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贺古道贺州段沿线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研究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ongwei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道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其沿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更受关注.文章以潇贺古道贺州段沿线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外部空间布局和内部空间结构两方面入手,结合对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特征、形态特征、街巷空间、水口空间等内容的分析,总结得到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并基于景观特征,提出了古道沿线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思路与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传统书院建筑是空间组织形式,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和教育传承下的建筑空间构成.古代书院空间特有的仪式感是书院建筑呈现出的主要情感,文章基于书院空间仪式感角度下的空间呈现,通过建筑空间物化构成要素分解进一步提炼出书院仪式空间下的空间结构要素、空间景观要素和空间文化要素.通过对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分解提炼进而加深对传统书院空间仪式感塑造的认知,从而为研究书院仪式感空间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福建地区依山傍海、河网密布,现存古塔数量众多.古塔营建于山水或市井之间,潜移默化中起到了调节山水、点化风景的作用.因此,文章以福建古塔为研究对象,对古塔空间分布(微地形尺度上的坡度、坡向)及其自身尺度进行分析,定量探究福建古塔营建环境的普遍规律及其对人文景观营造的作用.
伯延镇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之间的浅山区,在近代依托繁荣的商贸经济,营造了大量的深宅大院.由于当时时局动荡,匪患严重,这些建筑在营造中体现了很强的防卫意识,伯延镇的空间布局和建筑营造在这种防卫性思想体系下指导形成了独特的风貌特征.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研究总结其防卫性营造特征.
铁路客站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站前广场作为铁路客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铁路客站的产生而兴起且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站前广场的演变历程、空间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系统和深入分析.文章以汉口火车站为例,总结汉口站站前广场的演变规律,对站前广场在功能、空间和形象的发展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期对今后铁路客站站前广场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东侧汉城湖沿线四个发展各异的村落为例,调研分析各村落现有问题,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建“集聚间有离析”的最优景观生态格局,提出发展策略.建议三个边缘增长极村落差异化发展,带动内部樊寨村点轴连绵,逐步形成关联性较高的“边缘增长极-点轴连绵区-网络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模式,结合“连点成线+点线成网”的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模式,带来正外部效应,实现汉长安城遗址区与村落动态耦合的可持续发展.
巩县老城,即如今的巩义市站街镇老城村(下文统称巩县老城),历史上曾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为巩县县治所在.侯卫东老师曾在《元〈河南志〉巩县城池图复原研究》一文中对巩县城池的具体位置及结构布局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但通过对老城村实地调研及相关文献查阅分析,所得巩县老城城墙、城门等历史点具体位置与其所得结论有所偏差.文章通过介绍意见相左之处,进一步探寻这座尘封已久的千年古城的肌理格局,推测其建造规模、结构布局以及重要建筑点所在等信息.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老城村现存遗址的研究调查及对当地老者的探访问询,梳理清代时期巩县
以保护和修缮西戌新闻小镇历史性院落空间布局为目标,在原有院落空间上的大小、形态、功能流向等外部条件下进行修复.西戌新闻小镇原始院落空间受到历史时间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基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西戌新闻小镇院落空间独特的研究意义和紧迫性,文章选取涉县西戌新闻小镇新华社旧址院落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对原始的院落赋予新的功能以及建筑特点,研究历史环境、院落、功能分区三者之间的关系.
文章将中原地区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202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统计与分析村落地理位置、村落成因、建村年代等基础要素,构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并运用GIS的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中原地区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传统村落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整体集聚+局部分散”,并形成了“三核、多点、三片区”空间分布结构,且村落高程类型主要为平原型和丘陵型;五种类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性大,各个历史阶段数量变化明显.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区域联动与差异保护发展
呈坎下屋是徽州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建筑群,其空间由大大小小数十个天井相串联,结构组织具有鲜明的个性,行走在其间恍若迷宫般.因此,文章以下屋建筑群为研究对象,借用结构主义方法对其空间结构的层次关系、次序关系、拓扑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其空间结构的构成规律与营造手法,以期进一步理解下屋建筑群的空间结构,为徽派建筑的再创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城市已从一个新颖的概念转变为城市规划及监管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数字化保护的发展背景,通过“数字名城”概念的提出,从历史文化名城信息管理平台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历史文化名城的数字化保护及展陈方式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