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研究:一个集成的理论框架及分析

来源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q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系统商业价值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问题。实践者对信息系统有极大的热情,但是研究者对此冷静提出质疑。理论与实践的断档使管理者陷入决策困境。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为研究信息系统商业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本文在此范式下把资源观理论、IT能力理论的研究和Porter、Kramer(2011)提出的共享价值理论整合起来,构造了一个集成的研究框架。建立一个两阶段豪泰林空间差异模型,分析了企业实施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得到有意义的推论。
  关键词:信息系统商业价值;二元容介态;共享价值;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2) 02-0044-12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Value: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alysis
  Abstract: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value is the hot research issue in recent years. Practitioners have much more passion on information system(IS), while researchers question IS calmly.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leads managers into decision-making dilemma. Rong-jie State of dualistic value theory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for IS business value. This paper integrates Resource-based view, IT capability and Shared Value(Porter&Kramer ,2011) and sets up a new research framework. It analyzes IS business value by Two-stage Hotelling model of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gets some meaningful propositions which have
  Keywords: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value, Rong-jie State of dualistic value, shared value, game theory
  一、引言
  信息系统商业价值(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Value)是信息系统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1-3]。在过去的20年里,研究者、实践者对企业信息系统商业价值有持续的争论[2; 4-8]。实践者对信息系统投资一直有极大的热情,但是研究者对此冷静提出质疑:一些基于实证的研究结果并未发现信息系统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如生产率[9]、股票市场的反应[10]、资产收益率[11]。理论与实践的断档使管理者陷入决策困境[4],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又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系统投资决策的难度。
  学术界迄今为止还未形成一致的理论:大部分学者以资源观理论(Resource Based View,简称RBV)或IT能力理论为基础研究信息系统商业价值[1; 12]。但是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可能是潜在的,比如联想自从2005年5月1日下午3点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之后,一直到2011年9月柳传志才对主动面对记者畅谈联想国际化进程和成绩,因为联想用了六年时间完成了基于信息系统的全球PC业务整合。衡量企业信息系统的价值必须考虑到其多方面属性,如时间价值、管理价值,甚至是由于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对员工带来的心理价值等[13]。2009年由IT价值联盟发起,上百家企业的CIO进行后金融危机时代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大讨论,完成《重塑IT价值》一书。由于在评估信息系统商业价值时仍然缺乏一套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高层管理者在决策信息系统商业投资时缺乏依据。
  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信息系统商业价值形成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晰,即“信息系统商业价值是否存在?如何产生?”林左鸣(2010)提出的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14]以及Michael E. Porter和Mark R. Kramer(2011)提出的共享价值理论[15]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探讨企业信息系统商业价值形成机制,提出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企业实施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
  二、文献回顾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简称IS)、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信息系统领域常见的几个术语。信息技术产生的价值,通常被称为信息技术商业价值(IT Business Value)[1]或者信息系统商业价值(IS Business Value)[2],但是这些概念常常缺乏精准的定义。Orlikowski和Iacono回顾发表在《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期刊上的文章,发现信息技术(IT)这个词并没有很好的理论界定,对它的解释依赖于研究的背景[16]。我们回顾了超过200篇关于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论文,发现迄今为止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参考世界电讯工业方案联盟(ATIS)对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词汇,我们选择“信息系统”作为本研究的关键术语,界定为:“收集、处理、存储、传送、显示、散播和安排信息的全部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组成部分”。
  信息系统商业价值通常用收益(benefit)、产出(outcome)或者财富(worth)[17; 18]、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1],经济影响(economic impact)[3]、商业价值[2]。不同的术语不仅是相互不一致的写照,而且反应了研究者如何理解信息系统的经济影响,例如大量的研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信息系统投资与经济变量的关系,这些经济变量如生产率[7]、销售回报率[19]、Tobin’s q[20]。此
  外还有一些研究强调信息系统投资所带来的无形资产,如组织能力[3]、战略位置[21]。不同的经济
  变量与价值的分类密切相关——如流程绩效、组织绩效[1; 22; 23]。从研究的层面来说,信息系统的价值分成不同的层次,如个人层面、组织层面、产业层面和宏观经济层面[24; 25]。
  (二)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传统理论
  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1)信息技术创造商业价值[26-28]。2)信息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创造价值,即信息技术(如硬件、软件)并不能独立地创造价值,需要和组织的互补性资源共同发挥作用[1; 29],这些互补性的资源如业务流程、知识资产、IT人力资源、组织结构、文化等。3)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通过多种方式体现,比如信息技术可以改善供应链或者带来组织间的业务模式的创新从而产生价值[30];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体现(如个人、团队、公司、产业或者流程),比如个人层面的“IT应用”汇集到公司层面会成为IT投资和公司价值的中介变量[26]。4)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可能是潜在的,因为IT的采纳和接受所产生的价值存在滞后效应[28];IT基础设施可以视作“期权”,它提供了获得收益的机会[31]。5)多种因素会影响信息技术与价值的关系,包括信息系统战略、组织和流程调整、流程绩效、信息共享、IT应用等,这些对我们理解IT资产转化为价值很重要[32]。
  上述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并不等于信息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创造价值与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并不一样[7]。Carr(2003)指出由于来自IT的差异化价值是容易被复制的,所以很多企业在IT上投入大量资金但收效甚微。在专有技术上的投入会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由于技术的可复制性,任何专有技术最终将会演化为基础性的技术,则会失去竞争优势。Carr(2004)再次质疑IT是否有用(Does IT Matter),并指出信息技术的竞争优势会最终丧失[33]。但是一些学者指出,从基于资源的视角(Resource-based view)来看,如果能把IT与其互补性的组织资源结合起来,则有可能创造差异化的价值[34]。
  (三)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最新理论
  追溯信息系统商业价值产生的原因是学者感兴趣的重要问题,但由于很难完全获取IT投资产生的价值,“信息系统是否存在价值”和“信息系统如何产生价值”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3]。Kohli和Grover(2008)给出了一个研究的框架(图1a),与Melville等(2004)的研究框架(图1b)相比都是以基于资源观为理论根源。
  Cao(2010)把信息系统商业价值从4个维度的视角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与组织流程相关的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第二类是与组织结构相关的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第三类是与组织文化相关的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第四类是与组织政治相关的信息系统商业价值[35]。
  Tallon(2010)以美国银行企业样本发现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有很好的支持,规模较大的银行聚焦于运营绩效,而规模较小的银行则注重服务,信息技术与公司战略的不匹配会影响企业未来的绩效[36]。规模、战略、匹配等已经成为探索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缘由的研究方向。
  Dewan和任菲(2009)研究IT产生的回报和风险,多元化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是调节变量,有助于提高回报且降低风险,在服务行业的企
  业以及IT投资密集性的企业这种交互作用更强[37]。Dewan和任菲的研究对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公司的边界扩张,IT有助于增强公司管理层对业务的掌控,从而提高绩效。
  Sila(2010)对基于Internet的组织间系统(Internet-based interorganisational systems, 简称IBIS)进行研究,发现IBIS通过业务流程间接的提高了组织绩效,同时通过运营绩效和业务流程绩效改善财务绩效[38]。简睿哲、Sinkovics和Kim(2008)研究了信息技术对国际化B2B模式电子商务的作用,探讨了IT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39]。他们选择国际化B2B的供应链能较好的考察IT的作用,大部分成功进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必须具备较好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如香港利丰集团[40]。贸易伙伴、环境、国家、文化等因素对IT商业价值有调节作用。
  Ramirez、Melville和Lawler(2010)对信息技术、流程再造、公司绩效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研究,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权变的,IT与流程再造的交互对生产率和市场价值有正向关系[41]。
  El Sawy、Malhotra、Park和Pavlou(2010)提出了一个包含三个维度的复杂体(Digital Ecodynamics)——环境、动态能力、IT系统,它们就像是生态系统相互关联、不断演化[42]。El Sawy等的论文给后续研究很大的启发,IT系统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匹配可能是如同生态系统一样不断演化的。
  (四)国内研究现况
  国内学者对信息系统商业价值非常关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黄丽华和张青把国外有关IT投资价值评价方法分为基于资金时间价值的财务绩效评价法、基于竞争优势和过程变革的过程导向评价法、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法三类[43]。凌鸿和赵付春对基于流程视角的IT商业价值进行了综述[44]。同济大学的张嵩和黄立平指出战略信息系统在创造持续竞争优势方面的局限性,认为应以资源基础论为基石,利用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的互补性创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45]。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杨道箭和齐二石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能力与企业绩效研究[46]。中国人民大学殷国鹏和陈禹对基于资源观的IT能力进行了实证[47]。清华大学的齐险峰和蓝伯雄对IT有形资源、IT无形资源、IT人力资源及其互补作用对持续竞争优势的贡献做了详细的分析[48]。张晶、 黄京华和高皓概括了IT价值产生过程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个IT价值研究的综合模型[49]。吕本富、彭赓等从行业、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以及企业文化五个企业属性维度分析IT对企业具有的战略价值,认为IT仍然是企业未来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动力之一[50]。朱晓武和闫妍对上海宝钢钢材贸易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发现IT的应用对公司管理与控制有较好的支撑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销售额,使公司的经营范围迅速扩张[51];在此基础上用实证的方法,收集131个企业的样本,研究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的匹配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发现IT与分权的交互作用对绩效有显著的影响[52]。朱晓武和闫妍重新研究了在转型期中国“IT是否有用”这一问题,实证研究表明IT对当前的中国企业还是有用的,它即存在直接影响,同时又通过组织结构对绩效产生间接作用[53],而且IT可以增强组织的协同从而推动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54]。
  总的来说,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理论构建相对欠缺。信息系统领域本身的理论较少[55],正如Sutton & Staw 所说“没有理论构建的压力,这个领域会滑向它天然的坟墓——易被侵蚀的经验主义”[56]。来自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源观理论”是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主要理论基石,但是由于获取实证数据的困难使研究陷入片面性的尴尬局面,研究结论过于依赖选取的样本和某些单一的变量[3; 35]。实证研究的困境使一些学者开始进行理论研究,如对文献的元分析[2; 12];一些学者尝试提出新的研究范式,如配置理论与生态系统[42]、权变理论[41],这些尝试为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理论构建提出了新的方向。
  三、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理论构建
  (一)理论基础: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与共享价值理论
  林左鸣(2010)较为系统性地提出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研究宏微观经济现象。在“今天的经济研究中,缺失了一个重要部分,即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成因、发展规律及其对整个经济所产生影响的理论研究。尽管广义虚拟经济事实上已广泛地存在于今天的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形态因‘跨界’而形成交叉,所以有必要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由于不断融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它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并以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为基础的进化及其发展规律”[14]。Michael E. Porter和Mark R. Kramer总结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研究,于2011年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共享价值。传统企业社会责任思维由于割裂了企业利润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合时宜。企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是互相推动、良性循环的,共享价值是新时代企业的本质目的,其重点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所处的经济与社会环境[15]。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与共享价值理论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即它们关注的不仅是企业自身,而且关注多维度价值的属性。如果企业致力于创造与自生业务相关的共享价值,顾客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同时社会总体利益也将得以实现,市场竞争会重新造福社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和共享价值理论超越了企业社会责任,表1是三者的对比。
  (二)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理论构建
  信息系统与组织本身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与互补性的组织资源(Complementary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的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产生价值[1]。El Sawy 等学者甚至提出信息系统的“三人探戈”的配置理论[42],认为信息系统、动态能力、环境三者之间的匹配共同创造了信息系统的价值。配置理论与Brickley等提出的管理架构有相似之处[58],企业犹如板凳的三条腿,任何短板都会使得企业面临倾覆的风险,因此需要信息系统进行协调和固化。由此我们构建出一个新的信息系统也商业价值的理论框架(如图2)。
  成思危(2000)指出,企业除了利用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来进行分析,实际上还包括三种结构——权力结构、监控结构和动力结构[59],在具体企业中表现为有效授权、业绩评估、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提升了组织的控制力、执行力和驱动力,在企业外部信息系统使得企业与供应商、贸易伙伴以及客户的距离更紧密。企业价值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同组成了共享价值。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和外部关系的“黏合剂”。
  在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探讨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五个阶段,这五个不同的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机制不一样,对企业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如图3)。
  第一阶段,单个业务的自动化,如基本数据计算、支票处理、薪金计算和订单处理、订票、CAD等工作自动化活动。它的特点是高效率地做同样的事,作用主要在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只是原有流程的自动化,类似于通过机器实现工厂作业的自动化,所以只是实现自动化的部门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可能发生很小的变化,基本上不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第二阶段,单个业务信息管理阶段。如先进的订票处理系统、航线管理系统、顾客信息系统和经理信息系统等。自动化工作的一个副产品是产生了信息,进入信息阶段,才认识到使用信息。随着信息阶段的深入,企业利益的获得不仅仅取决于某个部门和环节的自动化,而是取决于人们如何分析和应用所提供的信息。如航空订票系统从基本的定座系统发展为复杂的投资收益管理系统。这样做的益处是从提高操作的效率转向提高运行和战术性的效果。这个阶段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影响比第一阶段大些,但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只限于单个部门,基本上还属于简单应用阶段,所以基本上还不涉及大范围的改变工作性质、重新调整和组合业务流程。
  第三阶段,跨业务、跨部门的系统集成。IT被用于建立跨越功能界限的共享系统,如将企业内部原有的独立的自动化系统CAD、CAPP、CAM进行集成,并与MRPII进行集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信息进行集成,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并通过处理以可用的形式提供数据来帮助高层管理者进行监
  督和控制组织经营,它是IT更高水平的应用形式,进一步提高了运行和战术性。另外由于IT的使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某个部门,而是涉及企业的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各个部门,并且在信息各个部门之间集成共享和流动,因此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IT的使用削减了时间和距离障碍,可以减少中间管理层,使组织转向更少层级、更多自我导向团队为特点的扁平化组织形式和网络组织结构。
  第四阶段,业务流程的变革。企业引入IT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自然地由单个业务的自动化、信息化进入跨业务、跨部门的系统集成阶段,前三个阶段中,IT或被单独应用于组织内相互隔离的不同部分,或仅仅成为连接企业内部的“自动化孤岛”的手段,由于并没有触及流程本身的改变,因而这三个层次的应用只能给企业带来演进性的效益,IT的效力也未能充分发挥。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广泛化,先进的通信能力消除时空的约束,经营的本质甚至整个产业都需要重新定义。因此进入BPR阶段后,信息技术更深层次的应用使企业更深刻地认识到僵化繁杂的流程对企业的桎梏和导致的企业低效,并使企业重新考虑和设计业务流程及其实现有了可能性。在这一阶段,不再是简单地运用IT将原有的工作流程自动化,而是利用IT转变企业组织内部的工作方式,利益也从操作和战术的有效性转向战略的有效性和战术定位。这一阶段IT成为急剧的业务流程重组的基础,往往通过重新设计流程来最有效地应用IT,这种应用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也是变革性的。企业对IT的应用层次也从演进性阶段进入了能充分发挥IT效力的革命性阶段。
  第五阶段,创造和开发新业务网络和业务范围。如JIT、存货系统和电子商务等。这一阶段企业不仅要考虑如何做,还要选择做什么,如因特网和虚拟银行的出现重新定义了金融业,它降低了进入的障碍并减少了金融产品之间的界限。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出现也重新定义了出版业,该书店不仅在网上出售书籍、提供多种数据的选择,而且重新调整并逐步更新业务的多种服务方式,所有的这些
  应用都基于IT的发展和应用并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实现这些利益往往更需要信息技术之外的一些变革,对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影响来说,是原创性和革命性的。
  四、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博弈分析
  任何一个新的技术的出现,对企业的战略选择、组织架构、运营模式、绩效考核都是有影响的[58]。竞争者的选择成了企业下一步决策的重要考虑内容(如图4)。
  我们假定在一个区域市场上存在两个竞争者,其中之一是X公司,另外一个是Y公司,都面临是否采用信息系统的决策。首先建立建立一个两阶段豪泰林(Hotelling)空间差异模型:
  在第一阶段,企业没有建立信息系统。X和Y分别位于一个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的两端,X位于坐标x=0,Y位于坐标x=1。客户均匀地分布在[0,1]区间内,分布密度为1。X和Y出售同质的产品,即商品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单位商品的成本为c,客户为搜索产品所需的搜索成本与厂商的距离成比例,单位距离的搜索成本为
  t。这样在x(0  假定客户是理性的,不愿意支付太高的搜索成本。他选择总支出较少的厂商购买产品,(总支出成本包括搜索成本和购买商品的价格)。客户具有单位需求,即或者购买1个单位的产品,或者购买0个单位的产品。两个厂商同时选择自己的商品价格p1和p2,Di ( p1,p2 )为两个公司各自的需求函数,i=1表示X,i=2表示Y。
  如果住在x的客户在两个厂商处购买是无差异的,称之为无差异消费者。那么在x左边的客户都将购买X的商品,而住在x右边的客户都将购买Y的商品。这里x满足p1+tx=p2+t (1-x)。
  解上式可以得到:
  1)厂商之间没有合谋行为,市场上不存在绝对垄断,竞争是厂商之间的主要行为;
  2)客户搜索成本降低的程度与厂商投资总量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即客户从投资多的厂商处搜索商品时所花费的搜索成本也低。
  假设第二阶段客户对X和Y的搜索成本分别降低了αt(0≤α<1)和βt(0≤β<1), α=0和β=0分别表示客户对X和Y的搜索成本没有降低,无差异客户x必须满足:
  X在投资信息系统后,获得了?D1的市场份额的增加。
  对于X和Y公司来说存在如表2的选择:
  比较如下几种情况:
  1)X和Y均不实施信息系统,二者在一个区域市场上平分利润,各自获得 的利润。
  2)如果X实施信息系统,而Y不实施信息系统,则最后竞争的结果是X占领全部的市场,Y最后不得不退出,而X最后可以获得完全的利润t。
  3)如果X不实施信息系统,Y实施信息系统,则正好与2的结果相反。
  4)X和Y不同程度的信息化管控,则最采用信息系统是必然的策略。而且一旦落后,就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上被竞争对手远远的抛在后面,而且难以追赶。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有以下几个推论:
  推论1: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利润。
  推论2:在网络经济时代,新的信息技术为组织管控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没有应用信息系统的企业会在市场竞争中会逐步被取代,新一轮“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已经开始。
  推论3:先实施信息系统的企业,是市场博弈中的正确选择,获得了这种先发优势的企业具备整合整个市场的能力。
  五、结论
  企业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形成机理迄今为止还不明晰。选择什么样的范围来评估信息系统商业价值,其结果差异较大。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为研究此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依据此范式可以把以往基于RBV理论、IT能力理论的研究和Porter、Kramer(2011)提出的共享价值理论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集成的研究框架。我们提出的信息系统商业价值的研究框架,体现了企业的权力结构、监控结构和动力结构,信息系统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带来的价值共同组成了共享价值。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的不同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机制不一样,对企业的价值也有所不同。通过基于博弈论的信息系统价值分析,可以得到一些推论。无论是哪个阶段,企业选择实施信息系统,都会带来一系列优势,具体而言可以表现为:实
  现卓越运营;推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亲近客户和供应商;提高决策能力;取得竞争优势;求得继续生存[60]。当然,在实际实施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系统与互补性组织资源的匹配并非易事,需要一些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对高层管理者而言,与其说信息系统是一种技术或软件应用,不如说它是一种思想、理念、方法和经营模式。如何真正能够从信息系统投资中获得收益,不只是简单地购买一些最新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系统管理,即成功转化信息系统投资为企业价值的关键在于与企业环境、战略、流程、组织、绩效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Melville N, Kraemer K, Gurbaxani V. Revi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ed Model of IT Business Value[J]. MIS Quarterly, 2004, 28: 283-322.
  [2] Schryen G. An Analysis of Literature Reviews on IS Business Value: How Deficiencies in Methodology and Theory Use Resulted in Limited Effectiveness[J]. Scandinavia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 60: 139-155.
  [3] Kohli R, Grover V. Business Value of IT: An Essay on Expanding Research Directions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8, 9: 23-39.
  [4] Martin R. The CIO Dilemma[J]. Information Week, 2007, 131(1): 38-44.
  [5] Carr N G. IT doesn’t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3, 81: 41-49.
  [6] Powell T C, DentMicallef 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ole of Huma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J]. 1997, 18: 375-405.
  [7] Hitt L M, Brynjolfsson E. Productivity, Business Profitability, and Consumer Surplus: Three Different Measur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alue[J]. MIS Quarterly, 1996, 20: 121-142.
  [8] West L A, Courtney J F. THE INFORMATION PROBLEMS IN ORGANIZATIONS - A RESEARCH MODEL FOR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SYSTEMS[J]. Decision Sciences, 1993, 24: 229-251.
  [9] Stiroh K, Botsch 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2000s[J]. German Economic Review, 2007, 8: 255-280.
  [10] Im K S , Dow K E, Grover V. Research Report: A Reexamination of IT Investment and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Firm - An Event Study Methodology[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1, 12: 103-117.
  [11] Dehning B, Stratopoulos T. DuPont Analysis of an IT-Enab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3: 165-176.
  [12] Liang T P, You J J, Liu C C.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Performance: A Meta Analysis[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0, 110: 1138-1158.
  [13] IT价值联盟. 重塑IT价值[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4]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15] Porter M E, Kramer M R. Creating Shared Valu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
  [16] Orlikowski W J, Iacono C S. Research Commentary: Desperately Seeking the "IT" in IT Research - A Call to Theorizing the IT Artifact[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1, 12: 121-134.
  [17] Wiseman D. Information Economic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Valuing Information System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2, 7: 169-176.
  [18] Renkema T J W, Berghout E W. Methodologi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Investment Evaluation at the Proposal Stage: A Comparative Review[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1997, 39: 1-13.
  [19] Bharadwaj A S.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 2000, 24: 169-196.
  [20] Brynjolfsson E, Yang S. The Intangibl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vestments: Evidence from Financial Markets[C]. Atlanta, Georgia, 1999.
  [21] Irani Z. Information Systems Evaluation: Navigating through the Problem Domain[J].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2, 40: 11-24.
  [22] Barua A, Kriebel C H, Mukhopadhyay 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BUSINESS VALUE - AN ANALYTIC AND EMPIRICAL-INVESTIGATION[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5, 6: 3-23.
  [23] Dehning B, Richardson V J. Returns on Investm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Research Synthesi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6: 7-30.
  [24] Devaraj S, Kohli 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ayoff in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16: 41-67.
  [25] Chau P Y K, Kuan K K Y. Liang T P Research on IT Value: what we have done in Asia and Europe[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7, 16: 196-201.
  [26] Devaraj S, Kohli R. Performanc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ctual Usage the Missing Link?[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 273-289.
  [27] Brynjolfsson E, Hitt L M. Beyond Comput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14: 23-48.
  [28] Santhanam R, Hartono E. Issues in Link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to Firm Performance[J]. MIS Quarterly, 2003, 27: 125-153.
  [29] Wade M, Hulland J. Review: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Review, Extension,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MIS Quarterly, 2004, 28: 107-142.
  [30] Rai A , Patnayakuni R, Seth N. Firm Performance Impacts of Digitally Enable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J]. MIS Quarterly, 2006, 30: 225-246.
  [31] Benaroch M. Man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 Risk: A Real Option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9: 43-84.
  [32] Devaraj S, Kohli R. The IT Payoff: Measuring the Business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s[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2002.
  [33] Carr N G. Does IT Mat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ros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M]. 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4.
  [34] Bhatt G D, Grover V. Typ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and their Role 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22: 253-277.
  [35] Cao G M. A Four-Dimensional View of IT Business Value[J].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2010, 27: 267-284.
  [36] Tallon P P. A Service Science Perspective on Strategic Choice, IT, and Performance in US Bank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 26: 219-252.
  [37] Dewan S, Ren 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Boundaries: Impact on Firm Risk and Return Performanc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9: 1-23.
  [38] Sila I. Do Organis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Internet-based Interorganisational Systems on Firm Performa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19: 581-600.
  [39] Jean R J B, Sinkovics R R, Kim 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with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o Business Relationships A Review and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08, 25: 563-583.
  [40] 利丰研究中心. 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第二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1] Ramirez R , Melville N, Lawler 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Process Redesign, and Business Value: An Empirical Analysi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0, 49: 417-429.
  [42] El Sawy O A , Malhotra A , Park Y, Pavlou P A. Seeking the Configurations of Digital Ecodynamics: It Takes Three to Tango[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 21: 835-848.
  [43] 张青, 黄丽华. It投资价值评价研究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
  [44] 凌鸿, 赵付春. 基于流程视角的it商业价值实现研究综述[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
  [45] 张嵩, 黄立平. 信息技术如何创造持续竞争优势——一种基于资源的观点[J]. 管理工程学报, 2003.
  [46] 杨道箭,齐二石.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能力与企业绩效研究[J].管理科学, 2008.
  [47] 殷国鹏,陈禹.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能力理论及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7.
  [48] 齐险峰, 蓝伯雄. It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基于企业资源观的述评[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9] 张晶, 黄京华, 高皓.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价值综合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50] 吕本富, 汪淼, 彭赓. 基于企业属性的it价值多维度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6.
  [51] 朱晓武,闫妍. 基于IT 的组织管控体系演化模型与一个中国企业案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5: 137-140.
  [52] 朱晓武, 闫妍. 组织结构与IT匹配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96-198.
  [53] Zhu X, Yan Y. Does IT Matter in China? Empirical Stud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C]. Xi’an: IEEE Computer Society’s Conference Publishing Services, 2009.
  [54] Zhu X, Yan Y. Impact of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n Firms’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 Beijing: The 2nd Workshop on Strategy and Marketing, 2009.
  [55] Webster J, Watson R T. Analyzing the Past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 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J]. MIS Quarterly, 2002, 26: XIII-XXIII.
  [56] Sutton R I, Staw B M. WHAT THEORY IS NOT[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5, 40: 371-384.
  [57] 刘清洁. 从苹果公司发展战略看广义虚拟经济市场特征[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 1: 91-94.
  [58] Brickley J A, Smith C W, Zimmerman J L. Manage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M]. Boston, Mass: McGraw-Hill,Irwin, 1995.
  [59] 成思危.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M]. 北京: 民主建设出版社, 2000.
  [60] Laudon K C, Laudon J P. Essentials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7th edition)[M].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8.
其他文献
百邻阁是基于网络技术而实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具备在线多人同时异地的自主互动学习交流的功能,可以模拟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本项目组尝试利用百邻阁的网络学习平台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外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学生发挥自身潜能,主动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起
以往对对流换热的研究主要从传热学和来流速度角度进行,鲜有对电磁力作用下圆柱绕流对流换热效率进行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恰恰关系到对流传热效率的提高.基于对流换热的能量方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外语电化教学》近几年(2009—2013)刊发的所有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相关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定量地从文、作者以及引文等几个方面统计分析了该刊的文
本文将针对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的关键技术展开初步的分析探讨,笔者结合了自身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首先概述了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然后主要分析了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的关键技术,希望能够给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介绍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通信,显示智能模板CP526的硬件结构,与PLC-CPU的接口,COM526软件功能,过程图象的编制步骤,以及在秦皇岛煤三期工程的PLC控制系统中实际应用的情况。
摘要:广义虚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其可提供更多的、更加丰富的产品,扩大社会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明确广义虚拟经济在中国现今发展阶段中的适用性后,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发展战略中,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推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用性;创新;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GDP总量中,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非物质要素在其中扮
食品安全不仅是消费者对生命与健康的现实需要,更表现为其对安全与安心的心理诉求。现有理论大多只针对人们在食品安全物质层面的需求进行分析,而无法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