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受到迫害和压制的干部群众重新燃起了依靠党和政府平反冤假错案的希望。因此,这一时期,要求为个人和亲属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的人群,纷纷涌向北京。从而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壮观的信访大潮。如“1978年1月,即胡耀邦到中组部安排就绪后的第一个月,每天就有几百人到中组部上访,全月来信达六麻袋。”①
  为了应对和妥善解决好如潮般的上访问题,胡耀邦在1977年12月19日中组部任职讲话中就特别强调指出当前组织部门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认真做好来访接待工作,二是认真处理群众来信。”“大家共同努力恢复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党的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扫除这些年来‘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衙恶习,使每一位来访的党员、干部,不论党龄长短、资历深浅、职位高低,都能受到一视同仁的亲切温暖。”②
  为了广开言路,胡耀邦专门指示撤掉办公大楼内部的警卫岗哨,提出了“传达室是中组部的第一个窗口”的口号,要求对于任何到中组部访问的人都要笑脸相迎,耐心谈话。
  此外,为了切实做好党员干部的来信来访的接待工作,胡耀邦在中组部成立了老干部接谈组,指定由中组部副部长陈野萍负责。胡耀邦还细致入微地指导中组部老干部接谈处接待上访干部的工作方法。胡耀邦指出:“一定要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来做接待工作,对年老体弱走不动的老同志,可以用车接到部里来谈;患病在床的,我们应该主动拜访,找上门去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对那些来访的蒙冤多年的老同志,要让他们坐在沙发上,沏一杯热茶;到吃饭的时候没有谈完,就请他们吃顿便饭。一次谈不完就谈两次、三次。”③按照胡耀邦的指示,中组部的接谈处被安排在中组部办公楼的一层,以方便年老体弱的老同志反映问题。
  接谈组按照胡耀邦的要求,对于来到中组部上访的干部都热情接待,对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录,极力帮助解决。有些棘手复杂的案件接谈组的同志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和督促解决的方法予以解决。接谈组热情细致的工作也赢得了党员干部的信任。许多党员干部慕名而来,希望自己的问题得到组织的关注,能够尽快得到解决。中组部的这种做法也赢得了更多干部群众的信任,在很短的时间内,到中组部上访的干部人数急剧上升。面对络绎不绝的上访干部,老干部接谈组的人员远远不足。为了更好做好上访干部的接待工作,中组部接谈组的人员由7人增加到40多人。
  胡耀邦除了认真组织好中组部的上访干部的接待工作,自己还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亲自接待找上门来的干部群众。胡耀邦对自己身边的警卫人员提出要求,对于登门找他申述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这样,胡耀邦居住的富强胡同六号,也成为干部群众申述上访之处。胡耀邦对于那些登门造访的上访者总是热情接待,尽其所能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1977年12月24日,李锐在得知胡耀邦担任了中组部部长后,重新燃起了为自己平反冤案的希望。他连夜就给胡耀邦写了为自己平反的申述信,几次让自己的女儿到胡耀邦家进行申述。对此,胡耀邦很快给予了回复。不久,李锐得到允许,从五七干校回到安徽合肥住院治疗。1979年1月6日,李锐终于在胡耀邦的努力下得以平反,恢复原职。正是通过这种途径,数以百计的干部问题得以解决。
  此外,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干部群众来信来访的基本情况,胡耀邦还专门要求中组部信访处的同志每天摘选干部群众的来信内容送交给他审阅。对于送交批审的信件内容,胡耀邦都认真阅读并批复,并检查督促批复问题落实的具体情况。据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统计,胡耀邦自1979年1月到1985年7月,6年多时间里共批阅群众来信两千多件。也就是说,胡耀邦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平均每天至少要批阅一封群众来信。④其实,胡耀邦审阅批复的干部群众来信远不止这些。仅在1977年12月到1978年12月担任中组部部长的一年时间里,胡耀邦审阅和批复的信件多达4千多封。⑤胡耀邦认为领导干部及时接待干部群众的来信来访,是及时了解民情民意的过程。这也有利于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的完成。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有利于密切联系和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利于制定正确合理的各项方针政策。因此,后来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胡耀邦向全国的领导干部发出倡议:“每个领导干部平均每天要看一两封有典型意义的群众来信,首长的秘书不能借口爱护首长而任意扣压。”⑥
  胡耀邦不仅要求对于干部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予以回复,而且要求对于干部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要认真督办和落实,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对于政府部门个别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相互推诿、“踢皮球”,甚至顶风不办的官僚主义作风,胡耀邦极为反对和厌恶。如胡耀邦在一个批复中严厉指出:“记得我批过多次:我是希望各部门直接办案的。一切部门,第一要如实反映情况,第二要亲自解决问题。没有第一条,我们这些人可能变成瞎子和聋子,但如果没有第二条,我们这些人还是‘无兵司令’,受制于人。党内不干事和干坏事的人永远有。如果事事都照转,坏人就要钻这个空子,欺负我们不办事儿,更加胡作非为。反过来,如果每个星期办成一件事,一年就办成了五十多件事,一百个单位就能办成近六千件事。这样,风就吹遍全国一切角落,坏人就会大大收敛和减少,风气就会大大好转。”⑦
  胡耀邦还多次利用批阅信访简报的机会,宣传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广大信访部门的干部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以加速干部群众冤假错案平反进程。如胡耀邦在一次信访简报的批复中写到:“认真处理来信来访,有些问题要直接核查处理,这是我党的一个好传统、好作风。它可以起扭转党内不正之风,是中央政策同群众直接见面的良好作用。希望各级信访局的工作同志们,人人都懂得这个工作的重要性。”⑧
  胡耀邦这种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将信访工作作为便利干部群众反映问题,加速政府相关部门平反冤假错案进程的重要手段的做法,一方面,重新恢复了信访部门在建国后原有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了信访部门在平反冤假错案等拨乱反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彻底扭转了信访部门过去那种“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话难听”的“官衙门”作风,使中组部重新变成受广大干部群众信任和爱戴的“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加速了冤假错案平反工作的进行。
  胡耀邦在历史大转折中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的思想和作风对于当前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做好信访工作,处理好干群关系无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注释:
  ①戴煌:《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5页。
  ②盛平:《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香港泰德时代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3页。
  ③盛平:《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香港泰德时代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3页。
  ④邹爱国、张严平 《六年两千件—记胡耀邦处理人民来信》,《人民日报》,1985年9月9日。
  ⑤郑忠兵:《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第304页。
  ⑥邹爱国、张严平 《六年两千件—记胡耀邦处理人民来信》,《人民日报》,1985年9月9日。
  ⑦《胡耀邦同志关于信访工作的批示》,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局,NO 0000454
  ⑧《胡耀邦同志关于信访工作的批示》,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局,NO 0000454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由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组成,以下简称“东江纵队”)是华南敌后抗日战场的主要力量,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它在东江地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协同英美对日作战,有力地打击了盘踞在东江流域的日本侵略军,特别是在1941年12月的香港秘密大营救行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全国夺取抗
期刊
《朱镕基讲话实录》让更多人感兴趣的是他敢“讲真话、讲实话、做实事”的“朱氏作风”,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第一手核心资料;还有他那种历经坎坷(当过21年右派)却仍然“头角峥嵘、敢说敢干、清正廉洁、刚毅率直、嫉恶如仇、情烈如火”的个性。而老百姓所能了解的,更多的是他的强硬、幽默和正直。他曾这样说:“反腐败就是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决不故息手软;我这里准备了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
期刊
1964年9月30日,刘少奇给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去了一封信,严肃批评了一些领导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缺点,要求他们下决心长期蹲点,听听群众的呼声,并指出:“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做,则官越大,真理越少,官做得越久,真理也越少”。  时至今日,刘少奇当年批评的现象在一些地方、部分干部当中仍然存在。个别领导干部习惯于“文山会海”,“腿功”比较差,忙于开会应酬、迎来送往,疏于下基层;有的干部下基层时
期刊
是时势造就了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共产党造就了中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华民族诞生五千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如此凝聚人心。不少人为了党的信仰愿将牢底坐穿,上千万中国人为了党的信仰甘抛头颅;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将普通的镰刀和铁锤升腾为国家意志,使自己的党旗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永远鲜红;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将革命性、先进性、代表性融为一体,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成
期刊
众所周知,许世友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开国上将之一。他性情刚烈,为人忠勇,侠肝义胆,充满着勇猛无畏的“大刀精神”,堪称铁血悍将。据笔者观察,人们似乎对他刚中带柔、粗中有细、儒雅风流的另一面了解并不多。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他不过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其实他文武兼备,笃志嗜学,不但按照毛泽东的教导,把《红楼梦》看了多遍,而且还看了《汉书·周勃传》等大量史籍,不但是作诗填词的行家,还是部队文化建设的推手。
期刊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灿若星河的开国将帅中,有一位敢说敢做、认理不认人的犟脾气将军,他就是大将黄克诚。黄克诚一生中曾多次直言进谏,甚至不惜战场唱“反调”,与上级发生激烈争执,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一、赣州战役,与彭德怀唱“反调”    1930年10月至1932年6月,为剿灭红军,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先后三次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彭德
期刊
在北京灵境胡同深处,有一座不起眼的老房子,它有一个小小的院子和几间低矮的屋子。这座极普通的老房子,却曾住过一位极不普通的人,他就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共产党将领、享誉中外的杰出军事家陈赓大将。他戎马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鞠躬尽瘁,建立了卓著的历史功勋。2011年11月3日,本刊专访组走进这座老房子,拜访了陈赓大将之子、重庆警备区原副司令员陈知建将军。这位外貌酷似陈赓的将军举止言谈
期刊
为正确认识当时农村情况和农民问题,1957年4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谭震林亲率工作组,到攸县上云桥乡蹲点,历时43天,和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不坐小车,总是到处跑来跑去,与大家一起研究问题,一起解决问题,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总是亲自出面解决。  谭震林在1930年秋率部攻占攸县县城离开后,一直没回过家乡。当他到县城以后,县委决定将他和随行人员安排在新盖的县委招待所里,另开了“小灶”,
期刊
1930年,蒋阎冯新军阀大战爆发,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李立三错误地估计形势,要求城市地下党也趁机暴动,并且调全国红军去攻打大城市。这个盲动路线很快碰壁,红军和地下党遭受了重大损失。李立三也被要求去莫斯科做检查,并被免职。可是,当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季米特洛夫等人听完了他的检查后,就纷纷评价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坦诚,因为他对自己的错误没有任何文过饰非,对党造成的损失非常沉痛,给他作出的结论是没有两面派手
期刊
本刊本期发表了跟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二十多年的秘书张志功同志回忆录《我在习老身边二十年》,文中记载这么一件事:习仲勋88岁高龄那天,习家四代聚集于深圳为老人祝寿,按中国人的传统说法是人生最重要的“米寿”。而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在身,无法脱身参加,为父亲祝寿。于是,他就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祝寿信。信写得感情真挚,充满了对父母哺育的感恩之情,表示要学习父亲高尚品德:一是学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