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理解,灵活分辨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shouzho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之乎者也与,若乃焉何其,因为则所以,外加而且于。”除去“外加”二字,剩下的就是《考试说明》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文言实词考查“理解”一样,能力层级为B。所谓“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并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隐性考查是指在文言翻译中,也需要准确理解文言虚词,否则翻译可能会不够准确。显性考查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具体题型有:①选择文言虚词填空;②选择文言虚词的正确解释;③选择与例句中的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项;④对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比较,判断异同。从近10年高考题来看,大都采用了第④种方式,其中又占大部分比重的是,前一句来自阅读材料,后一句来自所学课文。
  2015~2017年三年文言虚词考查情况统计如下:
  统计显示,考查几乎覆盖了18个虚词的使用,其中出现概率最高的是“之”“其”“以”“而”四个字,建议大家把它们作为虚词复习的重点。这四个虚词,不仅考查的概率大,而且本身义项烦琐,掌握了这四个重点字,虚词一半内容就会了。另外,这三年中,虚词还考到了“遂”和“果”的用法,这意味着,虚词考查偶尔超纲也是正常的,毕竟这两个词的难度要求本身也不高。
  【积累妙招】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意在强调“不让考生凭空历数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但绝不是说不必学习某个文言虚词的义项和用法。在虚词复习过程中,必须分清虚实,重点理解,灵活分辨,认真体察。在具体操作上,或是逐义项归纳总结,或是编写虚词小故事,或是编写虚词歌诀,切实把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歌诀记忆
  限于篇幅,这里仅以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为例,编写《“之”字用法歌诀》,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文言虚词一“之”字,代、动、助词频率高。
  人称代词“你、我、他”,指示代词“这”和“那”。
  动词放在处所前,随文译作“去、到、往”。
  用作助词最复杂,“结助”“音助”明辨析:
  一作“宾前”的标志,二作“定后”的提示。
  三在“主谓”间取独,四在“定中”译为“的”。
  “音助”常在时间后,调整音节均不译。
  (二)归纳汇总
  前面说过,加上隐性考查,我们真正要掌握的虚词远不止18个。如果将这些虚词按照词性、类别来汇总,就便于记忆和辨析。比如,代词的归类:
  文言虚词中,还有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一样的,复习时可以将这些词进行同义归类,减少记忆量。比如:
  (三)故事串联
  任何记忆材料都比不上富于情节性的内容,如果情节又富于趣味性,原本枯燥的虚词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了。《劝学》这篇文章中“而”的用法非常全面,学完文章之后,笔者曾让学生用“而”的各种用法创编故事,于是就有了以下这则:
  某生丑而(表并列)贫,故致力读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旦则早早而(表修饰)起,昼则整日而(表修饰)思,功到而(表结果)水渠成,其成绩优。其师赞曰:“青取之于蓝而(表转折)青于蓝。”一日,某生正苦读于教室,一贵公子过曰:“君而(表假设)有意,同去上网?”某生决然曰:“而(通“尔”,你的)翁总经理,而富二代,吾父一农民,吾穷二代而已(双音节词,罢了),吾须苦读而(表承接)求功名。”
  由此看来,再枯燥的知识点只要讲究记忆方法,也可以妙趣横生。
  【临场技法】
  以上讲的是复习积累的一些策略和技巧,解题的时候,我们如果能掌握和运用下面这些解题的方法,文言文阅读定可获得四两拨千斤之效。
  (一)语境推断法
  虚词本身大多没有实在的意义,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当选项中两句的虚词都是同一词性时,其用法往往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意义不一定相同。比如,“而”字在高考中着重考查的是它的连词作用,但它作为连词却能表示多种关系,这时就需要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来判断“而”字的具体表达作用了:
  ①(2017年天津卷第9题C项)
  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用法和意义相同)
  ②(2016年浙江卷第17题D项)
  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用法和意义相同)
  第①组前一句中,“处于逸乐”和“不放纵情欲”构成转折;后一句中,“路上有饿死的人”和“不知道打开粮仓”也构成转折,都翻译成“但是、却”,因此用法和意义是相同的。第②组前一句中,“对着石头拜两拜”和“离开”构成顺承关系;后一句中,“行礼完毕”和“让他回国”也构成顺承关系,因此两个“而”的用法和意义也是相同的。因此,要判定连词的意义,关键在于揣摩连词前后内容的关系。
  上面的两组句子只要关注语句的内部语境即可,当虚词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上,还要关注外部语境,比如:
  ①(2017年北京卷第10题C项)
  而學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用法和意义不同)
  ②(2017年山东卷第10题B项)
  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用法和意义不同)
  判定这些虚词的用法就要回到文本,充分理解完整语句“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前面是“没有错失时节”,后面是“学士大夫非议批评”,因此是转折关系;后面完整语句是“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很明显是顺承关系。第二组句子如果脱离语境,非常容易做错。“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出自课文,大家都知道“若”是“假如”的意思;单独观照“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这句,不少同学会翻译成“假如忧伤过度毁灭心性,谁赡养你母亲呢”,的确非常通顺呀!但是,前文有“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的叙述,说明“忧毁灭性”确有其事,所以“若”不能表假设,应该作“代词,你”看。   (二)语法切入法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语句的组合都靠的是语法。因而,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这里稍微提一下,文言虚词的“用法”一指词性,二指语法作用。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相关选项中前后例句对应虚词“用法”不同,那么根本不用考虑“意义”了。我们看下面几组“其”:
  ①(2016年北京卷第10题B项)
  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用法不同)
  ②(2016年山东卷第10题A项)
  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用法不同)
  “其”的用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往往用作主语,人称代词所有格(他的、他们的)和指示代词(这、那)往往用作定语。另外一类是语气词,在语法中,语气词是不参与主谓宾定状补的。第①组“其人民习战斗之道”,这句话没有什么明显的语气,很容易得出“其”是代词(翻译为“他们的”);“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这句话把“其”拿掉完全不影响句子成分,很容易判定是语气词(祈使语气)。第②组也是一样的做法,“如此,则诸侯其至矣”,去掉“其”,主谓宾定状补都没有缺失,因此是语气词(猜测语气);“共其乏困”出自课本原句,作“代词,他们”解。
  对于有些虚词,我们从语法角度切人,我们判断其词性相同,恰恰能立即推导出“意义”也是一样的:
  ①(2016年北京卷A项)
  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用法和意义相同)
  “使人之楚”是兼语句,“之”为动词;“载粟而之齐”中“而”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之”也是动词。关键是“之”作动词仅“去、到、往”一条义项,所以完全相同。
  《三)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殊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如判断句中的“者”“也”“乃”,被动句中的“见”“于”“为所”等等。抓住这些标志,就容易把握其意义和用法,辨析和翻译时也可加以利用。例如:
  ①(2017年山东卷A项)
  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鳃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用法和意义不同)
  ②(2016年上海卷B项)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用法和意义不同)
  第①组中,“晋太傅安九世孙也”明显是判断句,“也”是判断标志;“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是一个普通语句,“也”表陈述语气。第②组句子很有迷惑性,前后两句话都是宾语前置句,很多同学认为前后一致,不知不觉中坠入了命题人布下的陷阱。“不之名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类型,“之”是代词;“句读之不知”是用“之”来提示宾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难点突破】
  18个文言虚词中,难点有两处,一是“以”(均翻译为“因为”)的介词、连词划界问题,二是“与”(均翻译为“和、跟、同”)的介词、连词划界问题。
  对于“以”来说,一般的判定标准是“介词的主要功能是连接词,连词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句子(或动宾短语)”(吕叔湘语),我们先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作例: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句①中“以”仅搭配“一璧之故”这个名词,因此“以”是介词;句②“以”搭配“吾两人在”这个句子,因此“以”是连词。然而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例如:
  (2017年北京卷A项)
  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用法和意义相同)
  “争必以利”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以”肯定是介词;“以有侯王”,后面加动宾短语,很多人就认为这个“以”是连词了,实际上这句话是个省略句,完整的应该是“以(之)有侯王”,这样就不难看出,这个“以”也是介词。
  相比之下,“与”的判定要简单一些,一般认为,前后内容可以互换的是连词,不能互换的是介词,例如《鸿门宴》中的句子:
  ①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句①中,强调“你怎么和人家有交情”,而非“项伯怎么和你有交情”,因此不能互换,是介詞;句②中“其他盗贼的出人”和“意外之事”可以互换位置,因此是连词。我们再看高考题:
  (2016年浙江卷A项)
  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用法和意义相同)
  一般来说,文章的主人公在“与”的前面,那是真正表述的对象,因此不能互换,是介词。“茂先坐与论说”中“茂”是主人公,所以不能互换,所以是介词;“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中省略了主人公,完整句子应该这样“而世又不(拿我)与能死节者比”,“我(司马迁)”是主人公,因此不能互换,所以也是介词,都翻译为“和、跟、同”。
  综上所述,在高考中涉及虚词时,要灵活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想攻克文言虚词堡垒,关键还靠平时的积累、总结和训练。
其他文献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牛群里出了一头跑得飞快的千里牛,别的牛都不喜欢他,尤其是慢牛。他们对千里牛妒忌得发狂,到处散布谣言,说世上只有千里马,从来没有千里牛,要是有,一定是疯牛,而疯病会传染,为了牛族的安全,应该依法将其处死。谣言不胫而走,一时“牛”心惶惶,大家便一致主张将千里牛处决。从此,大家再也不敢快跑了。就是搞跑步比赛,也不是比快,而是比慢。结果,所有的牛都越跑越慢。 
期刊
唐朝诗人郑谷有一首《淮上别友》:“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是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然而,明朝著名的布衣诗人、诗学理论家谢榛却认为这首诗的结尾句写得不好,只写出友人和自己分手,“送别”的意思太明显了,没有余味。于是就把这首诗改为:“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  这首诗改得确实好,特别是尾句,可以说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城市各地。只需扫二维码,交上押金,就可以骑上单车,解决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多么方便。城市人很快都爱上了这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  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不少。北京频发单车被损毁事件:有的单车零件缺失,有的被人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办证”,等等。南京仅新街口就有近6
期刊
【考纲解读】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有所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代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根据语境准确援引古代诗词相关名句是一个人良好综合素养的表现,是一个人魅力四射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在语言文字运用考查板块,古代诗词相关的占比很大,能真正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和语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多次公开表示,希望儿子赶紧辍学说相声,朋友只当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15岁的郭麒麟放弃中考,真的跑到德云社小剧场演出了。一时间,郭麒麟“掇学从艺”引起广泛热议。在德云社15周年庆典专场上,郭德纲对此事作出了回应:辍学是儿子自己的意愿,我只是尊重他的决定。儿子说相声有天赋,他现在俨然就是个老艺人,甚至在人民大会堂演
期刊
【知识梳理】  词语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通过上下文语境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在散文阅读的考查中也就成了重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散文阅读的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分析散文结构、概括散文主题、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甚至评价散文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全都离不开对文中
期刊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特别强调谋篇布局的重要性,说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并且还专门辟出“附会篇”一章探讨了谋篇布局的总体方法:“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也就是说,谋篇布局应该综概全篇的条理,使文章首尾连贯,决定写什么或不写什么内容。把各部分都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做到内容虽然繁多,但是层次还是非常清楚。这就好比建筑房
期刊
诗歌是诗人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诗歌中凝集了丰富的情感。诗人一般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为了便于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笔者将诗歌中的景物进行了分类,根据这些分类可以很好地从宏观上对景物进行洞察,这样就会为赏析诗歌扫清障碍。诗歌中的景物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壮景。所谓壮景就是比较壮阔的景象,这些景象一般都比较阔大与高远,便于诗人抒发豪迈的情怀。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的开篇“吴楚东南坼
期刊
[考点阐释]  高考文言文阅读有个重要的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句式属于语法范畴,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其中的“成分省略”,是相对于结构成分完整而言的)。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这一条要求,往往是糅合在其他项(尤其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和“文言断句”)中,间接作考查的——比如对于省略句,翻译时必须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当
期刊
有人说,在考场上选写记叙文是一种冒险。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就考生而言,出于考试需要,此前漫长的备考中准备的多是议论文一套把式,而记叙文因其写作要素具有随机性,备考难度相对较大,一般不如议论文准备起来更有效。身临考场,正常情况下应在做完前面琐碎的基础题和几篇阅读题后才轮到作文,不说此时考试时间已过大半,单是从前面题海中跋涉出来精力也已消耗大半,再平心静气进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直至下笔成文至800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