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私塾童鞋上笔迹分析课程,中级课程照例是关系分析,其中一对儿的样本是钱钟书和杨绛,讲得高兴了,拿出一群老头儿的笔迹来分析,诸如冯友兰,再比方梁簌溟,还有张伯驹和金克木。话题怎么谈到这个特别老的领域,我也不知道,总觉得,分析没营养的笔迹,小明星啊大V啊,大家都不开心,不如找些让人高兴的笔迹和有趣的人来聊 聊。
上次课上讲过王世襄,而王世襄的师傅是张伯驹,而知道张伯驹的人越来越少了,必须要说到民国四公子,但四公子里面除了袁世凯的次儿袁克文,其他两个也没人知晓。
王世襄先生是个特别有趣的老头儿,他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的明式家具馆是我认为去上海必去的所在,我买了他的《锦灰堆》,讲什么的都有,没事翻翻挺长见识的,不久前又买了他的一本给蛐蛐做图谱的书。他还玩鸽子,有个视频里面他在如数家珍地谈鸽子。他有篇文章讲到自己从张伯驹手里借来陆机的《平复帖》,专门放到一个加锁的大木箱子里,昼夜不安,唯恐丢失,最有意思的是,这么名贵的帖子,张伯驹居然说借就借了,跟玩儿似的。
王世襄是个双子座,而张伯驹是个双鱼,都是不务实的人格,这个人格系统说起来跟贾宝玉是一个系统的,但他们玩得更深、更专,张伯驹在京戏上,可以扮老生,唱作念打,功底十分扎实,不是坐在那里当个纯玩票的票友那么简单。
在课上,我推荐童鞋们读一读老上海银行家孙曜东的口述回忆录,因为孙曜东乃是张伯驹的好朋友,两人都喜欢京戏,这个回忆录原先在《万象杂志》连载,我当时便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出成书了,有个版本名字略好,叫做《浮世万象》。
我讲起冯友兰先生解放后奉旨编撰《中国哲学史》,本来以唯心主义著称的他,拿起了自己不熟悉的唯物主义的武器,老头儿内心隐约觉得郁闷,到了八十岁,花了九年功夫,写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又用回他唯心主义的那一套,次年才安心离世,在世间没了放不下的事儿。梁漱溟呢,他跟一位千辛万苦来国内访问他的美国学者聊了很多个小时,整理成一本叫做《这个世界会好吗》的书,谈佛论道讲儒学,也说天下事、自己和自己认识的人,还讲了一些时事,中国应该走的路,一个老头儿老到这样的田地,他说什么都有意思,都是活一辈子的蜂王浆,不用多么逻辑严密系统森然,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一说,都非常好。
然后我还跟童鞋们聊了聊我见过的金克木,还有住他家楼下的季羡林,两个国学大师分别选了不同的路,一个是在野党一个是国师,笔迹也显得非常之不同,上述所及的一百岁以上的年轻人,大概都有个共性,他们写出来的字,带着出离人间世的轻逸,有一种不太食烟火的气味,这种东西大概是多少年浸染烟尘之后,反倒能够从油垢里面生出来的新骨头。
那次的课将近讲完,童鞋们说,看完这些老头儿们的字,包括看他们的照片,竟觉得幸福,很奇怪的,看到一群老头儿觉得幸福,看来,这种讲谈老头儿的课还应该开下去,贯彻下去。
我跟好友吕约有过一些关于未来的交谈,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激愤不奇怪,难得的是精神上不随着年岁之增长随俗入世,变得或浑浊或混乱,看起来脏脏的。如何判断一个老人还年轻呢?首先他们得有一双清澈天真的眼睛,这是充分必要条件。
我写过个专栏,总标题就叫做《一百岁以上的年轻人》,总觉得非常贴切他们,他们内心有如婴孩,也像永远的不老少年。在乱世中,这是他们用来观察世界的眼睛,也是看自己的眼睛。
上次课上讲过王世襄,而王世襄的师傅是张伯驹,而知道张伯驹的人越来越少了,必须要说到民国四公子,但四公子里面除了袁世凯的次儿袁克文,其他两个也没人知晓。
王世襄先生是个特别有趣的老头儿,他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的明式家具馆是我认为去上海必去的所在,我买了他的《锦灰堆》,讲什么的都有,没事翻翻挺长见识的,不久前又买了他的一本给蛐蛐做图谱的书。他还玩鸽子,有个视频里面他在如数家珍地谈鸽子。他有篇文章讲到自己从张伯驹手里借来陆机的《平复帖》,专门放到一个加锁的大木箱子里,昼夜不安,唯恐丢失,最有意思的是,这么名贵的帖子,张伯驹居然说借就借了,跟玩儿似的。
王世襄是个双子座,而张伯驹是个双鱼,都是不务实的人格,这个人格系统说起来跟贾宝玉是一个系统的,但他们玩得更深、更专,张伯驹在京戏上,可以扮老生,唱作念打,功底十分扎实,不是坐在那里当个纯玩票的票友那么简单。
在课上,我推荐童鞋们读一读老上海银行家孙曜东的口述回忆录,因为孙曜东乃是张伯驹的好朋友,两人都喜欢京戏,这个回忆录原先在《万象杂志》连载,我当时便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出成书了,有个版本名字略好,叫做《浮世万象》。
我讲起冯友兰先生解放后奉旨编撰《中国哲学史》,本来以唯心主义著称的他,拿起了自己不熟悉的唯物主义的武器,老头儿内心隐约觉得郁闷,到了八十岁,花了九年功夫,写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又用回他唯心主义的那一套,次年才安心离世,在世间没了放不下的事儿。梁漱溟呢,他跟一位千辛万苦来国内访问他的美国学者聊了很多个小时,整理成一本叫做《这个世界会好吗》的书,谈佛论道讲儒学,也说天下事、自己和自己认识的人,还讲了一些时事,中国应该走的路,一个老头儿老到这样的田地,他说什么都有意思,都是活一辈子的蜂王浆,不用多么逻辑严密系统森然,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一说,都非常好。
然后我还跟童鞋们聊了聊我见过的金克木,还有住他家楼下的季羡林,两个国学大师分别选了不同的路,一个是在野党一个是国师,笔迹也显得非常之不同,上述所及的一百岁以上的年轻人,大概都有个共性,他们写出来的字,带着出离人间世的轻逸,有一种不太食烟火的气味,这种东西大概是多少年浸染烟尘之后,反倒能够从油垢里面生出来的新骨头。
那次的课将近讲完,童鞋们说,看完这些老头儿们的字,包括看他们的照片,竟觉得幸福,很奇怪的,看到一群老头儿觉得幸福,看来,这种讲谈老头儿的课还应该开下去,贯彻下去。
我跟好友吕约有过一些关于未来的交谈,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激愤不奇怪,难得的是精神上不随着年岁之增长随俗入世,变得或浑浊或混乱,看起来脏脏的。如何判断一个老人还年轻呢?首先他们得有一双清澈天真的眼睛,这是充分必要条件。
我写过个专栏,总标题就叫做《一百岁以上的年轻人》,总觉得非常贴切他们,他们内心有如婴孩,也像永远的不老少年。在乱世中,这是他们用来观察世界的眼睛,也是看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