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雀巢几乎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运营。”雀巢集团全球CEO保罗·薄凯说,正因如此,他的工作需要周游列国。薄凯喜欢骑摩托和航海,不过现在,他形容自己“爱好比闲暇时间多”。言下之意,自从担任全球CEO之后,已经没有时间给业余爱好了,工作填满了他的生活。
近年来,薄凯频繁地造访中国,因为中国是雀巢全球目前最为活跃的市场。今年7月,他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见证了山东莱西雀巢咖啡厂和雀巢投资的安徽滁州银鹭食品厂的建成投产仪式。
记者对薄凯的采访,是在7月11日晚上从安徽回北京的高铁上。高铁在夜色笼罩下的大地上飞驰,薄凯表示,希望雀巢在中国的业务增长,能够像高铁一样迅速。
百年老店的战略调整
比利时人薄凯年轻时移居瑞士,加盟雀巢。作为一个资深的雀巢人,薄凯的成绩包括,2004年到2008年,在他担任雀巢美洲区总裁期间,让北美取代欧洲,成为雀巢最大的区域市场。
“保罗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仅是一位营销人才,同时也是一名管理人才。”他的一名同事这样评价。
2008年初,薄凯被任命为雀巢全球CEO。不过,薄凯很快便面临考验,原因是金融危机袭来,原材料价格上涨、消费者需求下降等困难,让包括雀巢在内的食品企业如临大敌。
不过,雀巢不愧为一家有上百年积淀的大公司,遇到暂时困难,公司的既定战略也不会发生变化。薄凯当时表示,他的使命是继续执行其前任包必达及赫尔穆特·毛赫所设定的路线,把雀巢打造成“全球公认的领先的营养保健食品公司”。薄凯不仅认同这一目标,而且用实际行动,使公司的定位更清晰地指向这一目标。
按照既定目标,雀巢先是出售了旗下部分与主业无关的公司。例如,2008年之后,雀巢分批将自己持有的爱尔康公司的股权,出售给了瑞士跨国制药企业诺华制药。爱尔康是一家生产销售眼科药品与医疗器械的专业公司。
然后,薄凯开始巩固雀巢在营养保健食品领域的地位。2011年1月,雀巢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雀巢健康科学集团,致力于营养品的研发。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在薄凯的主持下,雀巢开始加大扩张力度。2011年,雀巢斥资收购辉瑞旗下惠氏公司营养品业务。一年后,雀巢完成了对惠氏营养品全球业务的收购。
2011年,雀巢健康科学集团收购了美国Accera公司的部分股份,Accera是一家生产医学用途食品的公司,其产品Axona主要用于阿茲海默病患者的临床饮食。2012年,雀巢健康科学集团又和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中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各出资50%,组建公司,研发、生产由植物制成的创新营养品和保健品。
同期,雀巢在印度、瑞士、中国等多个国家建立或增设研发中心,研发适合当地口味的营养品。
事实上,即便是2008财年,面对诸多困难,雀巢在全球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到2012财年,雀巢销售额922亿瑞士法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2%,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达11.8%,在发达地区和新兴市场均保持全面增长。雀巢得以压制达能等竞争对手,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食品企业的地位。
在华业务新目标
在正式担任雀巢全球CEO后不久,保罗·薄凯就曾表示,有意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因为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雀巢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仍然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而向新兴市场进军,其实是金融危机之后,雀巢整体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在薄凯的支持下,2011年3月,狄可为担任大中华区总裁。狄可为此前曾长期在雀巢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地区工作,是一位中国通。
对于中国经济,薄凯说,“虽然也听到过一些对中国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测,但雀巢的看法是中国经济仍会保持良好势头,对雀巢而言,中国仍然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市场。”
薄凯介绍,雀巢的原则是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地的原材料,同时在口味、营养需求方面尽量贴近本地消费者的需求。雀巢在新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可以做到在本地采购安全、优质的原料,以及通过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为中国消费者研发产品,这为雀巢本轮在中国加大投资打下了基础。
2011年之后,雀巢在中国进行了一轮让人眼花缭乱的扩张。当年8月,雀巢收购了对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60%股权;当年12月,雀巢收购徐福记国际有限公司60%股份。其后雀巢又先后在广东广州、天津蓟县、山东莱西和安徽滁州等地投资建厂或对现有工厂扩大产能。在2011年之前,雀巢在中国有20家工厂,1万多名员工,而截至2013年7月底,雀巢在中国已有33家工厂,5万多名员工。
根据雀巢集团年报,2010年,雀巢大中华区销售额占雀巢全球销售额比例为2.55%。而2012年,這一比例已经陡然提升至5.6%。使中国市场仅次于美国,成为雀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雀巢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所以5.6%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比例。”薄凯解释道,“不过,相对于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个份额还可以更大。”
近几年来雀巢在中国的投资平均每年都有数亿美元,雀巢也有一个“中国梦”,就是让中国市场超过美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大市场。雀巢目前主要是在中国沿海一带发展,今后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张。
零意外
在雀巢新建的青岛莱西咖啡加工厂的墙上,并列挂着薄凯和雀巢现任董事长包必达的大幅照片。薄凯的照片上写一句简短的口号“One accident is too many”,翻译成中文意思是“零意外。”
薄凯表示,他现在最大的担忧是如何保持消费者对雀巢的信任。“信任是最重要的——它很难建立,却可能在一瞬间失去。雀巢希望获得有品质的增长、可持续的盈利,就必须始终获得消费者信任。”薄凯说,“雀巢虽然紧盯食品安全问题,但在这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雀巢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的方法之一是提高工厂的自动化程度,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雀巢的很多工厂并非劳动密集型工厂。例如,雀巢莱西咖啡厂总投资8.8亿元人民币,工厂占地面积为22.6万平米,但只有100多名员工。
雀巢有完备的质保体系。在雀巢大中华区,每个工厂都有质检部门,不仅如此,与雀巢在全球其他地方一样,雀巢大中华区还有一个特殊部门——质量保证部,在这个部门里有几百名员工,他们分散到雀巢的不同工厂去,负责监督产品安全生产。甚至大中华区总裁都不能轻易违背质保部经理的指令。
按照雀巢的管理规定和程序,任何在产品质量方面不按规定办事的人,都会受到严惩。如果某个工厂因污染物排放等问题有可能影响环境,则会被要求停产整顿。
薄凯则进一步解释,雀巢所说的质量管理,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的全过程。在雀巢,质检人员如果发现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原材料,可以拒收。如果质检人员发现某企业生产了影响食品安全的终端产品,这批产品要销毁。
“雀巢企业经营首要的原则是要依法合规。合规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内部合规,要忠于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公司外部,要遵守这地方的法律法规。”薄凯介绍,雀巢规模虽然庞大,但这些措施让雀巢很少在食品安全方面出问题。
近年来,薄凯频繁地造访中国,因为中国是雀巢全球目前最为活跃的市场。今年7月,他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见证了山东莱西雀巢咖啡厂和雀巢投资的安徽滁州银鹭食品厂的建成投产仪式。
记者对薄凯的采访,是在7月11日晚上从安徽回北京的高铁上。高铁在夜色笼罩下的大地上飞驰,薄凯表示,希望雀巢在中国的业务增长,能够像高铁一样迅速。
百年老店的战略调整
比利时人薄凯年轻时移居瑞士,加盟雀巢。作为一个资深的雀巢人,薄凯的成绩包括,2004年到2008年,在他担任雀巢美洲区总裁期间,让北美取代欧洲,成为雀巢最大的区域市场。
“保罗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仅是一位营销人才,同时也是一名管理人才。”他的一名同事这样评价。
2008年初,薄凯被任命为雀巢全球CEO。不过,薄凯很快便面临考验,原因是金融危机袭来,原材料价格上涨、消费者需求下降等困难,让包括雀巢在内的食品企业如临大敌。
不过,雀巢不愧为一家有上百年积淀的大公司,遇到暂时困难,公司的既定战略也不会发生变化。薄凯当时表示,他的使命是继续执行其前任包必达及赫尔穆特·毛赫所设定的路线,把雀巢打造成“全球公认的领先的营养保健食品公司”。薄凯不仅认同这一目标,而且用实际行动,使公司的定位更清晰地指向这一目标。
按照既定目标,雀巢先是出售了旗下部分与主业无关的公司。例如,2008年之后,雀巢分批将自己持有的爱尔康公司的股权,出售给了瑞士跨国制药企业诺华制药。爱尔康是一家生产销售眼科药品与医疗器械的专业公司。
然后,薄凯开始巩固雀巢在营养保健食品领域的地位。2011年1月,雀巢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雀巢健康科学集团,致力于营养品的研发。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在薄凯的主持下,雀巢开始加大扩张力度。2011年,雀巢斥资收购辉瑞旗下惠氏公司营养品业务。一年后,雀巢完成了对惠氏营养品全球业务的收购。
2011年,雀巢健康科学集团收购了美国Accera公司的部分股份,Accera是一家生产医学用途食品的公司,其产品Axona主要用于阿茲海默病患者的临床饮食。2012年,雀巢健康科学集团又和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中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各出资50%,组建公司,研发、生产由植物制成的创新营养品和保健品。
同期,雀巢在印度、瑞士、中国等多个国家建立或增设研发中心,研发适合当地口味的营养品。
事实上,即便是2008财年,面对诸多困难,雀巢在全球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到2012财年,雀巢销售额922亿瑞士法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2%,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达11.8%,在发达地区和新兴市场均保持全面增长。雀巢得以压制达能等竞争对手,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食品企业的地位。
在华业务新目标
在正式担任雀巢全球CEO后不久,保罗·薄凯就曾表示,有意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因为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雀巢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仍然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而向新兴市场进军,其实是金融危机之后,雀巢整体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在薄凯的支持下,2011年3月,狄可为担任大中华区总裁。狄可为此前曾长期在雀巢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地区工作,是一位中国通。
对于中国经济,薄凯说,“虽然也听到过一些对中国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测,但雀巢的看法是中国经济仍会保持良好势头,对雀巢而言,中国仍然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市场。”
薄凯介绍,雀巢的原则是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地的原材料,同时在口味、营养需求方面尽量贴近本地消费者的需求。雀巢在新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可以做到在本地采购安全、优质的原料,以及通过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为中国消费者研发产品,这为雀巢本轮在中国加大投资打下了基础。
2011年之后,雀巢在中国进行了一轮让人眼花缭乱的扩张。当年8月,雀巢收购了对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60%股权;当年12月,雀巢收购徐福记国际有限公司60%股份。其后雀巢又先后在广东广州、天津蓟县、山东莱西和安徽滁州等地投资建厂或对现有工厂扩大产能。在2011年之前,雀巢在中国有20家工厂,1万多名员工,而截至2013年7月底,雀巢在中国已有33家工厂,5万多名员工。
根据雀巢集团年报,2010年,雀巢大中华区销售额占雀巢全球销售额比例为2.55%。而2012年,這一比例已经陡然提升至5.6%。使中国市场仅次于美国,成为雀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雀巢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所以5.6%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比例。”薄凯解释道,“不过,相对于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个份额还可以更大。”
近几年来雀巢在中国的投资平均每年都有数亿美元,雀巢也有一个“中国梦”,就是让中国市场超过美国市场,成为全球最大市场。雀巢目前主要是在中国沿海一带发展,今后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张。
零意外
在雀巢新建的青岛莱西咖啡加工厂的墙上,并列挂着薄凯和雀巢现任董事长包必达的大幅照片。薄凯的照片上写一句简短的口号“One accident is too many”,翻译成中文意思是“零意外。”
薄凯表示,他现在最大的担忧是如何保持消费者对雀巢的信任。“信任是最重要的——它很难建立,却可能在一瞬间失去。雀巢希望获得有品质的增长、可持续的盈利,就必须始终获得消费者信任。”薄凯说,“雀巢虽然紧盯食品安全问题,但在这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雀巢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的方法之一是提高工厂的自动化程度,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雀巢的很多工厂并非劳动密集型工厂。例如,雀巢莱西咖啡厂总投资8.8亿元人民币,工厂占地面积为22.6万平米,但只有100多名员工。
雀巢有完备的质保体系。在雀巢大中华区,每个工厂都有质检部门,不仅如此,与雀巢在全球其他地方一样,雀巢大中华区还有一个特殊部门——质量保证部,在这个部门里有几百名员工,他们分散到雀巢的不同工厂去,负责监督产品安全生产。甚至大中华区总裁都不能轻易违背质保部经理的指令。
按照雀巢的管理规定和程序,任何在产品质量方面不按规定办事的人,都会受到严惩。如果某个工厂因污染物排放等问题有可能影响环境,则会被要求停产整顿。
薄凯则进一步解释,雀巢所说的质量管理,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的全过程。在雀巢,质检人员如果发现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原材料,可以拒收。如果质检人员发现某企业生产了影响食品安全的终端产品,这批产品要销毁。
“雀巢企业经营首要的原则是要依法合规。合规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内部合规,要忠于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公司外部,要遵守这地方的法律法规。”薄凯介绍,雀巢规模虽然庞大,但这些措施让雀巢很少在食品安全方面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