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一种拓展,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其作文能力。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提倡全面开展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如何使课外阅读真正起到作用,取得实效,还离不开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如何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以收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指导;方法策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信息。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是获取信息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课程标准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地阅读,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目标。
一、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指导的含义和意义
(一)课外阅读。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灵活性和开放性;自主性和合作性;趣味性和专题性。
(二)课外阅读指导。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和一般的语文课不一样,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老师们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得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三)课外阅读的意义与作用。
广泛的课外阅读能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储备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其意义深厚而广泛。
三、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较缺乏。
首先,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家长往往平时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只关心孩子的书面作业。有的家长观念错误,只重视在晚上或双休日请家教辅导孩子弹钢琴、绘画等特长培养,学生不堪重负,当然就没心情也没时间读课外书。同时,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即使有了空闲时间也仅是沉迷于电视影碟、电子游戏。其次,小学教育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也遏制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因此,造成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浓厚的兴趣这个另人担忧的现象。
(二)缺乏正确的指导,读物选择较盲目。
由于小学生缺乏正确的指导,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强暴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
(三)方法较陈旧。
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
(四)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
据调查所得,大部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往往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好像走马观花一般,读得不是很认真。他们在读书时不做读书笔记,即便是个别学生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之类,没有从较深层次去思考、去感受原著,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消化,应而阅读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造成了阅读效率的低下,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仅节约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一生发展大有裨益。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
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二)激发兴趣,是乐于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1.榜样激励。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高尔基、毛泽东、老舍、鲁迅等等;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榜样能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成就。 2.活动激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读书活动,由课内引领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如学了《三顾茅庐》课文后,可以开展《我说三国人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三国中的人物,并进行简单的人物个性评价。这样“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赏析片段。教师撷取课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或可在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等进行精彩片段的互动诵读,使学生在相互诵读的过程中,来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从而使他们有更浓厚的兴趣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获得精神的享受。
4.成果展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心理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同样需要我们去肯定他们的阅读成果及其价值。他们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展示出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如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我的阅读收获”等成果展示的办法,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都是大有益处的。操作时,我们要及时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并定期向学生反馈,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
(三)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进行有效阅读。
教会学生选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选择,首先是选择阅读的内容,给学习定向——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方向。
1.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选择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果断筛选,提炼重点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三读法”。
第一,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三,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如“…”、“?”等,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
②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③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④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四)快乐阅读,享受课外阅读。
孩子们对读书感兴趣了,就要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学生在阅读是感到愉快了,就是能保持阅读激情的理想方式。
1.自由自在,开放阅读。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做到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开放性的阅读方式,在阅读对象上,可以采用教师开列书目与孩子自由选择书目相结合;在阅读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
2.减少负担,轻松阅读结合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等,但不能强求非要以书面形式来表达。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应提倡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积极的个性化阅读中,启迪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思索;反对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读后感之类的任务成为无形的精神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当然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读后感,做做摘录;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甚至可以组织表演。因为这些活动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宽阔阅读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满足孩子的兴趣,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育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3.培养有效阅读习惯。有效阅读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可使人终身受益。反之,不良的习惯可能随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等,但也可以很简单的说,阅读习惯主要就是喜欢阅读,经常阅读,把读书当做自我实现的途径的习惯。
(五)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等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六)优化阅读的评价。
阅读评价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但到底应该评什么,怎样评,才能使阅读评价为发展性阅读服务,应该是我们需要着手研究的。
1.评阅读兴趣。主要从学生的阅读态度与情感介入状况着手评价,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2.评阅读积累。坚持“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原则,规定每个年级课外阅读的图书文章篇目、坚持阅读的报纸刊物,明确量化指标,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的阅读量。
(1)定主题。低年级段以“感受童年的快乐”为主题;中年级段以“体验童年的成长”为主题;高年级段以“回味童年的生活”为主题。
(2)定内容。低年级的读物有、《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安徒生童话》、《你是特别的》、《弟子规》《三字经》、《三毛流浪记》(全集)、《林焕章的儿童诗》、《一千零一夜》、《亲近母语》等,一本精读,四本略读,以绘本、拼音读物为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的读物有《爱的教育》、《昆虫记》、《格林童话》、《西游记》(少儿版)、《中华经典诵读本》、《中华美德故事精选》、《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中外名人故事》、《寄小读者》等,三本精读,八本略读,从童话、故事到中短篇小说,形式更加多样,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级的读物有《稻草人》、《青铜葵花》、《中华经典诵读本》、《居里夫人》、《童年》、《三寄小读者》、《红楼梦》(少儿版)、《城南旧事》、《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我要做个好孩子》等,五本精读,十本略读,以中篇小说为主,长篇小说为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评阅读习惯。整合学生、教师、家长这三方面的共同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①是否每天进行课外阅读;②是否在课外阅读时动笔做笔记;③是否在课外阅读中勤动脑、多思考、多探究。
4.评阅读体验与价值取向。从自读笔记、交流发言、试题解答等方面着手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心理感受以及理解和把握能力。
5.阅读评价在原则上要重过程、重激励、多形式(自评、师评、互评等)、多展示(开展读书交流会、各种阅读竞赛、布置阅读展板、制作阅读小报等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总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让我们想方设法指导好孩子的课外阅读,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撑起的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论坛》,2010.03.
[2] 石峰.《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读写算》,2011.0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指导;方法策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信息。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是获取信息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课程标准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地阅读,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目标。
一、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指导的含义和意义
(一)课外阅读。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灵活性和开放性;自主性和合作性;趣味性和专题性。
(二)课外阅读指导。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和一般的语文课不一样,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老师们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得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三)课外阅读的意义与作用。
广泛的课外阅读能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储备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其意义深厚而广泛。
三、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较缺乏。
首先,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家长往往平时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只关心孩子的书面作业。有的家长观念错误,只重视在晚上或双休日请家教辅导孩子弹钢琴、绘画等特长培养,学生不堪重负,当然就没心情也没时间读课外书。同时,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即使有了空闲时间也仅是沉迷于电视影碟、电子游戏。其次,小学教育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也遏制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因此,造成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浓厚的兴趣这个另人担忧的现象。
(二)缺乏正确的指导,读物选择较盲目。
由于小学生缺乏正确的指导,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强暴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
(三)方法较陈旧。
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
(四)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
据调查所得,大部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往往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好像走马观花一般,读得不是很认真。他们在读书时不做读书笔记,即便是个别学生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之类,没有从较深层次去思考、去感受原著,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消化,应而阅读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造成了阅读效率的低下,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仅节约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一生发展大有裨益。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
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二)激发兴趣,是乐于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1.榜样激励。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高尔基、毛泽东、老舍、鲁迅等等;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榜样能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成就。 2.活动激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读书活动,由课内引领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如学了《三顾茅庐》课文后,可以开展《我说三国人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三国中的人物,并进行简单的人物个性评价。这样“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赏析片段。教师撷取课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或可在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等进行精彩片段的互动诵读,使学生在相互诵读的过程中,来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从而使他们有更浓厚的兴趣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获得精神的享受。
4.成果展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心理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同样需要我们去肯定他们的阅读成果及其价值。他们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展示出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如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我的阅读收获”等成果展示的办法,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都是大有益处的。操作时,我们要及时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并定期向学生反馈,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
(三)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进行有效阅读。
教会学生选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选择,首先是选择阅读的内容,给学习定向——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方向。
1.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选择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果断筛选,提炼重点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三读法”。
第一,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三,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如“…”、“?”等,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
②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③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④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四)快乐阅读,享受课外阅读。
孩子们对读书感兴趣了,就要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学生在阅读是感到愉快了,就是能保持阅读激情的理想方式。
1.自由自在,开放阅读。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做到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开放性的阅读方式,在阅读对象上,可以采用教师开列书目与孩子自由选择书目相结合;在阅读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
2.减少负担,轻松阅读结合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等,但不能强求非要以书面形式来表达。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应提倡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积极的个性化阅读中,启迪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思索;反对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读后感之类的任务成为无形的精神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当然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读后感,做做摘录;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甚至可以组织表演。因为这些活动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宽阔阅读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满足孩子的兴趣,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育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3.培养有效阅读习惯。有效阅读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可使人终身受益。反之,不良的习惯可能随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等,但也可以很简单的说,阅读习惯主要就是喜欢阅读,经常阅读,把读书当做自我实现的途径的习惯。
(五)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等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六)优化阅读的评价。
阅读评价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但到底应该评什么,怎样评,才能使阅读评价为发展性阅读服务,应该是我们需要着手研究的。
1.评阅读兴趣。主要从学生的阅读态度与情感介入状况着手评价,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2.评阅读积累。坚持“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原则,规定每个年级课外阅读的图书文章篇目、坚持阅读的报纸刊物,明确量化指标,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的阅读量。
(1)定主题。低年级段以“感受童年的快乐”为主题;中年级段以“体验童年的成长”为主题;高年级段以“回味童年的生活”为主题。
(2)定内容。低年级的读物有、《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安徒生童话》、《你是特别的》、《弟子规》《三字经》、《三毛流浪记》(全集)、《林焕章的儿童诗》、《一千零一夜》、《亲近母语》等,一本精读,四本略读,以绘本、拼音读物为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的读物有《爱的教育》、《昆虫记》、《格林童话》、《西游记》(少儿版)、《中华经典诵读本》、《中华美德故事精选》、《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中外名人故事》、《寄小读者》等,三本精读,八本略读,从童话、故事到中短篇小说,形式更加多样,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级的读物有《稻草人》、《青铜葵花》、《中华经典诵读本》、《居里夫人》、《童年》、《三寄小读者》、《红楼梦》(少儿版)、《城南旧事》、《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我要做个好孩子》等,五本精读,十本略读,以中篇小说为主,长篇小说为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评阅读习惯。整合学生、教师、家长这三方面的共同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①是否每天进行课外阅读;②是否在课外阅读时动笔做笔记;③是否在课外阅读中勤动脑、多思考、多探究。
4.评阅读体验与价值取向。从自读笔记、交流发言、试题解答等方面着手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心理感受以及理解和把握能力。
5.阅读评价在原则上要重过程、重激励、多形式(自评、师评、互评等)、多展示(开展读书交流会、各种阅读竞赛、布置阅读展板、制作阅读小报等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总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让我们想方设法指导好孩子的课外阅读,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撑起的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论坛》,2010.03.
[2] 石峰.《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读写算》,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