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黑龙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步明显,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同程度上阻碍和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和探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有裨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文化产业;体制创新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体制和市场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在带动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途径之一,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还略显薄弱。而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虽然在农业、工业、旅游等方面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表现还不容乐观,还存在陈旧的发展观念不能转变、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社会融资途径单一、产业文化人才匮乏等问题。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和探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有裨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一、区域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文化产业的概念阐述最初是由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所做出的。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是将社会资源的文化部分特别是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那一部分,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整合文化资源,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文化产业和其他所有实物产业一样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特点,从其内涵上讲,文化产业又有其他产业产品所不具备的教化功能,如净化思想、唤醒觉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焕发青春等特殊功能。此外,文化产业以知识密集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殊行业为主,其产品具有资源共享性和相互转化性,具有重复多次开发和深度开发的特征。
区域文化产业是一种通过商业化模式运营的,以长期的历史传承以及现代新兴的区域性文化要素为基础,既能够发挥经济价值又能为文化传承带来保护的新兴文化经济系统。区域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群体,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是现代科学、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并对其赖以发展的区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二、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在传统文化产业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冰雪特色文化产业、关东民俗文化产业、动漫旅游文化产业等迅速发展。然而,在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有序发展的大环境下,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制约和影响着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功能要求大部分被限制在教化以及思想引导方面,加之复杂的历史背景,极大地弱化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性功能。由于黑龙江对市场拓展和需求的动力不足,文化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对市场调研不充分,“等、靠、要”的陈旧观念依然束缚和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黑龙江文化体制改革进程还没有和当前的市场体系接轨,管理体系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金融管理政策、土地保护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依然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要做大做强的市场需求。这些管理和法治体系的不健全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二)文化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近年来,黑龙江文化产业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发展上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结构设置和开发不合理,区域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受到诸多阻碍。黑龙江文化产业整体规划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结构严重偏科,部分文化产业如冰雪旅游和夏日避暑旅游发展较快,而民俗文化、传统特色文化则发展迟缓,一些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区域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还存在严重脱节现象,文化人才和文化服务产业也相对匮乏。另外,管理和规划部门权责不明确,各个部门自行其事,各自为政。这些现象间接导致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性,文化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
(三)市场前期调研不充分,无法有效起到调节作用
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资源利用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还不甚充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不重视以及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对市场认识不充分,无法准确评估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导致缺少强有力的文化市场作为调节手段,受众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比较低。加之个别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无法形成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品牌核心竞争力不足,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调节体系,无法将整体的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的优化作用发挥出来,使区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抑制。
(四)融资渠道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保障产业投融资的政策及法规相继出台,投融资权益维护体系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从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的情况来看,相关的政策制度还没有达到健全的程度,以至于政府对投融资的管理和保护还只能依靠行政管制手段,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法律的保障,这种政策制度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机制体制的不连贯性必然徒增投融资的金融风险,让投资方在没有稳定保障前提下对投资望而生畏,进而导致资金投入的高风险性,产生了虽有资金却无人敢投的状况,使得区域文化产业投融资能力不能真正有效发挥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
可行性对策
(一)转变落后观念,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落后的文化产业管理理念影响和制约着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快步发展,导致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落后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一切事情政府办、一切问题政府管的阶段上,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欠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政府应当转换陈旧的观念、强化文化产业的自立意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植力度,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快步发展增添动力。转变观念、强化意识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影响和带来的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应该认识到任何产业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就难以达成社会效益,应该认识到市场需求和社会大环境对文化消费主体的重要影响。二是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高到做好文化事业的层面上来,充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事业的有机结合,互惠互利,发展好文化产业其根本目地就是为了做好文化事业,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对于黑龙江而言,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重新融合各类文化产业,打造跨界文化优势,出台各类竞争性法规和文化产业扶植政策、投融资体系,让政府的政策惠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化发展走向正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并制定措施和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健全文化产业方面法制法规
当前,关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当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相关的法制和法规不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的时候,就会对文化发展带来制约和阻碍。作为法制法规制定部门有责任将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分开去认识,按照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文化属性去探讨法制和法规的制定,既按照经济类法规标准执行,又遵从文化产业本身价值层面的法规法制。政府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文化产业市场的调研,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及时又有针对性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黑龙江应逐渐完善和加强文化产业相关法规的建设,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地方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内容制定详实的有效的法制法规,在执行过程中,适当灵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局。
(三)完善体制、放活企业经营自主权
作为文化产业的主管部门,政府追求的是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针对这一需求,政府应做出宏观引导和政策指引,而作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体的文化产业在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指令性引导下,根本无法有效地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这种强行管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首先,政府的过分管制会导致文化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打折扣,易造成政府指令过于严格和简单,脱离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其次,政府由于没有放活文化产业的经营权,管得太死,以至于出现效率低下和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再次,政府由于事事参与、层层过问,导致投融资体系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导致投资风险增大、投资成本升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政企经营权上要分开,只有文化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开展品牌战略,打造品牌优势
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来源于文化的品牌优势,黑龙江区域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利用率以及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方面依然很低,没有形成完备的品牌优势。因此,对于黑龙江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而言,打造属于黑龙江的文化特色品牌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将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换是我们该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如何通过特色品牌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黑龙江有必要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作为出发点,将特色冰雪文化、夏日旅游文化、关东民俗文化、寒地黑土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包晓光,徐海龙.中国当代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3.
[2]徐艳芳.比较优势与区域文化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09,(02):71-73.
[3]张旭东.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7):166-169.
作者简介:
刘姬冰,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文化产业;体制创新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体制和市场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在带动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途径之一,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还略显薄弱。而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虽然在农业、工业、旅游等方面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表现还不容乐观,还存在陈旧的发展观念不能转变、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社会融资途径单一、产业文化人才匮乏等问题。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和探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有裨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一、区域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文化产业的概念阐述最初是由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所做出的。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是将社会资源的文化部分特别是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那一部分,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整合文化资源,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文化产业和其他所有实物产业一样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特点,从其内涵上讲,文化产业又有其他产业产品所不具备的教化功能,如净化思想、唤醒觉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焕发青春等特殊功能。此外,文化产业以知识密集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殊行业为主,其产品具有资源共享性和相互转化性,具有重复多次开发和深度开发的特征。
区域文化产业是一种通过商业化模式运营的,以长期的历史传承以及现代新兴的区域性文化要素为基础,既能够发挥经济价值又能为文化传承带来保护的新兴文化经济系统。区域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群体,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是现代科学、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并对其赖以发展的区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二、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在传统文化产业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冰雪特色文化产业、关东民俗文化产业、动漫旅游文化产业等迅速发展。然而,在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有序发展的大环境下,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制约和影响着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功能要求大部分被限制在教化以及思想引导方面,加之复杂的历史背景,极大地弱化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性功能。由于黑龙江对市场拓展和需求的动力不足,文化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对市场调研不充分,“等、靠、要”的陈旧观念依然束缚和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黑龙江文化体制改革进程还没有和当前的市场体系接轨,管理体系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金融管理政策、土地保护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依然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要做大做强的市场需求。这些管理和法治体系的不健全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二)文化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近年来,黑龙江文化产业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发展上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结构设置和开发不合理,区域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受到诸多阻碍。黑龙江文化产业整体规划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结构严重偏科,部分文化产业如冰雪旅游和夏日避暑旅游发展较快,而民俗文化、传统特色文化则发展迟缓,一些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区域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还存在严重脱节现象,文化人才和文化服务产业也相对匮乏。另外,管理和规划部门权责不明确,各个部门自行其事,各自为政。这些现象间接导致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性,文化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
(三)市场前期调研不充分,无法有效起到调节作用
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资源利用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还不甚充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不重视以及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对市场认识不充分,无法准确评估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导致缺少强有力的文化市场作为调节手段,受众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比较低。加之个别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无法形成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品牌核心竞争力不足,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调节体系,无法将整体的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的优化作用发挥出来,使区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抑制。
(四)融资渠道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保障产业投融资的政策及法规相继出台,投融资权益维护体系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从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的情况来看,相关的政策制度还没有达到健全的程度,以至于政府对投融资的管理和保护还只能依靠行政管制手段,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法律的保障,这种政策制度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机制体制的不连贯性必然徒增投融资的金融风险,让投资方在没有稳定保障前提下对投资望而生畏,进而导致资金投入的高风险性,产生了虽有资金却无人敢投的状况,使得区域文化产业投融资能力不能真正有效发挥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
可行性对策
(一)转变落后观念,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落后的文化产业管理理念影响和制约着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快步发展,导致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落后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一切事情政府办、一切问题政府管的阶段上,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欠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政府应当转换陈旧的观念、强化文化产业的自立意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植力度,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快步发展增添动力。转变观念、强化意识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影响和带来的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应该认识到任何产业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就难以达成社会效益,应该认识到市场需求和社会大环境对文化消费主体的重要影响。二是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高到做好文化事业的层面上来,充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事业的有机结合,互惠互利,发展好文化产业其根本目地就是为了做好文化事业,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对于黑龙江而言,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重新融合各类文化产业,打造跨界文化优势,出台各类竞争性法规和文化产业扶植政策、投融资体系,让政府的政策惠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化发展走向正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并制定措施和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健全文化产业方面法制法规
当前,关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当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相关的法制和法规不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的时候,就会对文化发展带来制约和阻碍。作为法制法规制定部门有责任将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分开去认识,按照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文化属性去探讨法制和法规的制定,既按照经济类法规标准执行,又遵从文化产业本身价值层面的法规法制。政府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文化产业市场的调研,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及时又有针对性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黑龙江应逐渐完善和加强文化产业相关法规的建设,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地方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内容制定详实的有效的法制法规,在执行过程中,适当灵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局。
(三)完善体制、放活企业经营自主权
作为文化产业的主管部门,政府追求的是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针对这一需求,政府应做出宏观引导和政策指引,而作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体的文化产业在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指令性引导下,根本无法有效地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这种强行管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首先,政府的过分管制会导致文化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打折扣,易造成政府指令过于严格和简单,脱离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其次,政府由于没有放活文化产业的经营权,管得太死,以至于出现效率低下和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再次,政府由于事事参与、层层过问,导致投融资体系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导致投资风险增大、投资成本升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政企经营权上要分开,只有文化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开展品牌战略,打造品牌优势
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来源于文化的品牌优势,黑龙江区域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利用率以及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方面依然很低,没有形成完备的品牌优势。因此,对于黑龙江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而言,打造属于黑龙江的文化特色品牌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将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换是我们该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如何通过特色品牌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黑龙江有必要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作为出发点,将特色冰雪文化、夏日旅游文化、关东民俗文化、寒地黑土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包晓光,徐海龙.中国当代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3.
[2]徐艳芳.比较优势与区域文化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09,(02):71-73.
[3]张旭东.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7):166-169.
作者简介:
刘姬冰,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