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种诗的少女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欣翊2004年生于北京,四岁开始“写”诗——她口述,大人记录。从小学开始自己动手写诗和小说,2017年开始,每天至少写一首中文诗,这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2018年起,蔡欣翊开始学习用英文写诗,迄今已经有数十首。
  蔡欣翊一路名校,2019年考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在“元培班”同级那批尖子生中,她的成绩稳居前五。迷恋写作的少年在校园里并不鲜见,但迷恋写作同时又学业骄人的,却不普遍,蔡欣翊就属于这类并不普遍的既品学兼优又迷恋写作的少年。
  蔡欣翊写诗得益于幼年即开始的文学阅读。起初的阅读以诗歌、故事、小说为主,后来,她又对哲学、心理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在诗歌阅读方面,她对李白、苏东坡、歌德、泰戈尔和叶芝等诗人的作品情有独钟,小说阅读方面,则读了欧·亨利、卡夫卡、芥川龙之介、毛姆、杰克·伦敦等作家的大量作品,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她的所爱。大师的经典之作滋育了她的心灵,开拓了她的眼界,同时也养成了她亲近文字的习惯,进而启发她动手表达。当然,要成为诗人、作家,仅仅依靠阅读是不够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读万卷书固难达到,行万里路则更难企及。但是,对一个有志于写作的少年而言,尽可能地通过阅读汲取养分,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生活视野,却是无法省略的功课。生活无处不在,成人世界有成人世界的生活,少年儿童有少年儿童的生活,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同时也有关联和交错,只要有意,只要留心,少年的视野中也可以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生活万花筒。同时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自我无疑也是观察的对象,关注内心、审视和表达自我,是诗歌写作的天然的命题之一。
  蔡欣翊就是一个既勤于阅读,也勤于观察、思考并关注内心的少年写作者。她的诗反映校园生活,表达成长的快乐,放飞青春的遐思,抒写亲情、同学友情;当然,也不回避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苦恼乃至反叛。所有这些侧面,呈现出了一个少年诗人生活与心灵的立体感。
  蔡欣翊的诗自由、轻灵、清新,时有奇思妙想和让人眼睛一亮的意象。有一首题为《印象》的小诗如此写道:“树木伪装成火苗/在烟雾弥漫的城市中燃烧。”看起来非常简单、直观,但却具有相当不简单的意涵,“树木伪装成火苗”这个意象,可激发出丰富的审美联想。“昨天一朵云/在她楼下的树上/挂住了”(《惊奇》)这首小诗表面看起来仅是对物象的客观描写,但果真如此嗎?“云”是什么?是真实的云,还是一种比喻?抑或仅仅是对一种错觉或幻觉的传达?作者通过“挂在树上的云”这个意象,写出了一种“意味”,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因此把一种惊奇感传达给了读者。篇幅虽短,意味却不单薄。在蔡欣翊的诗中,这类灵动的诗句不乏其例。她似乎擅长通过对一些细小、特别的事物、景物的表现(有时是变形的表达),传达出自己细微的心思。通过用心的构思、新颖的角度、灵气的语言表达,弥补了因阅历不足而造成的某些短板,支起了一个少年诗人建构中的诗歌木屋。
  在《种诗》中,作者写道:“我一个人在笔记本上/种着诗/作为原料的东西太少了/我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种子/只有天空/水/和云……”文字间透出对个人积累存在某种缺失的怀疑和惶惑感。这是一种清醒和自惕。“少年情怀总是诗”,作为励志固无不可,但若将少年情怀与诗画上等号,却可能误人子弟。必须承认,诗歌的写作是一种专业,除了情怀、热爱,还需要艰苦的修为。艺无止境。希望立志做诗人的蔡欣翊善待初心,珍重才华,不断地汲取养分、不断地磨练诗艺,不断超越,在写诗的路上行稳致远!
其他文献
一、个人化写作时代的诗歌创作面貌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潮后,由于时代主题的转换与文学转型,诗歌群体曾产生的轰动效应不复存在,南京青年诗群纷纷解散,个人化写作成为南京诗歌的基本存在形态。注重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把握和象征性意象的呈现,在山川风物之中抒发对历史的沉思与生命的感悟,是此期间南京诗歌的重要特征。南京诗人与民间诗刊众多,韩东、叶辉、小海、黄梵、育邦、吴晨骏、朱朱、马铃薯兄弟、胡弦、马永
期刊
二十世纪的中国小说,有着十分鲜亮的“西方”痕迹,这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这一“阴影”的副作用,在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作家身上,依然明显,且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风格。  彭逸如的《恶心》、马琳超的《米诺鱼》和陈欣然的《琵琶鱼》这三篇小说,其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写作形式上的新尝试,那就是:用英文进行原创,然后经由创意写作班的成员翻译成中文。这种大学生的二语创作,的确是一次有趣的“创意”。  这种写作模式,不
期刊
父亲生前,常常给我讲各种故事——在看似波澜无惊的海域里生活着的数种生灵的故事。于我而言,那些关于海狮、章鱼,或是杀人鲸的故事都已如数家珍,但唯有琵琶鱼的故事最为动人。它们的鳍发着幽光,为了捕猎,鱼鳍被延展、折叠成鱼饵的形状,引诱猎物前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夜晚,被璀璨星光笼罩的三人。母亲轻拍着我的背,父亲在一旁哼着一首古老的歌谣,歌词讲述了雌雄琵琶鱼如何融为一体的秘密。当一只雄性鱼找到他的配偶
期刊
种诗  我一个人在笔记本上  种着诗  作为原料的东西太少了  我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种子  只有天空  水  和云。  但是为什么  在我贫乏的生活中  诗句却像春天的小苗  从地下不断生长  我从没种过田  也不懂种植的道理  因此看着这些带着露珠的绿叶  有些错愕  也有些惊喜  我怀疑有什么精灵  在地下举着这些它……远方  身着斑点服的猎豹  在薄荷色的小丘间穿行  月亮温和的低吟  将遍
期刊
我喜欢雪下不下來的时候  我一个人  所有的植物都不加修饰地站着  鸟很少  阳光明媚  一种冷不加修饰  冷得干干净净  冷得从哪来就从哪走  世间万物都在准备咳嗽  含着一勺枯叶  我们从不谈怀念什么  从不回头
期刊
拿着绳子打结到天亮,如  一滴敲打石头的水。持续如此  我可能要返祖,佝偻身体  碰撞时光的钟。穿越某个平行宇宙  看来人的意念并不能  操纵所有的身体部位发生效应  我的睡眠尤其。  像一颗一颗的米粒散乱  疯狂。冷清。地上的纸张糅杂蜷曲  我的身体像合在蚌里的淤泥。  珍珠掩着无法吐露  梦碎成数不清的玉灰  午后。寂静终于降临  在多个废弃的旧梦里  我的身體轻如虹蚁,踉踉跄跄地  跌倒在里
期刊
世上的万物于我们  都如书本、图画或镜子;  我们的生,我们的死  我们的处境,我们的出路  都被忠实记载。  ——里尔的阿兰(1120—1202)一、“鹊起之鸦”与往昔之书  1592年夏,伦敦。剧作家罗伯特·格林死了,留下一本怨毒地攻击同时代作家的小册子,这本专门怼同行的书(今天我们称之为文学批评)全名叫作《带着百万悔恨买下来的,格林的价值四便士的智慧》,书中用几乎称不上暗示的语言,讥讽没上过
期刊
1  康老三睃了一眼装有130万现金的黑色塑料袋,有底氣了,心里也踏实了。这可是硬邦邦的130万,真金白银,刚从银行取出,躺在他的脚边。康老三底气十足了,他毫不迟疑、略带炫耀地拉开抽屉,表情嘚瑟地抖出一张提货单:“小山子,看仔细了,500件盖红河下午提货。我做事讲科学,一口唾沫一个钉,咋样?”  都是烟市的老油条,小山子眼角略略一瞟,立马掂出提货单的份量,货真价实,500件盖红河,这可是一等一的俏
期刊
谢海燕(以下简称“谢”):阎老师,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接受这个采访。首先,见到您,我马上想到您曾经在不同场合分别提及到的两个词:漂移和稳定。这是一对反义词,但它们好像都矛盾地集中到您身上了。如果我们把“稳定的乡村”作为您写作的平台和瞭望世界的高地的话,站在这个平台和高地的您的内心似乎从来就没有稳定过。相反,您似乎总是处于一种漂移的状态。无论是从您的小说、散文,还是演讲集中,我都能感受到一种
期刊
山顶已无人在歌语  从星夜到清晨  我將自己藏进浓雾  等待江波尽头,你秋水里的一瞥  像迎面而来的帆旗  彼此交错,又彼此告别  当然  你不必说话  也不必为难  我自有给你的风情万种  哪怕只有一瞬  你我又要背向离去  我仍会在远远的海边、山顶遥望  幻想你婀娜的身影  依依的情动  直到那潮退了  直到那星落了站着  再想你  像是久远到荒古纪的  一首模糊了歌词的歌  我站着  听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