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控技术探究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近4年四川省大竹县的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进行系统性总结,并结合气候、栽培措施、菌源等多因素对菌核病的发生进行分析,对以往防治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65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27
  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整个油菜生育期内都能侵染引起发病,特别是在油菜盛花期最易侵染,引起病害流行。一般病株减产10%~70%,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分析菌核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制订有效防控措施,对确保油菜高产稳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3-2016年,大竹县冬油菜平均种植面约1.4万 hm2,总产量约18480 t,各乡镇均有种植。通常年份,病株率在5%左右,通过防治,挽回损失约65 t。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子囊盘萌发的观察
  为了掌握菌核病在大竹县的发生规律,2013-2016年,在离植保站较近的竹北乡北塔村,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翻耕好的油菜田1块,在头年的冬季11月下旬埋入提前收集好的菌核100粒,并在菌核上覆盖2 cm厚的细土,做好标记,便于实时观察。
  1.2 田间子囊盘消长动态的观察
  选择全县不同类型油菜田3块,每块面积约为1000 m2,田间采取五点取样法,每点固定面积为0.25 m2。每隔5 d观察1次,计算单位面积的子囊盘密度。以观测时间为横坐标,子囊盘密度为纵坐标,绘制田间子囊盘消长曲线图。
  1.3 田间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调查
  每年2月初,随机在各乡镇油菜田间进行菌核病发生情况的调查,每周调查1次。同时,在离植保站较近的竹北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油菜田3块,随机编号后作为系统观测田。每块田采用对角线5点取樣法,每个点定取40株,共200株,每隔5 d调查1次,详细记录叶,茎(分枝、荚果)的发病株数,并计算病株率。到油菜收割时,结束调查,收集菌核,为第2年的观测做准备。在调查病害轻重的同时,对栽培管理的情况进行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子囊盘的消长动态
  2.1.1 播埋菌核萌发情况
  经过2012-2015年连续4年冬季播埋菌核,第2年初春观测记录萌发情况,并结合田间油菜菌核子囊盘的消长情况的调查,冬季播埋菌核春季萌发情况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6年在2月10日前已经始见子囊盘,2013与2015年,直到2月10日仍不见子囊盘。说明不同年份菌核的萌发起始时间不一致,相差天数约为5 d。从每年的3月5-15日,是自主播埋菌核萌发子囊盘的盛期,3月20日以后逐渐减少直到最后不再萌发。
  2.1.2 田间子囊盘的消长情况
  田间子囊盘的消长情况,总体趋势与自主播埋在观测点的菌核萌发情况一致,也是3月5-15日为菌核萌发的盛期。其中2014年,田间子囊盘的密度最大,最大值达10.4个/m2。从总的趋势来看,子囊盘的数量随年份的增加,萌发率和密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最近几年初春的温度和湿度相关,同时也与油菜的连年种植,导致田间菌核数量不断积累有关系。据气象资料显示,2013-2016年,大竹县2月份平均气温均在6 ℃以上,降水量2013年2月平均24 mm,2014年13.4 mm,2015年为20.4 mm,2016年19.6 mm。气温在5℃以上,菌核就能够萌发出子囊盘,降雨过多,土壤湿度太大,菌核容易发霉腐烂,不能萌发。雨量小,土壤干燥又不利于菌核萌发。
  2.2 大田病害消长规律
  2.2.1 叶发病消长情况
  通过近4年定点观测和大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叶发病消长结果,叶片在2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始见期不一致,2016年2月下旬末才开始发病,发病高峰期出现在3月中下旬,发病最重的年份是2015年。据气象资料显示,进入2015年3月中旬后雨水逐渐增多,日照时间长达198.4 h,明显对病原菌的侵染传播有利,因此叶部发病较重。
  2.2.2 茎秆发病消长情况
  通过定点定时观测与大田系统调查相结合,得到近4年油菜茎秆发病的消长情况。结果显示,油菜茎秆从3月下旬开始发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加重,在4月中旬进入发病高峰期。
  大竹县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一般遵循:往年积留菌核萌发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侵染花朵→感染叶片→侵染茎秆。相应的病理程序为:初侵染→花发病高峰→叶发病高峰→茎发病高峰。说明油菜菌核病发生的时间和菌核萌发与子囊盘时间直接相关,而病害的轻重与子囊盘萌发高峰与开花期重合时间相关。
  2.3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2013年以前,由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程度并不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经济阈值以内,除个别发生较重的田块需要单独进行防治以外,基本不用大规模地进行防治。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变、菌核数量的累积、施肥水平的提升、栽培措施不当等因素,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迫切需要探讨适合本地区防治策略。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主,结合农业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2.3.1 农业防治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据多年大田病害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主要种植的油菜有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其中甘蓝型的油菜病害发生较轻,适合大面积种植。二是减少初侵染来源。三是油菜种子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用10%盐水选种,淘汰除浮起来的带病种子及小菌核,选好种晾干后播种,可有效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5]。四是在开花前,将油菜植株下部衰老和发病的叶片摘除,在发病过程中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源,防止病害流行。五是实行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六是定期观测,发现有植株发病,可以采取直接拔除已发病的植株,并带出田间进行销毁或深埋。七是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各生长发育阶段的氮肥施用比例,避免开花结荚期油菜贪青倒伏,或脱肥早衰,适当配合施用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八是因地制宜,合理控制种植密度。
  2.3.2 化学防治
  适时使用化学杀菌剂是目前油菜菌核病防治最有效的方法。据大量油菜菌核病化学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主茎开花株率95%~100%用药的防效最高,也就是说,在盛花期防治效果最显著。在油菜盛花期前喷药1~2次,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效果达90%以上。
  3 结论
  通过近4年的系统观测与调查,发现油菜菌核病在逐年加重,越来越需要防治。从研究结果看,子囊盘的始见期不一致,会导致病害发生的起始时间也不一致,这与大多数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相差不大。不过本地区菌核病的发生时间早,一般在2月中旬就已经见病叶,因为本地区2月平均温度一般都在5℃以上,达到菌核萌发的温度要求,因此菌核萌发较早。根据多年的调查,大竹县大部分农户种植的油菜为甘蓝早熟型的,应该避免早播,这样可以缩短油菜花期与子囊盘萌发期重合的时间,更应该着重避免油菜盛花期和子囊盘萌发盛期重合。因此,加强定期调查和观测,督促广大种植户适时防治将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责任编辑:刘昀)
其他文献
在浙江海宁20年的调查显示与饮用井水者相比,饮用自来水、河水及塘水的人大肠癌相对危险度为1.88(即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高1.88倍)、7.94、7.70。井水、自来水、河水、塘水中微囊藻
为加快果树品种结构调整,提高生产经济效益。11月5日,龙游县农业局组织召开红肉蜜柚生产现场培训会,参加的有各乡、镇(街道)农办主任或特产员、红肉蜜柚种植大户共60多人。
10例慢性瘀胆型肝炎采用高压氧治疗2个月。肝穿显示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与肝细胞瘀胆减轻(9例)。肝细胞线粒体肿胀与枯氏细胞增生减轻(8例),毛细胆管瘀胆减轻(7例),证明能有效治
11月有“立冬”“小雪”2个节气。时至“立冬”,重庆市各地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适宜油菜田间管理以及生长期较短、春性较强的小麦播种;时至“小雪”,高山地区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本月日平均气温11.9~13.6℃,雨量19~53 mm。重庆市农事重点是抓好秋冬粮油作物的适时播栽和在土作物的田间管理,加强畜禽水产的饲养,防治各类疾病。  1小麦  (1)陆续播种至“小雪”前结束。山区先
本刊讯 经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300 kg运城市樱桃近日成功销往台湾市场。据了解,这是山西省新鲜农产品首次进入台湾市场。6月18日,这批樱桃落地台北桃园机场,顺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