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路口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史料《辛丑条约》第一款
  大德国钦差男爵克大臣被戕害—事,前于西历本年六月初九日即中历四月二十三日,奉谕旨(附件二)亲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醇亲王已遵旨于西历本年七月十二日即中历五月二十七日,自北京起程。二、大清国国家业已声明,在遇害该处所竖立铭志之碑,与克大臣品位相配,列叙大清国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书以拉丁、德、汉各文。前于西历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六月初七日,经大清国钦差全权大臣文致太德国钦差全权大臣(附件三)。现于遇害处所建立牌坊一座,足满街衢,已于西历本年六月二十五日即中历五月初十日兴工。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沉重,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克大臣”是谁?为什么要为其立牌坊?
  1900年6月20日上午,北京东单附近,两座轿顶分别装饰着红色和绿色的绒布的轿子穿街而过,这两顶轿子的颜色告诉人们,在轿子里坐的人并不是普通人,而是居住在北京的西方外交官。当行进至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时,数声枪响,两位乘轿人一死一伤,被杀的人,是德国公使克林德,即《辛丑条约》中的“克大臣”。
  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义和团运动在华北漫延,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洋人、杀教民、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1900年6月10日,大批的义和团冲进了北京城并冲击了一些洋人教会和外国机构。北京城的形势让驻扎在天津大沽口外的八国联军再也坐不住了,6月18日,联军海军侵占了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清政府被激怒,照会各国驻华使节“限二十四点钟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当晚,各国公使联名致函总理衙门,以路途安全无保障为由,要求延缓离京日期,并要求次日上午9时前给予答复。
  6月20日早晨8时,各国公使在法国使馆召开会议。英国公使窦纳乐后来回忆说:“到了9点半还没有答复,大部分公使都认为我们应该继续在使馆等待,如果没有答复就贸然前往,坐在总理衙门等着大臣们召见有损我们的尊严。此时,克林德这个爱激动、性情暴躁的人一拳砸在桌上说:‘我去衙门坐等,即使坐上一夜,也要把他们等来。’俄国公使建议还是大家一起去,而且要有武装护卫。克林德说:‘没有什么危险,昨天和前天我派翻译出去过,他一点也没受到骚扰。’俄国公使格尔斯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派翻译先去跑一趟探探消息呢?’克林德说:‘好主意,就派他去。’可是德国公使总是不想和大家唱一个调,会议结束后,各人回到各自使馆等候消息。克林德却改变了主意。他吩咐备两顶礼轿,他一顶,翻译柯达士一顶,从东交民巷使馆区前往总理衙门”。
  走到东单北大街的西总布胡同西口处,正遇上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率队巡逻至此,克林德被击毙。亲手射杀了克林德的清兵恩海,是满洲正白旗人,家住东城北豆芽菜胡同。时任清朝神机营霆字队枪八队章京。在杀死克林德80天后恩海在北京被捕,1900年12月31日在东单牌楼克林德身亡之处闹市被处斩,时年25岁。
  一个堂堂德国公使,为什么会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开枪打死?恩海已死,已无人知晓他的动机。由于当时有关史料记载不同,对于克林德被杀的原因,史学界产生了很大争议,产生了多种说法。
  仇杀说
  德国弗莱堡大学学者伯恩德?马丁在《德国驻北京外交官克林德的遇刺和义和团战争的升级》一文中提出:“克林德其实是他自己的牺牲品,克林德在北京坏得出了名,在中国人眼中他是邪恶的化身。”克林德坚持对中国实行“大棒政策”,“他主张采取果断措施杜绝任何义和团的暴行。当义和团军在使馆区附近操练时,他下令向他们开火。其中七八人当场毙命。而在使馆区附近的公路上有一个义和团兵挑衅时,克林德亲手打了他,并将其囚禁在大使馆。”伯恩德·马丁认为,“不管怎样,克林德遇刺初始并不带任何政治色彩,随后德国政府将它渲染为政治事件。”
  现场的目击证人还有另外一个叫刘玉成的人——克林德的随从。按照刘玉成的说法,当天他骑马在克林德的轿子前面开道,当行至东单牌楼时,他听到几声差不多同时的枪响。他回头看到一队清军手持步枪,在愤怒地推撞克林德的轿子,克林德在轿子里一动不动。看到一队清军在愤怒地推撞克林德的轿子,说明一定是有什么事情激起了他们的愤怒。那会是什么呢?而克林德当时却坐在轿子中一动不动,又是为什么呢?那几声几乎同时响起的枪声中第一枪会不会是从克林德的轿子中发出的呢?悬疑至今无人证实!
  清庭谋杀说
  1900年10月13日的《泰晤士报》上登载了柯达士对这一事件的回忆。据柯达士的描述,克林德的轿子从位于东交民巷的德国使馆出发,经过比利时使馆,准备去位于东长安街附近的总理衙门。“我们在去往总理衙门的途中,克林德的轿子走在前面,我的轿子跟在后面,轿子经过哈德门大街路西的巡捕房时,我正在看公使的轿子前面的一辆大车,车上有手持长矛的护兵,突然我看到的一幕让我心跳骤止。我看到一个满族军人,全副武装,穿着制服,头戴蓝翎军帽,正举起步枪,向前跨了一步,将枪伸到离公使的轿帘约一码之处,瞄准公使的头部,扣动扳机,我惊恐地大声叫‘停’。可此时枪声已响,轿夫将轿子扔下四散逃命。我从轿子里跑出来,大腿已中了一枪,其他士兵也纷纷向我开枪。我向公使的轿子看了一眼,里面毫无动静。我挣扎着逃进了哈德门的美国卫理会传教团里。”
  柯达士对《泰晤士报》记者莫里森说,“谁射杀了公使,他的同伴是些什么人,这都是没有疑问的。他们不是义和团,而是清兵,都穿着军服。他们无疑是事先在捕房附近埋伏好的。唯有九门提督崇礼方能下此命令……此外,还有一个情况可以佐证公使是被政府军谋杀的:没有人向轿夫和马夫开枪。假如是义和团,他们一般都会以同样的仇恨袭击为洋人服务的中国人。”于是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这样报道:“太后和端郡王……筹划了一次集体屠杀,根据这一计划,所有外国公使在那天早晨都将大难临头。”读者就此相信,克林德死于一个有组织、有预谋的谋杀。
  一本英国驻华记者弗莱明写的书——《围城北京》中也有这样一段记录:在恩海被处死之前,他说:“我不过是遵上级命令行事,不然我一个小人物怎敢刺杀尊贵的德国公使。我的上司答应赏给70两银子,还有晋升一级,我同意执行这一任务。我完成了任务后,只收到40两银子,但并未被晋升。所以我留在北京等待晋升,这样才被捕的。”
   然而,仔细研究这种说法,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是蓄意谋杀的话,为何还留下活口和证人呢? 柯达士和克林德一前一后乘坐两顶轿子,柯达士的轿子离克林德的轿子还有些距离,他为什么能那么清楚地看到刺杀的清兵呢?如果一切真是这样凑巧,那柯达士最后又怎么能在受伤的情况下穿街走巷,躲过众多清兵的追杀死里逃生的。
   英、俄借枪杀人说
  克林德之死事件中始终有一点让人无法解释的就是:在克林德被杀之前的6天,1900年6月14日,上海发行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说在京的公使中已有一人死亡。而有关克林德被杀的报道6月16日也出现在了伦敦的报纸上,不列颠电报公司也收到电讯,说公使馆已被中国占领,德国公使被杀。
  于是,有人提出了另一种假设,即英俄联合,透露给清政府德公使克林德要独自一人去总理衙门,借枪杀人,目的是维护西方各国在华立场一致。
  1898年,德国强行侵占了胶州湾,这让在华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英国和俄国感受到了威胁。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德国会绕开所有西方列强单独行动,那样的话,原先各国在中国取得的均衡将会被完全打破。1900年5月,克林德在一次公使联席会议上提出,要各国把自己想如何瓜分中国的企图亮出来。这一提议立即让各国公使感到不安,纷纷向自己的国家汇报德国的野心。
  意大利作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在其著述的《1900年的北京》中提出,杀害公使事件绝对不是清朝官员和士兵自发的行为,也不是一起偶然的“突发事件”,而是由俄罗斯公使格尔斯主导、英国参与,由清国官兵莽撞实施的一个“有组织、有预谋”的重大阴谋!在这个阴谋背后所隐藏的正是西方各国在中国问题上的重大利益分歧。
  据马达罗推测,谋杀计划很可能早就制定好了,或许他们原计划在6月中旬和义和团爆发冲突的时候实施。但由于某种原因计划没能进行,而当时通讯线路的中断导致计划改变的消息无法传送出去,于是报纸还是按照原计划报道了克林德的死讯。6月19日,当清政府的驱逐照会送到的时候,他们又策划了另一个方案,在当晚把克林德的行程悄悄告诉了清朝政府,并让清政府安排第二天上午在半路截杀克林德。而清政府之所以愿意这么做的原因是:克林德之死会让其他公使感到害怕而尽快离京。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根据6月19日晚上一位在总理衙门值班的姓左的官员回忆,当天晚上总理衙门只有几个小官值班,大人们由于局势紧张都忙着回家安顿家属去了。当晚11时多,各国的回复陆续送到衙门,内容都差不多,都是要求放宽24小时离京的期限和约见总理衙门大臣的。这位值班的官员甚至都没有看出克林德的回复和其他人的回复有什么不同。那么在一个没有总理大臣值班的深夜,又有谁能够把克林德将要于第二天上午九点到总理衙门的消息通报到紫禁城里去呢?
  自卫说
  以往,国内大部分关于克林德事件的叙述是这样的:1900年6月14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下令枪杀义和团团民约20人。20日,克林德乘轿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途经东单牌楼时,又开枪寻衅,被清军神机营士兵击毙。
  也有史料反映出恩海杀人,是因为克林德先开枪,恩海被迫还击。该段史料称:“当公使之乘轿而出也适值神机营霆字枪队章京恩海,率领部下数十人巡街,见洋人乘轿而来,亟让在北首高处立住,取枪对准轿子,将发,而公使先在轿中开手枪,恩海让过敌弹,即发一枪。枪声响处,轿夫弃轿逃散。恩海至轿前拖出公使,已气息奄奄。”如果按这种说法,恩海的行为完全属于自卫,他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
  关于克林德的被杀,中国方面的记载,包括学者的论证,一直都说是克林德首先开枪,因为克林德是一个狂妄的帝国主义分子,一向仇视义和团和中国人,特别胆大妄为。不错,克林德的确看不起中国人,仇视义和团。但是,那日他毕竟是去办交涉的,不是去寻义和团的霉头,没有带卫兵,就算身上有枪,似乎不至于笨到碰见一队荷枪实弹的中国兵(神机营是满营中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居然会贸然先开枪。
  谋财劫杀说
  恩海是在当铺当一块刻有“K”字的银质怀表时被日本间谍发现逮捕的,“K”是克林的姓氏的第一个德文字母。
  义和团统领载勋曾出告示“募能杀洋人者,杀一男夷赏银五十两,女夷四十两,稚夷二十两。恩海戕德使,盖由渴赏而起。”如果按照这段记载的话,恩海就是罪有应得。很大的可能是,恩海被当时的排外狂潮冲昏了头,加上已经接到命令要进攻使馆,所以,碰上一个落单的洋人,打死了前去向上司请功(否则不会把尸体也拖走)。杀死克林德后,恩海还取走了克林德的银表,并送至当铺换钱。
  误杀说
   1900年8月3日,一份年在上海发行的德文报纸刊登了一个自称是目击者的中国,在日记中对这一事件的描述。
  日记中写道:他和护卫在前往总理衙门的路上,走到比利时使馆附近时,克林德护卫队中的一个人的手枪走火了,使馆区的欧洲籍卫兵认为遭到了中国卫队的袭击,于是开枪反击,在双方的枪战中克林德被击中了。根据这份日记中的推断,克林德的死是误杀造成的。但除了日记中的文字记录,并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实这个说法的成立。反而有着几点疑问:第一,这本日记的出处不详;第二,据记录,克林德当天的轿队里并没有带着德国护卫队,只有普通的随从。那么由此看来,日记中所写的护卫队中一个人的手枪走了火也就不成立了。
  也许恩海刺杀克林德的真正原因已经无法知道,但克林德被杀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克林德被杀的当天,清朝政府发布《宣战诏书》,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11个国家宣战。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中的美国将军沙飞用大炮炸毁了紫禁城坚固的大门。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了!
   两易其地,三换碑面的克林德牌坊
  今天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在《辛丑条约》里,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亲王载沣(光绪之弟、溥仪之父)赴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向德国皇帝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杀地点——北京崇文门大街(今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建一座碑坊。
  “克林德碑”牌坊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是汉白玉蓝琉璃瓦庑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碑文用拉丁语、德语、汉语三种文字,表达清朝皇帝对克林德被杀的惋惜。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8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将牌坊迁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将坊额改为“公理战胜”,但规模缩小为三楼。1920年7月4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在中央公园内为新落成的纪念坊举行落成典礼。
  1953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再次改名为保卫和平坊。
  参考书目:
  英国公使窦纳乐于1900年在9月4日向英国政府提交的报告。
   [德]伯恩德·马丁:《德国驻北京外交官克林德的遇刺和义和团战争的升级》,载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壹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弗莱明,《围城北京》,第177页。
  杨典诰,《庚子大事记》
  
  克林德小传
  (1853年11月22日-1900年6月20日),德国男爵,外交官。出生在德国波茨坦一个信仰天主教的普鲁士少校家庭,1881年辞去军职进入外交部门,并被派往中国工作,曾任驻广州和天津等地领事,1889年回德。之后去美国和墨西哥任职,并娶了一名美国妻子。1899年4月他回到中国,任德意志帝国驻华公使。1900年6月19日,清政府要求各国公使离京,6月20日,克林德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交涉,途中被正在巡逻的清政府神机营霆字枪队章京恩海开枪打死。
其他文献
一、新闻导入——美国StoryCorps口述史项目记录普通人故事[1]  StoryCorps是一个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其目标是通过录音的方式记录、保存并分享不同背景和信仰的美国人的故事。StoryCorps希望创造一个世界,让人们更好地去记录自己的故事,聆听别人的故事。  戴夫·伊赛(DaveIsay)是StoryCorps的创始人,同时也是TED年度百万美金的获奖者。凭借这笔奖金,2015年戴夫
本刊讯 1月11日,北京市档案局与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转发了《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进一步强化对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管。  转发文件在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规定市、区县发改委直接管理的政府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竣工验收前,验收组织单位应通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先行组织该项目的档案专项验收。未经档案验收或档案验
万马奔腾辞旧岁,扬帆起航贺新春。正值2015年春节来临之际,《北京档案》杂志社向广大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档案工作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注、支持《北京档案》的社会各界读者、作者和新老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惩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中央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北京市委市政府就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作出了具体部署。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如何紧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主动融入到全面推进北京法治建设的新进程中,是当前摆在面前的重要议题。本期“特别关注”栏目中《依法治档深化服务全面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一文总结了2014年全市的档案工作,部署了2015年的工作任务。  本月
本刊讯12月1日上午,国家出版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由北京市档案馆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证据:日本侵华暴行调查档案全编(京津冀卷)》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了首发式,北京出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曲仲,北京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马素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周溯源等嘉宾学者出席了本次活动。  据了解,《证据:日本侵华暴行调查档案全编(京津冀卷)》全套书共3400
9月5日,适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颁布30周年之际,由市档案局主办、市社科联资助、市档案学会承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30周年暨《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颁布20周年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市档案局(馆)局(馆)长程勇,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邓小军,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研究馆员、管理
十年前的八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各种档案记载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这是全体华夏儿女的骄傲,也是我们档案人的自豪。一个国家的繁荣,需要我们档案人去记忆,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档案的记载传承。我们档案人要时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坚定维护档案的安全完整,可持续利用,努力开创新时代下档案的新局面。  知识聚合在信息技术深度发展、社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建档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的非遗建档保护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探讨了Web2.0技术对我国非遗建档保护的促进,在总结Web2.0技术引入非遗建档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收集、分类、鉴定和宣传四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Web2.0非遗建档公众参与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t
本刊讯12月16日至17日,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2014年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国家档案局主办,北京市档案局(馆)协办。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档案专业的挑战——危机还是机会”。开幕式上,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致辞,北京市政府秘书长李伟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杨继波主持开幕式。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致辞中指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使档案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重大危机。
金色十月,迎来了伟大祖国69周年华诞,回首69年的风雨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时代的档案人,我们要将这些成绩永久记载在档案上,充分发挥“历史记录者,档案守护人”的角色作用。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思想,履行新作为,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畏的精神,奋力开创档案事业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档案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