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温州中考作文题分析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作者连续多年在温州报纸上点评中考作文,现在把这些点评及题目汇总一起(2012年至2017年),方便大家更加清晰了解温州中考作文的走向。
  2012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向前走”
  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走过岁月的四季,我们一路向前走;穿过历史的尘烟,我们的民族向前走。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向前走。向前走,需要满怀的激情;向前走,需要理性的思索。
  向前走是成长,是希望,是信念,是责任,是挑战,是突破……
  要求:请以“向前走”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命题应该说是成功的,兼顾了中考学业水平检测和选拔功能。延续了2011年的可写性,让考生有话可说,让各个层面的考生都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在审题上不会存在障碍,偏题离题的可能性不大。
  考生要紧贴材料,在演绎“向前走”时要将“走”表现得有层次,既要有实的,用脚走;也要有虚的,用心走,升华主题。当所有人都有话说时,就看谁说得更好了。谁出新谁受益,谁有实力谁就突出。
  此外,这个作文命题成功之处在于对考生写作思维的启发和对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以往许多命题作文会不由自主地让考生去回忆追溯往事,这个作文题则很阳光很励志,引导考生充满希望。
  ■
  读下面这几行诗,按要求作文。(60分)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我以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这个题目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限制性,“原来”——“没”——,需要考生清晰地梳理出写作思路:“什么事我懂了什么”到“原来我没有懂什么”,提供了一个多维思考空间,这样一来,考生套题难度增大。
  要想获得高分,就要看考生在行文中到底“懂了什么”,这是作文的立意所在,作文水平的高低在这里凸显。这个作文题从“懂了什么”到“没有懂什么”,蕴含了“过去”与“现在”的对照,包含了着眼“现在”、反观“过去”的思考。激发考生逆向思维,引导考生反刍、回味、深思身边的世界,凸显该命题的一种文学味,提醒考生要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东西,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生的再思考和再认识。意在提醒我们不能让人生过得太粗糙,要让生活慢下来,精致起来,静观静想周边的世界和自己,倡导一种自省的人生态度。
  2014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走,到另一个地方去”
  ■
  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海之于高山,是另一个地方;乡村之于城市,是另一个地方;社区之于校园,是另一个地方……
  远方对于眼前,未来对于当下,书中世界对于现实生活……也都是另一个地方。
  凝视自己的生活,遥望另一个地方,我们思潮涌动,我们好奇神往……
  那么——
  走,到另一个地方去。这是生活的变奏,是内心的召唤,是精神的指引。
  请以“走,到另一个地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60分)
  ■
  这个题目中的“走”字,与往年不同,并非核心,甚至去掉“走”字,把题目改成“到另一个地方去”,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走”,在这里更多指的是一种心态,是呼唤,有种迫切感。“走”字,还涉及对象,让考生的写作对象更广泛:可以是别人叫“我”走,或者“我”叫别人走,或者“我”叫自己走,等等。“走”虽然不是核心,但是作文还是要由“走”来贯串,所以在作文中应该把“走”适当做足:作文中尽量有与“走”相对应的载体,比如“乘竹筏游桂林”“骑马走草原”,这里的“乘竹筏”“骑马”便是不错的载体。如果能给“走”增添一个伴侣,也别有滋味,比如带着一只小狗一起行走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在背包上挂上心爱的小熊,或者提一盏灯夜行,等等,作文也会因此多一种味道。
  这个题目的核心是“另一个地方”,体现命题思想: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着眼于从“这里”到“那里”,可以是空间的移动,也可以是时间的转换,更可以是精神的探索。若以空间为例,考生行文之前应该心中明确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很远的,比如西藏或者威尼斯,也可以是很近的,比如江心屿或者楠溪江。或者是无名的,比如学校操场,家边上的小树林,无意发现的小水潭。而想要写好作文,关键是要写出“另一个地方”的意义,另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另一个地方,由此地去彼处,是为了忘却,还是为了寻梦;是为了重温,还是为了发现。这个部分需要重点表现,因为这是作文的主体,而且与作文主旨有关,也是最考验考生思维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地方。
  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月悬高空,朗照千年。照关山万里,照庭院篱墙;照书中古人,照眼前你我。
  请以“月亮离我有多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提示:(1)围绕题目,你可以叙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情。(2)你可以依照题目有自己的发挥,也可以借助下列图片打开思路。
  这个题目有点意思。首先要赞一下题目的导语,没有废话,提醒考生,指引考生。后面部分的图片提示,显得特别别致,三幅图片,其实暗含着对“远”的理解。
  第一幅洗月亮。月亮离“我”有多远?从心灵的角度看,月亮离我们很近,因为有颗不一样的心,都可以在盆里洗月亮了,所以,月亮离“我”不远。其实很多人玩过月亮,“掬水月在手”,猴子也玩过,“猴子捞月”。
  第二幅登月。月亮离“我”有多远?从科学的角度看,可以去探索去测试。那么问题是命题者为何不选择人类登月的照片,而选了这样绘画风格,甚至有梦幻风格的图片?应该是出于对作文的题目“离我”有多远的呼应,作文讲的是“我”,而非整个人类。
  第三幅月亮等我们。月亮离“我”有多远?从诗意生活的角度。月亮就在“我”身边,“我”更愿意从拟人化的角度理解,这里的月亮的内涵,可以更丰富。
  因此,写好这篇作文的几个核心点就显现了出来。
  一、怎么处理月亮。这里涉及了写法。是要实写月亮,还是虚写月亮,这是个问题。如果一开始,把月亮替换为梦想啊希望啊之类的,根本没有涉及月亮,或者把月亮完全虚掉,这会不妥,但是如果是基于由月亮引申而出写作主体,或者将写作主体寄托在月亮上面,这样是可以的。反对一下子把月亮虚化,由实入虚较好表现。
  二、如何理解远。这个远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心理上的感受,是指心灵的距离。换句话说,到底有多远,就看你心里怎么想。写作时可写童话故事让“我”跟月亮亲近,科学知识让“我”感觉到月亮遥远,最后心灵的感受让“我”又有重新的认识。
其他文献
在一年四季之中,冬天是最寒冷的,有很多人抱怨西北风,可我最喜欢冬天。也许正因为寒冷,它才彰显出不同;也许正因为寒冷,它才彰显出刚强;也许正因为寒冷,它才彰显出美丽。  在稀疏朦胧的晨光中,树上什么毛茸茸的东西吸引了我。那就是人们常说的“树挂”。此刻她们正紧紧地靠在树杈上,做着香甜的美梦。西北风吹过,她们随风飘动,好像在伸着懒腰。偶有鸟儿聚集于树上,惊醒了她们的美梦,她们就在树上打秋千,尽情地欢笑着
期刊
“狗在地上,猫在炕上”,这是外祖母常说的一句话。她的意思是,猫和狗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对待它们要有原则,不能乱来。比如说狗上了炕,她会马上严厉地斥责,让它快些到地上去,不然就打它了。猫蜷在炕上,她从来没有不满意过,有时还主动地把它抱到炕上。  有一段时间,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炕上有没有猫。因为它蜷在炕上的模样早已让人习惯了,觉得那样才是正常的。其实猫也有自己的事情,它常常不在家里,而是去林子
期刊
本次作文的提示语是一首小诗,内含丰富的意象和清晰深刻的思辨,既增加了作文立意的深度,又拓展了考生选材的广度。  慎思明辨方能组织素材,下笔成文,写作首先要从审题入手,审题先从提示语开始,作文的提示语节选自李落落的《别盯着星光太久》,小诗以长辈的口吻,表述对孩子的温存告诫,柔情教诲。诗歌中的意象是值得揣摩的,“翅膀”是飞翔的助力,象征自由、追逐、梦想、希望;“露珠儿”“小蚂蚁”象征自然中的美好,在孩
期刊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上,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这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下的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的旅途,都有无法回避的风雨,当然也有不期而遇的阳光,杭州文澜中学的女孩吴思齐深谙此理。  吴思齐最近正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漫步,我们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位扎着马尾辫、戴着眼镜、面容平静的女孩就是杭州市2017年的中
期刊
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次。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一团火焰熄灭了,另一团火焰燃起。  ——罗曼·罗兰《名人传》  经典名著中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话语,总能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以上两句话,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建议:①你可以选择两句话中的一句,也可以兼顾两句,确定立意。②你可以叙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你看到我的快乐,  就像庄子看到了鱼,  你不是庄子,  我不是鱼。  上述诗句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阐述观点。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人名、校名、地名等。  ▲丽水古称莲城,绿水青山,鱼戏莲叶间是独具特色的风景。四行诗,每一行都可引申一种观点,展开某一方面的论述。从“你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城里的人出不去,城外的人又进不来,两人唯有背靠背,在不同的世界里仰望同一片天空。只隔着一堵城墙,却终究隔着一堵墙。母亲,就是我的城外人。  午后,温柔的阳光充盈,饭厅里明晃晃的灯显得有些多余。电磁炉上,汤锅在“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那朦胧的影子摇摇晃晃投在泛黄的墙壁上。我走进去,一下嗅到了那浑浊的香气。我不禁蹙起眉:“怎么又是鸭汤。”母亲从厨房走出来,“你学习那么累,多喝点鸭
期刊
下面生活小贴士,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往后一小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  拍照小贴士:拍照时,走得太近,被摄物体容易变形,有时往后退一退,反而更自然。  乘车小贴士:乘车时,一拥而上容易造成拥堵,有时往后让一让,上车更快捷。  要求:(1)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
期刊
激發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陈金锋  今年杭州中考作文选用半命题作文形式,这种形式虽属于常规题型,但已经多年没有在杭州中考作文中出现了,我认为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和老师以平常心对待作文教学和复习,不要猜测或过分关注题目形式,重在培养真实的写作能力。  这个题目,匆匆一看感觉非常熟悉,也好像没有什么新意,但结合前面的提示语仔细研究,还是大有深意、较为高明的。  一、降低审题、析题难度,有利考生发挥  提
期刊
生活中,你是更關注事情的开始,还是结果?你可曾思考过两者的关系?阅读下面这组言论,按要求完成写作。(60分)  1.出发,才能到达。——朱兆瑞  2.一本书,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叔本华  3.大自然中一切的结束,都喻示着新的开始。  ——QQ经典说说  4.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就越接近起点。  ——狄更斯  这些言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讲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