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中学生欣赏诗歌之美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j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文学艺术骄子,是一种独立不羁的文学样式。它常常以自己特有的韻律声情感染着成千上万读者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古诗新作,经典之至。这些诗歌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理应让这些诗歌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让我们的学生受其益、长其智。
  怎样才能搞好诗歌教学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好诗的特征讲出诗的味道。诗的特征很多,如:鲜明的视觉美感,精美的语言艺术,饱和的思想感情,丰富的艺术想像,集中的概括力等。并且有多重美感:造型美、音乐美、抒情美、想像美、凝练美……。那诗的味道何在呢?它在于诗的情感、意境、构思及表现技巧上。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这些内涵,并把它们生动的再现,使课堂诗意盎然。
  一、对接情感,与之共鸣
  抒情是诗歌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它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诗人的种种思想和感情,同时它也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激励和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郭沫若曾说:诗歌是表情的文字。真情流露的文字自然成诗。所以我们要带着感情教诗。备课应该先备感情,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诗人的创作情感融为一体,情动于衷,进而使学生受到感染。这可以通过老师的示范性读、关键词语的析、学生自己的品三方面来完成。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老师可以配上多媒体教学放一段缓而深沉的音乐,老师随着饱含怀念的读,学生听完再让他们齐读,整体感知,然后老师问:为什么诗的开头要追问周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学生说因为作者怀着对敬爱周总理的深切感情,明知周总理已“走”却还是深切的呼唤,用想念而不用怀念,说明好像总理还活在我们中间。通过这样重点语句的分析,学生在自己的内心里就可以充分把握诗人的情感,品味其中滋味,理解诗的内涵,学生再细读这首诗就能够与之发生共鸣了。
  二、浅看意像,深赏意境
  诗歌的意像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听达到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源于现实不同于现实,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可感可信,可揣摩,教师进行诗歌教学的成败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再现其动人的意境。
  首先,要学生领会诗歌所展示的意像之美。例如马致远的《秋思》小令,枯藤老树昏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这首小令铺设了10种意像,先由学生找出然后再由他们讲出来,比如第一句写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雅,突出一个萧杀凄凉的秋色。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一种宁静幽雅的境界。三句又让人联想到瑟瑟西风紧,勿勿行人苦,夕阳这一意像又使人会意到归家乡愁上。
  然后根据这些意像描绘之精妙,所给人的意境也就凸现出来了。萧杀凄凉的秋景中一个骑着瘦马在瑟瑟西风中苦于奔波的游子,看到了宁静的家园,而此时正值夕阳西下,连暮归的鸟儿都有巢可依,而自己却远离家的温暖,忍受着艰辛、困顿、悲愁,看到这些怎能不让人思念家乡而导致游子思悉之凝重“断肠”。这可以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引伸。
  三、讲解构思,分析技巧
  诗人、评论家何其芳曾经说过:“好的诗歌首先要有好的构思,没有新鲜的构思,没有很有特色的构思,哪能写出精彩的作品来呢?过去说的写诗要有灵感。其实所谓灵感,就是诗人在想象中捕捉住了动人的不落常套的构思。”可见构思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诗歌教学应剖析诗人的艺术功力,必须认真讲解构思技术巧所在。
  分析艺术构思最重要的是理清抒情线索。“诗是感情的跳跃”、“诗是跳舞,散文是走路”,这种跳越方式完全是由诗歌“抒情性”决定的,艺术构思则是使诗歌合情合理浑然一体的无形串联,讲解诗的艺术构思会加深对诗歌整体美的认识。整体美是靠抒情线索把相关意像连在一起而存在的,理清抒情线索常见有以下几种:第一直抒胸臆,揭示情感的发展,如七年级的《我为少男少女的歌唱》,诗人直接向青年人抒发自己对革命圣地延安新生活的感受。第二借景抒情,展示感情的依托。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借一条意像层层深入的抒发了情感的历程。第三情景交融,把握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如大家所熟知的李白的《静夜思》,景与情交融交织浑然一体。杜甫的《春夜喜雨》,因雨而喜,喜则绘景之妙,全文无喜字却尽显喜之情怀,可见构思之巧妙。
  四、剖析写法 ,鉴赏艺术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肖涤非先生曾说:“《关睢》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 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做到除上述之三法外,更有其它许多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 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修辞赏析法。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
  化虚为实体会法。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 “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诗歌是文学样式中最精美的语言艺术,妙笔生花,凝练精美,这些常表现在运用各种修辞上。例如,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象征,使内涵包溶更多,通感,扩展了诗歌的艺术情趣,反复和排比强调诗歌艺术气势。此外,还有比拟、夸张、比兴、对偶,都应该让学生领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诗歌的艺术手法是通过语言运用体现出来的,诗的语言形式,相对整齐、匀称、一行一行的,分析诗歌语言着重在节奏感和音乐美上面。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形式上的整齐美、对称美、内在的情感美。
  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的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我们力争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即渗透到每个章节以及各个教学过程和环节,并且真正做到有意、有序、有机的进行,从而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果,促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质量,下面从六个方面来说明。  一、传授知识,抓住要点,培养学生的深刻理解能力  我们在讲数学概念性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只讲概念、让学生背概念,要使概念教学恰如其分地发挥“通过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  如:我们
初中历史教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低效的课堂教学仍然大量存在,因此,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适应
7月22日—24日,由西安市政府新闻办、西安市旅游局、西安晚报社共同组织的《秦汉唐.观天下》百名中外媒体总编记者西安文化之旅新闻采访活动,在我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
21世纪的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发展;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然而,我们看到了学生的生命意义,却似乎忽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一段时间来的课题实践,体会到要把问题设计好,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初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会对课本中所叙述的知识感到不满足或不满意。教师就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释疑解惑,拓宽思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语文学科是学生们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语文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就是作文.因此,作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的重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的心理品质不仅影響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也影响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担当起时代的责任,积极响应《纲要》的号召,在教学中多渠道、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
本文试从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问题出发,展开探讨.首先从理论上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作出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展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的潜能是可以通
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长处与优势,与之对应的也会有其各自的弱点.新一轮课改的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交流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分层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