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片与电视剧的叙事方法和镜头语言之比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建国大业》和前不久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解放》作为今年中国建国六十周年国庆献礼片,都以全景式,史诗般的叙事视角展现了抗战胜利后中国1945年—1949年这段中国史上最具决定性的历史。而在具体讲述这段历史的形式和方法上,作为电影的《建国犬业》和作为电视剧的《解放》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 叙事方法 镜头语言 叙事视角 讲故事
  
  电影《建国大业》和前不久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解放》作为今年中国建国六十周年国庆献礼片,都以全景式,史诗般的叙事视角展现了抗战胜利后中国1945年—1949年这段中国史上最具决定性的历史。而在具体讲述这段历史的形式和方法上,作为电影的《建国大业》和作为电视剧的《解放》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将以这两部影视作品为例来比较分析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在叙事方法和镜头语言上的异同。
  在进行比较分析之前,首先讲一下何谓“叙事方法”。我认为所谓“叙事方法”就是影视作品“讲故事”的方法,即主要采用什么样的叙事视角和方式展开情节,各情节和故事事件之间以怎样的结构加以衔接,故事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种跳跃式关系等,以及在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上对故事情节所进行的放大或浓缩。
  (1)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由于其时间长度的不同,故在“讲故事”的具体方法上存在差异。以《建国大业》和《解放》为倒,影片《建国大业》作为一部史诗性的故事影片,在具体的叙事方法上没有采用戏剧化的结构方式,而是用一种点状的结构来叙事,通过叙事的方式以1945—1949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大的框架,通过这些重大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所作所为,全景式、跨越式、高度浓缩式的展现了新中国诞生前国共两党在军事、经济、政治上的较量。影片不仅有着宏大的历史视角和深沉的历史感悟,同时架起了一座与现实时空和当下观众沟通的桥梁,在反映出充沛的历史内涵的同时有效地引发了观众的现实共鸣。而电视剧《解放》作为一部史诗性电视剧在叙事方法的细节处理上与电影《建国大业》有很大不同。
  首先,二者在大构架上都采用了全景式的历史视角,展现了1945-1949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但在具体对事件进程的描述和人物的表现方面,《解放》更注重细节的展示。《建国大业》在情节结构和人物表现上则更注重抓重点,以毛泽东和蒋介石两股力量的斗争为主线,在关键点上细致展现,其余情节则尽量精炼,但又不失含糊。即电视剧叙事可谓面面俱到,细致入微,而电影则以点带面,简练但不失精华,粗略但又不失细腻。如,在大情节上,《解放》采用的是写意风格的大手笔泼墨山水,把握大框架讲故事,强调一个大气。而在事件讲述上,详尽时每句话都不遗漏,简略时一排字幕搞定,干净利落。例如在选举副总统那段,《解放》对李宗仁竞选前和蒋的分歧,以及蒋的态度作了详细交代。同时还交代了宋美龄说服孙科参加竞选的事实,《建国大业》则通过李宗仁和蒋谈话及选举会宣布选票来交代这一历史事件。又如,对于战争表现后者用一两个镜头或人物对话就交代过去,而《解放》中在表现著名战役中,既不失大场面的激烈乃至惨烈,但故事更多却是还对战前的战略战术分析进行极为详尽的描述,同时采用解说加字幕的方式对战役情况进行概述。
  其次,二者在情节轻重处理上也大为不同。《解放》更注重纪实性,对战争场面采用了酷似纪录片的方式展现。而《建国大业》由于其商业运作和电影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在情节取舍上做艺术处理,使其更具可视性和故事性。如,影片对民盟成员张澜等人的立场态度作了详细描写,还交代了张澜被秘救的过程。借助于第三方民主党派的视点,使得影片获得了一种新的历史维度,一直贯穿于影片始终。《解放》则通过人物对话一带而过。又如,影片为了增加看点,增强故事性,对确定国歌和红旗图案通过人物对话进行了细致展现,使人们对这一历史更加了解。而《解放》则以字幕加解说的方式交代这一情节。可见同样表现的都是1945年—1949年的历史,二者在叙事形式和轻重取舍上却大为不同。
  再次《建国大业》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在真实展现中国历史的同时,还融入了两位导演的情感和价值观。韩三平在谈这部影片时提到了两个词——英雄崇拜与历史悲情,黄建新概括得更简单——理想主义,这是他们俩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或者核心主导思想。影片尽力还原历史中复杂多面的人物,凸显历史人物的心灵和情感层面,摆脱了过去的“红色情结”支配下简单、截然对立的审美定势,使人物有了灵魂、有了性格,赋予了镜头中的人物形象以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人文内涵。影片中在大气中蕴含着一种诗情和悲情,于精微之处反映出它的反思和哲理。如五大常委喝醉酒唱《国际歌》那场戏,主席靠在一遍,流露出婴儿般的微笑,想象着新中国的诞生,而这又是通过窗侧两个小孩视儿的视点看到的,这种细节特别能够打动人,蕴含着一种大情怀。许暗尤其令人意外,她创造出了迄今为止银幕上最好的一个宋庆龄形象。从宋庆龄清早起来看到解放军躺在上海街头那个段落,我们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是崇高的、有力量的,表达了中国几代人的一种情感。而《解放》则采用了纪实主义手法,真实客观的再现了中国的那段历史。最后结尾借用了纪录片资料,更加强了该剧的纪实性。
  (2)在人物塑造上,电影和电视剧共同的叙事方式是对于很多细节的东西,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进行虚化,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从而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曾有大师说历史剧里是最精彩的场面往往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符合历史时空、符合历史规律,符合真理,这就是艺术!如《解放》中对毛主席的塑造,在事实基础上虚构出他和女儿的生活片段,更细腻的展示出毛泽东领袖风度之外的慈父形象,使形象更加饱满。又如《建国大业》范伟演的炊事员和刘烨演的演戏汇报员哪几场戏,虽属虚构但却充满故事性,使影片更具生活化,符合观众的欣赏需求。其次,二者都采用了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只要人物一出场基本上都有对话。
  不同之处《解放》电视剧更注重从生活细节中展示人物性格、情怀和历史功绩。如,对毛泽东的塑造,剧中通过一系列故事性的段落对他在战场上,生活中,政治上等不同侧面的领袖形象,都进行细致的描写。而《建国大业》中对毛泽东的塑造则通过选取一些典型生活片段来进行塑造。又如对傅冬菊的塑造,前者还通过毛泽东等的对话交代了她的身份:地下党兼《天津》大公报记者。而后者中则主要表现了傅作义让她帮他会见中共领导谈合作意向。
  另外,在叙事策略上《建国大业》更注重追求明星效应,通过明星来引起观众对故事的兴趣。但是在观影过程中它却让人忘记了出演这些历史人物的都是明星,170多个明 星都很好把握了所演角色的特征,尽管角色很短,三分钟一场、两分钟一场,但基本上都撑起了一个个人物,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从而实现了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共赢。而《解放》用了大批实力派演员和群众演员,而且很多都曾经在红色经典中饰演过历史人物,因此才能表演得挥洒自如。
  在比较两部作品的镜头语言之前,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镜头语言。镜头语言包括:①画面。②景别,包括远、全、中、近、特。③拍摄角度,包括平、仰、俯、正、反、侧几种。④镜头的运动,即推、拉、摇、移、跟、升、降等。⑤镜头长度。⑥镜头的声音,包括画内和画外音。(1)《建国大业》放弃了商业片的拍摄手段,总体采用黑白色调,使影片更富有历史感,同《解放)上样采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画面色彩和空间环境尽量生活化,给人以真实感。同时《解放》还多处采用了字幕加解说的形式来概括战争,极大的扩展了画面空间:(2)在景别上《建国大业》更多采用中近景,更好的展现人物的状态。而《解放》则多采用远景、全景和近景,以更好展现史诗性电视剧的博大与精深,更好的突出人物所处的环境,以交代历史背景:(3)在镜头节奏上,由于时间限制,《建国大业》总体节奏都比较快,与它的点状叙事结构相呼应,对战役的描写基本上都是通过字幕直接过渡,而在表现重要情节时如张澜商谈民盟之事和蒋经国“打老虎”事件,节奏则相对缓慢。而《解放》则节奏总体缓慢,力图完整展现人物,事件具体情况和进程,但在展现紧张形势时则节奏加快,如,通过国共双方对同一形势分析的交错镜头,时而表现共产党方面的战略形势分析,针对性的又同时表现国民党方面对同样形势的另一种战略形势分析,或是战局突变,或是美国调停,把双方紧张空气表现得淋漓尽致:(4)在每个场景的镜头长度上《建国大业》几乎两分钟一场、三分钟一场,甚至一两个短镜头一场,有的大事件七八个镜头就表达清楚了。人物出场时间都很短,简洁但明了,让人们一看就懂,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正是电影的特性。而《解放》中每一场景镜头都很长,尽量详细的交代事件全过程,如,蒋介石发布命令以及和宋美龄的谈话表现时间都比较长,(5)在画面声音处理上《建国大业》采用了大量台词、背景音乐、广播画外音等,如在播报五一口号的画外音中插入了宋美龄听广播和民盟张澜等的谈话及,李济深和李廷锴的谈话,扩展了影片的画面信息,使影片节奏更加和谐《解放》则采用了台词,背景音乐和纪录片式的话外解说等声音。如,剧中多次用话外解说来交代各战役具体情况,通过话外解说扩大了该剧的信息量。此外《解放》还借用录像资料来表现当时新中国成立那天全国举国同庆的场面。彩色加黑白的画面处理使该剧更具史实性。
  总之,故事片《建国大业》和电视剧《解放》作为不同的艺术形态,在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的使用上有很大不同,但由于它们都属故事片类型,因此又有很多可共用之处(这些我都在上面的内容中进行了分析)。由于二者所承担的艺术责任和本身属性的不同,我们不能片面的去评价两者的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孰好孰坏,但我认为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取长补短,在不改变其原有特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二者“讲故事”和艺术表现的能力。
其他文献
继《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2017年正月大获成功之后,主持人董卿又开始了新的节目安排,继续为观众朋友们奉献着与众不同的文化享受,推出备受欢迎的《朗读者》。这是一档以朗读为媒介的文化节目,与《中国诗词大会》以测试为主的特点明显不同,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给人的感觉是紧张与期待,《朗读者》给人的则是从容与优雅之感。在《朗读者》中,观众可以悠然自在地聆听着朗读嘉宾的娓娓道来,这是一种与《中国诗词大会
由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出品,大卫·芬奇指导的电影《社交网络》,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原型,讲述了他在建立和发展Facebook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巨额的财富、成就辉煌的事业,而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临利益的争夺,甚至是友谊破裂的故事。  从一个近乎恶作剧的哈佛美女评选网站Facemash到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Facebook,马克·扎克伯格无疑是这场华丽变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角色
近几年来,每年的暑期档都是“IP电影”“现象电影”“话题电影”等词汇频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观众或影评人对国产电影的关注热度。2017年的暑期档《战狼2》毋庸置疑是最受瞩目的电影,不过上映短短十几天,就已经创下了国产电影的多项记录:  截至8月8日,“《战狼2》打破了中国影史单片票房纪录、华语单片单日票房纪录(4.3亿元)、中国影史单片观影人次纪录(9575万)、连续10天单日票房破2亿元、
耗时3个月,途径31个省市自治区,跨过30万公里,拍摄3200个小时的高清视频素材,其中包含300个航拍素材,浓缩成最终播出的6集共30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辉煌中国》为观众捧出了一场盛世饕餮。这部献礼十九大的影像作品,将过去5年治国发展的成果以六大主题的形式一一铺开,涵盖全面,大中窥细。小到民生幸福,大到世界共存,政府用一个个实在惠民、格局致远的“奇迹工程”,构筑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冲击无数世
一、 影像文化的功能  影像文化能塑造社会文化心理,作为影像的电影不是个体的事业而是一种社会群体共同打造的事业,它倾向于照顾社会群体的普遍文化心理;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长期沉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影像的生产是对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就某个角度而言,它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或国家的意识形态以及代表了该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影像文化生产的意义乃由幕后的制作团队所设计,由于天生的商业属性,影像文化的生产是为
本刊讯《爱莲居珍藏·吕凤子书画真迹展》《游于艺·萧平书画回顾展》2016年6月2日上午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开幕式由著名表演艺术家、鉴藏家王刚主持。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邵华泽,徐邦达先生夫人滕芳,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萧燕翼,苏宁环球董事长张桂平,美籍收藏家邓仕勋,画家、收藏家崔如琢,中国女商会会长、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亭,荣宝斋总经理范存刚,中国嘉德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喜剧电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世纪末冯小刚以喜剧片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贺岁档期,随后近十年他和葛优组成的“黄金搭档”几乎成为中国喜剧电影的代言人。2006年冯小刚导演古装大片《夜宴》开始转型拓展,而在同一年宁浩拍摄的首部小成本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也丰富了中国喜剧电影的类型和题材。从那时开始,国内喜剧电影市场告别了“冯氏喜剧”一家
[摘要] 西方同性恋电影的创作实践已经使很多人把它视为一种电影类型,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华语电影对同性恋题材的涉猎还尚显单薄,无法与西方同性恋电影的表现深度和广度相比拟,但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创作实践表明:同性恋作为一种语言方式,已经在华语电影中得以确立,从曲折隐晦到恣肆张扬,它叩问历史、政治、文化,主张同性恋权利,倾诉同性恋情,渲染同性恋审美韵味,体现了后现代华语电影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一种观念现
2019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42.66亿元,较2018年增长5.4%,其中,国产票房占到64.07%,呈现出更加快速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质量为王的时代,观众对于优秀电影作品的需求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最大动力,电影工业发展进程进入到越来越深化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创作的生成与演进逻辑以何种形式讲述何种故事,电影理论及实践呈现怎样的新变,成为当下电影界需要不断探询的方向。  一、电影工业日
尽管国内观众对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比较陌生,但是这位芬兰国宝级大导演已经在国际上获奖无数。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风格比较个性化,对人文主义题材的电影十分偏爱。这次他的新作《希望的另一面》一举夺得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在他的获奖名单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的另一面》延续了考里斯马基的复古风格和人文主义题材,这位有着清醒的平民立场的导演这次将目光聚焦在难民问题上。通过画面、人物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