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建构与社区互助——高村红糖在村落与寺坊间的流动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iij9ijw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换“物品”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经济文化活动。马林诺夫斯基曾以“库拉”交换为例,证明礼仪性的交换活动对于当地社会结构的重要性。阎云翔则以礼物流动的实践,勾勒出国家政治经济背景下民间社会的互惠原则与关系网络。这一事象背后隐藏着诸多的人类集体意识,具体化了人群关系复杂的建构模式。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新的交换物品也构织出新的经济文化生活空间。高村是一个典型的延续传统社会“熟人关系”的村落,因此将红糖打造成村落共有的地方特产是他们共同的责任。本文通过红糖的流动轨迹,分析高村村民尤其是回族群体在村落与寺坊间选择以自我为主体的“中心二分式”关系模式,即既需要“熟人杜会”的关系网络,这体现在红糖的生产过程中,是互惠促使村落内部相互“帮忙”;同时也要借助社区互助的寺坊联结,即在红糖的销售过程中,邻村寺坊可以提供巨大的销售市场。高村社会结构呈现出“二元不对立”的特征。可以说,村落是提供既有资源的基础,寺坊是能够在多个村落中获取更多销售资源的途径,而流动于其间的红糖及其所经历的文化过程亦是一种在两者间寻求和合共生的关系建构模式。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具体要做到灵活利用教材
会议
住房已成为当前城市居民的重要财富,住房分层也已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CGSS2013)数据,从住房阶层地位和住房获得身份两个维度出发,探究住房分层对于城市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并通过十年数据对比,探究这种影响是否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研究表明,住房分层对于城市居民公平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住房阶层地位差异而非住房获得身份差异,即城市居民在住房资源分配结果上的分化比住房资源获得机会上的差异更有助于解释其公平感知,从高住房阶层到低住房阶层,社会公
置身于快速转型的年代,个体与社会均可能面临风险与危机.这一社会事实促使现代社会治理规则转型.在法律与社会治理的研究领域,社科法学研究范式也正在经历转型.欧洲社会科学法律研究受美国法律——社会研究与英美法系的影响,逐渐将法律知识的生产与实践作为政治问题进行分析.就法律的结构和功能来看,"书本中的法"不仅是权利体系的集合系统.同时,法律系统作为政治要素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就法律实践("行动中的法")来看,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社科法学对法律与社会治理之间关联性的关注,揭示出法律最初的政治与社会治理美德——社会正
张满胜老师本期主题分词构成复合形容词栏目介绍:本栏目“你问我答”版块选取部分读者的提问进行回答,欢迎大家通过本刊微博、微信、邮箱(teens@xdf.cn)或扫描下方左侧二维码
清代贵州《百苗图》民族图志因其文献价值珍贵,引起学界长期广泛关注。传世《百苗图》各种抄本的图文形式,包括"图""说"型、"图""说""诗"型和有"图"无"说"型等三种类型。特别是《百苗图》中附有竹枝词风格的绝句诗,是清代某些《百苗图》的一大亮点。学界有关《百苗图》或竹枝词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现有《百苗图》的整理或研究中,皆忽略了其中的竹枝词;而已有的竹枝词研究成果也忽略了对《百苗图》中竹枝词的整理,更遑论其研究。《百苗图》方便后人以图证史,而竹枝词则可以诗证史、文史互证。故将《百苗图》中的"图""说""诗
“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团”的研究,学界多注重其军事组织的性格,特别是研究太平天国时期各地的团练组织。但在四川地区,团练最早起于乾嘉时期的白莲教起义。开始时虽具有军事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团”逐渐演变为当地的基层社会组织,承担了众多社会职责。通过追溯团的演变,可以分析巴县地区团的人口状况和地理环境,找出其成立的社会性必要条件,探讨团与官、团与团、团与民的不同关系,来研究其社会性的特征以及具有何种重要的社会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