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周期、资本急停与政策效果

来源 :国际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41941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1990—2017年31个发达经济体和28个发展中经济体的季度数据,计算6类资本急停样本,据此探索国际金融周期对不同类别资本急停的影响,以及资本管制和汇率稳定对资本急停的防范效果。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周期进入萧条期将增加SSI,SSIN,SSION,SSO和SSN的发生概率,且对发达经济体SSO和发展中经济体SSI的影响显著。资本管制仅对SSIN发挥积极作用,而汇率稳定对防范各类资本急停均有显著的作用。国际金融周期对资本管制与汇率稳定的政策效果产生调节作用,当国际金融周期进入萧条期时,资本管制对发展中经济体SSO的防范作用不理想,而汇率稳定对发达经济体SSION以及发展中经济体SSON的防范作用增强。本文的研究为各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周期背景下防范各类资本急停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在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构建测度一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指标。整体来看,2000—2014年42个样本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绝对值呈上升趋势。与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国相比,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绝对值较高,但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指数较低,表明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存在一定“脱实向虚”发展特征。本文进一步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实证检验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实体经济GVC地位越高,越能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影响在OECD国家更为显著。第二,金融发展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关系在高金融发展水平国家表现为
本文基于微观视角,从企业的融资成本、净收益和风险等多个层面,探索贸易摩擦背景下美国利率调整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机理与影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的利率调整对中国企业具有负向影响,造成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净收益下降和风险上升;贸易摩擦抑制了中国企业的发展;美国利率调整与贸易摩擦的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受损更加严重。建议中国央行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关注实体企业发展,利用灵活多样的定向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与产业。同时,加大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支持
本文聚焦债务与经济危机的关系,总结债务问题与危机爆发之间关联的背后机理,通过构建跨国面板Logit模型,从实证角度探究债务/GDP水平及波动对经济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私人部门债务累积将提升危机发生概率,而政府部门债务累积在一定阶段内有助于降低危机发生概率。第二,各部门债务(包括总债务、私人债务、政府债务及外债等)/GDP水平在短期内过快上升或下降均会提高危机发生概率。第三,债务/GDP水平在短期内过快上升或下降对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高于债务/GDP水平本身。基于实证结果及相关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均能够对影子银行进行逆周期调节,但其影响机制不同。本文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仅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能限制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及其对企业贷款利率的下降。第二,仅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大幅减少了影子银行的规模,提升了影子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但对影子银行发展的限制作用过大。第三,偏紧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限制的叠加效果较强,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规模及其向企业贷款价格的
本文选取2013—2018年中国11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对盈余管理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究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第一,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银行通过降低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规模来提升盈余管理程度,由此引发银行信贷扩张,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第二,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异质性影响。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第三,提高银行审计质量会加剧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相对于震慑效应而言,高质量的银行外
母国和东道国金融发展差异决定着双边国际产能合作绩效。本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而金融发展差异对双边国际产能合作绩效产生不同影响。本文选取2003—2016年59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GMM与面板门限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对母国和东道国而言,不同的国际产能合作方式、金融发展差异以及二者的共同作用产生不同的国际产能合作绩效;合作国家的开放度、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率以及政府支出也会影响双边绩效;机制检验发现,技术吸收能力对母国和东道国合作绩效的影响也不同;金
本文利用外汇期权的隐含波动率曲线数据计算外汇期权隐含方差,分析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定价情况发现,2015年“8·11”汇改前后,隐含方差和方差风险溢价分别纳入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和风险溢价中,市场对美元由风险厌恶转为偏好。进一步探讨风险偏好和风险因素影响汇率的作用机制,从短期资本流动和市场结售汇情况两个方面实证检验外汇供需与收益、风险因素的关系发现,短期资本流动受风险因素影响,对预期收益的反应是顺周期的,且顺周期性在对外汇为风险偏好时加强;总体上,市场结售汇,尤其是结汇行为对汇率发挥稳定器作用。据此,本文提出编制
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准自然实验,考察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微观企业信贷选择。实证研究发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受影响重点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市公司的长期贷款明显减少、短期贷款增加与信贷期限显著变短;该结论在以古代“丝绸之路”途经区域作为工具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选择的影响在信用等级较低和成长性较高的公司中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的影响主要源于企业以“短债常借”方式降低融资成本的主动选择。本文从微观企业信贷决
在脱实向虚的大背景下,本文运用2007—2017年中国上市企业及宏观数据,研究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驱动了企业的"去金融化"过程,然而不同属性的产业政策效果有所差异,法规型产业政策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规章型产业政策效力不明显。在区分不同企业属性、地区的情况下,产业政策的具体效果也有所差异。进一步,地方产业政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税负、抑制金融套利动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带来主营业务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些都能够驱动企业降低自身金融化水平。上述机制中,法规型产业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杠杆率始终处于高位,对宏观经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将其整合为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了杠杆率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的提高会加剧宏观经济波动,杠杆率在企业金融化加剧宏观经济波动的过程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企业金融化主要通过杠杆率影响宏观经济波动。在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检验中发现,企业金融化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