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记忆视角下纪录片的叙事嬗变——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例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经历了从新闻调查式、观察关怀式到个体对话式的记忆叙事发展过程,呈现出多元的创作局面。《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将抗疫风暴眼中的个体记忆书写为集体记忆,发展了个体对话式的记忆叙事,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内容依托式教学(CBI)主张将语言教学构建于专业学科内容之上,倡导将语言教学与专业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融合。法律英语是典型的专门用途英语,其教学以专业法学内容为依托,教学材料真实鲜活,适应“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法律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一种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BI的教学理念能够很好地契合法律英语教学的需求。根据CBI的教学理念,法律英语教学要将法律和英语有机融合到一起,课程体系的安排要合理有序,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摘 要: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V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CK)在职业教育专业门类的具体运用。要求教师既充分掌握学科知识,更要具备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甚至是业师、能师与仁师的化身。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经历了清朝的教师培养+师生配比+实业教员、民国的多元培养+职后培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从职教师资到“双师”教师的培养路径。审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虽然具有政府主导、项目推进、培养创新、实践平台等特点,但
师范专业学科教学论课程是师范生习得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课程。在课程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的倾向,导致师范生毕业后职业胜任力不足。“教中学、学中教、教中教”教学新模式,立足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接受认识论、主体教育论。该模式通过构建“第一轮试教、第二轮试教、第三轮实教”三环递进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克服了传统教学法偏重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不足等弊端,真正使教学由理论讲授为主向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训练为中心的转变,让学生的学习实现从实践到认识和从理论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落实技能训练本位,实现“教学做合
从共生视角提出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是共生体,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学校和企业的共生系统,主要概述了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基质和共生环境的构成。并以构建的校企共生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影响校企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十六个因素指标,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若干维持校企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建议,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 要: 针对当前中职财经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落实不到位,以及指导学生技能实训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构建基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教师VBSE研修平台,通过企业仿真、岗位认知、技能实操、业务实训、团队比拼等方式,精准培育中职财经类专业教师工商管理、财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金融、贸易等企业实践技能。  关键词: 中职财经专业; ERP沙盘; 研修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用水短缺问题和城市旱涝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民生问题.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雨洪利用的全新理念,能够有效地改善城
摘 要: 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和制度安排,建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建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从“技能本位”向“德技并修”转变,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前提、历史经验、实践基础三个方面。建构高职院
作为明清时期徽州古民居厅堂装饰的一大特征,中堂装饰是一种独特的形式文化,更是承载着特定社会意义的物化载体。从皮尔斯符号学视角分析,中堂装饰是由众多符号个体组成的符号文本,通过符号、对象与其各自意指的研究,可得出徽州中堂装饰在总体上是一种规约符,是徽州古人崇儒尚文、伦理教化、求吉纳福的媒介和载体。
语言隐喻模式在真实语言语境中的运用与实践经验是其广泛应用的必经之路,研究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语言隐喻模式及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隐喻理论。根据语言隐喻模式的研究现状,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语言隐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基于必要性,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确定了语言隐喻模式的特征,将其归纳为认知阶段性、语境依赖性、空间指向性和经验性特征。从这四个特征出发,深化分析了语言主体与隐喻的关系,通过实践经验充分揭示了隐喻的本质和作用。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皖西学院依据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和任务,构建了“一个平台、两个计划、三项竞赛+创业行动”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