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你们会不会经常遇到这样尴尬的事?
《难忘的一件事》,想写一次听音乐会的经历,可是不知道怎样描写音乐的动听,于是乎——放弃!
《我最敬佩的人》,想写唱歌超级棒的奶奶,可同样因为不会描绘歌声的美妙,于是乎——又放弃!
好不容易想出来的素材就这样丢到一边,真是可惜。其实,音乐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描绘。只要学会以下三招,你对音乐的描写就会轻轻松松达到“声临其境”“声入人心”的境界。
一、对音乐的魅力来个“带夸张的想象”
大家还记得诗人李贺写的《李凭箜篌引》吗?“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箜篌演奏的仙子实在太优美了,优美到什么程度呢?竟然连遥远月亮上的吴刚,都听得倚在桂树上舍不得睡觉,玉兔也陶醉其中。瞧,这个超夸张的想象,是不是让你对李凭的箜篌技艺肃然起敬?
在英国作家昆汀·布雷克《派克的小提琴》这篇文章里,也有对动听音乐的超夸张想象。
他坐在池塘边,拉了一首轻快的曲子,拉着拉着,池塘里的鱼竟然一条条地跳出水面,变成了五颜六色的飞鱼,还和着音乐唱起歌来。
一群鸽子飞了过来,一听到音乐,身上就长出了彩色的长羽毛,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鸟。
音乐流经牧场时,母牛也随着音乐轻盈地在草地上跳起舞来,身上的黑点都变成了彩色的星星。
不用多说,看了以上的对派克小提琴曲的描述,相信此时的你差点跪在地上,忍不住对派克大加膜拜。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在描绘音乐的时候,我们何不对音乐的魅力也来个带夸张的想象?
这是我听过的最棒的音乐会,每一首曲子都是那么的美妙悠扬,如果乐声传到了广袤的田野,相信狮子不再追逐野鹿,河川也停住不流,风也屏息倾听……
如果乐声飞到大海,相信每一朵浪花也会跟着音乐的节拍一上一下开心地跃动,每一只小螃蟹更是忍不住高高挥舞着小钳子,一刻也不停……
如果乐声飘到上面这个空白,相信你十分轻松地就填上了。
二、对内心感受来个“画面播放”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当它的旋律在耳边旋转、回荡、起伏吋,它的神奇魔力会计你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来。
我们何不把音乐化无形为有形——把听觉感受转化成视觉画面?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先做个小练习。
音乐旋律富有变化、柔和平缓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画面?
暖风轻轻扫过田野:
白色的芦花在空中轻轻地飞;
平静的河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
激昂高亢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画面?
一群枣红色的马在草原上四处奔腾;
暴雨的鼓槌在屋顶上、门窗上敲响;
大河掀起了巨浪:
忧伤低沉的时候,你又会想到什么画面?
枯叶随着寒风一片片飘落;
一棵大树孤独地站在夕阳里:
一条没有行人的空旷街道;
我们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画面感十足的排比。
他演奏的音乐是那么动听,时而柔和平缓,如平静的河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时而激昂高亢,如大河掀起了巨浪;时而忧伤低沉,如枯叶随着寒风一片片飘落……
继续延伸的话,音乐还可以是吋而欢乐明快,如_____;时而悠扬婉转,如____。
刚才是“画面排比”,你也可以把不同的画面顺畅地连在一起,来个“画面连续播放”。
他演奏的音乐是那么动听,从他伸出双手弹起第一个音符开始,我仿佛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小溪是那么平静,河面上没有一丝波浪的褶皱,只有粼粼的波光。突然,大风呼啸而至,河面掀起了巨浪,一层又一层的浪花猛地冲到河边巨石上,激起了万朵水花。渐渐地,风逐渐小了,但河边的大树树叶仍在颤抖。几片枯叶坚持不住了,它们伤心地从树梢跌落,荡悠悠,荡悠悠,落在冰冷的水中。水将它们吞没,又将它们托出水面……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画面连续播放”虽然稍难些,但是画面感更强,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两种小方法不妨都试一试。
三、对“听众神态动作变化”来个细节描写
除了对音乐的正面描写,我们也可以把镜头对准听众,从他们的神态、动作的变化中,对音乐来个侧面描写,间接写出音乐的魅力。
人们在驻足聆听的那一刻,脸上的神情也不禁起了变化。原本忧愁的眼睛开始变得柔和、宁静,嘴巴不再喋喋不休,而那些时时刻刻充满在耳朵里、属于城市的嘈杂噪声,也都在蟋蟀这美妙的音乐里平静下来了。
——选自《时代广场的蟋蟀》
眼睛变得柔和、宁静,嘴巴不再喋喋不休,两个小细节足以说明音乐的美妙。除了这些,你还能想到哪些神态动作的变化呢?
有的人可能会闭上眼,手指在腿上轻轻地打着拍子。
有的人可能眼圈變红,喉咙开始哽咽起来,原来曲子触动了她的心事。
有的人可能像雕塑一样,静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唯恐因为一个细微动作错过了动听的音符。
还有的人本来在悠闲地喝茶,可是听着听着,眼神开始飘忽,仿佛被音乐带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一曲终了,才发现手中的茶早已经凉透。
只要我们对听众的神态动作稍加观察,这个细节描写就非常容易下笔写啦。
有以上三大招数,你还会觉得音乐难以描绘吗?
《难忘的一件事》,想写一次听音乐会的经历,可是不知道怎样描写音乐的动听,于是乎——放弃!
《我最敬佩的人》,想写唱歌超级棒的奶奶,可同样因为不会描绘歌声的美妙,于是乎——又放弃!
好不容易想出来的素材就这样丢到一边,真是可惜。其实,音乐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描绘。只要学会以下三招,你对音乐的描写就会轻轻松松达到“声临其境”“声入人心”的境界。
一、对音乐的魅力来个“带夸张的想象”
大家还记得诗人李贺写的《李凭箜篌引》吗?“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箜篌演奏的仙子实在太优美了,优美到什么程度呢?竟然连遥远月亮上的吴刚,都听得倚在桂树上舍不得睡觉,玉兔也陶醉其中。瞧,这个超夸张的想象,是不是让你对李凭的箜篌技艺肃然起敬?
在英国作家昆汀·布雷克《派克的小提琴》这篇文章里,也有对动听音乐的超夸张想象。
他坐在池塘边,拉了一首轻快的曲子,拉着拉着,池塘里的鱼竟然一条条地跳出水面,变成了五颜六色的飞鱼,还和着音乐唱起歌来。
一群鸽子飞了过来,一听到音乐,身上就长出了彩色的长羽毛,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鸟。
音乐流经牧场时,母牛也随着音乐轻盈地在草地上跳起舞来,身上的黑点都变成了彩色的星星。
不用多说,看了以上的对派克小提琴曲的描述,相信此时的你差点跪在地上,忍不住对派克大加膜拜。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在描绘音乐的时候,我们何不对音乐的魅力也来个带夸张的想象?
这是我听过的最棒的音乐会,每一首曲子都是那么的美妙悠扬,如果乐声传到了广袤的田野,相信狮子不再追逐野鹿,河川也停住不流,风也屏息倾听……
如果乐声飞到大海,相信每一朵浪花也会跟着音乐的节拍一上一下开心地跃动,每一只小螃蟹更是忍不住高高挥舞着小钳子,一刻也不停……
如果乐声飘到上面这个空白,相信你十分轻松地就填上了。
二、对内心感受来个“画面播放”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当它的旋律在耳边旋转、回荡、起伏吋,它的神奇魔力会计你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来。
我们何不把音乐化无形为有形——把听觉感受转化成视觉画面?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先做个小练习。
音乐旋律富有变化、柔和平缓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画面?
暖风轻轻扫过田野:
白色的芦花在空中轻轻地飞;
平静的河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
激昂高亢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画面?
一群枣红色的马在草原上四处奔腾;
暴雨的鼓槌在屋顶上、门窗上敲响;
大河掀起了巨浪:
忧伤低沉的时候,你又会想到什么画面?
枯叶随着寒风一片片飘落;
一棵大树孤独地站在夕阳里:
一条没有行人的空旷街道;
我们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画面感十足的排比。
他演奏的音乐是那么动听,时而柔和平缓,如平静的河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时而激昂高亢,如大河掀起了巨浪;时而忧伤低沉,如枯叶随着寒风一片片飘落……
继续延伸的话,音乐还可以是吋而欢乐明快,如_____;时而悠扬婉转,如____。
刚才是“画面排比”,你也可以把不同的画面顺畅地连在一起,来个“画面连续播放”。
他演奏的音乐是那么动听,从他伸出双手弹起第一个音符开始,我仿佛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小溪是那么平静,河面上没有一丝波浪的褶皱,只有粼粼的波光。突然,大风呼啸而至,河面掀起了巨浪,一层又一层的浪花猛地冲到河边巨石上,激起了万朵水花。渐渐地,风逐渐小了,但河边的大树树叶仍在颤抖。几片枯叶坚持不住了,它们伤心地从树梢跌落,荡悠悠,荡悠悠,落在冰冷的水中。水将它们吞没,又将它们托出水面……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画面连续播放”虽然稍难些,但是画面感更强,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两种小方法不妨都试一试。
三、对“听众神态动作变化”来个细节描写
除了对音乐的正面描写,我们也可以把镜头对准听众,从他们的神态、动作的变化中,对音乐来个侧面描写,间接写出音乐的魅力。
人们在驻足聆听的那一刻,脸上的神情也不禁起了变化。原本忧愁的眼睛开始变得柔和、宁静,嘴巴不再喋喋不休,而那些时时刻刻充满在耳朵里、属于城市的嘈杂噪声,也都在蟋蟀这美妙的音乐里平静下来了。
——选自《时代广场的蟋蟀》
眼睛变得柔和、宁静,嘴巴不再喋喋不休,两个小细节足以说明音乐的美妙。除了这些,你还能想到哪些神态动作的变化呢?
有的人可能会闭上眼,手指在腿上轻轻地打着拍子。
有的人可能眼圈變红,喉咙开始哽咽起来,原来曲子触动了她的心事。
有的人可能像雕塑一样,静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唯恐因为一个细微动作错过了动听的音符。
还有的人本来在悠闲地喝茶,可是听着听着,眼神开始飘忽,仿佛被音乐带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一曲终了,才发现手中的茶早已经凉透。
只要我们对听众的神态动作稍加观察,这个细节描写就非常容易下笔写啦。
有以上三大招数,你还会觉得音乐难以描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