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自我管理 糖友不做“苦行僧”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自我管理 谈何容易


  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一名内分泌科医生,与糖尿病患者一起探讨他们的疾病是我的日常工作。多年来的经验让我发现,就算所有患者都按时打针吃药,光靠药物也只能解决他们的小部分问题,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技能才是管理好糖尿病的关键。而现阶段,很多患者甚至做不到遵医嘱服药,更别提自我管理了。

  有时,并不是患者不信任医生,而是因为糖尿病管理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非常多,信息量大,涉及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仅和医生见一次面、聊几分钟,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所有方法。患者在离开医院后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对于病情会有很多疑惑,也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当问题出现时,医生不在身边,很多患者只能盲目做出判断和决定。

共同照护模式 新的探索


  2016年,我们开始探索互联网 糖尿病共同照护的新模式。共同照护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患者在医院除了和医生见面,还会见到营养师、糖尿病教育者、运动指导师等一系列专业人员,也会做一系列并发症筛查。除了医生开医嘱,营养师还会指导患者怎么吃;运动指导师指导患者怎么运动;糖尿病教育者指导患者解决日常各种可能出现的琐碎问题,比如:忘记吃药怎么办?要不要补服?如何注射胰岛素?怎么保存试纸?血糖高了或低了该怎么办?
  和普通门诊相比,共同照护门诊的一次就诊时间更长,患者将感到很“忙碌”,忙着了解自己的病情,忙着学习糖尿病管理过程中那些容易忽视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们会根据患者的教育背景、对糖尿病的认知来“因材施教”,先帮助患者解决最重要的自我管理问题。
  一般每隔3个月,患者要回医院复诊一次,与医生、营养师、糖尿病教育者见面时,继续复习、学习糖尿病管理的各种知识。随着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地掌握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各项指标自然也就变好了。

借助人工智能 实现有效管理


  所有在共同照护模式下被管理的患者,离开医院后,仍可以在院外随时获得线上照护师的持续支持。
  患者通过下载安装“共同照护”的手机移动应用APP,可连接物联网智能血糖仪即时上传血糖数据,也就是说,测量之后的血糖数据自动上传,不需要患者自己记录。这个过程看上去简单,却对医护的管理意义重大,既节省了患者的时间,也让医护人员一旦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给予帮助。
  同时,患者可以通过手机APP向线上糖尿病教育者进行提问,线上糖尿病教育者在8时~20时随时随地回答患者的问题。我们也鼓励患者给饮食、运动拍照打卡,照护师将进行点评和回复。举个例子,有患者忘记吃药,问要不要补服,照护师很快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照护师会及时和医生沟通,安排患者尽快来医院复诊。
  共同照护这种全病程自我管理支持的模式,将互联网技术有机地融入其中,让患者在疾病全程都能获得真正以自己为中心的有效闭环式管理。

“反人性”生活方式 这里没有


  很多患者总觉得,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是“反人性”的,其实这是对疾病自我管理的认识误区。例如,北大医院曾经有位老“糖友”,特别喜欢吃油炸食品,生活方式不够健康。通过沟通发现,这位患者对体力活动存在过度畏惧心理。通过评测和运动指导,他慢慢接受适当运动,之后我们通过维持一定的活动习惯慢慢地调动起他活动的自觉性。现在,他每天10点多规律地活动,饮食上早餐也慢慢调整为油条配鸡蛋、一份凉菜等,加上必要的药物,血糖照样保持平稳。他的早饭吃得有滋有味,觉得健康生活一点也不“反人性”。
  换句话说,共同照护模式帮大家在自己能接受的生活方式中,结合药物、监测、饮食、运动等方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并非让大家做疾病管理中的“苦行僧”。
  2016年~2021年,北大医院首创的互联网 糖尿病共同照护管理模式历经5年,85%以上的患者在这个模式下定期复诊,糖化达标率达到70%,和普通门诊的达标率相比翻了一番。目前,这一模式已经扩展至近30个城市、60多家医院、400多名医生参与,管理患者超过2万人。而共同照护模式也被写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進一步说明细致的管理是发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κb(NF-κB)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激活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和机制,进而对神经元的影响。方法慢病毒MIF-sh RNA感染Bv-2细胞,敲低MIF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PP+干预的Bv-2 NLRP3和MIF表达水平、转染病毒后细胞NLRP3、p65、caspase-1表达水平及细胞核、浆蛋白p65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IL-18表
曾玫,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一直从事儿童感染、传染病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 在诊治小儿感染、传染病、儿童抗生素合理应用、儿童疫苗的合理使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应用策略和疫苗的临床问题。  “敬爱的党组织,我的预备期已满,今天我正式向党组织提出转为正式党员的请求。”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曾玫教授迎来了转正的光荣时刻,正式成为一名共
期刊
目的 分析人参皂苷Rh2(G-Rh2)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纤维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DN组以及G-Rh2药物干预
目的探索不同评价系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临床诊疗的实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1月收治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2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慢阻肺评估测试(CAT)、呼吸困难评分(mMRC)、基础呼吸困难指数(BDI)、慢阻肺临床问卷(CCQ)、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BODE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及出院1月后CAT、mMRC、呼吸困难变化指数(TDI
本期问题来自“健康大家谈”直播活动的网友提问.rn1患腰椎间盘突出做哪种检查更好?rn网友提问:我去医院检查腰椎间盘突出,医生让拍了 X线片,又让拍CT、核磁,为什么不能一步
期刊
门诊工作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出现胃病症状时,不管是腹痛、腹胀还是恶心呕吐,都会先吃一片吗丁啉。吗丁啉到底该不该吃呢?是不是所有的胃病都可以吃吗丁啉?它会带来哪些副作用?了解一下作用机制  吗丁啉是多潘立酮的商品名,1978年上市,作为促进胃蠕动的动力药和止吐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国内,吗丁啉也因一句广告语“腹痛、腹胀就请吗丁啉帮忙”被大家所熟悉。多潘立酮是一种合成的苯丙咪唑类衍生物,不易通过血
期刊
每年的6月28日为“国际癫痫关爱日”。这一天同时也是“中国癫痫日”。  既然是关爱日,那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关爱癫痫患者们呢?关于癫痫的科普知识,各媒体都讲了不少了。那我的关爱不妨谈一谈,癫痫患者怎么能更有效地就诊。这里,给各位患者支一招,那就是——记日记。门诊常见“一问三不知”  在门诊,碰到很多癫痫患者及病人家属,在问及癫痫病史时,对病情不知、遗忘,提供病史不详细。比如说,医生问“病人第一次是什么
期刊
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在夏季适当饮用养生茶,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方法.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夏季饮茶不宜过量,不要喝隔夜茶,冲泡或煎煮茶的
期刊
谣言①rn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前吃饭或喝水,能避免不良反应rn真相:疫苗的不良反应与体质、年龄、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与是否吃饭或喝水基本无关.rn无论接种疫苗前有没有吃饭或喝
期刊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图为1958年,毛泽东在安徽省观看防治血吸虫病规划图。“瘟神”威力似战火  血吸虫病在我国的传播流行,可以追溯到2100年前。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西汉古尸身上,就曾发现血吸虫虫卵。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灰白色线状小虫,以钉螺为中间宿主,遇着钉螺便钻入钉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生出无数的尾蚴,再趁人或动物接触水体时侵入体内寄生,导致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