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自启动以来,在文物考古、内涵发掘、宣传引导等方面已取得诸多进展。同时,中轴线14处遗产点之间的有机联系还有待加强,沿线文物考古工作尚未整合,中轴线文化内涵的宣传途径也亟须创新。文章结合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实际,认为相关部门应当采用新技术手段构建中轴线信息数据平台,形成中轴线沿线完整的通信网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3D、VR等技术手段,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促进北京中轴线申遗持续走向深入。
  中轴线是构建北京老城“骨架”的重要基准线,在传统城市空间和功能秩序的规划上起着统领与布局作用,是古都的脊梁与灵魂所在。2011年6月11日是中国的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当天,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包含故宫、天坛、永定门一线的古建筑群准备以“轴线”的形式整体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来,国家和北京市已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中轴线古建筑的修缮、14处中轴线遗产点的确定、北中轴线街道格局的整治、南中轴线景观的复原等。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工作日益精细化、社会化,引导市民和社会认识北京中轴线成为申遗工程的重点之一。
  一、2018年以来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进展
  2018年7月4日,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确定了从南向北纵贯的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14处遗产点,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在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按照这个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自确定遗产点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3类:
  (一)北京中轴线文物考古工作有序展开
  北京中轴线的14处遗产点仅是整个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群,早在中轴线申遗工作开始前,沿线的文物考古与建筑复原工作就已经在持续推进,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04年,永定门城楼复建;2015年,中国书店在地安门雁翅楼开业;2021年8月,前门和永定门之间的天桥原址,经测绘调研予以确认。以科技考古和现代测绘技术为手段的文物考古工作是北京中轴线申遗工程的基礎。只有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沿线古建筑进行调研和考察,才能完整地揭示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北京中轴线文物周边环境整治不断提升
  自确立14处遗产点后,北京市西城、东城两区持续推进中轴线沿线院落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两区着力破解院内拆违、“申请式腾退”、“恢复性修建”等政策瓶颈,力争用3到5年时间,形成一批集中连线或连片的精品院落,并将其打造成老城复兴的标杆。东城区还开展了城市“体检”,系统地梳理了中轴线及其周边环境现状,推进中轴线沿线地区风貌保护及管控工作,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大街的城市设计、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和第五立面的管控。在中轴线建筑系统治理、腾退修缮的过程中,北京市民的老城记忆被逐渐唤醒。
  (三)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宣传推向深入
  自确定中轴线申遗工作以来,北京市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介绍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例如,制作与播放相关纪录片,2014年,五集纪录片《北京中轴线》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2020年,五集纪录片《永恒之轴》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首播。这两部纪录片各有侧重,前者以北京中轴线为切入点,以北京城市文化为叙述主轴,后者站在今天的视角,围绕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都城中轴线上的人与事展开,解读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价值。2021年7月开播的北京广播电视台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出品的文化综艺《最美中轴线》,则是以中轴线立意,以音乐为传播载体,通过为中轴线文化遗产创作歌曲的方式,搭建起中轴线与年轻观众对话的桥梁。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形象渐入人心。
  二、当前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有待加强之处
  当前,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社会大众对中轴线历史文化的认知也在逐渐提升。不过,对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评选要求,总结2021年7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泉州古城申遗经验,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尚有以下有待加强之处。
  (一)对北京中轴线历史内涵挖掘不足,各遗产点彼此仍显孤立,以点连线、以线成面的联系有待加强
  在北京中轴线确定的14处遗产点中,故宫、天坛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钟楼及鼓楼、景山、社稷坛、太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宁桥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则是近代以来的革命史迹。各处遗产点之间的联系仍有不足,社会大众对北京中轴线的普遍认识还是北起钟鼓楼,南达永定门之间的一系列孤立的景点。在各处遗产点之间,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对遗产点及其周边地域的内涵联系揭示不足,相关单位亟须采用新技术手段,构建完整的中轴线信息数据库。
  (二)整合保护北京中轴线沿线文物有待进一步完善
  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老城平面布局的轴线,也是贯通北京内、外城的重要通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便于交通发展,北京中轴线上原有的众多文物因各种客观原因被改造或消失。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踏步前进,城市老建筑搬迁、商业用地挤占等问题留存至今,对中轴线沿线及周边地域进行地毯式的考古发掘已难以实现。所幸,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对中轴线进行三维立体实景测绘的工作已逐步展开。相关单位对现有中轴线的文物调研工作还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对中轴线沿线文物历史文化内涵的梳理整合工作也需同步深入。
  (三)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宣传引导渠道仍待拓展,技术手段有待革新
  为引导社会重视北京中轴线,为中轴线申遗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北京市已通过文物展览、影像展示、通识讲座、电视节目等传统宣传渠道广泛向社会散播中轴线历史文化知识。然而,以新技术手段、用融媒体视角进行中轴线的舆论宣传、引导的方式尚未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大众获取中轴线的历史知识、了解中轴线的人文景观的主要渠道仍是视觉感知;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与这些中轴线遗产点互动不足,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手段尚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大胆开拓中轴线宣传渠道、创新中轴线宣传途径,应成为未来中轴线文化知识普及的重要方向。   三、以新科技手段探索中轴线申遗工作的路径
  笔者整合当前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中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总结出其内在逻辑联系。要采用多技术手段宣传中轴线文化,就要深挖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要理解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就要先发现并妥善保护中轴线沿线文物古迹。以新技术手段促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可从以下3个方面著手。
  (一)加强北京中轴线数字化建设,引领中轴线申遗和相关文化普及工作
  建立中轴线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数据平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并进一步搜集中轴线相关数据资源,结合传世文献、考古发现、古旧地图、影像资料,搭建完善的中轴线数据平台。中轴线数据平台应当包含多媒体数据资料库、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历史地图展示平台、社会利用服务平台、申遗工程整合平台等,以方便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单位就申遗工作进程向社会进行全面展示。同时,对已有中轴线研究成果也应积极进行数字化并导入平台的数据库中。
  要树立保护优先意识,加强对中轴线沿线重要文物的保护和再利用。强化空间管控,进一步优化对文物本体的保护,积极创造条件恢复重要节点历史风貌。同时,继续深化中轴线两侧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进一步完善南中轴线绿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集中展示中轴线历史文化,在动态保护过程中展示古都风貌。逐步构建中轴线多角度、多空间展示格局,在空间维度上构建中轴线历史文化走廊,在时间维度上展示自元大都至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二)加快北京中轴线信息通信工程建设,形成完整的通信覆盖网络
  以首都功能核心区完善5G基础设施、提升智慧感知能力为契机,中轴线沿线及周边地域的5G建设应走在首都能核心功区建设前列,加快实现北京中轴线重点地区无线网络和5G连续不间断覆盖。
  拓展中轴线文化传播渠道,加强线上内容建设。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建立专门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的文化网站,为市民展示史实精准、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导向正确的中轴线文化,丰富中轴线文化主题网络产品,形成“线上+线下”中轴线文化传播的方式,增强中轴线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提升中轴线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中轴线文化的快速、有效传播。
  (三)以融媒体手段创新中轴线展览、展示方式
  利用多媒体、5G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展示中轴线文化精华。加强对中轴线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数字展示,在适当地域建设中轴线文化数字体验中心,在重要节点建设中轴线文化感知亭。充分利用3D影像科技、VR虚拟展示技术、实地场景模拟等,给参观者更为真实、互动性更强的生动有趣的观展体验,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
  在声光电中再现中轴线历史,串联中轴线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景观,整合打造“北京中轴线”文化旅游线路。丰富中轴线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形成“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美食品尝+网红打卡地”等多重中轴线历史文化参观模式,调动起参观者的积极性。
  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核心,也是北京市历次城市规划中保护和发展的重点。目前,北京市已采用VR技术开展了如北上门、地安门等中轴线消失节点的位置探测和三维复现工作,已在天安门地区应用的三维立体实景信息库技术也有望被应用到中轴线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展示等工作中,以促进中轴线遗产的科学管理,为中轴线申遗、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工作的实施提供空间数据保障。
  “中轴线申遗保护是个大事,也是个契机,要以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只有采用新技术手段构建中轴线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才能实现对北京中轴线的永久保护、动态监控与广泛宣传。
其他文献
吾志学之年,雅好书艺.拜名师,求同道,精研八法之外,于读书用功亦勤,日积月累,稍有进益.然书道一门,若非通灵感物,实难畅怀.古人以书达情,以书言志,然书道之玄妙,岂易多得?故学书在工夫之外,须合天然之妙,于心斋坐忘之际,特游息焉而已.吾书不计工拙,唯在求其风骨,东坡评鲁公书有清雄清远之意,此亦余之所愿也.余近岁颇好隶书,临池之余亦喜研究.《说文》云篆体散而八分生,由篆而隶乃古今书体之大变也.
期刊
他是河南睢县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rn他讷言好静,不事张扬,酷嗜书法,寒暑不辍.以不言不语诉说了坚毅,于写写画画中演绎着中华民族古老而独特的书法艺术.憨厚的外表下透着灵光,深沉的性格中体现睿智.一匝匝获奖证书是他艺术结晶的成功写照,一番番酸楚的往事再现了他艰辛的学书历程.
期刊
问:当代多数书家是从唐楷起步学书并取得进步.近年,一些人开始指责唐楷,您怎么看?rn答:这类指责无视书史常识,无视创作实际,难以成立,十分荒谬,耸人听闻而已.rn问:指责者中比较突出的是邱振中.他认为,练习唐楷会妨碍写好草书;要想写好草书,必须先练好隶书.rn答:唐楷无过,偏见之罪.如果他说得有理,那么唐代楷书繁荣,草书就应该衰落;清代隶书繁荣,草书就应该随之兴旺.但是,书法史实况却恰恰相反,该作何解释呢?
期刊
《集王羲之圣教序》自立碑后,习书者几无人不临,就因其字最传王羲之书法形神.自然,各代、各人于《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所得也不同,如南宋形成院体、文徵明也未完全化去『刻』的痕迹,但这丝毫不影响此碑在王羲之书法正脉传承上的巨大功绩.某种意义上讲,传王羲之书法正脉,也是传中国书法文化之正脉,中正安和,端严而有神气,属一种大的气象.rn陆维钊先生为现当代书法大家,学问深厚,笔势雄健,其隶书最见其人精神.观此临《羲王羲之书圣教序》,蕴藉文雅,笔德甚高,虽点画间『劲』气不及原帖动人,但从容不迫是其长.(孙稼阜)
期刊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备体系,书法专业教育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书法与篆刻专业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最成熟的专业方向,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全面传统文化素养的艺术创作人才.在四年制的本科阶段,学生需要较为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传统技法和基础理论,进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创作水平.因此,在本科书法创作培养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及教学理念.
摘 要: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已进入发展瓶颈期,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亟须调整。数字经济将给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产品研发、用户业务办理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增值服务、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六个方面。文章由此提出了保险公司需识别风险以降低法律风险和合规风险、加強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建设、提高数据整合和分析能力的建议,以促进数字经济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山东新泰曾考古集中出土数百枚齐国官造量器抑印残片,即新泰为齐国官造陶坊遗址之一.此陶片出新泰亦为官量残件,形制与新泰所出官量抑印有异,极为罕见.
期刊
牛是十二生肖中的老二.牛在农业社会中是最重要的家畜,因为牛可以为我们耕田.在中国,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使用牛耕.牛可以为我们驾车,中国古代牛车称之为大车.牛可以为我们提供牛皮,牛皮可以制成盔甲,也可以制成一般的皮制品.牛肉还可以食用.牛在古代中国,还是祭祀祖先最重要的祭品.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有时候一次祭祀的用牛要多到一千多头.这种杀牛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朝时候.今天我们在北京天坛里,还可以看到杀牛的地方.
期刊
摘 要:贵州省凭借独特的生态、政策与经济优势将大数据产业发展成为省级大数据产业的全国标杆,同时也面临着顶层设计与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产业发展困局。文章基于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从招商目标、招商原则、招商关键、主要思路4个方面对大数据存储产业链招商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全面概括,通过对大数据存储产业链的现状分析确定未来产业链招商的主要方向,指出相关单位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任务,并从政策和机制组织保障、政
期刊
篮球作为一种团队竞技类项目,在我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也是校园最普遍的一种运动项目之一.但是因为篮球这项运动非常的复杂多变,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要求比较高.作为一运动项目,想要打好篮球,不仅要注重个人水平的提升,还要注意教练员的配合.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学生的篮球技术进行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篮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