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直观地获取知识,借助计算机收集大量的信息,去探究许多未知的事物,所以使用计算机是新世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机作为一门课程,正迅速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探索精神 创造力 动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224-02
郑茵(1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直观地获取知识,借助计算机收集大量的信息,去探究许多未知的事物,所以使用计算机是新世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机作为一门课程,正迅速普及到我国的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探索是指人在学习、生活、工作、科技活动等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设想,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在教学中注意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良好环境,鼓励并指导孩子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努力探索,发挥创造性,为在21世纪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一、创设求知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进而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例如,在讲计算机的应用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计算机在人类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玩游戏;可以打字;可以看多媒体文件;可以辅助学习等。我们可以接着問: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广阔的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由此激发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如计算机在家用电器等电子设备上的使用,在医学、建筑学等学科领域的应用,在生产生活中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实例。
又如在Photoshop的教学中,制作露珠效果。先出示原图,再出示含有露珠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观察,分析,讨论使用什么技巧能制作出这种晶莹剔透的效果。最后分组竞赛,看哪组完成的又好又快。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热情。
在教学中,充分备课,运用广博的知识,计算机制作出的神奇的效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新奇的氛围,激发起内心深处对计算机这个学科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进而形成探索的动机。
二、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学生发现并且提出问题后,还要依据自己的能力去具体实践。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知识更新快、动手能力要求高等特点,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的缺陷等。在课时安排方面,大量增加实践课程。在考核方面,将实践的考核比重增加。在实践课的内容安排上,要贴近学生,要循序渐进。例如,初学C语言的学生,面对DOS界面下的TC往往有为难情绪,产生压力感。教师可以在此之前先让学生体会DOS命令的妙处,熟练使用组合键,这样可以轻松应对TC的界面。也可以选择在Windows下运行的Win-tc等软件,学生就可以轻车熟路地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有的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不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要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完计算机网络课程之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设计题目。该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基本掌握分析问题,软件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的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熟悉软件工程开发规范和培养团体协作精神,获得初步的网络应用经验,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另外,学校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可以与企业联系,让学生在每个学期内抽出时间到工厂或企业中去实习。也可以创办实训基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实践能力是学生进行探索的武器。
三、提供方法和指导,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
计算机的知识更新很快,种类繁多。我们鼓励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同分支学科,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规律和方法。例如,程序设计中可以按“模写-改写-编写”的练习过程,训练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从而增强信心,坚持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索方法,学会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计算机教学中,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由于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的预期目的。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要及时指导,发挥情感效应,排除学生因为暂时失败而带来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例如,在教学C语言的链表处理时,做实际案例,学生往往容易出错。这时候,教师要耐心指导,要给其信心,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程序,坚持把程序调试成功。当学生能够战胜自己,获得小小的成功体验时,就进一步增加了他们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时代在变化、形势在变化、教育在变化,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幅度变化着。一些新的理念及技术手段逐渐被引入教育中,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远程通讯技术发展最为迅速,它们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动力,这种源动力需要培养,使之不断的提升品质和正能量之含量。心理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自身也有一种强烈需求——希望自己是探索者、发现者。探索精神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的灵魂。每一个学生,如果不从小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的能力,就很难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立足,很难发展自身、贡献社会。我们作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求知氛围,利用学科特点和优势,高度重视实践。在交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力求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丽,华莉莉.能力为主技术先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探索.现代教育技术,2008:114-116.
[2]朱嘉贤,李坚.分层分类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计算机教育,2008:129-130.
[3]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科技信息,2008:275-276.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探索精神 创造力 动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224-02
郑茵(1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直观地获取知识,借助计算机收集大量的信息,去探究许多未知的事物,所以使用计算机是新世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机作为一门课程,正迅速普及到我国的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探索是指人在学习、生活、工作、科技活动等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设想,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在教学中注意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良好环境,鼓励并指导孩子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努力探索,发挥创造性,为在21世纪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一、创设求知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进而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例如,在讲计算机的应用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计算机在人类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玩游戏;可以打字;可以看多媒体文件;可以辅助学习等。我们可以接着問: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广阔的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由此激发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如计算机在家用电器等电子设备上的使用,在医学、建筑学等学科领域的应用,在生产生活中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实例。
又如在Photoshop的教学中,制作露珠效果。先出示原图,再出示含有露珠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观察,分析,讨论使用什么技巧能制作出这种晶莹剔透的效果。最后分组竞赛,看哪组完成的又好又快。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热情。
在教学中,充分备课,运用广博的知识,计算机制作出的神奇的效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新奇的氛围,激发起内心深处对计算机这个学科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进而形成探索的动机。
二、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学生发现并且提出问题后,还要依据自己的能力去具体实践。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知识更新快、动手能力要求高等特点,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的缺陷等。在课时安排方面,大量增加实践课程。在考核方面,将实践的考核比重增加。在实践课的内容安排上,要贴近学生,要循序渐进。例如,初学C语言的学生,面对DOS界面下的TC往往有为难情绪,产生压力感。教师可以在此之前先让学生体会DOS命令的妙处,熟练使用组合键,这样可以轻松应对TC的界面。也可以选择在Windows下运行的Win-tc等软件,学生就可以轻车熟路地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有的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不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要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完计算机网络课程之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设计题目。该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基本掌握分析问题,软件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的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熟悉软件工程开发规范和培养团体协作精神,获得初步的网络应用经验,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另外,学校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可以与企业联系,让学生在每个学期内抽出时间到工厂或企业中去实习。也可以创办实训基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实践能力是学生进行探索的武器。
三、提供方法和指导,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
计算机的知识更新很快,种类繁多。我们鼓励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同分支学科,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规律和方法。例如,程序设计中可以按“模写-改写-编写”的练习过程,训练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从而增强信心,坚持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索方法,学会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计算机教学中,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由于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的预期目的。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要及时指导,发挥情感效应,排除学生因为暂时失败而带来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例如,在教学C语言的链表处理时,做实际案例,学生往往容易出错。这时候,教师要耐心指导,要给其信心,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程序,坚持把程序调试成功。当学生能够战胜自己,获得小小的成功体验时,就进一步增加了他们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时代在变化、形势在变化、教育在变化,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幅度变化着。一些新的理念及技术手段逐渐被引入教育中,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远程通讯技术发展最为迅速,它们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动力,这种源动力需要培养,使之不断的提升品质和正能量之含量。心理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自身也有一种强烈需求——希望自己是探索者、发现者。探索精神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的灵魂。每一个学生,如果不从小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的能力,就很难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立足,很难发展自身、贡献社会。我们作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求知氛围,利用学科特点和优势,高度重视实践。在交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力求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丽,华莉莉.能力为主技术先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探索.现代教育技术,2008:114-116.
[2]朱嘉贤,李坚.分层分类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计算机教育,2008:129-130.
[3]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科技信息,2008:275-276.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