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新时期,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具备了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决策
在1997年十五大提依法治国17年以后,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出我们党对依法治国越来越重视。在这个新形势下,一个官员如果没有法治思维,那他说的依法治国就是空话。为什么?因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决策,依法决策的核心是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先有法治思维,才能有法治方式,最后才能有法治结果。也就是人大要科学立法、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要公平公正,最终建立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
一、什么是法治思维
1、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那法治思维和公共决策有什么关系呢?
2、法治思维和公共决策的关系
法治思维的特点,决策的时候讲法律上的合不合法。所谓法治思维,简单说,就是合法性思维。即使一个决策在政治上很有利,在经济上很有效益,在道德上也很高尚,但如果违法,也不行。法治社会就要求领导干部用法律思维来思考问题,合法性是考虑问题的前提。比如现在有些地方的领导,经常用违法的方式来做好事,这在法治国家是不允许的,要追究法律责任的。
二、当前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现状
1、人治思维,不要法治
咱们建国60多年基本可以“一分为二”:前30年基本上是人治,“文革”更是“无法无天”。咱们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人治的历史,人治思维“根深蒂固”,认为法治思维不适应中国国情,简单的法治思维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后30多年总体是逐渐向“依法治国”走,但法治建设还有很多问题,“人治”思维还很有市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还很普遍。
2、特权思维,蔑视法治
过去很多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别说法治思维了,起码的法律意识都没有,到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就成土皇帝了,想干啥就干啥,这就是蔑视法律,这对他本人很危险。很多出事的领导都会说:因为不懂法,所以犯罪了。其实他不是不懂法,是没拿法当回事儿,你不懂法,就敢当领导?法律是啥?法律是国家机器的“操作手册”,“操作手册”你都没看,就敢上岗操作国家机器?这肯定得出事故。
3、行政思维,扔掉法治
谁官大,就听谁的,法律靠边,行政思维推动工作靠开会发文件,行政思维变成文件思维,靠文件治国,文件只是一种思想教育和引导,要引导行政行为,得靠法律,因为只有法律才有约束力和法律后果。行政和法律是两层皮,领导们都在研究文件,不研究法律,都是文件思维,还没有把法律当成行政的唯一依据,还靠文件行政,将来法律应该是行政的唯一依据,将来要形成一种思路,法律有规定的,就按法律办,不用再请示领导,只要依法行政就行了。
4、创新思维,突破法治
这是带引号的创新思维,有些领导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突破法律底线,像国企改革,打着改制的幌子,贱卖国有资产。比如钓鱼执法、选择性执法,你别的都能动脑筋,能创新,能发明,唯独执法不能。
5、稳定思维,压倒法治
这是带引号的稳定思维,稳定压倒一切,为了稳定,不管啥招儿,好使就行,突破法律底线,影响法治权威。个别领导不依法办事、干预司法的一个很重要理由就是为了“稳定”和“大局”。
6、应急思维,不顾法治
咱们国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非常多,像地震、水灾、SARS、禽流感等等。群体性事件也很多。这些都属于应急事件,应急管理属于非常态管理,但非常态管理并不意味着可以“脱法”管理。虽然有《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内的100多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先后颁布实施,但是,在应急实践中,《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违反法律规定权限、程序,侵犯老百姓权益。
三、领导干部要有什么样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要摒弃上面那六种非法治思维,那领导干部具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法治思维?
1、应该有规则性思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本身就是一种规则,规则就是法律规定,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规则性思维就是,第一做事儿要讲规则,第二事先要有规则,事先没规则,就会有纠纷。
规则性思维用到工作上,就是你干事儿不能随意,你要事先定规则,按规则办,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则,一事一办,你的成本会非常高。
2、应该有权义性思维
权义性思维就是权利义务思维,社会治理中的一切问题都可归结为法律问题,一切法律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权利义务问题。
前面说法治思维概念的时候,说过法治思维,就是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啥是法律逻辑?就是权利义务逻辑。为什么这么说?道理非常简单。我们为什么需要法律?我们制定法律想干什么?就是想用法律来保护每个人的权利,这是法律存在的唯一理由。但如果你法律只规定权利,不规定义务,那权利就等于零。从逻辑角度分析,所有的义务都是从权利中推导出来的。但如果你只规定义务不规定责任,那义务也等于零,欠债还钱,不还怎么办,一定要规定责任,不还抓你,但规定了责任,如果不规定程序,责任也等于零,有责任之后必须规定程序。
3、应该有程序性思维
公权力的行使需遵守一定的程序。“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法律上有一对概念,叫实体和程序,法律也分成实体法和程序法,我们工作中也有实体和程序的问题。比如说这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是教授水平,还是讲师水平,这是实体问题,但是你怎么确定他是教授還是讲师水平呢,要有个评审程序,这就是程序问题。
按法治思维要求,第一,必须程序优先,我们要学会用程序解决矛盾。第二,程序本身必须是正当的、公正的。如果程序本身就不正当、不公正,那经过这个程序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公正。第三,程序应当有终决。经过司法判决,最终了结的案件,就必须了结,如果错了,也要按司法程序本身来处理,不能用另外的程序代替司法程序,也不能用信访或其他程序推翻司法程序。要尊重法律,法律要有权威。
4、应该有原点性思维
什么叫原点思维?就是你的出发点,你的立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站在哪个立场,就是你的原点。法治原点第一个就是定纷止争,提高社会生活的确定性。法治原点第二个就是保障人权维护公民权利。法治原点第三个就是依法治权。
5、应该有平等性思维
我们法院的标记是一个麦穗,中间是个天平。法本身的特征就是平等,所以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这个道理。
那问题来了,到底什么叫平等?我们该怎么理解平等,最重要的平等就是规则的平等,就是国家要有统一的规则,在这个规则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都只能在这个规则里面行使你的权利,承担你的义务,这才叫平等。这个规则就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决策
在1997年十五大提依法治国17年以后,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出我们党对依法治国越来越重视。在这个新形势下,一个官员如果没有法治思维,那他说的依法治国就是空话。为什么?因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决策,依法决策的核心是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先有法治思维,才能有法治方式,最后才能有法治结果。也就是人大要科学立法、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要公平公正,最终建立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
一、什么是法治思维
1、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那法治思维和公共决策有什么关系呢?
2、法治思维和公共决策的关系
法治思维的特点,决策的时候讲法律上的合不合法。所谓法治思维,简单说,就是合法性思维。即使一个决策在政治上很有利,在经济上很有效益,在道德上也很高尚,但如果违法,也不行。法治社会就要求领导干部用法律思维来思考问题,合法性是考虑问题的前提。比如现在有些地方的领导,经常用违法的方式来做好事,这在法治国家是不允许的,要追究法律责任的。
二、当前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现状
1、人治思维,不要法治
咱们建国60多年基本可以“一分为二”:前30年基本上是人治,“文革”更是“无法无天”。咱们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人治的历史,人治思维“根深蒂固”,认为法治思维不适应中国国情,简单的法治思维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后30多年总体是逐渐向“依法治国”走,但法治建设还有很多问题,“人治”思维还很有市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还很普遍。
2、特权思维,蔑视法治
过去很多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别说法治思维了,起码的法律意识都没有,到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就成土皇帝了,想干啥就干啥,这就是蔑视法律,这对他本人很危险。很多出事的领导都会说:因为不懂法,所以犯罪了。其实他不是不懂法,是没拿法当回事儿,你不懂法,就敢当领导?法律是啥?法律是国家机器的“操作手册”,“操作手册”你都没看,就敢上岗操作国家机器?这肯定得出事故。
3、行政思维,扔掉法治
谁官大,就听谁的,法律靠边,行政思维推动工作靠开会发文件,行政思维变成文件思维,靠文件治国,文件只是一种思想教育和引导,要引导行政行为,得靠法律,因为只有法律才有约束力和法律后果。行政和法律是两层皮,领导们都在研究文件,不研究法律,都是文件思维,还没有把法律当成行政的唯一依据,还靠文件行政,将来法律应该是行政的唯一依据,将来要形成一种思路,法律有规定的,就按法律办,不用再请示领导,只要依法行政就行了。
4、创新思维,突破法治
这是带引号的创新思维,有些领导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突破法律底线,像国企改革,打着改制的幌子,贱卖国有资产。比如钓鱼执法、选择性执法,你别的都能动脑筋,能创新,能发明,唯独执法不能。
5、稳定思维,压倒法治
这是带引号的稳定思维,稳定压倒一切,为了稳定,不管啥招儿,好使就行,突破法律底线,影响法治权威。个别领导不依法办事、干预司法的一个很重要理由就是为了“稳定”和“大局”。
6、应急思维,不顾法治
咱们国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非常多,像地震、水灾、SARS、禽流感等等。群体性事件也很多。这些都属于应急事件,应急管理属于非常态管理,但非常态管理并不意味着可以“脱法”管理。虽然有《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内的100多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先后颁布实施,但是,在应急实践中,《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违反法律规定权限、程序,侵犯老百姓权益。
三、领导干部要有什么样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要摒弃上面那六种非法治思维,那领导干部具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法治思维?
1、应该有规则性思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本身就是一种规则,规则就是法律规定,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规则性思维就是,第一做事儿要讲规则,第二事先要有规则,事先没规则,就会有纠纷。
规则性思维用到工作上,就是你干事儿不能随意,你要事先定规则,按规则办,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则,一事一办,你的成本会非常高。
2、应该有权义性思维
权义性思维就是权利义务思维,社会治理中的一切问题都可归结为法律问题,一切法律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权利义务问题。
前面说法治思维概念的时候,说过法治思维,就是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啥是法律逻辑?就是权利义务逻辑。为什么这么说?道理非常简单。我们为什么需要法律?我们制定法律想干什么?就是想用法律来保护每个人的权利,这是法律存在的唯一理由。但如果你法律只规定权利,不规定义务,那权利就等于零。从逻辑角度分析,所有的义务都是从权利中推导出来的。但如果你只规定义务不规定责任,那义务也等于零,欠债还钱,不还怎么办,一定要规定责任,不还抓你,但规定了责任,如果不规定程序,责任也等于零,有责任之后必须规定程序。
3、应该有程序性思维
公权力的行使需遵守一定的程序。“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法律上有一对概念,叫实体和程序,法律也分成实体法和程序法,我们工作中也有实体和程序的问题。比如说这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是教授水平,还是讲师水平,这是实体问题,但是你怎么确定他是教授還是讲师水平呢,要有个评审程序,这就是程序问题。
按法治思维要求,第一,必须程序优先,我们要学会用程序解决矛盾。第二,程序本身必须是正当的、公正的。如果程序本身就不正当、不公正,那经过这个程序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公正。第三,程序应当有终决。经过司法判决,最终了结的案件,就必须了结,如果错了,也要按司法程序本身来处理,不能用另外的程序代替司法程序,也不能用信访或其他程序推翻司法程序。要尊重法律,法律要有权威。
4、应该有原点性思维
什么叫原点思维?就是你的出发点,你的立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站在哪个立场,就是你的原点。法治原点第一个就是定纷止争,提高社会生活的确定性。法治原点第二个就是保障人权维护公民权利。法治原点第三个就是依法治权。
5、应该有平等性思维
我们法院的标记是一个麦穗,中间是个天平。法本身的特征就是平等,所以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这个道理。
那问题来了,到底什么叫平等?我们该怎么理解平等,最重要的平等就是规则的平等,就是国家要有统一的规则,在这个规则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都只能在这个规则里面行使你的权利,承担你的义务,这才叫平等。这个规则就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