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说起奉献,你会想到什么人?是被无数人当成榜样的雷锋,还是你曾经遇到过的老师或者同学?是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还是你看到的在路边默默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其实,奉献不分大小,只要你善于留意,你就会变成奉献者。
本期要介绍的两个人,他们一个是80后,一个是90后,却都有着与年龄无关的担当与奉献。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青春的热血在以不同的姿态流淌,却同样振奋人心。
人物名片
尤辉,男,1980年12月出生,2003年6月入党,现为常州锐点电脑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兰陵街道丽宝第社区流动党支部书记。
2005年3月丽宝第社区6名青年团员和电脑爱好者成立了兰陵街道丽宝第社区“雷锋科技服务队”,2009年3月5日在兰陵广场更名为“雷锋科技服务站”,全天候面向常州市民提供志愿服务。截至2012年,服务队共为市民免费维修电脑640余台次,为失业下岗人员、新市民、中老年居民培训电脑知识共8期,接热线电话363次,为居民提供送科技知识和咨询服务180余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已达上万小时。
个人先后被评为“天宁区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入选常州市道德模范,同时被评为全省“十佳青年志愿者”和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更是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三创三先之星”先进典型。
人物素材
“蓝衣战士”於若飞
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的前线,在人民群众遇到危險的时候,除了身着绿色军装的人民子弟兵,一支身着蓝衣的救援力量也一定会出现在现场。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蓝天救援队。
90后的於若飞,是甘肃蓝天救援队的队长。从2012年给蓝天救援队做向导,到2013年组建甘肃蓝天救援队并担任队长,6年来,於若飞参与救援工作120余次,与甘肃蓝天救援队的队友一起营救幸存者13人,打捞遇难者遗体275具,累计为各类单位、学校开展防灾自救知识讲座与防灾演练300余场,受益人数78000余人,先后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第三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感动甘肃2017十大陇人骄子”等荣誉称号。
2012年5月,於若飞的老家岷县发生泥石流灾害,还在上大学的他向学校请假回家做了一名志愿者,主要参与物资发放。后来,於若飞成了一名向导,带领当时在现场救援的蓝天救援队赴灾区深处进行灾情调查,协助打捞泥石流遇难者遗体。在和蓝天救援队共同工作的4天多时间里,他看到了救援队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救援结束后,回到学校的於若飞加入了当地的蓝天救援队,开始了他的公益救援生涯。
2013年7月,岷县发生6.6级地震,於若飞再次奔赴家乡救援。甘肃地形特殊,自然灾害频发,救援力量不可或缺,救援结束后於若飞在兰州建立了兰州蓝天救援队。在於若飞的带领下,经过5年的努力,救援队从刚开始的兰州蓝天救援队发展到现在的甘肃蓝天救援队;从简单的防灾知识普及发展到能承担大型综合救援;从建立之初只有3个人的救援队发展到现在成了拥有队员73人、预备队员181人,志愿者千余人的专业救援队伍;从当初只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到现在形成了包含城市救援、水域救援、山野救援、医疗救援、空中救援、搜救犬、车辆机动、综合后勤保障等8个门类,救援队发展的每一步都有於若飞不断坚持和努力的身影。
“蓝天”,拯救不了世界,阻止不了灾难,但可以温暖人心。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於若飞与队友赶赴雅安市芦山县开展救援工作。休息时,一位媒体朋友问於若飞救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他说是“快速救援”,而那位媒体朋友告诉他救援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救援。这次的闲聊,让於若飞懂得了“防”大于“救”的意义。
“减少伤亡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防灾自救知识的普及。”起初於若飞去大学做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的时候,总是吃“闭门羹”。“人家以为我们是搞传销的,是卖设备的。”出师不顺,但於若飞没有放弃。“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去很多学校,全面撒网,重点培养。我相信十几所学校总有一所学校会让我们试讲一下。”只要有机会,於若飞就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他要让现场听讲的师生们觉得他所讲的防灾自救知识是有用的。
在5年多的时间里於若飞走过多所学校,建立起了全国第一支以“防灾减灾、自救互救”为工作目标、以大学生为基础的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为兰州市的大学开展三百余场防灾知识普及培训,让78000多名学生学会自救知识。
“我们是一个志愿者组织,是因为对公益事业的热爱而聚到一起,我们没有所求,没有私欲,不求名,也不谋利。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在危难中给人带来生机,给他人多一些帮助和温暖。”於若飞说。
【人物解读】
心中有爱,方行致远,为了让每一位幸存者得到救援,让每一位遇难者体面离开,於若飞一直行进在公益救援的路上,不曾停歇。公益的方式有很多种,於若飞找到了最适合他的那一种并为之努力着。我们也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践行自己的爱。
【听他说】
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
人物名片
於若飞,男,汉族,生于1990年3月,甘肃岷县人,中共党员、共青团甘肃省第十三届候补委员、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共青团兰州市第十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兰州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2012年在校加入蓝天救援队,现任蓝天救援队甘肃省队伍建设联络官、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
人物素材
80后“IT雷锋”
2003年,尤辉大学毕业后以预备党员的身份回到了当时的江苏常州兰陵街道丽宝第社区。
当时丽宝第社区志愿者服务还是一片空白。在学校有过不少志愿服务经验的尤辉,成为了一名社区党员义工,一分钱不收主动为社区及周边居民上门维修电脑。 尤辉最初的想法很朴实:“因为我大学就是学计算机的,就想着通过自己的专业去服务社区。”
凭借细致耐心的维修,尤辉的服务受到了小区居民的欢迎,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连社区周边的居民都请他过去帮忙。那时尤辉白天有本职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为居民服务。有一次,尤辉答应了一个居民晚上的电脑维修预约,但是白天突然被经理叫去出差。尤辉只好给预约电脑维修的居民打电话解释情况,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番冷言冷语。那一刻,尤辉开始纠结了,虽然大部分被服务的居民都很理解他,但他一个人确实已经忙不过来这份公益事业了。
个性要强的尤辉决定联系一些同专业的朋友,一起来做志愿服务。2005年,尤辉和社区5位青年人成立了雷锋科技服务队,提供的服务除了一般的电脑维修,还增加了打印机维修、家庭网络安装,等等。
服务队白天上班,晚上就汇集到社区里,接受小区和周边地区居民的电脑求助,一修就是个把小时。修完后在路边小摊随便吃点东西,又再散去忙各自的事情。两年来,尤辉更是把自己的卧室改成了维修间,处理存放不好修的電脑。服务队还在不大的空间里为居民上电脑课,特别是夏天,天气热,蚊虫多,但居民的热情却很高。
社区居民每一次真诚的反馈与感谢,每一个期待求助的眼神,都坚定了尤辉把公益继续做下去的勇气和决心,他认为这种“被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不收一分钱,不吃一顿饭,不拿一次礼物。”服务队的“三不原则”赢得了居民的热烈欢迎。服务队的名声越大、呼声越高,资金不足、服务队成员流失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2007年,团队一共6个人,走了4个,尤辉又开始纠结了。“这个服务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让我放弃的话,心里真的舍不得。”就在服务队面临解散困境的时候,尤辉毅然决定,辞职创业。
“企业和居民一样,电脑也会坏,网络也会坏。”尤辉想通过为企业服务收取合理费用的方式,反哺服务队,解决团队的日常开销。
没有任何社会资源和家庭背景的尤辉,带着担忧和压力,主动去附近的单位询问是否需要上门维修,吃了不少闭门羹。但是他屡败屡战,终于用真诚打动了一家民营医院的负责人。医院同意让尤辉来维修电脑,但同时将维护医疗设备的活儿也一并打包给了他。为了服务队能够正常运转,尤辉硬着头皮接下了订单。
“我当时和另一个同伴天天‘泡’在医院里,等着维修故障的医疗仪器。”尤辉回忆道,“我们先在网上查资料,然后自己花钱买配件修。有些高精尖的设备我们不懂,就主动打电话给厂家,让他们把设备资料发给我们,然后我们来研究怎么修。”
这份认真和努力被医院的老板看在眼里,尤辉终于在免费试修三个月后拿到了第一份合同和费用。
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后,2009年,在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兰陵街道雷锋科技服务站正式成立。尤辉底气十足,决定借此机会把服务范围推向整个市区,方便每一位求助者。从那以后,“IT雷锋”们的足迹开始走出兰陵街道,遍布整个常州。
2014年5月,雷锋科技服务站培训中心应运而生,服务站以自身品牌效应为宣传点,通过团市委牵头,在江苏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成立了以尤辉名字命名的特色团支部。
通过服务站这一平台,大学生志愿者开始从学校走向社区,实现了社会组织与学校社团的有效对接。服务站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固定的服务阵地,还吸引了一大批“五老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加入。
【人物解读】
“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是尤辉公益创业的终极目标。十几年来,尤辉和他的团队已经为常州市民免费服务上万次,提供志愿服务超过6万小时,免费为新市民、中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消防战士、各类模范以及青少年开展一对一电脑知识培训、智能手机知识培训,举行电脑知识讲座几十期。“让更多的老百姓满意,享受这样的服务。”尤辉表示,回到工作岗位后要团结更多的青年组织,巩固壮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公益生态圈。
【听他说】
希望青年人沉下心,放下身段,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说起奉献,你会想到什么人?是被无数人当成榜样的雷锋,还是你曾经遇到过的老师或者同学?是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还是你看到的在路边默默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其实,奉献不分大小,只要你善于留意,你就会变成奉献者。
本期要介绍的两个人,他们一个是80后,一个是90后,却都有着与年龄无关的担当与奉献。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青春的热血在以不同的姿态流淌,却同样振奋人心。
人物名片
尤辉,男,1980年12月出生,2003年6月入党,现为常州锐点电脑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兰陵街道丽宝第社区流动党支部书记。
2005年3月丽宝第社区6名青年团员和电脑爱好者成立了兰陵街道丽宝第社区“雷锋科技服务队”,2009年3月5日在兰陵广场更名为“雷锋科技服务站”,全天候面向常州市民提供志愿服务。截至2012年,服务队共为市民免费维修电脑640余台次,为失业下岗人员、新市民、中老年居民培训电脑知识共8期,接热线电话363次,为居民提供送科技知识和咨询服务180余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已达上万小时。
个人先后被评为“天宁区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入选常州市道德模范,同时被评为全省“十佳青年志愿者”和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更是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三创三先之星”先进典型。
人物素材
“蓝衣战士”於若飞
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的前线,在人民群众遇到危險的时候,除了身着绿色军装的人民子弟兵,一支身着蓝衣的救援力量也一定会出现在现场。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蓝天救援队。
90后的於若飞,是甘肃蓝天救援队的队长。从2012年给蓝天救援队做向导,到2013年组建甘肃蓝天救援队并担任队长,6年来,於若飞参与救援工作120余次,与甘肃蓝天救援队的队友一起营救幸存者13人,打捞遇难者遗体275具,累计为各类单位、学校开展防灾自救知识讲座与防灾演练300余场,受益人数78000余人,先后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第三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感动甘肃2017十大陇人骄子”等荣誉称号。
2012年5月,於若飞的老家岷县发生泥石流灾害,还在上大学的他向学校请假回家做了一名志愿者,主要参与物资发放。后来,於若飞成了一名向导,带领当时在现场救援的蓝天救援队赴灾区深处进行灾情调查,协助打捞泥石流遇难者遗体。在和蓝天救援队共同工作的4天多时间里,他看到了救援队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救援结束后,回到学校的於若飞加入了当地的蓝天救援队,开始了他的公益救援生涯。
2013年7月,岷县发生6.6级地震,於若飞再次奔赴家乡救援。甘肃地形特殊,自然灾害频发,救援力量不可或缺,救援结束后於若飞在兰州建立了兰州蓝天救援队。在於若飞的带领下,经过5年的努力,救援队从刚开始的兰州蓝天救援队发展到现在的甘肃蓝天救援队;从简单的防灾知识普及发展到能承担大型综合救援;从建立之初只有3个人的救援队发展到现在成了拥有队员73人、预备队员181人,志愿者千余人的专业救援队伍;从当初只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到现在形成了包含城市救援、水域救援、山野救援、医疗救援、空中救援、搜救犬、车辆机动、综合后勤保障等8个门类,救援队发展的每一步都有於若飞不断坚持和努力的身影。
“蓝天”,拯救不了世界,阻止不了灾难,但可以温暖人心。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於若飞与队友赶赴雅安市芦山县开展救援工作。休息时,一位媒体朋友问於若飞救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他说是“快速救援”,而那位媒体朋友告诉他救援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救援。这次的闲聊,让於若飞懂得了“防”大于“救”的意义。
“减少伤亡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防灾自救知识的普及。”起初於若飞去大学做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的时候,总是吃“闭门羹”。“人家以为我们是搞传销的,是卖设备的。”出师不顺,但於若飞没有放弃。“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去很多学校,全面撒网,重点培养。我相信十几所学校总有一所学校会让我们试讲一下。”只要有机会,於若飞就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他要让现场听讲的师生们觉得他所讲的防灾自救知识是有用的。
在5年多的时间里於若飞走过多所学校,建立起了全国第一支以“防灾减灾、自救互救”为工作目标、以大学生为基础的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为兰州市的大学开展三百余场防灾知识普及培训,让78000多名学生学会自救知识。
“我们是一个志愿者组织,是因为对公益事业的热爱而聚到一起,我们没有所求,没有私欲,不求名,也不谋利。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在危难中给人带来生机,给他人多一些帮助和温暖。”於若飞说。
【人物解读】
心中有爱,方行致远,为了让每一位幸存者得到救援,让每一位遇难者体面离开,於若飞一直行进在公益救援的路上,不曾停歇。公益的方式有很多种,於若飞找到了最适合他的那一种并为之努力着。我们也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践行自己的爱。
【听他说】
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
人物名片
於若飞,男,汉族,生于1990年3月,甘肃岷县人,中共党员、共青团甘肃省第十三届候补委员、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共青团兰州市第十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兰州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2012年在校加入蓝天救援队,现任蓝天救援队甘肃省队伍建设联络官、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
人物素材
80后“IT雷锋”
2003年,尤辉大学毕业后以预备党员的身份回到了当时的江苏常州兰陵街道丽宝第社区。
当时丽宝第社区志愿者服务还是一片空白。在学校有过不少志愿服务经验的尤辉,成为了一名社区党员义工,一分钱不收主动为社区及周边居民上门维修电脑。 尤辉最初的想法很朴实:“因为我大学就是学计算机的,就想着通过自己的专业去服务社区。”
凭借细致耐心的维修,尤辉的服务受到了小区居民的欢迎,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连社区周边的居民都请他过去帮忙。那时尤辉白天有本职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为居民服务。有一次,尤辉答应了一个居民晚上的电脑维修预约,但是白天突然被经理叫去出差。尤辉只好给预约电脑维修的居民打电话解释情况,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番冷言冷语。那一刻,尤辉开始纠结了,虽然大部分被服务的居民都很理解他,但他一个人确实已经忙不过来这份公益事业了。
个性要强的尤辉决定联系一些同专业的朋友,一起来做志愿服务。2005年,尤辉和社区5位青年人成立了雷锋科技服务队,提供的服务除了一般的电脑维修,还增加了打印机维修、家庭网络安装,等等。
服务队白天上班,晚上就汇集到社区里,接受小区和周边地区居民的电脑求助,一修就是个把小时。修完后在路边小摊随便吃点东西,又再散去忙各自的事情。两年来,尤辉更是把自己的卧室改成了维修间,处理存放不好修的電脑。服务队还在不大的空间里为居民上电脑课,特别是夏天,天气热,蚊虫多,但居民的热情却很高。
社区居民每一次真诚的反馈与感谢,每一个期待求助的眼神,都坚定了尤辉把公益继续做下去的勇气和决心,他认为这种“被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不收一分钱,不吃一顿饭,不拿一次礼物。”服务队的“三不原则”赢得了居民的热烈欢迎。服务队的名声越大、呼声越高,资金不足、服务队成员流失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2007年,团队一共6个人,走了4个,尤辉又开始纠结了。“这个服务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让我放弃的话,心里真的舍不得。”就在服务队面临解散困境的时候,尤辉毅然决定,辞职创业。
“企业和居民一样,电脑也会坏,网络也会坏。”尤辉想通过为企业服务收取合理费用的方式,反哺服务队,解决团队的日常开销。
没有任何社会资源和家庭背景的尤辉,带着担忧和压力,主动去附近的单位询问是否需要上门维修,吃了不少闭门羹。但是他屡败屡战,终于用真诚打动了一家民营医院的负责人。医院同意让尤辉来维修电脑,但同时将维护医疗设备的活儿也一并打包给了他。为了服务队能够正常运转,尤辉硬着头皮接下了订单。
“我当时和另一个同伴天天‘泡’在医院里,等着维修故障的医疗仪器。”尤辉回忆道,“我们先在网上查资料,然后自己花钱买配件修。有些高精尖的设备我们不懂,就主动打电话给厂家,让他们把设备资料发给我们,然后我们来研究怎么修。”
这份认真和努力被医院的老板看在眼里,尤辉终于在免费试修三个月后拿到了第一份合同和费用。
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后,2009年,在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兰陵街道雷锋科技服务站正式成立。尤辉底气十足,决定借此机会把服务范围推向整个市区,方便每一位求助者。从那以后,“IT雷锋”们的足迹开始走出兰陵街道,遍布整个常州。
2014年5月,雷锋科技服务站培训中心应运而生,服务站以自身品牌效应为宣传点,通过团市委牵头,在江苏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成立了以尤辉名字命名的特色团支部。
通过服务站这一平台,大学生志愿者开始从学校走向社区,实现了社会组织与学校社团的有效对接。服务站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固定的服务阵地,还吸引了一大批“五老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加入。
【人物解读】
“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是尤辉公益创业的终极目标。十几年来,尤辉和他的团队已经为常州市民免费服务上万次,提供志愿服务超过6万小时,免费为新市民、中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消防战士、各类模范以及青少年开展一对一电脑知识培训、智能手机知识培训,举行电脑知识讲座几十期。“让更多的老百姓满意,享受这样的服务。”尤辉表示,回到工作岗位后要团结更多的青年组织,巩固壮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公益生态圈。
【听他说】
希望青年人沉下心,放下身段,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