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珺 原名陈凤珍,一字莲舟,室名赏秋堂,1969年5月出生。现供职于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农工民主党党员。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全国隶书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篆刻兰亭奖,第三、第四届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江苏澳门妇女书法展,江苏书法篆刻晋京展等。1998年赴新加坡参加中国当代百家妇女书法展并作交流。2004年随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妇女书法代表团出访日本并作交流。
我认识陈珺,始于忝列昆仑堂美术馆顾问,时间在本世纪初,虽然10年来与她只有几面之缘,但留下了明显印象。印象之一是她对书法的痴迷。走进办公室,就可以看到桌子上的字帖笔砚,墙上临时张贴的习作。不难想像,她一有空闲就会沉浸在点画使转的奥妙中。印象之二是她的开朗朴素。多年前,她随陆馆长和夏天星先生陪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顾问到阳澄湖吃大闸蟹,当时也就而立之年吧,但衣着举止随意自然,不忸怩作态,不追求时尚,淡扫娥眉,朴素真诚,举杯应对,还有几分巾帼须眉的豪爽。
说到她的书法,可惜我看得不多,管中窥豹的印象是:秀丽而文雅,从经典入手,自探灵苗,从容自然,深究古法,慢慢消化,随入随出,一点也没有时下艺坛的心浮气躁,更没有去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视觉效应。听说,她读书时代即醉心书法。毕业于师范后,从事少儿书法教育,26岁时书法作品就入选了全国展览。随即来到昆仑堂,在陆家衡先生的严格指点与精心培训下,不断进步。我看过的作品,有隶书、有楷书、也有行书,都写得秀丽天然,不作态也不拘谨,颇堪赏玩。
她的书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碑,一个是帖。大概早期主要写唐碑,工作之后,碑帖并攻,由唐人上追汉晋。隶书优入法度,得益于汉碑,以《曹全碑》《礼器碑》《鲜于璜碑》《石门颂》《封龙山颂》互为体用,并润之以帖学,典雅而从容,展势而沉稳。楷书和行书取法二王,略参唐人,灵动中见虚和,有法而变化。其中,一些楷书,规模小王,出入虞褚,不减明人的清丽。一些行书,追踪兰亭,佐以颜柳苏米,或近王宠之疏淡,而恬淡中有筋骨;或近东坡之烂漫,在规矩外见天真。
陈珺说,凭着自己的随缘与执著,近几年忽然有悟,开始集中于《曹全碑》的灵动与《阴符经》的跌宕。这确实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因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尤其那微妙动人之处,往往是看似难于协调的审美因素的对立统一,这才是“法”后的“理”,是布白、结字和运笔写出高度写出性灵的钥匙。理解至此,假以时目,陈珺一定会取得更新的成绩。她前些时间来信,告以将有书法集面世,希望我在卷首写几句。千里信赖,岂敢推辞,于是写下这篇短文,聊以代序吧。
我认识陈珺,始于忝列昆仑堂美术馆顾问,时间在本世纪初,虽然10年来与她只有几面之缘,但留下了明显印象。印象之一是她对书法的痴迷。走进办公室,就可以看到桌子上的字帖笔砚,墙上临时张贴的习作。不难想像,她一有空闲就会沉浸在点画使转的奥妙中。印象之二是她的开朗朴素。多年前,她随陆馆长和夏天星先生陪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顾问到阳澄湖吃大闸蟹,当时也就而立之年吧,但衣着举止随意自然,不忸怩作态,不追求时尚,淡扫娥眉,朴素真诚,举杯应对,还有几分巾帼须眉的豪爽。
说到她的书法,可惜我看得不多,管中窥豹的印象是:秀丽而文雅,从经典入手,自探灵苗,从容自然,深究古法,慢慢消化,随入随出,一点也没有时下艺坛的心浮气躁,更没有去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视觉效应。听说,她读书时代即醉心书法。毕业于师范后,从事少儿书法教育,26岁时书法作品就入选了全国展览。随即来到昆仑堂,在陆家衡先生的严格指点与精心培训下,不断进步。我看过的作品,有隶书、有楷书、也有行书,都写得秀丽天然,不作态也不拘谨,颇堪赏玩。
她的书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碑,一个是帖。大概早期主要写唐碑,工作之后,碑帖并攻,由唐人上追汉晋。隶书优入法度,得益于汉碑,以《曹全碑》《礼器碑》《鲜于璜碑》《石门颂》《封龙山颂》互为体用,并润之以帖学,典雅而从容,展势而沉稳。楷书和行书取法二王,略参唐人,灵动中见虚和,有法而变化。其中,一些楷书,规模小王,出入虞褚,不减明人的清丽。一些行书,追踪兰亭,佐以颜柳苏米,或近王宠之疏淡,而恬淡中有筋骨;或近东坡之烂漫,在规矩外见天真。
陈珺说,凭着自己的随缘与执著,近几年忽然有悟,开始集中于《曹全碑》的灵动与《阴符经》的跌宕。这确实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因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尤其那微妙动人之处,往往是看似难于协调的审美因素的对立统一,这才是“法”后的“理”,是布白、结字和运笔写出高度写出性灵的钥匙。理解至此,假以时目,陈珺一定会取得更新的成绩。她前些时间来信,告以将有书法集面世,希望我在卷首写几句。千里信赖,岂敢推辞,于是写下这篇短文,聊以代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