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数学计算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本文简要探讨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学生 数学计算 能力 培养
小学数学计算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同时也是数学思维综合能力的表现。加强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后继学习能力的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不仅与数学息息相关,还与学生的思维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一、掌握基础知识,打好数学计算基础
学生解题时,先审题,然后思考运用什么法则、公式以及定律,最后得到计算结果。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就是掌握基础知识的重现,学生想要提高计算能力,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例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四则计算时,首先要理解分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掌握约分、通分以及假分数、带分数之间的互化,这些都属于分数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并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差错。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要帮助学生扎实的整理基础知识,不断深入。
二、加强基础技能训练
学习数学,关键在于解题。只讲解不让学生亲自去练习是不行的。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解题的技能训练入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学生对题型会觉得陌生,容易发生因马虎大意而犯下的错误。例如,学生在计算分数、小数的运算时,通常会发生计算法则清楚但结果错误,这就是因为在约分、小数点位数等问题的处理上还不熟练所造成,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所以,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解题练习的过程中,应该要有重点、有层次,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此外,教师要在章末结束的时候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并罗列整理出几个重要题型,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例如,进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时,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但是首先要判定是否所有的分数都能化成小数,这是解题的关键。只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才能进行快速判断,学生的运算速度必定加快,计算技能也势必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学习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想要学好数学,必须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方式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通过几个简单的提问,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当学生逐渐树立起课前预习的习惯以后,教师就可以简要的布置预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帮忙解答。
(二)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历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经常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善于进行创新形式学习的人。数学的核心部分就是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会解题,还应该会问问题,自主去探究问题,学生能够提问,说明他们在进行独立思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用于质疑。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教会他们思考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本。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很多种解答方式,一道例题也可以变换成很多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让他们慢慢认识到数学的灵活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学会猜想、联想、推理、观察的能力,养成互相讨论的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四)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只有树立良好的解题习惯,才能保证后期成绩的提高。有一些学生,在测验、考试之前特别关照叮嘱一下,成绩会起很大变化。究其原因,就是解题习惯不好。虽然题型都会,但是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疏漏的地方。因此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教师在平时授课时,应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听课,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并及时总结原因。总结发现,学生出现的不应该犯的错误中,最多的是因为审题不清,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弄懂题意就开始做题;此外,书写格式也很重要。正确规范的书写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遗漏,并且卷面看起来更清晰干净,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
当然,好习惯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抓到底才能见到效果。老师也应以身作则,平时注意板书,批改作业时注意保持字迹的清晰工整。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四则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其教学时间,占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一半以上。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学生 数学计算 能力 培养
小学数学计算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同时也是数学思维综合能力的表现。加强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后继学习能力的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不仅与数学息息相关,还与学生的思维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一、掌握基础知识,打好数学计算基础
学生解题时,先审题,然后思考运用什么法则、公式以及定律,最后得到计算结果。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就是掌握基础知识的重现,学生想要提高计算能力,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例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四则计算时,首先要理解分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掌握约分、通分以及假分数、带分数之间的互化,这些都属于分数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并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差错。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要帮助学生扎实的整理基础知识,不断深入。
二、加强基础技能训练
学习数学,关键在于解题。只讲解不让学生亲自去练习是不行的。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解题的技能训练入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学生对题型会觉得陌生,容易发生因马虎大意而犯下的错误。例如,学生在计算分数、小数的运算时,通常会发生计算法则清楚但结果错误,这就是因为在约分、小数点位数等问题的处理上还不熟练所造成,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所以,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解题练习的过程中,应该要有重点、有层次,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此外,教师要在章末结束的时候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并罗列整理出几个重要题型,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例如,进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时,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但是首先要判定是否所有的分数都能化成小数,这是解题的关键。只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才能进行快速判断,学生的运算速度必定加快,计算技能也势必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学习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想要学好数学,必须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方式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通过几个简单的提问,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当学生逐渐树立起课前预习的习惯以后,教师就可以简要的布置预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帮忙解答。
(二)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历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经常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善于进行创新形式学习的人。数学的核心部分就是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会解题,还应该会问问题,自主去探究问题,学生能够提问,说明他们在进行独立思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用于质疑。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教会他们思考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本。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很多种解答方式,一道例题也可以变换成很多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让他们慢慢认识到数学的灵活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学会猜想、联想、推理、观察的能力,养成互相讨论的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四)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只有树立良好的解题习惯,才能保证后期成绩的提高。有一些学生,在测验、考试之前特别关照叮嘱一下,成绩会起很大变化。究其原因,就是解题习惯不好。虽然题型都会,但是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疏漏的地方。因此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教师在平时授课时,应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听课,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并及时总结原因。总结发现,学生出现的不应该犯的错误中,最多的是因为审题不清,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弄懂题意就开始做题;此外,书写格式也很重要。正确规范的书写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遗漏,并且卷面看起来更清晰干净,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
当然,好习惯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抓到底才能见到效果。老师也应以身作则,平时注意板书,批改作业时注意保持字迹的清晰工整。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四则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其教学时间,占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一半以上。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