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地区汉代彩绘陶器初步研究

来源 :江汉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s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汉地区汉代彩绘陶器种类丰富、纹样多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对江汉地区汉代彩绘陶器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其在器物组合、器形、表面处理方式、彩绘纹样、色彩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规律,并对这些彩绘陶器的地域特征、制作、使用、文化因素及其对汉疆域内其他地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其他文献
马家浜文化的稻作农业研究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前对古水稻和水稻田的研究,研究者多认为其稻作农业已经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本文通过近年对杨家、马家浜遗址出土大量植物遗存的分析,推测马家浜文化稻作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始于马家浜晚期,水稻在此阶段成为主要食物资源.并根据对水稻粒型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在马家浜晚期,粒型的增大出现一个飞跃,应与耕种技术的进步有关.粟的发现暗示着旱作农业的南传可能存在陆路的传播路线,是将来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019年10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在湖北省京山市大小富水流域开展了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发现和确认18处旧石器地点,获得石制品238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以及断块和残片,总体上包含了以大型石核/石片工具为代表的砾石工业、以中型石片剥坯为目标的砾石工业、以生产小型薄锐石片和利用锐棱砸击法生产宽型大石片为代表的石器工业.结合遗址地貌环境与石器技术特点,推测这些遗址的年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平粮台、郝家台龙山文化遗址是近年来豫东、豫南地区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对两处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颅骨标本进行了人种学研究.平粮台组颅骨形态与先秦时期的古中原类型居民一致,而郝家台组与古中原类型、古华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均有较多相似之处.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平粮台遗址单一的粟作农业,郝家台粟作与稻作农业的并存揭示了郝家台龙山遗址可能存在人群的文化交流,这与郝家台组颅骨多种体质类型的混合特征相吻合.
关洲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城背溪文化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遗址.城背溪文化遗存主要有红烧土遗迹、灰坑、陶片堆积、鱼骨堆积等,说明在距今8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江汉平原长江沿岸已经出现了比较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定居聚落.遗址可分为四期,第一、二期为城背溪文化中期,与彭头山文化第四期关系密切;第三期为城背溪文化晚期,大致相当于皂市下层文化;第四期属于柳林溪文化遗存.关洲遗址的发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城背溪文化的认识,为研究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其深达近10米的文化层堆积,为我们研究
孔家坡汉简《日书》“星官”篇中的“(荤)”字应是“(荤)”的异体,读作“骋”,指赤而微黄的牲畜.周家寨《日书》“产子”篇简102贰“七十三年以辛卯死”的“七十”应为“一十”之写误;“生子”篇简384释文“富”应为“寡”之写误.孔家坡《日书》“占”篇简413的“禾”原应作“麻”.并对“占”篇简416的句读作了调整.
本文为研读里耶秦简的四则札记.具体包括:补释8-479号简中的“自食”;缀合8-257+8-937+8-1078、8-1882+8-1849+8-1322、8-24+8-331等三组残简.
艾丹博士走了.他是在工作时趴在电脑桌上离开这个世界的.rn2021年6月3日,艾丹像往常一样有序地安排他的生活.约了朋友下午来理发,随后就坐在电脑桌前开始工作.4时许,朋友来家时,发现艾丹趴在电脑桌上,情况不太对劲,赶快电话报警.警察和救护车赶到时,发现他已经去世了.电脑还开着.郧县人文稿尚待接续,可艾丹的生命已经划上句号.
新时代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建设成为社会治理的共识.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作为博弈参与人是农村社区治理出现冲突的关键点,促进农村社区治理建设需要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达成纳什均衡状态.分析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的经济利益效用与政治权威利益效用博弈,通过帕累托改进,厘清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的博弈行为动向,促成村集体组织和经济能人达成最优组合,推动具有纳什均衡文化的农村社区共同体治理建设.研究发现,“能人治村”现象是由能人与村集体组织博弈达到均衡状态的结果,这也是博弈参与人合作实现效用合理分割的表征,故而在农村社区治理建
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研究社会治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探索.始于浙江、推广全国的“枫桥经验”,既是中国社会基层治理的范本,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呈现,尤其体现在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工作场域等方面.研究和探讨“枫桥经验”蕴含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蕴,在激活“自治”活力、搭建“智治”平台、增强“法治”约束和营造“德治”文化四个方面对创新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启发意义.
在以邓家湾为代表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陶塑品,其中“抱鱼人偶”因其独特的造型,最为引人注目.过去学界对此多有讨论,本文重新审视了这些材料,认为这些陶人偶应称为抱璋人偶,其表现的是巫师手持牙璋的形象.文献记载玉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祭祀山川,因此“抱鱼人偶”表现的是巫师祭山以致雨的活动场景,这样的祭山求雨活动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干冷的环境背景相符合.邓家湾遗址出土的所有陶塑动物、陶塑人偶即是这一祭祀活动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