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悟:诗歌有效教学之路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zr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高》是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的一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于夔州时的作品。虽为一首小诗,但在杜甫的文学生涯中,它的分量很重,堪称千古绝唱。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真切体会它的魅力,成了教学重难点。
  备课过程中,笔者贯彻课程标准中的“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要求,决定以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命题方式用两个问题来讲授这节课。
  笔者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简单介绍了杜甫的身世后,直接板书了两个问题:一是鉴赏首联和颔联的表现手法;二是体会作者在颈联和尾联中抒发的苦痛和忧思。有很多学生下意识地翻出了笔记本,翻到了以前给他们总结的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开始对着“条条杠杠”找答案。不少学生比较顺利地回答出了“视觉、听觉相结合”“色彩渲染”“叠词运用”等手法,踩到了考试的得分点。在鉴赏颈联和尾联的过程中,学生结合文下的注释,扣住关键词,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艰难苦恨”等,也挖掘出了杜甫因长年漂泊、疾病缠身、忧国忧民而产生的“苦恨”之情。
  一堂课结束后,看似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吸收和消化,结合自身的思考和见解,得出全新的观点。就学生来说,就是指在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理解和反思后,对作品中有争议或有待商榷的地方进行匡正或者反驳,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得出具有创新性质的新观点。“阅读批判”涵盖的范围很广,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写作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作品的内容性质和表现手法等都包含其中。
  作为中学生,在日常學习中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浮于表面的现象,对深层次的难题要迎难而上,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批判”的批判质量和创新性阅读的创新程度。
  “阅读批判”是创新性阅读的最终结果,也是最终目的,“阅读批判”还是一种文学素养的提升途径。任何一部被冠以伟大的作品,都是因为有阅读批判的存在才能揣摩出越来越多的真知。所以,阅读批判也能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真正发现阅读之美,完善阅读策略。
  四、三者关系
  如果把创新性阅读比作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话,“阅读期待”就好比是量变的开始,而“阅读反思”则是质变的过程,“阅读批判”就是质变的结果。“阅读期待”是创新性阅读的前期准备,“阅读批判”是创新性阅读的后期关键,“阅读反思”则是连接两者的中期纽带。“阅读期待”需要通过“阅读反思”才能实现,而“阅读反思”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阅读批判”的力度和深度。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者共同构成了创新性阅读的完整过程,是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的具体实践途径。阅读文学作品,是为了创造出新的文学作品;感悟文学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创新,这是创新性阅读的真谛,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413000)但笔者总觉得课堂缺少了点味道。似乎这节课学生只是通过笔记本和注释解决了两个问题,而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少之又少。即使现在倡导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并不意味教师仅仅成了出题人甚至是旁观者。教师应该担负起引导他们走近诗人、走进诗歌的角色。
  于是在第二个班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转变了思路。首先从诗题讲起,登高是古人过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一般是全家人在自己的家乡登上高处望远赏景。话音未落,便有学生说,“但是杜甫是一个人去的!”显然,细心的他看到了“独”登台。心中一喜,这个重要的信息,在诗题的解释中被发现了。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回忆,杜甫曾经写过另外一首登高诗《望岳》,尾联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年轻的杜甫在漫游时期的作品,年轻气盛,自有一种敢攀高峰、俯瞰一切的决心和勇气。而这次年迈又孤独的杜甫在登上高处后,仍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么?学生沉默,语文课堂上真是需要这样静悄悄的精彩,真正的思考是沉默的。有学生开始主动回答,他看到了“猿啸哀”中的“哀”,这足以证明杜甫和年轻时候的心态不一样了。
  笔者继续引导,除了听到“猿啸哀”,杜甫还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学生迅速圈画出了“风”“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意象当然不够,诗人笔下的每一处景物都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笔者提醒学生注意这些意象的修饰语。有学生联想到了《唐诗宋词选读》中已经学过的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拣尽寒枝不肯栖”,也许杜甫就是那只盘旋空中的鸟,只是他比“不肯栖”更凄凉,是真正的无处栖息。尽管也有不是很准确的理解,比如“不尽长江滚滚来”,因为前面刚讲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有学生就联想到杜甫的愁情也像滚滚长江一样,永流不尽。这样思维火花的碰撞在上一个班级中是断然不会出现的。学生得出这样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坏事,且不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也证明了过去的知识在他们脑中已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前后知识的贯穿,更是课堂有效性的一个证明。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首联和颔联的过程中,“景”和“情”之间的关系不能轻易界定。杜甫并不是要借助一、二两联的景来抒发三、四两联的情。设身处地,一位年过半百、疾病缠身的老人,漂泊半世,心情早已纷繁复杂,这“情”又岂是由眼前之“景”生发的?必然是因为“情”如此,眼中看到的“景”才如此。所以笔者把原先预设好的问题“鉴赏颔联、尾联,说一说作者想借助眼前之景抒发什么样的感情”改为“鉴赏颔联、尾联,说说诗人为什么写出的都是凄凉萧瑟之景”。学生很自然地就反应出这是与诗人的遭遇和情感有关系的。结合诗句,再呈现背景,不难总结出,杜甫在晚年时的长年漂泊之痛、离家遥远之苦、秋景萧瑟之悲、暮年多病之惨、孤苦无依之伤、国事艰难之愁。所以,更深入地去分析情感上的层次性,自然需要教师的指点了。
  对比这两节课,明显感受到了这一节课思考的氛围和充实性。相比于第一节课拿到问题后就翻笔记,第二节课学生有更多自己的主动思考。即便答案并不完美,但是追求答案的过程是精彩的。
  诗歌是真正纯粹优美的文体,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进行教学,实在有愧于中国这个诗歌的国度。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反差说明,真正走进诗歌去感悟它和掌握应试技巧并不是相悖的,答题本就应该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利用问题设计的引导与启发,建立起学生与诗歌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在备课时生成的体验和感悟,与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思考、认识不断发生碰撞,将情感渗透进课堂,边读边悟,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诗歌。
其他文献
河南印社第二届篆刻艺术展,5月16日在郑州升达艺术馆展出。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书法篆刻艺术的故乡。展览旨在弘扬篆刻艺术、金石书画。展览收到作品350件,经过
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临洮街生活小区150m~3倒锥壳钢筋混凝土水塔总高41.184m,塔身外径2400mm,壁厚180mm,高33.8m,采用滑模施工。塔身施工结束后,围绕塔身在地面预制水箱。水箱下
本文简要介绍了脂肪族化合物的光卤化反应、氯磺化反应和亚硝化反应,以及芳香族代合物的光亲核取代、亲电取代和游离基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并介绍了光取代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课程,而文化教育是语文的精髓,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受到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而通过对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和应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并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新一轮基础性教育课程的实行,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讲课的内容重点不突出,是目前
古人的服饰与现今不同,在古人服饰的发展过程中,发明了很多系带的工具,带钩就是其中之一。带钩最初单称为“钩”,见于《左传》《国语》《管子》等书,有“窃钩者诛”“缙绅而
在山东省即墨市博物馆的诸多文物中有这样一件藏品——清代粉彩剔地九狮戏球鼻烟壶,这件文物集多种创作手法于一体,制作精美,纹饰形象生动,器物虽小,但是代表了当时优秀的瓷器制作水平,而且它的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故事,它促发了一种新的舞蹈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而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在山东乃至全国堪称独树一帜。  该件鼻烟壶呈扁平状。通高6.6厘米,口径呈圆形,直径1.9厘米,底径呈椭圆形,最宽处2厘米,
<正> 从1980年开始,我们在四川维尼纶厂的长纤库等16个单位工程约2万m~2屋面防水工程上应用氯丁胶乳沥青防水涂料代替油毡防水层,至今均完好无损,未发现空鼓、开裂、翘边、渗
在20世纪90年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潮流。2016年9月,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及考试,历来被认为方向不明、头绪繁杂,师生投入很多,成绩却难以把握。其中,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耗时最多、用力最大的教学活动,其效率之低下一直受人诟病。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阅读教学受中考、高考阅读题型的影响,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意识,很少凭个人的兴趣和需求主动独立地阅读,更多的是被动强迫、受外部较多干预地阅读,而这样压迫式的阅读,直接使阅读教学变成了做题训练,把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扫
<正> 咸阳机场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方向渭河北岸,场地土质属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土的自然含水率为1~20%,且有较多墓穴、井窖、活土坑等不良地质现象,以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