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
前往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三台山乡之前,我们的心里颇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根据我们此前了解到的信息,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德昂族与周围的傣族等民族正在飞速融合,自己的民族特色已经有许多被无情湮没。
然而,当三菱车在三台山上颠簸了1个小时,并最终停在一片被大榕树和风尾竹环抱的村寨面前时,一股强烈的德昂气息扑面而来。这个只有1万余人的民族,像一棵在“彩云之南”经常可以见到的“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一样,顽强地守护着关于自己的传说和未来。
我们走进位于三台山乡邦外村二组的杨玉家里时,虽然时光已经逼近农历的腊月,正是北半球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但亚热带的阳光却使这里的一切都暖洋洋的。德昂人居住的地方,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多雨,既无酷暑,也无严冬,在德昂人的语言中,没有“雪”这个词汇。
此时,杨玉和她的父母正坐在晒台上晒着太阳。晒台当然是露天的,相当于普通楼房一层和二层之间的楼板,只不过它下面是牛和猪的住处,而不是用来“关”人,晒台是用竹子剖开后搭制的,平时主要用以晾衣服和晒谷物,人走在上面总有一种“雀跃而起”的感觉。亚热带的温暖与潮湿,使它的平均寿命只有1年左右。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主要的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屋顶是用山茅草编成的草排覆盖。屋脊有草制的装饰物,类似内地寺庙屋脊上的“宝鼎”、“鳖鱼”等,风格独特。一般是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在主楼的一侧,用做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
据说,明、清时住居芒市坝的德昂族的房屋,质量比现在的好,穿斗的木屋架,木板楼,四壁与内部都是用平直、光滑的木板围成。但这些建筑物在1814年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战争中被烧光了。镇康地区现今的住宅与德宏地区相同,但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还保留着几个大家庭,即三五个或十余个小家庭同住于一幢长方形的大屋中。这种大房子,一般一幢要占地四五百平方米。到解放前,保留下来的一幢大房子的遗址长约50米,宽约15米,占地750平方米。楼的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间,各户之间用竹壁间隔,并在每户的住间旁设有招待佛爷及客人的地方。
杨玉和她的父母,把我们迎进了屋里。环顾四周,室内堂屋中设火塘,堂屋的正壁上,设有佛龛,供放佛像和贴佛经故事画等,旁边供奉祖宗灵牌。“我们德昂的佛龛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触摸,也禁止在此挂放东西。”见我关注这个,杨玉便热情地介绍起来,“客人不能坐客厅内家长的卧具。屋内不能随地吐痰,不能用脚踩火塘里的柴禾。”看来规矩还真是多。
杨玉的父亲,给我们端来了热茶。德昂人最常饮用的,还是族人们房前屋后种植的茶叶。一首流传久远的歌谣这样唱道:
茶叶是德昂族的命脉,
唷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
神奇的《古歌》代代相传,
德昂人身上飘着茶叶的芳香。
照例,茶很浓,不习惯的人饮后会亢奋到手足无措,但杨玉和她的父母却离不开茶,说是一天不喝就会无精打釆。像阿昌、景颇等族的妇女一样,杨玉和她的妈妈都嚼着槟榔。与槟榔、草烟、椰叶一起放进嘴里的,还有掺了铁红颜料的熟石灰;颜料溢出来,这使她们的嘴巴看上去有些恐怖。
在这里,似乎一切都是自给自足的,他们不去与别人沟通,同时也拒绝别人的沟通要求。女人们的衣服都是自己纺了棉线自己织的,每人平均每年只织一身就足够了。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经常穿着德昂服装,而是直到过年过节才穿出来一次两次,从外表上看去,他们已经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同时,德昂族的文化传统、习俗正在迅速流失。杨玉说,最明显的习俗也就是农历5月左右的“泼水节”、7月的“进洼”和9月的“出洼”了。“泼水节”与傣族的意义基本相同,程序上的分别也不大,后两者则是全寨子人参加的祭祀与祈祷活动,但在“进洼”与“出洼”之间的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则主要是老人们去“奘房”拜祭,年轻人基本没有什么民俗活动,而且也很少跳德昂族自己的舞蹈,主要是跳傣族和景颇族的。
临走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打量着杨玉的住房:四出水的干栏式建筑,总体呈冠盖形,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据说与诸葛亮南征有着密切联系。
一个版本是,本来这里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诸葛亮南征到此,当地人就向他讨教筑房之法。诸葛亮指指脑袋,意思是要他们动脑想一下,不料当地人以为要他们仿照他头上的冠盖,就千恩万谢地回去照办了。
另一个版本是,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病逝五丈原”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在整幢竹楼的后门最外侧,有一个小小的隔间,是给青年男女们晚上谈情说爱用的(这样,他们晚来晚走不至于影响家人的休息)。像其他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一样,德昂族也保留着对纯真感情的敬畏与尊重。
当杨玉父母那一代人悄然远去时,也许,这凝结着诸葛亮智慧的竹楼,就是所有德昂民族文化的唯一载体了。
德昂族简介
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面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傈傈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家每户都哉种茶树,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
旅游小贴士
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位于潞西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处320国遭两侧,交通便利,是通往瑞丽、畹町等国家级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别一真情趣的冠盖式竹楼是最能体现德昂族风情的,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在有使用价值的同时也颇有观赏价值。
前往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三台山乡之前,我们的心里颇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根据我们此前了解到的信息,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德昂族与周围的傣族等民族正在飞速融合,自己的民族特色已经有许多被无情湮没。
然而,当三菱车在三台山上颠簸了1个小时,并最终停在一片被大榕树和风尾竹环抱的村寨面前时,一股强烈的德昂气息扑面而来。这个只有1万余人的民族,像一棵在“彩云之南”经常可以见到的“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一样,顽强地守护着关于自己的传说和未来。
我们走进位于三台山乡邦外村二组的杨玉家里时,虽然时光已经逼近农历的腊月,正是北半球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但亚热带的阳光却使这里的一切都暖洋洋的。德昂人居住的地方,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多雨,既无酷暑,也无严冬,在德昂人的语言中,没有“雪”这个词汇。
此时,杨玉和她的父母正坐在晒台上晒着太阳。晒台当然是露天的,相当于普通楼房一层和二层之间的楼板,只不过它下面是牛和猪的住处,而不是用来“关”人,晒台是用竹子剖开后搭制的,平时主要用以晾衣服和晒谷物,人走在上面总有一种“雀跃而起”的感觉。亚热带的温暖与潮湿,使它的平均寿命只有1年左右。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主要的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屋顶是用山茅草编成的草排覆盖。屋脊有草制的装饰物,类似内地寺庙屋脊上的“宝鼎”、“鳖鱼”等,风格独特。一般是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在主楼的一侧,用做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
据说,明、清时住居芒市坝的德昂族的房屋,质量比现在的好,穿斗的木屋架,木板楼,四壁与内部都是用平直、光滑的木板围成。但这些建筑物在1814年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战争中被烧光了。镇康地区现今的住宅与德宏地区相同,但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还保留着几个大家庭,即三五个或十余个小家庭同住于一幢长方形的大屋中。这种大房子,一般一幢要占地四五百平方米。到解放前,保留下来的一幢大房子的遗址长约50米,宽约15米,占地750平方米。楼的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间,各户之间用竹壁间隔,并在每户的住间旁设有招待佛爷及客人的地方。
杨玉和她的父母,把我们迎进了屋里。环顾四周,室内堂屋中设火塘,堂屋的正壁上,设有佛龛,供放佛像和贴佛经故事画等,旁边供奉祖宗灵牌。“我们德昂的佛龛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触摸,也禁止在此挂放东西。”见我关注这个,杨玉便热情地介绍起来,“客人不能坐客厅内家长的卧具。屋内不能随地吐痰,不能用脚踩火塘里的柴禾。”看来规矩还真是多。
杨玉的父亲,给我们端来了热茶。德昂人最常饮用的,还是族人们房前屋后种植的茶叶。一首流传久远的歌谣这样唱道:
茶叶是德昂族的命脉,
唷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
神奇的《古歌》代代相传,
德昂人身上飘着茶叶的芳香。
照例,茶很浓,不习惯的人饮后会亢奋到手足无措,但杨玉和她的父母却离不开茶,说是一天不喝就会无精打釆。像阿昌、景颇等族的妇女一样,杨玉和她的妈妈都嚼着槟榔。与槟榔、草烟、椰叶一起放进嘴里的,还有掺了铁红颜料的熟石灰;颜料溢出来,这使她们的嘴巴看上去有些恐怖。
在这里,似乎一切都是自给自足的,他们不去与别人沟通,同时也拒绝别人的沟通要求。女人们的衣服都是自己纺了棉线自己织的,每人平均每年只织一身就足够了。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经常穿着德昂服装,而是直到过年过节才穿出来一次两次,从外表上看去,他们已经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同时,德昂族的文化传统、习俗正在迅速流失。杨玉说,最明显的习俗也就是农历5月左右的“泼水节”、7月的“进洼”和9月的“出洼”了。“泼水节”与傣族的意义基本相同,程序上的分别也不大,后两者则是全寨子人参加的祭祀与祈祷活动,但在“进洼”与“出洼”之间的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则主要是老人们去“奘房”拜祭,年轻人基本没有什么民俗活动,而且也很少跳德昂族自己的舞蹈,主要是跳傣族和景颇族的。
临走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打量着杨玉的住房:四出水的干栏式建筑,总体呈冠盖形,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据说与诸葛亮南征有着密切联系。
一个版本是,本来这里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诸葛亮南征到此,当地人就向他讨教筑房之法。诸葛亮指指脑袋,意思是要他们动脑想一下,不料当地人以为要他们仿照他头上的冠盖,就千恩万谢地回去照办了。
另一个版本是,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病逝五丈原”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在整幢竹楼的后门最外侧,有一个小小的隔间,是给青年男女们晚上谈情说爱用的(这样,他们晚来晚走不至于影响家人的休息)。像其他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一样,德昂族也保留着对纯真感情的敬畏与尊重。
当杨玉父母那一代人悄然远去时,也许,这凝结着诸葛亮智慧的竹楼,就是所有德昂民族文化的唯一载体了。
德昂族简介
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面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傈傈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家每户都哉种茶树,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
旅游小贴士
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位于潞西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处320国遭两侧,交通便利,是通往瑞丽、畹町等国家级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别一真情趣的冠盖式竹楼是最能体现德昂族风情的,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在有使用价值的同时也颇有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