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校情来组织教学、开展素质教育,我认为“合作小组”的形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体系。它的作用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互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下面我具体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成立高效的“合作小组”
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大张旗鼓地宣布要成立合作小组的消息,利用学生刚到一个新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动起来:先自愿组队,然后根据性格差异、成绩高低、能力大小,将已搭配好的小组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最后形成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
合作小组成立后,首先进行成员的角色分配。每个小组有4个成员,分别担任4个角色:发布官,发动机,纪律员,书记员。发布官的职责是负责对外宣传本组的观点或意见;发动机的职责是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和检查督促任务的完成情况;纪律员的职责是维持本组纪律;书记员的职责是负责记录本组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果,并记录本组成员的表现成绩。
每个学生都必须充分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忠于自己的职责,明白自己在合作小组中的重要地位。合作小组的评价标准不是针对具体某个人,而是每个小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取得成功。最后,合作小组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自己的团队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二、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并掌握良好的人际处理技能。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东西就会更多,也更加愉快,由此,包括认知、情感等在内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我在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先布置一个任务:合作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角色分为老头儿、老太婆、金鱼和旁白。4人自由分好角色,然后进行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朗读得最好。这时,大家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个个精神百倍,跃跃欲试。比赛完毕,大家共同评出前3名,并给小组所在的每个成员加分。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没有一个学生睡觉或开小差,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另外,我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精心设计了另一个任务:假如你也网到了这样一条神奇的金鱼,请问你最想要的是什么?结果,大家马上热烈讨论起来,情绪高涨,课堂氛围异常活跃且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合作小组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呢?以前,我们把教学仅仅理解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而“合作学习”则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学生的学习生成过程是在复杂的复合型互动中完成的。
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无非是先介绍课文背景、作者简介,然后指出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后逐段逐段地分析课文。这样讲,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来教,自然得不到好的效果。现在我教这篇文章时,大胆地把“文本”还给学生,让合作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然后自我提问、集体讨论、总结观点,最后把各组的观点反馈到我这里,我则挑选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解,且不统一答案。比如有一个小组提的问题是,“‘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里的‘另一世界’究竟指什么世界”。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提问者注意到这个重点词语在文中有重要意义,而要解答它,则必须好好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另一小组提出:“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作者心里不宁静呢?”这个问题关系到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意义是非常深刻的。这些问题都是文章的重点,与其让老师说出来,不用大家动脑,不如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提出来的效果更好。虽然学生可能回答不出这些深刻的问题,但是能够提出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许多伟大的创新最初不就是从提问题开始的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包含的深义,我准备了一份资料——钱理群教授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交由合作小组组织认真研究讨论,如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还可以延伸到生活当中去。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假如你开着一辆车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好可怜的;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是你的恩人,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是那种你做梦都想娶的人,也许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但你的车规定只能坐一个人,这时你会选择谁呢?问题一提出,大家情绪高昂,合作小组马上热烈地议论起来。最后我让合作小组的发布官来总结本组的观点。有的说先救老人,因为他快要死了,在道德上应该先救他。也有的说应该先让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自己的命。也有的说谁都不理,把自己的梦中情人拉走!因为一旦错过这个机会,你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听了大家的回答后,我问:难道就没有一个三全其美的办法?大家陷入了沉思。良久,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等公交车!”大家愣了一下,我带头鼓掌,接着,全班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让学生在“合作小组”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此,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成立高效的“合作小组”
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大张旗鼓地宣布要成立合作小组的消息,利用学生刚到一个新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动起来:先自愿组队,然后根据性格差异、成绩高低、能力大小,将已搭配好的小组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最后形成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
合作小组成立后,首先进行成员的角色分配。每个小组有4个成员,分别担任4个角色:发布官,发动机,纪律员,书记员。发布官的职责是负责对外宣传本组的观点或意见;发动机的职责是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和检查督促任务的完成情况;纪律员的职责是维持本组纪律;书记员的职责是负责记录本组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果,并记录本组成员的表现成绩。
每个学生都必须充分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忠于自己的职责,明白自己在合作小组中的重要地位。合作小组的评价标准不是针对具体某个人,而是每个小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取得成功。最后,合作小组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自己的团队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二、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并掌握良好的人际处理技能。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东西就会更多,也更加愉快,由此,包括认知、情感等在内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我在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先布置一个任务:合作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角色分为老头儿、老太婆、金鱼和旁白。4人自由分好角色,然后进行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朗读得最好。这时,大家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个个精神百倍,跃跃欲试。比赛完毕,大家共同评出前3名,并给小组所在的每个成员加分。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没有一个学生睡觉或开小差,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另外,我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精心设计了另一个任务:假如你也网到了这样一条神奇的金鱼,请问你最想要的是什么?结果,大家马上热烈讨论起来,情绪高涨,课堂氛围异常活跃且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合作小组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呢?以前,我们把教学仅仅理解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而“合作学习”则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学生的学习生成过程是在复杂的复合型互动中完成的。
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无非是先介绍课文背景、作者简介,然后指出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后逐段逐段地分析课文。这样讲,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来教,自然得不到好的效果。现在我教这篇文章时,大胆地把“文本”还给学生,让合作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然后自我提问、集体讨论、总结观点,最后把各组的观点反馈到我这里,我则挑选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解,且不统一答案。比如有一个小组提的问题是,“‘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里的‘另一世界’究竟指什么世界”。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提问者注意到这个重点词语在文中有重要意义,而要解答它,则必须好好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另一小组提出:“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作者心里不宁静呢?”这个问题关系到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意义是非常深刻的。这些问题都是文章的重点,与其让老师说出来,不用大家动脑,不如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提出来的效果更好。虽然学生可能回答不出这些深刻的问题,但是能够提出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许多伟大的创新最初不就是从提问题开始的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包含的深义,我准备了一份资料——钱理群教授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交由合作小组组织认真研究讨论,如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还可以延伸到生活当中去。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假如你开着一辆车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好可怜的;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是你的恩人,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是那种你做梦都想娶的人,也许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但你的车规定只能坐一个人,这时你会选择谁呢?问题一提出,大家情绪高昂,合作小组马上热烈地议论起来。最后我让合作小组的发布官来总结本组的观点。有的说先救老人,因为他快要死了,在道德上应该先救他。也有的说应该先让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自己的命。也有的说谁都不理,把自己的梦中情人拉走!因为一旦错过这个机会,你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听了大家的回答后,我问:难道就没有一个三全其美的办法?大家陷入了沉思。良久,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等公交车!”大家愣了一下,我带头鼓掌,接着,全班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让学生在“合作小组”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此,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