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点滴事物,从而达到某种特定的教学目的,如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如既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又具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考察的能力。笔者例举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谈谈如何让课堂多些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多些生命色彩。
【关键词】生活;人文;高中生物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生物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将生活常识、文学常识、前沿新闻、个人情感等与知识点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最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多些寻常生活味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际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但容易忽略的小细节,需要老师将这些细节和具体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而这些生活化素材的引用会让你的课堂更贴近生活、贴近你的学生,让你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鸣,学生因而更喜欢你的课堂,更喜欢你的课。
如《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教学中,在讲植物剪枝解除顶端优势的知识点前,可通过设置调查:老师知道有很多同学的家在凤凰,凤凰水蜜桃远近闻名,但家里有桃园的同学都知道,桃农非常辛苦,仅每年桃树的剪枝的工作量就很大,那不剪行不行?为什么?不剪会长成什么样呢?通过这样的生活化调查引入,了解的同学会非常自豪,争相回答;见过但不知道原理的同学想急于了解。通过这样一个身边的例子,课堂的学习内容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学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又如,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讲解时,可举例:经常在生活中看到有人洗衣服时,在洗衣粉中倒入沸水,产生很多泡泡,请问这样做的洗涤效果好吗?你们在宿舍洗衣服时有没有这样做过?学生就会有很多话题,继而产生激烈讨论,因为这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这节课内容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写一段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当然,以上素材的引用都是要符合所在学校具体实际的,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做出调整,符合当地学生的情况,以便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而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空洞例子。需要老师好好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应用于课堂,才能让课堂教学作为先前生活和经验的延伸、充实和拓展,也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铺垫和根基。
二、多些诗意人文味
高中生物最具人文味的莫过于朱正维老师编写的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实验教科书,其中用诗词串起生物学知识,让人印象深刻。文理交融,科学与人文兼具。笔者每次开始教授一章节新课时,都会和学生一起,背着诗词,学着生物。
如必修一第五章绪论: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它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揭示了太阳能是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细胞只有不断的输入能量,才能维持生命系统的有序性,从而引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在必修二第一章中: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通过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引入,让学生体会尽管遗传现象俯拾皆是,但其中奥秘的探索之路却非常不易,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家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理解生物学知识和提高探索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再者,一些生物现象也可以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示出来,如用“一枝红杏出墙来”反映植物的向光性;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演替过程;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解释食物链;用“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展示遗传现象。适当的文学展示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
毕竟,科学与人文互通的学习,才更有趣。
三、多些深厚情感味
笔者经常在上课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节课能教给学生什么?撇开课本上死的知识,学生又能学到点什么?生物学科尤其应重视,我们教学的时候应该想着学生能学到哪些为人处世或者生活常识。“学知识是一个方面,对生命负责是另一个方面。”这点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不能做到的,因为会浪费教学时间,因为不属于高考范围,等等,但是学生完成高中的学习,进入大学,几年后再进入社会,再回想起当时老师教了什么,却什么都不记得。
当毕业了的学生回来和你说:“因为上了你的课,在结婚时,夫妻两都做了基因检测。”从而感慨:“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为了一张考卷,一个分数,更应该为了我们的生活。”在进行生态系统知识點的教学时,播放捕鲸者的一段视频,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存在,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讲“免疫调节”时,以河南艾滋病村——文楼村的艾滋病孤儿的图片引入,介绍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发病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洁身自爱,知道艾滋病病人也是受害者,他们应当得到的不是偏见和歧视,而是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关爱。在遗传病类型时,除了要教会学生计算将来孩子的发病率是多少,更多地应该关注“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四、多些时事新闻味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科技与社会这个学习目标,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意识地将生物学科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重要成果以及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转基因植物等引入到课堂中去,用这些新鲜的信息去激活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个人理想。
例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讲到“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引入“青海藏羚羊开始向可可西里迁徙,种群数量增加”的新闻,和学生一起关注珍稀动物的保护,又引入“深圳一小区老鼠比猫大”的新闻,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进行有害动物的防治。在讲“受精作用”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最先进的治疗不孕不育的“试管婴儿”技术和“克隆”技术等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现状,结合伦理道德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展开讨论,谈一谈自己对“克隆人”的看法。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这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
五、多些鲜活生命味
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无不体现鲜活的生命特征。生物科学的形成就是一门通过观察自然,启迪益智的过程,让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既要开放实验室,又要开放课堂,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贴近自然,用自然的美景和盎然生机浸润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观察生命的结构和存在形式,思考生命的发生和过程。在讲“豌豆是两性花”时,不是冰冷的图片,而是拿在手里有形态,闻在鼻中有香味的真实的花朵;讲豌豆人工授粉时,能让学生亲自去试一下去雄、传粉、套袋的操作;讲“DNA分子结构”时,带着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去试着做一个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讲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走出教室,去挖点土,做一个诱虫器,研究下土壤中的小动物。这些都不是板书几秒的一带而过,更不是教学课时太紧的各种解释。只要你偶尔拿出那么一点点课堂时间,学生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他们,你在他们的眼中,也会是不一样的生物老师。
教育中有很多东西一直在变,包括高中生物教材、考试大纲;也有很多东西一直不变,包括我们教育的根本,正是这些一直不变的东西,让我们一直去接受那些变的东西,朱正威教授说:“当我们区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时,不能忽视它们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一面。”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源于生活、生产及科学实践,它至高无上的目的是造福人类,促使学生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是某种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廓清对自身的认识,将关注的视野进一步扩展至他人、自然和社会。每个老师都应该反思:若干年后,学生抛去知识,从你的课堂中学到的还剩下些什么?
【参考文献】
[1]吴举宏.2012.对当前生物学科教育的沉思[J].中学生物学,2012.28(10):7~10
【关键词】生活;人文;高中生物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生物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将生活常识、文学常识、前沿新闻、个人情感等与知识点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最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多些寻常生活味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际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但容易忽略的小细节,需要老师将这些细节和具体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而这些生活化素材的引用会让你的课堂更贴近生活、贴近你的学生,让你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鸣,学生因而更喜欢你的课堂,更喜欢你的课。
如《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教学中,在讲植物剪枝解除顶端优势的知识点前,可通过设置调查:老师知道有很多同学的家在凤凰,凤凰水蜜桃远近闻名,但家里有桃园的同学都知道,桃农非常辛苦,仅每年桃树的剪枝的工作量就很大,那不剪行不行?为什么?不剪会长成什么样呢?通过这样的生活化调查引入,了解的同学会非常自豪,争相回答;见过但不知道原理的同学想急于了解。通过这样一个身边的例子,课堂的学习内容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学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又如,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讲解时,可举例:经常在生活中看到有人洗衣服时,在洗衣粉中倒入沸水,产生很多泡泡,请问这样做的洗涤效果好吗?你们在宿舍洗衣服时有没有这样做过?学生就会有很多话题,继而产生激烈讨论,因为这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这节课内容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写一段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当然,以上素材的引用都是要符合所在学校具体实际的,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做出调整,符合当地学生的情况,以便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而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空洞例子。需要老师好好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应用于课堂,才能让课堂教学作为先前生活和经验的延伸、充实和拓展,也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铺垫和根基。
二、多些诗意人文味
高中生物最具人文味的莫过于朱正维老师编写的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实验教科书,其中用诗词串起生物学知识,让人印象深刻。文理交融,科学与人文兼具。笔者每次开始教授一章节新课时,都会和学生一起,背着诗词,学着生物。
如必修一第五章绪论: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它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揭示了太阳能是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细胞只有不断的输入能量,才能维持生命系统的有序性,从而引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在必修二第一章中: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通过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引入,让学生体会尽管遗传现象俯拾皆是,但其中奥秘的探索之路却非常不易,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家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理解生物学知识和提高探索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再者,一些生物现象也可以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示出来,如用“一枝红杏出墙来”反映植物的向光性;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演替过程;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解释食物链;用“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展示遗传现象。适当的文学展示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
毕竟,科学与人文互通的学习,才更有趣。
三、多些深厚情感味
笔者经常在上课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节课能教给学生什么?撇开课本上死的知识,学生又能学到点什么?生物学科尤其应重视,我们教学的时候应该想着学生能学到哪些为人处世或者生活常识。“学知识是一个方面,对生命负责是另一个方面。”这点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不能做到的,因为会浪费教学时间,因为不属于高考范围,等等,但是学生完成高中的学习,进入大学,几年后再进入社会,再回想起当时老师教了什么,却什么都不记得。
当毕业了的学生回来和你说:“因为上了你的课,在结婚时,夫妻两都做了基因检测。”从而感慨:“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为了一张考卷,一个分数,更应该为了我们的生活。”在进行生态系统知识點的教学时,播放捕鲸者的一段视频,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存在,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讲“免疫调节”时,以河南艾滋病村——文楼村的艾滋病孤儿的图片引入,介绍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发病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洁身自爱,知道艾滋病病人也是受害者,他们应当得到的不是偏见和歧视,而是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关爱。在遗传病类型时,除了要教会学生计算将来孩子的发病率是多少,更多地应该关注“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四、多些时事新闻味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科技与社会这个学习目标,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意识地将生物学科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重要成果以及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转基因植物等引入到课堂中去,用这些新鲜的信息去激活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个人理想。
例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讲到“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引入“青海藏羚羊开始向可可西里迁徙,种群数量增加”的新闻,和学生一起关注珍稀动物的保护,又引入“深圳一小区老鼠比猫大”的新闻,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进行有害动物的防治。在讲“受精作用”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最先进的治疗不孕不育的“试管婴儿”技术和“克隆”技术等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现状,结合伦理道德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展开讨论,谈一谈自己对“克隆人”的看法。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这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
五、多些鲜活生命味
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无不体现鲜活的生命特征。生物科学的形成就是一门通过观察自然,启迪益智的过程,让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既要开放实验室,又要开放课堂,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贴近自然,用自然的美景和盎然生机浸润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观察生命的结构和存在形式,思考生命的发生和过程。在讲“豌豆是两性花”时,不是冰冷的图片,而是拿在手里有形态,闻在鼻中有香味的真实的花朵;讲豌豆人工授粉时,能让学生亲自去试一下去雄、传粉、套袋的操作;讲“DNA分子结构”时,带着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去试着做一个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讲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走出教室,去挖点土,做一个诱虫器,研究下土壤中的小动物。这些都不是板书几秒的一带而过,更不是教学课时太紧的各种解释。只要你偶尔拿出那么一点点课堂时间,学生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他们,你在他们的眼中,也会是不一样的生物老师。
教育中有很多东西一直在变,包括高中生物教材、考试大纲;也有很多东西一直不变,包括我们教育的根本,正是这些一直不变的东西,让我们一直去接受那些变的东西,朱正威教授说:“当我们区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时,不能忽视它们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一面。”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源于生活、生产及科学实践,它至高无上的目的是造福人类,促使学生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是某种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廓清对自身的认识,将关注的视野进一步扩展至他人、自然和社会。每个老师都应该反思:若干年后,学生抛去知识,从你的课堂中学到的还剩下些什么?
【参考文献】
[1]吴举宏.2012.对当前生物学科教育的沉思[J].中学生物学,2012.28(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