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验证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中学生体质存在差异,研究将辽宁省沿海6个城市和内陆8个城市的2319名初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具体分析比较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等各项指标。结果显示,沿海地区中学生除身高显著高于内陆中学生外,体重与克托莱指数无显著性差异;而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内陆地区中学生。研究证实,饮食结构、地域体育优势、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是沿海地区中学生体质优于内陆中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学生;体质;比较
中图分类号:G8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2-0115-04
青少年人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第二性征发育的高峰期,不仅身体机能快速增强,而且身体形态也随之急速改变。为此,改善中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已成为国家发展计划的重中之重。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性显著。不同地域居民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其体质健康水平也存在差异。近年来,有关地理环境差异与成人体质的研究较多,但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研究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6个沿海城市、8个内陆城市)为调查区域进行测试,旨在了解地域差异与中学生体质间的内在关系,为结合地域特征有针对性的改善中学生体质状况,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6月在辽宁省14个市(6个沿海城市、8个内陆城市)中随机抽取城、乡初中二年级各两个班级的平均年龄15岁的学生共计2319人,其中,沿海男生573人,女生494人;内陆男生661人,女生591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测量标准及器材均是依据《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中的要求进行,其中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大方面,具体测试指标如下:
(1)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
(2)身体机能: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
(3)身体素质:立定跳远、1000m(男)、800m(女)、掷实心球(男)、1min仰卧起坐(女)。
1.2.2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组间采用MannWhitney(u)检验,P<0.05为显著性水平。自变量为地理环境(沿海、内陆),因变量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置信区间为95%。
2研究结果
从表1、表2可见,沿海地区中学生无论男、女的身高指标均显著高于内陆(P<0.05);而体重与克托莱指数虽有高于内陆地区的倾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沿海地区中学生组肺活量与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显著高于内陆地区中学生组(P<0.05);身体素质所测各项指标,男生(掷实心球、立定跳远、1000m跑),女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800m跑),沿海地区中学生组均显著高于内陆地区中学生组(P<0.05)。
3讨论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不同地域的气象活动,生活环境均会产生较大影响。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机体必然要做出不同的反应来适应各种不同的变化,因而形成了带有地域特点的体质类型。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中学生,除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后天的地理环境差异也是对体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3.1不同地理环境对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身体形态是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和姿势[3]。通常用克托莱指数(身高/体重×1000)来评价身体形态的发展状况。本研究结果与中学生体质健康评分表对照发现,除内陆地区女中学生的体重平均值超重外,其余各组正常。通过对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中学生身体形态的比较发现,无论男女,沿海地区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均高于内陆,特别是身高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如下:
一是饮食结构的影响。初中二年级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出现了第二性征,且垂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较多,生长发育活跃。同时期对各种营养的需求也相对较高,在满足自身热能需求的同时,优质蛋白、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也不可缺少,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点。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饮食结构,相对于内陆地区以畜、家禽、粮食、干果为主的饮食结构,沿海地区对海产品的摄入量更大[4]。沿海地区蕴含各种丰富的海产品,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蛋白、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二是经济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辽宁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实力对比关系演变的实证考察发现,辽宁沿海6市凭借自身沿海的优势,经济实力方面逐步超越内陆地区[5]。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经济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医疗、体育锻炼等方面趋于合理。
3.2不同地理环境对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身体机能是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身体机能也称心肺机能,具体包括心血管系统机能和呼吸系统机能[6]。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全力吸气后所呼出的气体最大量。肺活量是一种常见的反映呼吸机能的指标,它和身高、体重、胸围成正相关[7]。其中体重的影响最大,为排除体重对肺活量的影响,客观评价学生肺活量水平,《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选用了肺活量体重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中学生的肺活量与肺活量体重指数等级较低。针对研究结果显示出的沿海地区中学生肺活量与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值显著高于内陆的原因可能有如下3方面:
3.2.1身体形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身高、体重和胸围呈正相关关系,尤其体重对肺活量的影响最大,体重是综合反映人体质量的指标,其中不仅包含了身高、胸围等形态指标的共同作用,表现出人体胸廓大小的情况,还存在着肌肉系统和脂肪变化的因素[8]。调查结果显示,沿海地区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内陆地区。可以证明,沿海地区中学生肺活量及肺活量体重指数高于内陆地区中学生,身体形态占优是影响因素之一。
3.2.2体育锻炼方式的影响人体运动时肌肉产生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频率加快[9]。同时,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调节活动的加强,刺激了膈肌、肋间外肌、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和胸部肌群的收缩,使得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发达的心肌收缩能力能够增强人体呼吸时的深度,而呼吸肌力量是影响肺活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讲,耐力好的人肺活量指数也高。以往研究表明,游泳运动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增加肺的容量[10]。沿海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游泳运动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1000m跑/800m跑测试用以评价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本研究显示,沿海地区中学生的男1000m,女800m成绩均显著高于内陆地区中学生,这表明沿海地区中学生的呼吸肌力量好于内陆地区中学生,这可能与沿海地区中学生长期进行游泳运动的原因有关。
3.2.3空气质量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大规模兴起,交通运输工具成倍的增加空气质量受到了极大的污染。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被排放到空气当中。而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m3。因此,空气质量的好与坏对肺部有着直接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沿海城市在海风的作用下空气流通较快,同时海水还会吸附一部分空气中的杂质,所以空气质量成为沿海地区中学生组肺活量与肺体指数显著高于内陆地区中学生组的原因之一。
3.3不同地理环境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是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存的身体能力要素,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的能力表现。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且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以及神经调节能力有关[8]。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本研究主要对身体素质中的力量素质(立定跳远、男子掷实心球和女子仰卧起坐)和耐力素质(男子1000m跑和女子800m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的沿海地区中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内陆地区的原因如下:
一是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蛋白质是细胞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要素。被誉为“生命中第一重要物质”[11]。海产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多属于易消化蛋白质。由于海产品蛋白质组成松弛、易于变形,水和性好,食用后极易被机体酶作用、消化、吸收率也高。从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来看,海产品的蛋白质多属于优质蛋白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接近于人体需要的氨基酸模式,营养价值较高[12]。因此,地处沿海,能够更多摄入海产品中优质蛋白质是沿海地区中学生身体素质好于内陆地区中学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是体育锻炼方式的影响。中学生的锻炼方式基本以韵律操、球类、游戏等,此种锻炼方式虽然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柔韧性和灵活性,但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还是很难提高。沿海地区的中学生借助其地理优势经常会进行游泳运动。而游泳对人体有着其他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健康效益。水的浮力可以为血液循环创造良好条件,并使全身肌肉充分锻炼平衡发展;水的阻力可以增加骨骼肌的力量和体积;水的导热性能可以消耗人体多余热量能够促进代谢和消化机能的提高;水的低温能改善体温调节机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13]。因此,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会对沿海、内陆地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4结论
沿海地区中学生身体形态均处正常范围,而内陆地区女中学生有超重现象;受不同地理环境、蛋白质摄入量、空气质量、体育锻炼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中学生的身体机能与素质指标均显著好于内陆,但均未达到优秀水平,处在良好、及格范围较多。提示,内陆地区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的中学生除加强体育锻炼外,应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多食用能够提供更多优质蛋白、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的海产品。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2011-7-18].http://www. sport.gov.cn/n16/n1092/n16849/31298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EB/OL].[2011-8-20].http://www.csh.edu.cn/front/news. dotag=shownews&type=3
[3]蔡志强,高洁,杨光.代谢综合征与大学生体质现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1):142-144.
[4]陈华.海岛与内陆3~6岁幼儿体质地域特征与饮食结构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13-515.
[5]徐雷,白玲.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地区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演变[J].渤海大学学报,2010(5):100-104.
[6]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6.
[7]曾红卒,谢谦梅.大学生体质健康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8]郭建萍.2007年太原市城区12~16岁少年儿童肺活量及与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0,16(6):520-521.
[9]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0]刘亚云,黄晓丽.游泳运动[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
[11]刘士军.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全典[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3.
[12]李八方.海洋保健食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86.
[13]曾进辉.游泳对农村中学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0):58-60.
编辑郭霞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学生;体质;比较
中图分类号:G8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2-0115-04
青少年人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第二性征发育的高峰期,不仅身体机能快速增强,而且身体形态也随之急速改变。为此,改善中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已成为国家发展计划的重中之重。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性显著。不同地域居民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其体质健康水平也存在差异。近年来,有关地理环境差异与成人体质的研究较多,但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研究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6个沿海城市、8个内陆城市)为调查区域进行测试,旨在了解地域差异与中学生体质间的内在关系,为结合地域特征有针对性的改善中学生体质状况,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6月在辽宁省14个市(6个沿海城市、8个内陆城市)中随机抽取城、乡初中二年级各两个班级的平均年龄15岁的学生共计2319人,其中,沿海男生573人,女生494人;内陆男生661人,女生591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测量标准及器材均是依据《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中的要求进行,其中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大方面,具体测试指标如下:
(1)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
(2)身体机能: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
(3)身体素质:立定跳远、1000m(男)、800m(女)、掷实心球(男)、1min仰卧起坐(女)。
1.2.2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组间采用MannWhitney(u)检验,P<0.05为显著性水平。自变量为地理环境(沿海、内陆),因变量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置信区间为95%。
2研究结果
从表1、表2可见,沿海地区中学生无论男、女的身高指标均显著高于内陆(P<0.05);而体重与克托莱指数虽有高于内陆地区的倾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沿海地区中学生组肺活量与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显著高于内陆地区中学生组(P<0.05);身体素质所测各项指标,男生(掷实心球、立定跳远、1000m跑),女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800m跑),沿海地区中学生组均显著高于内陆地区中学生组(P<0.05)。
3讨论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不同地域的气象活动,生活环境均会产生较大影响。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机体必然要做出不同的反应来适应各种不同的变化,因而形成了带有地域特点的体质类型。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中学生,除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后天的地理环境差异也是对体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3.1不同地理环境对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身体形态是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和姿势[3]。通常用克托莱指数(身高/体重×1000)来评价身体形态的发展状况。本研究结果与中学生体质健康评分表对照发现,除内陆地区女中学生的体重平均值超重外,其余各组正常。通过对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中学生身体形态的比较发现,无论男女,沿海地区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均高于内陆,特别是身高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如下:
一是饮食结构的影响。初中二年级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出现了第二性征,且垂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较多,生长发育活跃。同时期对各种营养的需求也相对较高,在满足自身热能需求的同时,优质蛋白、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也不可缺少,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点。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饮食结构,相对于内陆地区以畜、家禽、粮食、干果为主的饮食结构,沿海地区对海产品的摄入量更大[4]。沿海地区蕴含各种丰富的海产品,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蛋白、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二是经济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辽宁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实力对比关系演变的实证考察发现,辽宁沿海6市凭借自身沿海的优势,经济实力方面逐步超越内陆地区[5]。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经济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医疗、体育锻炼等方面趋于合理。
3.2不同地理环境对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身体机能是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身体机能也称心肺机能,具体包括心血管系统机能和呼吸系统机能[6]。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全力吸气后所呼出的气体最大量。肺活量是一种常见的反映呼吸机能的指标,它和身高、体重、胸围成正相关[7]。其中体重的影响最大,为排除体重对肺活量的影响,客观评价学生肺活量水平,《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选用了肺活量体重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中学生的肺活量与肺活量体重指数等级较低。针对研究结果显示出的沿海地区中学生肺活量与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值显著高于内陆的原因可能有如下3方面:
3.2.1身体形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身高、体重和胸围呈正相关关系,尤其体重对肺活量的影响最大,体重是综合反映人体质量的指标,其中不仅包含了身高、胸围等形态指标的共同作用,表现出人体胸廓大小的情况,还存在着肌肉系统和脂肪变化的因素[8]。调查结果显示,沿海地区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内陆地区。可以证明,沿海地区中学生肺活量及肺活量体重指数高于内陆地区中学生,身体形态占优是影响因素之一。
3.2.2体育锻炼方式的影响人体运动时肌肉产生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频率加快[9]。同时,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调节活动的加强,刺激了膈肌、肋间外肌、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和胸部肌群的收缩,使得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发达的心肌收缩能力能够增强人体呼吸时的深度,而呼吸肌力量是影响肺活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讲,耐力好的人肺活量指数也高。以往研究表明,游泳运动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增加肺的容量[10]。沿海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游泳运动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1000m跑/800m跑测试用以评价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本研究显示,沿海地区中学生的男1000m,女800m成绩均显著高于内陆地区中学生,这表明沿海地区中学生的呼吸肌力量好于内陆地区中学生,这可能与沿海地区中学生长期进行游泳运动的原因有关。
3.2.3空气质量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大规模兴起,交通运输工具成倍的增加空气质量受到了极大的污染。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被排放到空气当中。而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m3。因此,空气质量的好与坏对肺部有着直接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沿海城市在海风的作用下空气流通较快,同时海水还会吸附一部分空气中的杂质,所以空气质量成为沿海地区中学生组肺活量与肺体指数显著高于内陆地区中学生组的原因之一。
3.3不同地理环境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是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存的身体能力要素,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的能力表现。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且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以及神经调节能力有关[8]。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本研究主要对身体素质中的力量素质(立定跳远、男子掷实心球和女子仰卧起坐)和耐力素质(男子1000m跑和女子800m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的沿海地区中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内陆地区的原因如下:
一是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蛋白质是细胞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要素。被誉为“生命中第一重要物质”[11]。海产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多属于易消化蛋白质。由于海产品蛋白质组成松弛、易于变形,水和性好,食用后极易被机体酶作用、消化、吸收率也高。从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来看,海产品的蛋白质多属于优质蛋白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接近于人体需要的氨基酸模式,营养价值较高[12]。因此,地处沿海,能够更多摄入海产品中优质蛋白质是沿海地区中学生身体素质好于内陆地区中学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是体育锻炼方式的影响。中学生的锻炼方式基本以韵律操、球类、游戏等,此种锻炼方式虽然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柔韧性和灵活性,但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还是很难提高。沿海地区的中学生借助其地理优势经常会进行游泳运动。而游泳对人体有着其他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健康效益。水的浮力可以为血液循环创造良好条件,并使全身肌肉充分锻炼平衡发展;水的阻力可以增加骨骼肌的力量和体积;水的导热性能可以消耗人体多余热量能够促进代谢和消化机能的提高;水的低温能改善体温调节机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13]。因此,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会对沿海、内陆地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4结论
沿海地区中学生身体形态均处正常范围,而内陆地区女中学生有超重现象;受不同地理环境、蛋白质摄入量、空气质量、体育锻炼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中学生的身体机能与素质指标均显著好于内陆,但均未达到优秀水平,处在良好、及格范围较多。提示,内陆地区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的中学生除加强体育锻炼外,应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多食用能够提供更多优质蛋白、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的海产品。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2011-7-18].http://www. sport.gov.cn/n16/n1092/n16849/31298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EB/OL].[2011-8-20].http://www.csh.edu.cn/front/news. dotag=shownews&type=3
[3]蔡志强,高洁,杨光.代谢综合征与大学生体质现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1):142-144.
[4]陈华.海岛与内陆3~6岁幼儿体质地域特征与饮食结构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13-515.
[5]徐雷,白玲.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地区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演变[J].渤海大学学报,2010(5):100-104.
[6]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6.
[7]曾红卒,谢谦梅.大学生体质健康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8]郭建萍.2007年太原市城区12~16岁少年儿童肺活量及与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0,16(6):520-521.
[9]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0]刘亚云,黄晓丽.游泳运动[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
[11]刘士军.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全典[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3.
[12]李八方.海洋保健食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86.
[13]曾进辉.游泳对农村中学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0):58-60.
编辑郭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