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与碰撞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于2016年6月7日至13日在广西艺术学院举行。为期7天的音乐周,共推出了4场大型交响乐音乐会、17场室内乐音乐会、1场钢琴独奏作品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在学术交流方面安排了3场高峰论坛、1场当代音乐评论比赛以及多场大师班和学术讲座等。音乐周参演作品共计200部,涉及欧、美、亚的来访国家和地区共25个,中外来访专家共计二百二十余人,其中,包括东盟各国音乐家一百二十余人,国内院校二十多所,约一万多人次的听众参加了音乐周的各项活动。
  一、风格多样的音乐会
  (一)大型交响乐音乐会
  开幕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由指挥家丹·彭(美籍越南人)指挥美国、土耳其乐团和广西交响乐团联袂演出。音乐会选取了七位作曲家的作品,上半场是周龙的《寺庙吹鼓手》,阮德政(越南)的《匿名的墓碑》、关廼忠的《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以及陈丹布的《袖剑与铜甲金戈》,下半场是陆培的《舞台》、叶小钢的《拉姆拉措》和钟峻程的第六交响曲《爱歌爱娃》。整场音乐会的作品风格专注于民族性、艺术性和个性的体现,传统民族与现代西洋交织,为观众诠释了现代音乐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和精神内涵。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钟峻程采用广西布努瑶古老民歌《万疆贯-爱歌爱娃》而创作的《第六交响曲》,将原始纯朴的单线条旋律与现代纵向结构较复杂的数列技术,多调性以及微分音相结合,让天籁般的广西原生态民歌与管弦乐交相辉映,令人耳目一新。
  6月10日晚,泰国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交响管乐团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充满青春与动感的专场音乐会。该场音乐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香港作曲家协会主席卢厚敏的《城市声景》,极具特色的打击乐部分,混合了人声、麻将声、用拖鞋模拟走路的拍打声,生动地表现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宋名筑的《川剧现场》用西方现代音乐手法呈现出风格纯粹的中国音乐意向。6月11日晚举办的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由蔡央执棒广西交响乐团,上演了众多现代音乐作品。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金平的《森多玛》结构精致,音乐形象灵动飘逸,用最简洁的手法获得最丰富的效果。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陈怡的《堪萨斯城的喷泉》真切地向观众诠释了什么是音乐的想象力,作曲家由喷泉的音响引发创作灵感,用各种弦乐大滑音合奏的音乐形象引领大家欣赏堪萨斯城颇有特色的喷泉与美景。在闭幕式音乐会上,新加坡指挥家郭勇德携广西艺术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为大家带来八首精彩绝伦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中国香港作曲家陈明志为远去的至亲所作的《风潇潇》作为压轴作品,构思别致,简单协和与复杂和声的对立,音乐音色的精致变化把作品的感染力推到了极致。
  从音乐会的选曲来看,中国现代作品占了相当的数量,作曲家们对中国色彩性元素的把握与诠释令人赞叹!现代音乐创作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从音乐会的上述作品可见一斑。这同时也是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的主旨之一,即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繁荣现代音乐创作,为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整体风范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
  (二)室内乐音乐会
  今年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的室内乐音乐会展示了现代音乐作品更多样的音乐风格以及探索性的创作手段。在国际上负有盛名的现代音乐团体,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场饕餮盛宴:“美国纽约Load Bang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以独特的用肺发声的乐器(小号、长号、低音单簧管和男中音)使观众感受到美国热烈、奔放和直白的情感表达,这种新颖的组合形式更像是一种不同音色效果之间的对比与展示。近百年来,现代音乐经历了从调性到多调性,再发展到无调性,作曲家们在不断地创新。“美国泛太平洋木管五重奏团专场音乐会”分别演出了陈怡的《木管五重奏》、庞·那荣(泰国)的《影子》以及余家和(马来西亚)的《赤道雨林》等新作,这些作品高难度的技巧为演奏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乐团活力十足的节奏和变化多端的音色为观众带来了新奇的音响体验。在“瑞士UMS’n JIP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温德青的《杨宗保与穆桂英新传》,作品融合西北秦腔的影子以及当代音乐的元素,由瑞士高男高音哈维尔·哈根采用极具韵味的西安方言一人演唱男女两个角色,极具特色。
  来自东盟国家的几支优秀的室内乐团,为观众带来了独具东南亚风味的音乐。特别是在“东盟多国联合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上,开场曲目印度尼西亚甘美兰音乐为听众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来自菲律宾、柬埔寨、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的五位东盟作曲家和两位中国作曲家叶国辉、戴丽霞的作品,都体现了世界性、民族性和个性的协调统一。越南军队文化艺术大学爵士乐团专场音乐会共演奏了十二首作品,主要由越南、中国青年作曲家创作,作品内容及风格多样,情感与技艺相得益彰。
  “中国-东盟音乐周钢琴独奏作品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由广西艺术学院钢琴教师和土耳其、马来西亚的钢琴家联袂演出的这场音乐盛宴,于深情的黑白键中回荡着绕梁不绝的优美共鸣。值得一提的是,九名作曲获奖者均来自国内高校的“90后”,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听出作曲者在其短小的结构中凝聚了很多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语汇。
  从各场音乐会亲切而不失高雅的选曲上我们可以看到,主办者将“先锋”意义的现代音乐与“音乐活化石”的传统音乐交叉演出,不仅使观众没有生硬之感,而且使人感悟出传统与现代间犹如生物链般的亲缘关系,从音乐会几乎场场座无虚席的观众群中就能体现。中国-东盟音乐周已经意识到,现代音乐不是曲高和寡,它更应关注对社会的影响,面向更多的群众,为更多人服务,这是音乐周发展的目标。
  二、智慧碰撞的高峰论坛
  作为中国-东盟音乐周交流这一板块的重要活动项目,三场高峰论坛以音乐创作理念、中国当今高等音乐教育的建设、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东盟音乐文化专题研究以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的发展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之一的院长论坛,由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侯道辉教授主持,与往届不同的是,与会专家均是来自东盟国家及我国音乐或艺术专业院校的院长,他们分别是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教授,越南军队文化艺术大学校长阮德政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印度尼西亚万隆艺术学院副院长莫·约瑟夫·维拉迪丽嘉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钢教授。他们站在院长的高度,围绕当今国内高等音乐教育的建设、音乐创作理念以及音乐周的品牌创办等问题,提出诸多宝贵的实践性建议。   东盟音乐文化专题研究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话题讨论在本届论坛中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教授利用平面空间点、线、面的基本元素,来分析东南亚传统擦弦乐器呈现出整体性,特殊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万隆艺术学院莫·约瑟夫·维拉迪丽嘉介绍了印尼民族乐器甘美兰的流行地与分布特点,为大家展示了甘美兰的演奏法及其教育推广。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教授以跨界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展开详细论述,他尤为强调跨界民族音乐文化仍需引起学界更多人士去关注,并诚恳为之提出具体的研究策略。
  与会专家们以多学科的学术视野、多维度的理论深度、多方面的批评建议,以及精湛到位的成果阐述,使参加论坛的师生以及与会者受益匪浅,体现出“思想交融,智慧碰撞”的学术风貌。
  三、睿思焕发的学术活动
  本届音乐周的学术交流活动颇为频繁,丰富多彩的音乐专题讲座、大师班、中国当代音乐评论比赛和中国一东盟音乐理论研讨高端对话等等,成为2016中国-东盟音乐周另一道颇具特色的文化风景。如此高强度、高密度的学术活动为与会者了解当今最新音乐动态,提供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机会。
  大师班的开设了两场作曲课,一场钢琴课。美国密苏里大学的陈怡、周龙教授为广西艺术学院作曲系学生上了公开课,两位教授对“如何表现旋律的层次化”“和声、调式在器乐创作中如何运用自如”及“记谱法的规范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点评。钢琴大师班由法国钢琴家帕斯卡·格林特主讲,他生动形象地为钢琴学子讲解了钢琴作品中的技巧练习、表情处理、肢体动作等方面的要领。讲座方面,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作了《音乐批评相关学理问题反思》的讲座。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教授作了《民族歌剧<白毛女>创演70年的前前后后》的讲座,居教授从剧目初稿、首演班底、音乐素材,戏剧结构等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述了这部歌剧的创生,犹如场景再现。
  今年中国-东盟音乐周还增设了当代音乐评论比赛及现场答辩环节,比赛由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人民音乐》编委于庆新、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教授、武汉音乐学院田可文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吴霜教授五人组成的评委会予以即时点评。比赛投稿文章分为乐评和书评两类,入选的四篇乐评和两篇书评分别涉及音乐作品、音乐会现场、音乐创作理论和音乐学术论著三个方面,入选者宽广的视野以及独具个人立场的批评意见,显示出年轻学子在中国当代音乐评论中难能可贵的点滴进步。经过评委评选,杨柳成(广西艺术学院)的《大道至简,浓缩的精华——陆华柏微型艺术歌曲<游思集>评析》和李昂(上海音乐学院)的《希望的回响——评“春天的律动Ⅲ”上海音乐学院民乐重奏合奏音乐会》获得二等奖,潘婕(安徽大学)的《醉情唢响,想絮呐昂——评李博唢呐协奏曲<醉想>》、刘睿(广西艺术学院)的《呐喊和奋进的交响——评钟峻程第五交响曲(中国命运>》和蒋晨展(广西艺术学院)的《多维角度的音乐性别解读——评<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获得三等奖,一等奖空缺。另有五篇获得优秀奖。
  四、辛勤耕耘,不断寻求特色
  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当代中国音乐重要的交流平台,为现代音乐的创作和展演提供了实验的场所,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音乐周已成为展现广西艺术学院乃至广西、中国音乐发展水平的一扇耀眼之窗。音乐周的筹办过程是艰辛的,遇到诸多困难,可贵的是,广西艺术学院周密的组织与高效的管理,参演的诸多师生不讲条件、无私奉献,志愿者团队周到细致的服务工作等都给各国嘉宾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体现了广艺师生对当代音乐的理解与热情支持。
  音乐周成长到今天,虽然已具备了较高的水准,但还应结合地缘优势与特色,拓展视野,增加东盟国家与广西本土民族传统音乐的展示内容,并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将音乐周与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科研活动有机衔接,让学院更多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历层次的师生参与其中。
  本界音乐周的圆满落幕留给我们许多惊喜和美好回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WSU木管五重奏团的爱心社区行,用美妙的旋律和活泼的节奏为广西社会服务中心的70名脑瘫患儿献上一场精彩的互动演出,这种以艺术的美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高尚、感人之举,不仅体现了音乐本身善和美的特质,更体现出了中国-东盟音乐周其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逐渐超出了音乐本身。文化因交流而繁荣,因创意而发展,因充满理想而推进人类的进步。我们期待中国-东盟音乐周继续坚持自己的创办特色,迈向更广阔更美好的明天。
  (特约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一  前不久,电影《百鸟朝凤》上映一时成为热题,有人关注制片人方励下跪的话题,有人则关注电影本身所传达的传统文化的命运……至今,我仍记得影片的最后,天鸣与妹妹秀芝、师弟蓝玉并肩走在古城墙上,当他们试图说服天鸣进城打工时,耳边响起了唢呐声,一个穿白色汗衫的大爷在吹奏,两个游客般的女孩朝他面前的瓷杯里扔了几枚硬币……这一幕令人无比心酸,电影中短短十年的时光,唢呐的地位便沦落至此,从曾经的“朝阳行业”变
闵惠芬老师的老伴刘振学先生希望我能为今年出版的“闵惠芬老师纪念文集”写一篇文章,希望是专业的、大篇幅的。作为一个晚辈来全面评价闵老师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事。闵惠芬老师是我心目中一位非常尊敬的二胡界前辈,我对她一直怀有崇敬的心情。从某种意义上说,看待闵老师的艺术人生,同时也是在看二胡在民乐、二胡在中国音乐,甚至可以将二胡艺术的发展,看作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巨大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缩影。我在这里想结合我与
题为“韩流3.0的发展和亚洲传统音乐的价值”的“2017亚洲音乐学会(Asian for Asian Musicology)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1月22日至25日在越南胡志明市文学艺术中心成功举行。亚洲音乐学会于本世纪由韩国中央大学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全仁平教授在韩国创立。成员来自包括亚洲的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以及土耳其、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民族音乐学家和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西方
韩国指挥家郑明勋在国家大剧院的历次献艺总会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不仅由于他作为国际顶级指挥的艺术品质和崇高威望,更因为他身为一位亚裔音乐家的儒雅风范和细腻追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郑明勋同亚洲的联系日益紧密,先后担任亚洲爱乐乐团指导、首尔爱乐乐团总监和东京爱乐乐团艺术顾问,并为朝鲜半岛的音乐交流与合作做出卓越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过去五年中先后来到中国演出,是我国观众非常熟识的表演家。2016年
世纪90年代的北京,由于进一步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有了让爵士乐在空气中传播的因子。高档饭店和酒吧成为爵士乐表演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北京国际爵士乐集萃接续举办,使我们相信这一音乐形式在中国大地上已经确立。尽管这一时期它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在爵士/摇滚圈和媒体界激起不小波澜,关于爵士乐的感受和讨论或见诸报端,或交互于乐手的唇齿之间。这些可谓零度叙述的言说背后,是实践者和“目击者”(如音乐记
武:作为解放军军乐团的业务副团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军乐团这个穿军装的特殊艺术团体以及它的特点?  张:确实,我们军乐团是个很特殊的单位,全团360人,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乐团,下设四个交响管乐队和一个本科教学队,也是国内唯一自己培养本科生的艺术团体,集司礼、演奏、创作、教学等多功能为一体。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军队的重大典礼、会议、迎送国宾等仪式举行音乐演奏,这也是我们团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建国以
我和李凌是1938年在延安认识的,那时候我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给吕骥、张震当助理员,李凌和贺绿汀他们当时都在那里拉小提琴。  李凌是个很和善、讲友情、讲团结的人,为人正直,胸怀广阔,从中央歌舞团到中央乐团再到中国音乐学院,是个从不空口说白话的实干家,所以大家把工作交给他都很放心。  李凌非常朴实勤奋,又心直口快,他的广东普通话虽然有时候讲不清楚,但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评论文章,一直笔耕不辍,直到病得很
尽管“交响乐精品工程”的项目负责人、作曲家唐建平在音乐会结束后平静地表示,他对音乐会获得成功并不感到意外。他的理由是:他一直对当晚上演的六部作品的质量有信心。但当指挥家胡咏言带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以辉煌的全奏结束最后一个音之时,北京音乐厅场内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欢呼声还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那一天是2012年11月24日,中央音乐学院“211工程
问古典音乐界谁有如此魅力,让满座千人以上的音乐厅的两场音乐会,预售票开票后不到半小时全部售罄?答案肯定是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2019年稳坐上海最牵动人心音乐界大事件之一的,一定是5月3日、4日阿格里奇和前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Charles Dutoit)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联袂演出,还有他们的女儿参与其中。这场提前近11个月、在2018年6月底就预售门票的
为了促进多民族、多文化的音乐交流与融合,拓展创作的空间与研究的视域,致力于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专业音乐领域的创作、表演、研究与传播,数十位中外作曲家、音乐学家以及表演艺术家在2015年12月15—16日济济于以崭新姿态露面的浙江音乐学院(筹),参加“二十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的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  会议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与新西兰音乐学院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