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阅读氛围 提升市民素质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fall_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发育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思想交流活动。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活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阅读率走低、阅读能力下降,阅读危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2000年目标的综合评价》中,把出版的人均消费水平作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指标是:图书消费年人均7册,报纸每千人每天75 份。然而,我国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1.0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毫无疑问,我们不应再痴迷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快速增长——我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
  搭乘中部崛起政策,安徽省近几年发展迅速。合肥作为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各项事业都走在全省的前列。在这样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中部省会城市中,市民的阅读状况如何?当网络占据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并全方面改变人们的阅读和生活方式时,合肥市民的阅读状况怎样?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时代背景下,合肥市民有哪些公共阅读服务诉求?为了解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合肥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文所说的阅读概念比较宽泛,指一切通过文字等符号获取知识、信息的活动。本次调查主要涉及阅读现状、阅读偏好、阅读途径以及对公共阅读服务方面的参与状况及满意程度等。
  1.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按照合肥市区划分,在蜀山区、庐阳区、瑶海区和包河区,分别选取部分居民区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各层次、各行业。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4份。
  2. 样本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464份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8.92%,女性占51.08%;学历结构为:小学占5.39%,初中占10.78%,高中占14.87%,高职/大专占14.01%,大学本科生占45.26%,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8.84%;年龄结构为:15岁以下占4.09%,16~25岁的占27.59%,26~35岁的占40.95%,36~45岁的占14.01%,46~55岁的占7.97%,56~65岁的占3.23%,66岁以上的占1.51%;职业结构为:学生占15%,公务员占5%,事业单位人员占18%,企业员工35%,个体及私营企业主5%,离退休人员5%,农民2%,外来务工人员4%,其他9%,还有5人未选择此项。
  参照合肥市民结构状况,学生、企业员工、事业单位人员占据相当份额,各群体的收入情况与实际情况大致相符。调查显示,没有收入者占15%(学生及部分待业人员)、500元以内的占1%、500~1000元的占5%、1000~1500元的占11%、1500~2000元的占17%、2000~3000元的占26%、3000~5000元的占20%、5000元以上的占5%。具体如图1所示: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在合肥的调查,揭示了城市居民阅读的现状。
  1. 阅读作用认知程度高,阅读需求旺盛
  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之一。我国自古以来讲究耕读传家,将阅读视为修身持家的必要途径。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工作和生活更需要人们广泛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因此,不管通过何种媒介,人们都需要通过阅读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现代社会的人们也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市民对于阅读作用的认知程度比较高。85%的被访者认为阅读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只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阅读不重要。具体如图2所示:
  基于对阅读重要性的普遍认同,大部分合肥市民有较高的阅读需求。从被访者平均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来看,大多数人愿意花费一定时间进行阅读,其中39%的被访者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具体如图3所示:
  2. 阅读结构趋向合理,文学类读物成为最爱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品种结构不合理,以教材教辅读物为主的教育出版占有较大份额。在需求导向理论的指引下,阅读市场需求决定出版生产。本次调查发现,合肥市民的阅读类型比较多样,阅读结构趋于合理。在众多选项中,文学小说类、新闻时政类、健康家庭类和休闲娱乐类分列前4。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与此相对应,合肥市民的阅读目的也比较多样。排在首位的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33%)”和“个人兴趣(25%)”,然后依次是“工作、学习需要(23%)”“休闲娱乐(16%)”“满足家长、学校要求(2%)”或者其他(1%)。具体情况见图5:
  从这两项调查可以看出,随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内心的真实感受,阅读的功利性有所下降。这种变化为大众出版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逐渐成熟的大众出版市场和越来越明显的个性化阅读倾向必将改变今天的出版市场格局,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出版品质的提升值得期待。
  3. 阅读媒介多样化,网络成为首选
  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人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新、最全、最有深度的内容。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和传播的内容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网络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媒介,网络阅读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环境的开放性、过程的互动性以及行为的共时性而陪受欢迎。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47.53分钟,比2010年增加了4.80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3.53分钟,比2010年增加了3.21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3.11分钟,比2010年增加了1.36分钟。从新兴媒介的增长幅度来看,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的接触时长增幅相对较大,分别为31.1%和77.7%。合肥市民的阅读媒介选择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本次调查中,在回答“您通过何种媒介进行阅读?”这个问题时,43%的人选择网络,35%的人选择图书,34%的人选择报纸。具体如图6所示:
  从图6还可以看出,报纸在合肥市民阅读生活中的地位仅次于图书。在被问到市民选择最常阅读何种报纸时,可以看出市民在选择报纸进行阅读时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受合肥市民欢迎的报纸中,《合肥晚报》《新安晚报》等本地报纸名列前茅,其次还有一些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报纸,如《南方周末》等。
  网络的方便、快捷、及时、互动似乎让传统阅读媒体的重要性日渐降低,人们甚至担忧纸质图书是否像某些人预言的那样会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然而,我们从调查问卷中的另一个问题能够看出网络并非所向披靡,能够征服所有读者。
  将阅读媒介和年龄进行交叉比较分析,会发现图书、报纸、期刊、网络或其他媒介在不同年龄段的被访者阅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16~35岁之间被访者把网络作为首选,36岁以上的被访者则把报纸作为最重要的阅读媒介,而15岁以下的被访者处于在校学习阶段,主要还是通过图书进行阅读。调查显示,各年龄段的人群对各类媒介的选择比重也有差异,具体见图7:
  网络具有上文所述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如文本质量参差不齐,对读者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有一定要求,对阅读方式有诸多限制,对外部硬件设施要求较高,纷繁的网络文本容易导致使用者的网络迷航。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网络阅读适合生活资讯、娱乐休闲性的浅阅读,不适合严肃的、研究性的深阅读。但是,网络化趋势对于人们阅读方式、习惯的影响必将引发出版产业及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深刻思考。如何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促进现代阅读及出版产品流通,营造阅读氛围,服务公共文化事业,提升公民素质是一个重要议题。
  三、合肥市民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严格意义上的阅读是严肃的脑力活动,需要安静的氛围和宽裕的时间。然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人们处于追赶生活的状态,巨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让人难得轻松。压力之下,人们的阅读必定缺乏悠然的心境。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综合看来,合肥市民阅读生活中存在如下问题:
  1. 快速阅读成主流
  网络时代,也被很多人称为读屏时代。以前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似乎与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格格不入,能够高效获取大量信息的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浅阅读”的流行显得合理且必要。基典型便是通过手机或网络在线阅读。本次调查显示,71.06%的合肥市民读过电子书,他们主要通过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两种方式进行电子书的阅读,所占比例如图8所示:
  然而,这种浅层次、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也不免让人担忧。这种实用化、功利化甚至娱乐化的浅阅读显然有别于传统经典阅读,容易导致思维的钝化。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未必是危言耸听,因为阅读决定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
  2. 读书习惯未养成
  相对于上文中的快速阅读,人们对于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似乎缺少应有的热情。一般来说,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会有相当数量的藏书。据德国书商及出版商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1/3的德国人认为自己读得“很多”(很多≥18本/年),每4人中就有一人藏书200~500本,14%的德国家庭甚至有自己“小图书馆”。本次调查发现,被访者阅读书刊的主要来源为购买(占50%);但是,在回答“您家里的藏书量(除教材之外的纸质书)”这一问题时,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没有藏书”或者“50册以下”,家有200册以上的藏书者只占8%。具体如图9所示:
  3. 缺少较好的阅读氛围
  本次调查显示:时间紧(34%)、压力大(27%)和缺少阅读氛围(17%)是合肥市民阅读的主要障碍。其他影响因素依次为:书价太高(14%)、找不到感兴趣的书(13%)、文化程度低(6%)、不爱看书(6%)、不会选择书(3%)。如图10所示:
  阅读是个人化的行为,但是阅读氛围的影响也相当重要。很多发达国家向来重视儿童阅读,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营造阅读氛围,旨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终身受益。如图10所示,缺少阅读氛围是合肥市民的主要阅读障碍之一。毫无疑问,提升公共阅读服务水平,营造浓厚阅读氛围应成为当务之急。
  4. 公共阅读服务水平低
  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宝库和市民终身教育的学校,承担着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职责,提供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权利的保障。显然,作为市民的公共阅读平台,公共图书馆对于推进城市文化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合肥市近些年也加大了对公共服务机构的投入。2002年,投资8000千万元建设的合肥市新图书馆竣工,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新馆具有建筑智能化和服务功能多的特点,可容纳藏品100万件(册),有各类阅览室20个,阅览坐席600个左右,藏阅一体。新馆还与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等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成的数据库资源达2TB,向市民提供海量的知识信息资源服务。正在筹建的合肥市图书馆新馆、合肥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又将给合肥市民更多期待。然而,资金、设备的投入并不意味着市民就能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本次调查显示,合肥市公共阅读服务水平低。在回答“您是否去省(市)图书馆?”这个问题时,34%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从来不去”,29%的被访者选择“偶尔”,仅有9%的被访者表示“经常(借阅或休闲)”,具体如图11所示:   5. 市民参与阅读活动的热情不高
  近几年兴起的全民阅读活动也成为现代市民阅读的助推器,在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和文化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主办、以“阅读·分享·进步”为主题的“新安读书月”活动自2009年开始举办,活动旨在推动全民读书,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为推进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和“科学发展、和谐兴皖”精神文明创建,提供舆论支持。对这项公益性的阅读活动,本次调查发现:由于媒体和出版、教育、文化等社会各界的推动,阅读活动的信息被广泛传播,45%的被访者表示“听说过,但是没有参与”,43%的被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还有1%的被访者表示“知道,没什么意义,不办也罢”,仅有3%的被调查者参与了这项活动,6%的被访者表示“知道,希望继续举办”。
  上述数据表明:全民阅读活动已经引起合肥市民的关注,并在一定范围内积极促进了市民阅读,且点燃一部分人的阅读热情;同时,也应注意到还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新安读书月”活动,更多的人听说过、没有参与,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这项活动没有意义,具体如图12所示。
  将是否知道“新安读书月”活动与文化程度两项交叉比较,可以发现:高职/大专以下学历者中选择“不知道”的比例高于“知道”,大学本科学历者则相反;选择“知道,并参与相关活动”者集中于小学、初中和大学本科学历人群中;选择“知道,希望继续举办”者则更多集中于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具体如图13所示:
  将对“新安读书月”活动的了解情况与年龄两项交叉分析,可以看出:知道,并参与“新安读书月”活动的人群相对平均地分布于55岁以下的受访者中;25岁以下及55岁以上的受访者中“听说过”“新安读书月”活动的人少于“没听说过”,26~55岁之间的受访者中“听说过,但没参与”的多与“没听说过”的;对“新安读书月”活动持肯定和反对意见的人都相对集中于26~35年龄之间的受访者,其实两种意见都是建立在关注、了解的基础上。这部分市民有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可以说他们是值得关注的对象,而且会进一步影响下一代的阅读习惯培养。具体如图14所示:
  四、对策建议
  毫无疑问,基于公民个体的阅读不仅关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而且涉及民族发展和国家未来。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基于此,党的十七大历史性地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本次调查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1. 高品质读物引领阅读
  现在,我国年出版图书品种超过30万种,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然而,持续走低的阅读率和居高不下的库存量相对于我们巨大的商品消费市场显得格外尴尬。事实上,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交流思想的愿望,人们从来没有放弃阅读。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人们现在普遍喜欢及时性、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但同时,人们更渴望高品质的出版产品给予自己真正的、长久的精神享受,因此,贴近读者不是一味迎合读者,出版企业必须以高品质出版产品引导读者,使读者成为自身的追随者,进而提升公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完美履行文化企业的社会职责。
  2. 知名人士倡导阅读
  各方力量大力倡导,让阅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已是很多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惯常做法。近些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越来越重视阅读,中央和地方很多“一把手”都带头读书、荐书。2011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世纪读书日当天推出特别节目《2012书香中国》。著名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王刚,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白岩松,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节目现场接受了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聘书;晚会还邀请了阅读模范人物,分享《农民家书》《如果有可能我带你去远行》《协和医事》《钱学森画传》《雷锋日记》等阅读故事。全国各地异彩纷呈的读书月活动中也活跃着一些知名人士,他们与公众一起分享阅读、分享幸福,为公众的阅读生活增添一抹亮光。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倡导阅读的队伍时,人们的阅读热情会慢慢被点燃,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会有更多的人一起阅读、分享、进步。
  3. 多彩空间促进阅读
  有人说,一座没有像样书店的城市是粗陋的城市——高楼林立,掩饰不了城市的贫血。正如先锋书店老板钱小华所说:“现代书店不光是读书人的生活空间,而且要成为公共空间的交流、开放、包容的公共平台。各种人物在此汇聚交流,各种思想在此碰撞交融,各类活动在此举办穿梭。只有这样,书店才能不断地从外界注入新鲜汲取养分,也只有如此,生活在这里的人才能心灵自在、拥抱生命!”台湾的诚品书店、北京的万圣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上海的季风书店等都作为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标存在,成为各自城市的精神丰碑,具有无可比拟的精神感召力,吸引着更多的人享受更高层次的精神盛宴。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城市都有这样的荣光,也不是所有市民都可以享受这样的文化大餐。好在还有网络,正如上文所说,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甚至阅读内容,同时也启发人们思考——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在虚拟世界里开辟另一个多彩阅读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实体店的魅力,满足一部分爱书人的阅读需求。
  4. 以公共阅读活动推动市民阅读
  如今,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世人面前:图书品种剧增的同时,大众阅读兴趣锐减。调查中很多人表示,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是主要的阅读障碍之一。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阅读氛围。近几年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全面开展,在唤起阅读热情、培养阅读习惯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这项活动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及公民的多方努力,共同参与,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是责无旁贷。公共图书馆应在丰富品种结构的同时,举办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倡导全民阅读。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如:大连图书馆的“白云吟唱团”通过古典诗词吟咏演唱方式,让市民体会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律,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深圳读书月”活动的开展,集大众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于一体,给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增光了添彩;“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作为浙江读书文化品牌,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智慧”为主题,让青少年共同分享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和成长.
  5. 以新型服务方式满足市民阅读需求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了“图书馆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积极开展延伸服务,走进市民,可谓“节省读者时间”的有益尝试。
  2010年8月2日,安徽省首座实行自动化管理的社区分馆——合肥市图书馆芙蓉社区分馆正式挂牌开馆。开馆一年来,实现了年借阅量14000次,办卡人数达600余人,芙蓉社区分馆还积极主动联合辖区中小学校开展读书和亲子阅读系列活动,带动更多的家庭和居民走进社区图书馆,享受图书带来的快乐。2011年6月28日开始,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免费开放,同时继续保证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暑假期间,该馆还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少图小影院”每周放映两场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邀请名作家举办读书讲座,举办幼儿讲故事比赛。这些活动一定会让孩子们度过一个精彩的“书香暑假”。
  (基金项目:“基于合肥市民阅读现状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243)
  (作者单位:翟星,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张志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
其他文献
互联网按时间“倒叙”放置内容的方式,难以让优质和有历史价值的信息被珍视和保存。英国学者认为,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他们称之为“21世纪的数字黑洞”。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期刊
近期,360公司与起点中文、纵横中文、红袖添香、搜象文学等国内主流电子书网站达成合作,用户通过360手机助手在不使用手机流量的情况下,一键将网站电子书下载安装到用户手机上。本次合作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实现了电子书内容的PC端和手机端的连通。
期刊
据悉,新组建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在内部整合、制定三定方案,有望近期出台。业内人士指出,三定方案出台后,总局的职能交叉会进一步减少,职能定位更加清晰,文化传媒行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有望迎来发展新契机。
期刊
“自扫”即扫描书籍做成电子书,有一些人在未经作者许可的情况下以这种手段有偿出售电子书,已成为日本的一大问题。近期,由日本国内的作家组成的日本文艺家协会及日本漫画家协会等组织在东京都内联合举行记者发布会,决定向这些代售者征收著作权使用费。
期刊
“六一”儿童节这天,百种带有绿色印刷标志的少儿读物将在北京上市。2013年北京提出今秋教材全部“变绿”的要求,出版单位须将教科书的印制委托给取得绿色认证的印刷企业,承印企业要采用绿色环保的印刷设备和原辅材料印制教科书。
期刊
“上海书展不要做简单的‘总装车间’,而是要做正面引领人文价值传播的‘风向标’。”十年磨一剑的上海书展,用其独特的魅力向市民传递着阅读的正能量。  “这个夏天,上海这座城市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有文化感召力的城市。”莫言的这句评价,让40℃高温的上海,因为阅读而变得炙热。2013年上海书展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冲击着中国传统书展,同时还为书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不仅是一场书展的革命,更是阅读的盛宴。  十
期刊
每年9月,不仅是新的学年开始,更是学术书籍大战之际。在英国,布克奖和其他图书大奖、圣诞节日图书销售等销售热点都是今年最后的激战时刻。  回顾2013年上半年的英国图书市场,绕不开的话题仍然是数字化。但2013年出版数字化不是指有多少技术型公司加入市场竞争带来了市场的改变,而是更普遍地存在于已有的“传统”图书出版业的各个层面,从出版商、读者、作者、代理商到销售渠道、销售终端、图书形式等方方面面。这样
期刊
幼儿英语图书的出版中,编辑的策划能力尤为重要,只有编辑熟悉英语的学习过程,才有可能为幼儿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才会打造出一本幼儿喜爱的英语图书。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提升,在幼儿教育中英语也逐渐成为重点,幼儿英语图书的出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幼儿英语图书出版的思路,提升英语图书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幼儿英语图书在当代教育制度下,应该有知识面广、可读性强、趣味性高等特点。  提升幼儿英
期刊
[摘要]目前数字出版产业从立法环节到作者及出版商的数字传播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现象,产业链各方的利益博弈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数字版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数字时代应寻求版权保护和文化传播两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这种利益的平衡应是促进全社会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繁荣,这才是版权保护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版权;利益;数字图书馆;版权人  [作者简介]王文萧,刘立玲,朱方,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  [
期刊
未来的发展,只有加强与世界一流出版社的合作,才会有可能跟上世界出版的步伐,打造出更多精品的中国图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并实现了巨大的顺差。与此同时,版权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在版权输出中,汉语类语言教材、传统文化出版物等占据较大比例,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等反映当代中国的图书版权输出持续增长。然而,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文化类图书版权输出却屈指可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