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废为宝”为例,浅谈让美术贴近生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zh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美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本文试从教学情境、课堂内容、课下实践、师生关系四个方面,以“变废为宝”为具体案例,浅谈让美术贴近生活。
  【关键词】:美术;贴近生活;变废为宝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提出新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那么,如何让美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呢?
  一、教学情境贴近生活
  美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课程的枯燥。在我代课实习期间,有一节课的主题是“变废为宝”,我在导入新课时,就以身边环境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周围环境污染的一系列图片,以及身边废弃物乱丢的实例,直观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随后向同学们发问:“我们生活中制造出来的垃圾,比如平时买东西的包装盒、喝完的饮料瓶、用完的笔芯、吃完的冰糕棍等等,同学们都是怎么处理的啊?”显然,学生们会回答“扔掉!”而作为一个老师,此时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转变答案:“除了狠心扔掉这些垃圾,我们能不能更加温柔的对待它们呢?如果可以让他们继续留在我们生活中,它们是不是会更开心呢?”学生陷入思考,老师播放幻灯片展示废物再利用完成的作品,带领学生分析其制作材料,启迪学生对身边的“废物”进行合理联想,从而进行美的创造。
  当课堂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不以上课学习强迫学生,而以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去探讨,学生自然就有了兴趣,少了几分呆板与模式,多了几分趣味与活跃,课堂气氛随之也就高涨起来,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与课堂效率。
  二、课堂内容贴近生活
  1.课堂主题生活化
  在课堂主题的选择上,尽可能的从生活出发,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积极开发生活中可用于教学的课程资源,如:通过“废物”再利用开设“变废为宝”的课程,通过校园雕塑开设捏泥人的课程,通过过年贴窗花的习俗开设剪纸的课程……此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要结合当地特色,将地方民间美术引入到课堂中去,如:湖南的“蒲公英在行动”工程,就系统的把湘西的本土文化资源应用到了小学课堂中,取得了较大反响。一节课的主题如果与生活和当地特色相联系,便有了灵魂和意义,不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也是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2.美术工具生活化
  在美术工具材料的选择上,不单单只有彩笔、彩纸等,生活中的旧毛线、旧衣物、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都可用于美术课堂,而不同材料的选择,又能表现出不同的肌理,带给人不同的触觉和视觉体验。孩子天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工具材料的丰富多变,恰好满足了孩子们这一需求。
  在废物利用的课堂上,孩子们对蛋壳很是好奇,想不到蛋壳竟然可以做成漂亮的娃娃,吸引了不少同学进行尝试创作,又如面对收集来的废旧塑料瓶,孩子们进行丰富的构想,利用各种彩纸、颜料等装饰瓶子,有精美的时钟、可爱的卡通人物以及各种动物造型等,形象逼真,有的同学还将其剪开,做成笔筒等,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尝试的品格。
  3.教学方式生活化
  美术从生活中来,就应回到生活中去,关在教室里学习,总有一种束缚,美术学习就应释放学生天性,带领学生进行室外写生,直观的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用画笔记录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感知与表现生活中更加热爱生活。美的环境会对孩子产生一种美的艺术熏陶,影响孩子美的表现,所以,老师要多方位、多元化地创设美的环境,让孩子有更多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并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建设、操场、走廊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艺术氛围,建立直接的艺术感知体验。
  “变废为宝”上课前夕,我带领学生对教室、校园所产生的“废物”进行大扫荡,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对新课充满好奇与期待,从而保障了课堂的新鲜感;课后,我与学生们一起,将作品布置在橱窗中,引来不少学生和老师围观夸赞。
  三、课下实践贴近生活
  课下的美术实践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是美术更好的回归生活的体现。一方面,课下的有效练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展示给家人,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且在家长的表扬和赞美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在“變废为宝”的课程设置中,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废物”,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动手动脑,利用所学内容,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一件生活中的“废物”,将它变成有用的“宝贝”,并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你的制作过程,受到许多家长的认可与赞同,家长们一致表示孩子积极性很高,很乐意去动手改造些被丢弃的物品。
  四、师生关系贴近生活
  一个成功的老师,要做到让每一个在你课堂上的学生两眼闪光,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更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学生为友,融入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同他们有一定的默契与共同语言,师生间真挚的感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互动,增添课堂乐趣,并能有效减少学生因内向等原因而被忽视的情况发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实施荣誉教育,无论课上课下,都可以通过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使学生产生崇高的理想,重视荣誉,自然地产生自尊心,并自觉地改正不良行为,进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赞美,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一剂良药。
  在废物利用的课程中,我与学生一起在校园里搜集可利用的“废物”,将之拿到课堂上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模仿中创造,这样以来,学生更能接受这门新课,在制作过程中,我进行指点辅导,给予适当帮助,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营造一种轻松且有利于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创造,用“你为什么这样做呢?”“你再想一想还能做什么呢?”等来替代“你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使学生有信心克服困难将作品完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让美术贴近生活,能够让孩子拥有一个充满乐趣的活动内容、轻松的活动方式、丰富的材料及工具、自主的学习气氛,也更能激起孩子的创作欲望,使其對美的感知更为深入、更为直接。将美术贴近生活,淡化了学科中心,而更多的关注于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致力于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玖.美术鉴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鲁润春.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2).
  [3]俞淼.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教研版,2013(11).
  作者简介:周瑾(1995—),女,汉族,籍贯:河南商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本科生。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农夫山泉”品牌,以“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一独特的广告语从众多品牌饮用水广告中脱颖而出,成为闻名全国、蜚声各地的业界领军品牌,独树一帜。正如著名广告人罗瑟?瑞夫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USP广告创意理论所讲的一样,广告创意的独特性是评价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一广告语的成功走红,得益于它很好地实现了“Unique”这一理论核心。  “农夫山泉”主打“天然”这一的卖点不仅
期刊
【摘要】:建筑与景观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达数千年的物质形态,与人类的关系也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的演化与调整中。而当今世界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空前发展,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更加和谐的且多样的建筑与景观探索涌现出来。本文通过对几个代表性建筑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提出新的解读,希望能对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景观;风景;环境;融合;
期刊
【摘要】:KAWS,一个来自美国街头的“涂鸦怪盗”,是当代艺术圈和潮流界的领军人物,以他涂鸦作品制作的公仔、衣服、手机壳……等都被现在的年轻人所追捧,而且每一款作品都是售罄状态,那么他是如何从街头涂鸦演变成一个室内艺术品,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此篇论文将结合他最初的作品以及现在的成就进行剖析以及对涂鸦壁画进行展望。  【关键词】:KAWS;涂鸦;发展;创新  一、kaws在涂鸦界的溯源  
期刊
【摘要】:现代人们生活趋于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屹立于城市之中,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呈现给人们,建筑的装飾也必不可少,壁画艺术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具时代性,壁画设计与建筑物的融合,使得城市建筑、壁画设计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到达更好的效果,在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其美观性得到提升。  【关键词】:建筑;壁画设计;时代性;美观性  在建筑中,壁画作为装饰艺术依附于建筑,有
期刊
罗城是一个镇级行政单位,隶属于甘肃省高台县。它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位于高台县城西北约50公里,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西面与酒泉市金塔县接壤,南面紧靠肃南县眀花乡,被称为中国第二大内流河的黑河贯穿全境。[1]“民国初,罗城称为三区。民国28年(1939年),设四维乡。新中国成立初,建四维区。1955年境内设天城、罗城、花墙、河西四个乡。1958年成立罗城人民公社。1961年罗城公社分为罗城、河西、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对诗歌的创作一直在探索,尤其是到近代以来,各种诗歌流派的诞生使得诗歌的格式风格变得层出不穷。进来一部纪录片上映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由导演范俭指导,片名《摇摇晃晃的人间》其纪录的正是身患残疾的女诗人余秀华的故事。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其通过写诗这样的方式不断与命运挣扎,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从这部纪录片可以折射出很多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但透过这些话题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诗歌创
期刊
【摘要】:招贴按其字义解释,“招”是指引注意,“贴”是张贴,即为“招引注意而进行张贴”。 它是现代广告中使用最频繁、最广泛、最便利、最快捷和最经济的传播手段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商界和企业界对自身形象宣传的重视,同时创意设计也越来越受到艺术界的重视。作为最早、最古老的一种广 告类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發展,人 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告自身样式的一次 次推陈出新,各种广告体裁、广告手段的 涌
期刊
【摘要】:本文以远古乐舞《弹歌》与江苏民歌《斫竹歌》为对象,从两首音乐作品的产生,发现、以及它们两者之间的地域关系和歌词的联系等。以史书的记载和民俗学家的民间考察等方面的考证为基础,从而对两首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一个对比和分析。得出,从音乐角度来看,《斫竹歌》很可能就是《弹歌》的遗存的结论。  【关键词】: 《弹歌》;《斫竹歌》;联系;传承  一、《弹歌》的产生  在《中国音乐史稿》、《中国古
期刊
【摘要】:纹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之一,因其背后蕴藏着传统中国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本文首先对日用陶瓷和纹饰的概念进行出的了解,再介绍在中国传统陶瓷纹饰的特点,最后以G20峰会国宴餐瓷“西湖韵”为例对日用陶瓷中纹饰的创意性的体现进行最后的阐述。  【关键词】:中式餐具、紋饰、创意性  引言:  中国陶器制造艺术源远流长,自石器时代人类发现高温改变泥土的特性并制作陶瓷以来,陶瓷就成为人类装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绘画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女画家,周思聪堪称当之无愧。  其早期作品表现手法传统单一,中期阶段观念为之一变,即写实到变形,开创了国画人物画新写实主义风格。对周思聪绘画观念转变原因,状态的深入探究,可揭示绘画本身的精神情感内涵和人性的本质。客观分析评价其绘画在中国画史上的价值。  【关键词】:转型;矿工图;变形  一、时代背景  中国美术在“八五思潮”的影响下形成多元化格局。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