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乐山退休在家,闲着不自在,65岁上山租赁荒地百余亩,植树造林,老伴说他老疯了,子女道他神经少了根弦。他却执拗不听,孤身一人,进山开荒种树造林,成了山里植树人。
亲友问他:“今年你二十岁?还是三十岁?”他说:“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活着干,死了算;等着死,不划算。”“只要去干,永远不会迟到。”“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找事干。”山里植树人,一个人居住在山里,同树苗打交道,以铲杂草,锄荆棘为乐,活出了几分山野味。
山里植树人,迎山风,冒山雨,耕白云,锄山雾,日出而作,日落而进屋,看电视新闻,学时事政治。
山里植树人,很知足。风调雨顺,他感到是大自然对他的恩赐,有灾有害,他尽力护苗保树,不怨天尤人,认为一切事在人为。有人问他:“你经济效益在哪?”“树儿在茁壮成长,树在生根、开花、结果。有一片绿色空间,我就心满意足。”
山里植树人很勤劳,下山买油盐酱醋、肥料锄头来去匆匆,心头老惦记着那忙不完的植树育苗除草施肥的农活。
山里植树人很节俭。生活不赶时髦,衣着不追时尚,一切从简。亲友们更新的旧衣服,他取来用,还很感激、骄傲。他日常用钱吝惜。没急事不上出租车,不赶公共车是常事。为山中植树的事用钱,他却落落大方。
山里植树人很顽强。百日伏旱,他为抗旱保苗,修水池。神经病少年去玩火,栽了几年的树,瞬间烧毁了又重新栽。树苗开始长得慢,杂草荆棘去裹缠,他请教农大“草博士”。植树造林多风险,成败经验常切磋。栽树他悟出一年求活,二年管长,三年四年放心了。
山里植树人有眼光,他常用一位名人的话:少生孩子多栽树,地球村里才快活。
山里植树人爱读书,富幻想。在劳动中觅诗句,写体会,也是他的乐趣。
山里植树人,采天地之精华。累了唱山歌,渴了喝山泉。山里绿化了、美化了、香化了,他心中就会喷涌出清香的甘泉水。
408300重庆市垫江县教委职工宿舍
我与重庆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程昌元
我于20世纪50年代考入初中,在此阶段特别酷爱生物课,加上班主任老师是教生物的,因此在那时就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60年代初我考入重庆农机校,在该校学习期间学习了大量农科知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家遭受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为党分忧,为国解难,是我的首选,我毅然申请回乡支农。回到家里,我成了代课老师,积极参加扫盲运动,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了10多年的青春年华。70年代末,因党的需要,我成为大队农田基建负责人。把大队农田基建搞得全县出了名。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展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80年代初我在乡里第一个推广“双杂”种子和温室两段育秧,获得当时万县人民政府授予的“科技示范户”殊荣。而后,又首先搞起了抛秧及地膜育秧技术等。到了21世纪初,各种农作物亩产量已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许多地区水稻遭受特大“稻瘟病”。大部分农田毁灭性减产或绝收。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创新自配农药,在本地高山区获得了亩产667千克的较好收成,2006年获得“农民技师”职称。获得职称后近几年,我仍然人不下鞍、马不停蹄地在第一线钻研农业科技,投身农业生产,建立了“双吨”高产田。我所种的玉米、薯类产量比当地一般农民高出很多成,甚至于好几倍,这些产量都是农技部门测定的。
在养殖方面,我所喂养的猪、鸡成活率高达100%。现在我已年近七旬,还能生产1万余斤的粮食,喂了十来头肥猪、几十只鸡,而每年只下地劳动百来天,主要得力于现代农业科技。
在食用菌生产方面,我曾多次参加地区、县科委组织的培训班学习,能熟练掌握菌种分离及栽培管理技术,曾为乡里培育出十多万瓶优质菌种。
获得以上这些成绩,一是党的政策好,二是当地农技站的服务指导,三是长期订阅《农家科技》等农业刊物。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我很想发挥余热,把平生所学的东西奉献给广大的农民朋友。
404024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岭上村三组
电话:023—58635367
亲友问他:“今年你二十岁?还是三十岁?”他说:“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活着干,死了算;等着死,不划算。”“只要去干,永远不会迟到。”“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找事干。”山里植树人,一个人居住在山里,同树苗打交道,以铲杂草,锄荆棘为乐,活出了几分山野味。
山里植树人,迎山风,冒山雨,耕白云,锄山雾,日出而作,日落而进屋,看电视新闻,学时事政治。
山里植树人,很知足。风调雨顺,他感到是大自然对他的恩赐,有灾有害,他尽力护苗保树,不怨天尤人,认为一切事在人为。有人问他:“你经济效益在哪?”“树儿在茁壮成长,树在生根、开花、结果。有一片绿色空间,我就心满意足。”
山里植树人很勤劳,下山买油盐酱醋、肥料锄头来去匆匆,心头老惦记着那忙不完的植树育苗除草施肥的农活。
山里植树人很节俭。生活不赶时髦,衣着不追时尚,一切从简。亲友们更新的旧衣服,他取来用,还很感激、骄傲。他日常用钱吝惜。没急事不上出租车,不赶公共车是常事。为山中植树的事用钱,他却落落大方。
山里植树人很顽强。百日伏旱,他为抗旱保苗,修水池。神经病少年去玩火,栽了几年的树,瞬间烧毁了又重新栽。树苗开始长得慢,杂草荆棘去裹缠,他请教农大“草博士”。植树造林多风险,成败经验常切磋。栽树他悟出一年求活,二年管长,三年四年放心了。
山里植树人有眼光,他常用一位名人的话:少生孩子多栽树,地球村里才快活。
山里植树人爱读书,富幻想。在劳动中觅诗句,写体会,也是他的乐趣。
山里植树人,采天地之精华。累了唱山歌,渴了喝山泉。山里绿化了、美化了、香化了,他心中就会喷涌出清香的甘泉水。
408300重庆市垫江县教委职工宿舍
我与重庆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程昌元
我于20世纪50年代考入初中,在此阶段特别酷爱生物课,加上班主任老师是教生物的,因此在那时就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60年代初我考入重庆农机校,在该校学习期间学习了大量农科知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家遭受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为党分忧,为国解难,是我的首选,我毅然申请回乡支农。回到家里,我成了代课老师,积极参加扫盲运动,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了10多年的青春年华。70年代末,因党的需要,我成为大队农田基建负责人。把大队农田基建搞得全县出了名。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展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80年代初我在乡里第一个推广“双杂”种子和温室两段育秧,获得当时万县人民政府授予的“科技示范户”殊荣。而后,又首先搞起了抛秧及地膜育秧技术等。到了21世纪初,各种农作物亩产量已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许多地区水稻遭受特大“稻瘟病”。大部分农田毁灭性减产或绝收。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创新自配农药,在本地高山区获得了亩产667千克的较好收成,2006年获得“农民技师”职称。获得职称后近几年,我仍然人不下鞍、马不停蹄地在第一线钻研农业科技,投身农业生产,建立了“双吨”高产田。我所种的玉米、薯类产量比当地一般农民高出很多成,甚至于好几倍,这些产量都是农技部门测定的。
在养殖方面,我所喂养的猪、鸡成活率高达100%。现在我已年近七旬,还能生产1万余斤的粮食,喂了十来头肥猪、几十只鸡,而每年只下地劳动百来天,主要得力于现代农业科技。
在食用菌生产方面,我曾多次参加地区、县科委组织的培训班学习,能熟练掌握菌种分离及栽培管理技术,曾为乡里培育出十多万瓶优质菌种。
获得以上这些成绩,一是党的政策好,二是当地农技站的服务指导,三是长期订阅《农家科技》等农业刊物。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我很想发挥余热,把平生所学的东西奉献给广大的农民朋友。
404024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岭上村三组
电话:023—5863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