿蜜的青春期”之美,受大陆1930年代诗人影响甚为明显。在第二阶段,意象的营造不再生涩,语言也不再浅白直露,其诗风以阳刚取代婉约,以知性取代感性,以超现实取代反映现实,由向外到向内心世界掘进,其代表作有《石室之死亡》、《外外集》、《西贡诗抄》。⑨
  《石室之死亡》是“创世纪”提倡独创性、纯粹性、超现实性、世界性的里程碑,洛夫本人由此成为该诗社的灵魂人物,并成为现实主义诗人反晦涩的重点对象。这首长诗的确存在很多浑沌难解的片断,它所探讨的生与死问题,交错着知性与感性、天使与魔鬼的冲突,表现得深沉而复杂。诗人在这个世界中寻求自我生存的困境与意义,由此衍生出人物二元的本体论、自我认识、不朽的观念与道德等哲学问题。它往往让人感到死亡笼罩着自己并给人带来恐惧,让读者体会到生命的荒谬。此诗主题严肃,结构庞大,内容繁杂,气势雄伟,在探索人的存在、生死同构问题上,以白昼、太阳、火、子宫、向日葵、荷花、孔雀象征生命,还用黑夜、暗影、棺材、坟墓、蝙蝠象征死亡。作品内容丰富,既写了战争、死亡、异化、宗教、自然,也写了家庭、人性、时间、空间。作品中有愤怒,有呐喊,有讥讽,有烦闷。诗作词汇丰富,语言新颖,格局变化多端,不囿于传统的格式,意象跌宕不定地前进。由于《石室之死亡》有失调的地方,力量虽强有时却未能击中要害,尤其是语言太紧,从头到尾贯穿的均是黑色意象和不断追杀的光,作品中散发出死亡和凌迟的颤栗、骇人的静止、接近野蛮的怪异,以及鬼怪般的惊呼等,因而受到许多论者的非议,有人甚至认为现代诗晦涩之病,《石室之死亡》负有很大的责任。可是非议者没有注意到繁复的意象是一种高度生命力的呈现,且未经理智的入侵,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它的每首两段、每段五行的章法,有着它从里向外爆炸性的张力秩序,以及作者希望打破石室这个桎梏,让人类面对没有战争、无意义死亡的混乱世界的积极意义。
  洛夫于1967年出版的《外外集》,在精神上仍然承袭了《石室之死亡》的许多余绪,在风格上不显得枯涩含混,而走向开朗和洒脱。后出的《西贡诗抄》,尽可能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作品的内心感受,意象不再浓密,叙述时用的是客观调子,句子结构还有散文化的倾向,这一切都是为了题旨不致僵死在固定不变的语义之中。
  洛夫回归传统时期的作品,不属于复古,而是一种艺术再创造。他把过于标榜实验性与前卫性的作品,转化为一种既现代又浪漫,既现实又古典的现代诗。他的回归,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中国文化的关怀与深度的探索,回到中国人文精神的本位上来。二是运用古典题材,融汇前人的特殊技巧,表达自己的现代感受与生命体验。三是抒发乡愁,关怀大中国,落实真正的人生,其诗风走向:从内心到外界,从动态到静态,从知性到灵性,从繁复到简洁。《魔歌》、《时间之伤》、《酿酒的石头》、《月光房子》、《天使的涅磐(此字下面的“石”应为“木”)》是这时期的代表作。⑩ 他写于这一时期的《边界望乡》,意象丰饶,想象超拔,语言奇特,将中国固有美学、本土精神及西方艺术技法融汇在一起绽放出艺术光芒,是洛夫将超现实技巧东方化的一次漂亮示范: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
  在整合时期,洛夫正确地处理了主体与客体、混沌与秩序、负面与正面、现代与古典这样四组关系。{11} 其中隐题诗是对一种新形式的探讨。标题本身是一首诗,而每个字都藏在诗行开头第一个字。表面上看是一种设计工程,还有点像文字游戏,但本质上是诗,它是洛夫着意追寻“禅境”后的又一创作高潮,如《危崖上蹲有一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鹰》,所写的是一种复杂的精神象征体,既有创世者的存在,也有哲人的投影和愤世者对危机的思考。这表面上是古人“藏头诗”的翻版,其实是借鉴古人,“运用中国文字之特异性,以表现东方民族生活之特有情趣”{12}。
  洛夫先后出版过《魔歌》、《诗魔之歌》等作品,再加上他“我一挥手,群山奔走;我一歌唱,一株果树在风中受孕”{13} 的“魔法”运用,因而人们戏称其为“诗魔”。这称号不带贬义。当纪弦主知、覃子豪强调抒情的情况下,洛夫和《创世纪》的诗友一起强调潜意识、直觉、意象语的铸造,无疑增添了台湾现代诗的容量。 如在长诗《长恨歌》中,洛夫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语言描绘唐玄宗的腐化生活:
  他开始在床上读报、吃早点、看梳头,批阅奏摺
  盖章
  盖章
  盖章
  盖章
  从此
  君王不早朝
  《沙包刑场》同样是致力于意象经营和构思巧妙的力作。作者用调侃、荒诞的手法写沙场,用情感冷却的办法处理死亡这一古老主题,使人们读来欲哭无泪。
  比起“创世纪”的碧果、管管、商禽来,洛夫的现代主义运用还不似他们那样怪诞。他的中华文化根性决定了他超现实时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相反,他倒是注重以现实生活作基础,如作者于1976年底首次访问韩国时所写的《午夜削梨》。所写的虽是韩国风物,抒发的却是自己的乡愁体验。众所周知,在汉语里,“梨”通“离”。朝鲜以三八线为界,也可以说是“一刀剖开”。人民骨肉分离,这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祖国,亦是一湾海峡切断两岸人民的往来。这山河不整的现实,自然叫人难过。值得注意的是末尾:诗人弯腰去找,找的不是一般的落地梨皮,而是那满地都是“黄铜色的皮肤”。如果说,“一刀剖开”象征着山河分割,那黄皮肤满地象征着联结和统一。这样一来,所谓超现实主义之作,其实仍离不开现实这个基础。
  1988年,针对“笠”诗社的台独倾向,洛夫提倡“大中国诗观”{14},希望台湾放眼大陆,大陆借鉴台湾。1990年代后期移民加拿大后,洛夫的心境有很大的转变:千里冰封的情景让诗人体会到“一种由无边无际的静瑟和孤独所浑沉的宇宙情怀”,近于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还于新千年创作了三千多行的长诗《漂木》。此诗主要写作者对生命的观照的形而上思考,以及对大中国整体现实与文化的反思。由于洛夫不断的探索和突破,现代诗变得更加年轻而魅力十足。
  
  四、罗青:后现代的火车头
  
  罗青(1948-),本名罗青哲,湖南湘潭人。台湾辅仁大学英文系毕业,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现为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196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创办《草根》诗刊,并举办过多种画展。1987年和同好率先创办了被称为“后现代状况”的磁碟杂志。著有诗集《吃西瓜的方法》、《捉贼记》、《不明飞行物来了》、《录影诗学》、《少年阿田恩仇录》等等。
  作为后现代时期火车头的罗青,无论是创作上还是理论上都有重要贡献。余光中曾称罗青的诗为“七十年代新现代诗的开启”:
  近两年来,罗青在台湾诗坛的出现,多多少少象征着六十年代老现代诗的结束,和七十年代新现代诗的开启。在罗青的身上,我们多少看得出中国的现代诗运如何运转,如何改向,如何在主题和语言上起了蜕变。没有宣言或论战,罗青的革命是不流血的。这么一阵无痛的分娩,似乎尚未引起诗坛普遍的注目,可是这件事情,或多或少,注定要改变六十年代老现代诗的方法论,甚至本质。{15}
  罗青不仅没有因袭由创世纪诗社刮起的超现实主义诗风,反而在1980年代中期开创后现代风潮向其作出超越和挑战。余光中评他的诗时,其诗龄不过三年,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罗青的艺术成长非常迅速,以至能苦思出前人所未想到的游戏规则与形式表现。他遭到众多人评议的《一封关于诀别的诀别书》,几乎成了后现代的经典之作。
  谈到结构,台湾诗坛有“罗青式结构”之说。余光中指出:《吃西瓜的方法》属一题数奏,奏出相反的许多组诗。他的作品有一种近乎几何图形的抽象美。他常在选好一个主题后,因题生题,就句引句,正正反反,侧侧斜斜,交交错错,构成一个多元空间的存在。最成功的例子,当推《柿子的综合研究》那一辑作品。这一辑用柿子做中心意象,虚虚实实,明明暗暗,投射到许多圆的,红的,香的意象上去;而最饶有意义的叠合,是柿子和太阳,因为柿子之为果实,正如一枚具体而微的太阳。《吃西瓜的方法》虽不算上乘之作,但此诗结构十分独特,吃西瓜有六种方法,已经生动有趣,而其次序也很别致;第六种不说,也许即指“倒啖”;第五种从瓜形想到地球与星;第四种把死而入土的人和生而出土的瓜两相对照;第三种表现西瓜自给自足的精神和中庸之道;第二种表现瓜的完整和绵绵不绝;但吃西瓜这回事不仅是哲学,更是一种经验,所以第一种的“吃了再说”当然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好方法。{16}
  罗青的诗充满了秩序感。《摇树术》等诗,以“新鲜的诗想取胜”,作者由此成了台湾诗坛最前卫的语言实验家之一。他的创作与理论并驾齐驱,常以自己的理论印证创作。他的画,也有人誉之为“新文人画的起点”。他总是追求创新,努力去开创新的纪元。尤其是他引领潮流,对后现代诗的研究及“录影诗”创作上的率先示范,具有特殊的意义。
  
  注释
  ①李瑞腾:《新诗学》,骆驼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②余光中:《震耳欲聋的寂静》,叶维廉主编:《中国现代作家论》,联经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278页。
  ③张默、萧萧编:《新诗三百首》,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第955-956页。
  ④⑦⑧洛夫:《诗的边缘》,汉光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版本,第119-121页。
  ⑤彭邦桢、墨人主编,大业书店1957年版。
  ⑥张默:《无尘的镜子》,东大图书公司1981年版,第125页。
  ⑨⑩{11}龙彼德:《一代诗魔洛夫》,小报文化公司1998年版,第73页、第112-113页、第115页、第166页。
  {12}洛夫:《创世纪的路向》,《创世纪》1954年创刊号。
  {13}洛夫:《魔歌·序》,中外文学月刊社1974年版。
  {14}洛夫:《建立中国大诗观的沉思》,《版本创世纪》1988年总第73、74期。
  {15}{16}《余光中集》第五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页、第225-227页。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TURP的患者190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舒适护理,比较疗效。
从消息队列的数据存储结构定义、存储空间规划和控制过程设计三方面讨论了MIL-STD-1553/1773总线控制器的设计实现.在总线控制器的模块化设计方案中,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总线控
从光功率的角度,分析了卫星间长距离和出射光束发散角产生的空间传输损耗,当传输速率增加、误码率上升时,接收机灵敏度下降;讨论了不同卫星数目时传输损耗与激光束发散角的关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重复发病率高,常伴有发热,并能引起并发症或继发症。该病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其次是细菌感染。目前,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临床上常用非
采用高级语言Visual Basic 5.0、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及ASP技术开发了tcp/ip协议的温湿度智能传感器网络软件.该软件系统主要包括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个部分,并具有远程控
分析了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技术的远程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Web数据库采用ASP技术实现,远程智能终端采用单片机系统实现,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实现
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我国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