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共享的历史”中汲取智慧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4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和坎坷,但总体保持稳定前行。去年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在经贸领域出现一些分歧,对两国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关系史上的冲突和对抗更是被美国一些媒体津津乐道,而合作和友谊则被极力淡化。特别是美国副总统彭斯2018年10月初在哈德逊研究所发表的反华演说使中美关系的下行趋势再度加剧。他的演讲出于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建构的美中关系史叙事已经造成美国公众对历史上的中美关系的严重误解。而这也正是需要中国的智库和对外传播学者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来启迪两国民智的发力点。近年来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共享的历史”所关注的,就是中美两国人民和政府共同创造的对各自国家的历史都产生影响的历史经验,它强调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共同的历史经历和旅程在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意义。在对美讲好中国好故事时,我们需要以“共享的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切入点,抓好中美关系史上重要媒体事件的节点议题,不断挖掘对美传播的好题材和好方法,进一步提升全球性媒体事件的议程设置能力。
  一、挖掘传播中美关系“互惠合作”的好题材和好内容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进程中,合作实际上总是多于冲突的,互惠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旋律。这个主旋律不仅唱响在两国政府层面(太平洋战争中,中美两国结盟共同对日作战就是两国政府间合作的高潮),还更多地回荡在两国民众之间。例如,19世纪中叶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建立的教会学校,客观上深化了美国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进而促进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19世纪中叶华工在美国修筑中央铁路的经历就是中美“共享的历史”中互惠合作的重要篇章。数千华工为美国建设横贯大陆的铁路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不仅让后人了解和铭记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而且对促进在美华人的权益和发展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年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基本上来自广东,这些来自中国南方的贫苦农民背井离乡、远涉重洋的故事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他们在美国的经历,特别是在美国铁路建设中的作用无疑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半世纪里,从广东到北美洲的跨太平洋移民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大洋两岸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也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访美时就指出,数以万计的华工铺就通往美国西部的大通道,成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丰碑。从1864年起,在被誉为“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中,2万多名中国华工以其艰苦卓绝的毅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与人为善的品德,在千里铁路线上,洒下了自己的汗水和热血,贡献了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书写着中国人的历史篇章。当年,这些华工不仅创新了中央铁路枕木的铺轨工艺,还教会了美国人如何栽种、培育、收获果园和庭园里的作物。没有华工的直接参与,就没有美国西部的大开发,至少加州的开拓和发展要推迟几十年。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国家的历史并非仅仅是美国人创造的,包括中国筑路工人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参与了美国历史的进程。①
  中美之间“共享的历史”并非仅仅局限于民间活动,两国政府合作创造的共同经历实际上也有很多。譬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的开辟就是中美两国并肩抗击日本侵略的典范。1942年,为将战时物资输入中国,美国空军开辟了具有很大飞行风险的飞越喜马拉雅山东麓的中印“驼峰航线”。通过这一世界航空史上最为艰险的空中战略运输线,美国空军为中国抗战空运各种物资65万余吨到昆明和重庆,但也遭受了重大的人员牺牲和飞机损失。飞越这一航线的就是由美国空军退役军官陈纳德组织的“美国志愿航空队”(亦称“飞虎队”),飞虎队还肩负上了保卫滇缅公路的任务。日军飞机轰炸频繁,线路上的运输车辆和桥梁咽喉要道皆是日军的攻击目标,由于數量上的差距,飞虎队飞行员经常需要频繁起降作战。作为美国帮助中国抗日的中美合作典范,中国对这支英勇作战、战功卓著的美国志愿队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除了战场上的共同经历外,战时宣传则是太平洋战争期间中美“共享的历史”中鲜为人知的重要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建立了战时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试图通过大规模有组织的宣传来鼓舞中国人的抗战士气,培育中国的大国意识,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以实现使中国成为美国有效军事盟友和忠实政治盟友的战略目标。这一宣传工作是中美合作开展的,战争信息署在重庆、成都、昆明、桂林等地设立分站,雇用了大量中国职员,其中包括一些中共地下党员,如重庆办事处中文部部长刘尊棋。到1945年9月,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的分支机构——美国新闻处(U.S.Information Service)的美方雇员有100多人,中方雇员则有700多人。此外,抗战后期为了将援华物资运到大后方,数百名美国飞行员在中美联合开辟的驼峰航线上献出了生命。实际上,没有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对日作战以及向中国提供大量援助,中国不可能在八年的时间里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②
  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派驻延安是抗日战争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和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该组进驻延安,既是美国解决中国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以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定向所作的重要准备。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等地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实地考察后发回的报告对美国政府制定对华方针有重要参考价值。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做美军观察组工作,多次与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驻华美军总部工作人员谢伟思长谈,宣传敌后抗战、伸张民主诉求、扩大共产党的影响,以期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争取战时及战后与美国的合作。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的时间总共才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在沟通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军方的关系方面起到了“热线”的作用。在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这一大前提下,通过美军观察组这一桥梁,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共享过一段密切的合作,这种合作级别之高、频度之密、效率之高是空前的,远远超过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种合作是互利共赢的,无论是对于加快日本侵略者的败亡还是对于加速中国国内的民主化进程都是有益的。③   而中美“共享的历史”中单个人的经历则数不胜数。特别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很多著名的美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进而认识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生涯。他们中的先驱者、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外交思想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促使罗斯福总统调整了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也正是在斯诺的开创和引领下,由国内外各大报刊著名记者组成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于1944年夏奔赴延安和晋绥抗日前线采访,真实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控制区域军民的抗战情况和抗战的方针、政策,国内外舆论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给予了新的评价。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和1938年在英美两国相继出版后,人们通过阅读这本生动描述中国革命进程的传记,不仅走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而且深切体会到所蕴涵的中美人民友谊的具体内容。④
  中美建交以来,上海通过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和一系列创新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对美外交,为增进中美关系开辟了更加开阔的友好天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浦东新区的不断开放和发展,美国跨国公司纷纷抢滩浦东开发区。上海通过吸引美资、引进技术等交流合作,促进了产业支柱的提升和高新技术的崛起。由上海国有企业申迪集团与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则是迪士尼在全球的第六个度假区,并于2017年6月开园一周年就已接待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实现盈利。⑤这与我国各有关方面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密不可分,其中围绕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综合全面、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整体环境,不但是锦上添花之举,更是画龙点睛之笔。⑥上海迪士尼樂园作为世界多元文化对话、东西文化交融的大舞台,将不断完善其扮演的“世界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的角色,也成为促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对发展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典范。
  二、策划报道好中美“共享的历史”中的重大媒体事件
  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增加了中美之间陷入“修昔底陷阱”的可能性。中美之间的同舟共济不仅需要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还依赖于共同的命运意识的培育,而“共享的历史”的挖掘可以培育这种共同的命运意识,促进中美两国从“共享的历史”走向“共同的未来”。为此,我们在中美“共享的历史”重大媒体事件的对美传播中,要进一步增强“对象意识”,精准实施分众化传播。
  一是要在做好舆情判断的基础上,加强重大媒体事件的议程设置,提高对美传播的针对性。
  目前,美国公众对中国看法复杂且充满变数,这使对华鹰派与对华鸽派都有充分的机会去说服美国民众。美国公众的态度是否会打破当前美国的建制派精英和反华极端派的预期,促成更具协作性的中美关系?抑或与华盛顿决策者如出一辙,转而对中美关系采取更强硬的态度?尽管中美双边关系的紧张程度日益上升,但美国公众的态度仍悬而未定。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8月底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特朗普政府蓄意加剧中美紧张的经贸关系,过去一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已经变得不那么积极了。总的来说,38%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好感,比2017年的44%略有下降。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波动,在2012年的选举周期中,态度一度变得更加消极,而在2017年,态度却变得更加积极。当被问及他们是否更关心中国的军事或经济实力时,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后者。在美国人对中国的担忧清单中,经济问题也占据了显著位置。大约一半或更多的受访者说,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债务、美国把就业岗位让给中国以及对华贸易逆差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这项于2018年5月14日至6月15日对1500名成年人进行的调查也发现,年轻人对中国的态度通常更为积极。在18岁至29岁的人群中,约有一半(49%)的人对中国持乐观态度,而在30岁至49岁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37%,在5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为34%。与老一辈人相比,年轻人对网络攻击和因中国失业的担忧也要小得多。此外,这项调查发现对华态度还有明显的党派分歧:在美中关系中,共和党和倾向于共和党的独立人士尤其担心经济问题,如债务、失业和贸易赤字;而民主党和倾向于民主党的独立人士则特别担心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环境的影响。⑦
  在美国国内舆论生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讲好中美“共享的历史”中的故事无疑将在促进中美沟通和交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中美之间全新的连接方式和交流平台。在重大媒体事件的议程设置上,要借鉴美国媒体的运作经验,注重美国受众市场的细分,基于对不同地区、族裔、阶层、年龄受众的喜好及收视和阅读习惯,积极开展大数据分析和受众调查,需要以人性化的视角和共情的叙述方式,向美国各阶层民众精准、生动地讲述中美“共享的历史”中的好故事,以增加自身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赢得更多的美国受众,不断提升对美传播效果。
  二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作来设置重要媒体事件的传播议程,注重议程设置的多元化。
  在2018年12月的G20峰会上,中美两国元首同意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更重要的是,中美两国如何消除身份上的互相猜忌以及观念认同方面的分歧,如何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情境和历史环境的氛围中来理解对方可能做出的反应,这需要我们在美国社交媒体上积极发声,采用社交媒体上喜闻乐见的集图文、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融合报道,利用好网络社群的聚焦与扩散,实现有效扩展重要媒体事件的权威信息的传播速率与国际效应。这既有助于避免因为某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偏离正常轨道而产生的冲突和对抗,也有助于中美双方建构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思考共同的过去和共享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创造更愉快的共同未来提供钥匙。据“中国侨网”报道,美国犹他州“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庆典委员会”将于2019年5月上旬举行庆祝美国东、西太平洋铁路在犹他州普鲁蒙托里接轨150周年的盛大庆典活动。⑧提前策划报道好这件对促进中美关系友好发展带来正能量的媒体重大事件,不仅可以将欧美的主要媒体吸引到这些重大的纪念活动本身,还可以将之进一步扩展到我们的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等诸多具有普适性的当代议题上,从而更有效、多元地阐释中国和平发展的政策意图。而这一切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中美友好的丰厚资源,不断激发对美传播效果提升的巨大潜能。   三是要加强与美国主流媒体和华文媒体的合作,增强对美传播的接近性。
  美国主流媒体(平面媒体和电视台)在当地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广泛的受众。对美传播中美“共享的历史”中的重要媒体事件,还要进一步加强和美国媒体及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和合作以达到借力发力,实现具有接近性的对美优质传播。实际上,中国媒体进军美国等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工作已经多年,《中国日报》与美国《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报纸就有多年供稿和版面合作。近两年来,上海文广集团(SMG)也在美国数个城市推广其制作的《犹太人在上海》纪录片,不仅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二战时期上海这段独特的历史,还起到了很好的自我推广效果。⑨
  据一份研究显示,在全球排名前100的海外华文网站中,美国占50%。美国华文传媒具有不可或缺的“传播中介”功能,十分谙熟美国国情、社情、民情,是实施精准传播的理想渠道。通过借助华文传媒的中美“共享的历史”重大媒体事件的本土传播,努力使传播内容真正体现出那些令人难忘的、栩栩如生的、有新闻价值的、能够成为话题的、富有诗意的、令人感动或惊奇的或者具有戏剧性的创新。通过借助美国当地华文媒体进行“共享的历史”的共情叙事,可以达到将中华文化视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产,在更高的层面上展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关切,在美国广大受众中寻求真正的文化認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四是要充分利用好中美民间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一起讲好中美“共享的历史”中的故事的能力和效果。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今年1月中旬就中美建交40周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中美双方要共同讲好中美合作故事,更多释放积极正面信息,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强大的民意支持。的确,讲好中美“共享的历史”中的故事,不仅需要我们善于“借船出海”“借嘴说话”,还需要我们不断强化中美双方共同讲好故事的意识,积极革新对美传播的思路,不断拓展对美叙事的内涵,努力从内容、渠道和效果等方面着手,把我们要讲的和美国公众要听的结合起来,让我们要讲的故事为更多的美国公众所认同和接受。
  利用好中美民间交流的平台,首先就要在真正的叙事方式变革上下功夫。在策划和美国朋友共同参与的全球性媒体事件时,采用共情叙事有助于增进传播双方的彼此认知、彼此理解和彼此信任。共情叙事就是从听众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两方面发力来建设性地展开叙事,这样的叙事才能为听众所认识、吸收,并使其被故事所感动。实际上,无论是当代中国的经典文艺作品,还是美国学者研究中美关系史所革新的叙事方法,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穿越世纪的经典,除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情朴实的共情叙事则是引发公众强烈共鸣的重要归因。
  今天,在中美关系下行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的情势下,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底线思维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着眼于中美两国人民共同的历程和追求,从“共享的历史”独特的视角重新梳理中美两国人民交往与合作的经历,提供关于中美关系的新叙事。这不仅具有更新国际传播研究方法的理论价值,对不断提高对美传播效果、促进中美关系行稳致远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我们要通过“探寻历史遗存,重温历史记忆”,以中美关系“共享的历史”的对美传播为切入点,把对整个美国社会的沟通转化为进一步改善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观感,为促进新时代的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不断添加新动力、注入正能量。
  「注释」
  ①王立新:《中美关系史的新叙事——评徐国琦著〈中国人和美国人:一部共享的历史〉》,《美国研究》2005年第2期。
  ②同①。
  ③邵雍:《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述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④倪建平、孙华:《上海与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及传播》,《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⑤《上海迪士尼乐园游客超1100万,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商标圈网站,http:// news.shangbiao.com/industry/disneys1-1751.html,2017年7月21日。
  ⑥《迪士尼“落沪”:知识产权唱主角 》,人民网,http://ip.people.com.cn/ GB/10738879.html,2010年1月11日。
  ⑦“As Trade Tensions Rise, Fewer Americans See China Favorably”,Pew Research Center,http://www.pewglobal.org/2018/08/28/as-trade-tensions-risefewer-americans-see-china-favorably.
  ⑧《美国犹他州华人代表为早期铁路华工“讨说法”》,中国侨网,http://www. chinaqw.com/hqhr/2018/01-27/176901.shtml,2018年1月27日。
  ⑨陈卫华:《一线记者谈2018对美传播》,《对外传播》2018年第1期。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近两年相关机构遴选出各类反映中国现实生活和优秀文化与主流价值的多部文学和影视作品,以俄语、印度尼西亚语、塞尔维亚语、蒙古语、捷克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语种,将包括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等
期刊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焦,课题组将调研报告分解为中国文化符号认知与偏好、中国文化接触意愿与渠道、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偏好三个分主题进行数据呈现。此文为系列报告的第三篇。  一、调研说明  (一)
期刊
一、分析基础概述  2018年的世界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我国对外工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中国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空间,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借助腾讯指数,就2018年外交领域互联网公开场景舆论展开大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境内外舆论场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热度为基础逻辑,收录全年158个外交事件作為研究样本,覆盖境内八个媒介渠道(新闻、报刊、杂
期刊
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轨,迎来窗口期。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8年夏季进行的民调显示,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积极评价的数量在稳步增长。目前17%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抱有好感,创下6年来的新高。2018年10月,日本民间团体“言论NPO”与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进行的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较上一年度上升了10.7%,达到42.2%,自20
期刊
一、引言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的禁售令,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受禁令影响,中兴的正常经营活动无法继续。5月13日,特朗普在推特中表示“致力于让中兴恢复营业”,引起部分议员的不满。7月12日,在中兴通讯缴交14亿美元罚款及保证金后,美国商务部正式解除对该公司的出口禁令,中兴可以重新向美国公司购买零件,恢复正常生产。  美国制裁中兴事件本是关于中国企业的
期刊
作为中国唯一的英文新闻周刊,《北京周报》创刊61年来一直承担着对外介绍中國的使命。2019年两会期间,《北京周报》将全媒体报道和外宣结合,紧紧围绕国外读者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前后方即时互动、跨部门合作及多媒体平台融合,高效、高质、高量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国内外读者实时通过多种渠道发回反馈,表示他们看到周报报道的深度解读后,对中国的发展更有信心。  《北京周报》通过这次两会报道也认识到,只要坚持“深度
期刊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图书的国际影响力,拓展中国图书对外传播渠道,五洲传播出版社(以下简称“五洲社”)提出了“中国书架——中国图书(外文版)影响力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中国书架”)。2016年该项目相继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路书香”工程和中宣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该项目旨在整合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内容的外文版图书资源,实现中国外文版图书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使
期刊
温州是著名侨乡,迄今有68.8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在海外联结起强大的温州网络、资源网络。温州市着眼温州侨乡优势,创新实施“海外传播官培育工程”,让国际友人讲中国故事、让温籍华侨讲家乡变化,走出了海外传播的一条新路子。2018年6月1日成立的温州市海外传播示范基地,更是实现了海外传播从“零散”到“聚合”的转变,形成了国际传播+涉外服务于一体、线上线下相融合、传播内容实现“中央厨
期刊
《北京周报》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时政新闻周刊,自创刊以来就肩负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使命,以新闻立刊,以言论见长,以传播中国声音为己任,客观报道中国的最新发展,公正评述国际重大事件,引领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表达。  《北京周报》的诞生,是党和国家历史的选择。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走上国际舞台。这次会议期间,代表团的同志们感到我国现有的外宣刊物已不能适
期刊
戴雨果(Hugo de Burgh),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Westminster School of Media Arts and Design)教授、中国传媒中心(China Media Centre)主任、中国国家外专局高端国际专家项目(PRC International Expertise Programme)特聘教授,中国媒体研究专家。其领导的中国传媒研究小组近年来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