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美传世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il521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熙时期社会安定,由于废除了“匠户”制度,从而使得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清代朱琰《陶说》中记载清初的景德镇“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众多的窑户不仅在陶瓷装饰艺术上求得创新,并创烧了宫廷秘玩“珐琅彩”品种,更是在追摹前朝的陶瓷名品的仿制上惟妙惟肖。有些仿古佳作不仅形制、尺寸、画意完全与原作吻合,就是在细部的处理及观察上也力求还原前朝陶瓷的风貌。
  仿永乐青花花卉斗笠碗
  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制瓷业第一个巅峰时期,由于朝廷重视海外贸易,多次派遣郑和出使,从而使得中国的制瓷业,再次与域外文化联手。其中对陶瓷影响最大的主要就是从波斯地区带来的“苏麻离”青花钴料。因为这种矿土具有高铁低锰的特性,从而使得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会出现类似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式的渲染效果。
  自永乐青花大放异彩之后,宣德官窑青花瓷器在艺术风格上继续沿袭,使得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明代王士懋在《窥天外乘》中赞叹:“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而其颇具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发色、超凡脱俗的纹饰,更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康熙皇帝也敏锐地察觉到永、宣青花钴料的这种特性,在进行仿制的时候,也同样要求画师刻意模仿那种青料浓艳而流淌的艺术效果,使其更为神形兼备。仿永乐青花花卉斗笠碗,碗撇口、斜壁、圈足釉底,无款。整器成倒置的尖顶斗笠形。胎体轻盈,釉质细腻,釉面晶莹肥润。
  此件摹古制品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上皆以永乐时期原型为制作蓝本。碗外壁绘缠枝牡丹四朵,分作两株,线条疏朗,笔法流畅。可以清晰看出描绘青花时,用反复点染描摹追求明早“苏麻离青”色调。此件器物母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按照清代官窑纹饰的布局,一般情况下二方连续的纹饰应该采用对称式排列。但是通过与永乐母本比对可以发现,碗外壁所绘的四朵花卉并非对称。会使人误以为是工匠不细致所导致的残次品。而有了母本作为查考依据,发现永乐青花花卉斗笠碗的花头就是不对称排列的,同样是两朵紧贴,相互依偎。可以说,这件康熙御窑烧制的仿古的作品不仅是有意烧制的“无款”类纯摹古制品,还是对于原物一比一复制的忠实写照。
  据笔者查考,除了这种无款花卉斗笠碗外,康熙皇帝还授意景德镇烧制过为数不多落有本朝款识的同类缠枝花卉斗笠碗,其花头也同样有着不对称的特征。
  仿宣德青花轮花纹抱月瓶
  康熙五十四年,江西按察使刘廷玑在其《在园杂记》中有段对于本朝摹古瓷器的描述,他说“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宣成,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而根据目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实物资料可以印证,他所形容的仿古程度并非夸张。在清宫中有一件康熙时期烧制的郎窑红瓶就被乾隆皇帝误认为是宣德时期的制品而大加褒奖,并作御制诗文錾刻于上。可见,康熙在仿制明初古瓷的造诣何其了得。
  这件康熙官窑仿制的宣德青花抱月瓶也是当时众多同类仿品中的一件。瓶为葫芦形,上部呈圆形,下部为扁圆形肚,长方圈足。颈肩两侧各置一绶带耳。通体用青花料绘制,上部饰缠枝花卉,下部圆肚正中正反两面绘有轮状花纹,同心圆内有变体莲瓣和阴阳图,外圈做半钱纹,两只绶带形耳朵与瓶身连接处点缀以花朵纹。
  这种造型来源于阿拉伯地区的铜器,为明早期宫廷与海外贸易交融的成功典范。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对此有所仿制,习惯称其为“抱月瓶”或“马挂瓶”。通过与明朝宣德原型比对,可以看出尽管料色不同,但图案排列及细部处理完全一致。可想当时御窑烧制对于前朝器物精髓的把握,以及心追手摩的态度。
  仿成化斗彩婴戏纹小杯
  成化官窑瓷器可以说是明代陶瓷工业的顶峰,虽然以小件器物居多,但件件制作精良。尤其是胎体中铁、钙元素含量的下降,使得成化瓷器的胎质更为洁白细腻,轻薄体透,从而使得成化时期的彩瓷更加绚丽、精致。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成化厂窑烧造者,土腻埴、质尚薄,以五彩为上”。所以,后世对于成化彩瓷的仿制尤多。
  成化五子婴戏图杯,直口,深腹,圈足。画面整体分为两组,一组描绘的是放风筝,一个边跑边拉扯风筝,一个童子在旁观望;另一组画面是三个孩童一起“斗草”。“斗草”相传起源周代,后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也就是今天孩子常玩的“拔老根儿”。画面中一人观战,另外两个儿童席地而坐,相互持草跃跃欲试,一争高下。画面里一派欣欣向荣的祥和场面。其间衬以流云、假山、棕榈、芭蕉等。红彩如血,绿彩似翠,青花幽兰,灰中泛紫。
  康熙御窑在仿制的时候,还有意识地将其中一个童子的衣服描绘成了“姹紫”。色如铁赤,干涩无光趋近于紫、褐相间的色调就是成化斗彩独一无二的“姹紫”。“姹紫”一说来源“差紫”,其实本是形容“差强人意”之色。结果随着烧制配方的失传,反而成为了成化斗彩独有的一种色彩。康熙官窑制作的成化婴戏杯,在画面力求与原作相同的基础上,还刻意追求彩料的真实性,并牢牢把握“姹紫无光”的鉴定特点,可谓观察入微,丝毫不逊于现在的仿古要求。
  仿制自古有之,每个时代的追摹者都会在传承中体会前人所要表达的艺术诉求,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提炼,获得提高,让艺术之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本文作者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人民网艺术专栏作家)
其他文献
水墨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形式。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语:“运墨而五色具”,水墨画通过水和墨的调和来表现五色,运五色表现万千之象,水墨画的“五色六彩”指的是浓、淡、干、湿、黑、白,浓淡、干湿、黑白是事物一阴一阳的两个方面。而《周易》揭示了太极、阴阳变化之道,遵照阴阳之道,成就了以柔克刚、避实击虚的太极拳法;黑白方圆、进退维谷的围棋之术;知白守黑、刚柔并济的书法艺术
期刊
河北磁县北朝墓群,距离邯郸临漳县的古都邺城仅10公里,是东魏、北齐两朝聚族而葬的墓地,现有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等120余座北朝墓葬。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了其中一些墓葬,出土墓志、瓷器、陶俑、金币等珍贵文物。其中,尤为可贵的是东魏茹茹公主墓、元祜墓,北齐高洋墓、高润墓、高孝绪墓,均有彩色壁画出土。这些壁画用线自由飞动,挥洒自如,胡汉交融,奇幻瑰丽,上承大汉遗风,下
期刊
“戏从怀素驰豪笔,写出幽香习习来”是当代花鸟画大家陆抑非在其1976年的小品《九节兰》中的自题。细细品读,这两句正是非翁毕生艺术创作践行的总结,也与他晚年《非翁画语录》中“以书入画,遒劲生动。以画入书,姿态无穷”的书画同源观点相印证。  陆抑非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书法家和杰出的艺术教育家。1908年农历二月廿九日,他出生于常熟老城区前辛巷一座青砖黑瓦白墙的院落。祖父陆仲仁喜得长孙,给孩子取单
期刊
中医诊断疾病所用的“望闻问切”,同样也可以用于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如作文章、品鉴瓷器以及青铜器等,也可以用于书画的鉴定,它们之间是一种相通的关系,正如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以释道儒为基石一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望”,在中医角度是指观气色,书画角度同样也是“观气色”,它包含了两个含义,即“远观其气,近察其质”。所谓“气”,有如现代常说的“气质”,南齐谢赫六法中有“气韵生动”,包括后世的很多画论
期刊
汶上县中都博物馆位于汶上县城西北汽车站南,建于1998年,是双层双檐楼阁式仿古建筑,双拱彩绘,雕梁画栋。高21米,占地2800平方米。佛都圣迹珍宝馆是中都博物馆的主展厅,展厅分为文明曙光、化行中都、佛教传入、同朝四尚书、运河枢纽和宝相寺地宫出土文物精品特展等六大板块,其中,宝相寺地宫出土文物精品特展又分为太子灵踪、佛牙供养、稀世佛宝和佛光普照等四个主题。  “文明曙光”展示的是汶上史前文明。汶上县
期刊
河北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河北省阳原县于家沟遗址出土有目前发现中国北方最早的陶片。河北省藁城市台西遗址出土有大量原始瓷残片,可追溯到商代。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建都邺,即今河北省临漳县,大量北朝贵族墓中出土的青瓷,代表了当时北方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唐宋时期,河北是重要的瓷器产地,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是河北省古代四大名窑,制瓷工艺影响深远,产品遍及国内外。元、明、清三代,河北为京畿之地,大
期刊
在清末民国时期有一位书法大家张伯英,在当时已为世人瞩目,并获得了广泛赞誉。张伯英与楷书名家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同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书法四大家”。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斋名有远山楼、小来禽馆。张伯英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政治家。张伯英出身于徐州望族,祖籍浙江绍兴。
期刊
在晚清、民国初期的粉彩仕女瓷画中,出现了以桃花和风格几乎类同的、穿戴明代服饰的美女为主要入画内容的纹饰,并被藏界俗称为“桃花美女”(图1)。它大量出现在各种实用与观赏瓷器的纹饰中,大到花瓶、将军罐,小到鼻烟壶、汤匙,成为这一时期瓷器仕女画的主流,俨然像有着主题纹饰的“成套”器具,这在中国瓷器纹饰传统仕女画中是空前绝后的,因而成为中国瓷业史上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说到“桃花美女”,人们首先会自然而
期刊
麈,麈尾的省称。麈尾,即偶蹄目鹿科动物麋鹿和驼鹿的统称;用麋鹿或驼鹿尾巴在细长的木条上端或两边插设麈毛,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和身份、地位象征的名流雅器,故称“麈谈”。《辞源》:“麈,兽名。鹿属。角类鹿,蹄类牛,尾类驴,颈背类骆驼,俗称四不像。”宋人陆佃撰《埤雅》引杨九龄《名苑》:“群鹿随之,皆视麈所往,麈尾所转为准。”“麈尾” 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因“道同器殊”为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如今在电影
期刊
由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上海笔墨博物馆、江南书画院2014年9月16日至26日联袂在东方最知名、中国最繁华、上海人气最旺盛的南京东路558号上海旅游品商厦八楼珍宝馆为百岁书法家周愚山举办了“百岁书法家周愚山艺术展”。提起周老先生也许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比较陌生,实际周老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名医。这次主办方将周老先生艺术展放在南京东路上海旅游品商厦八楼珍宝馆,可谓煞费苦心,动足脑筋,想尽办法。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