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说:“董文权生活朴素,平时也没什么业余爱好,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还非常热爱学习,对自己的医术从不满足。”
同事说:“董院长非常敬业,医院里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既要管理医院,又要坐诊看病,十几年如一日。”
患者说:“董大夫比我们农民还辛苦,我们种地还有农忙农闲,而他却从来没有闲过,每天除了坐诊看病,还要走街串巷,村民有病随叫随到,邻村人也没有不认识董大夫的。”
董文权就是这样一个人。从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他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为他赢得了大同市“医德标兵”、灵丘县“第五届道德模范”、灵丘县“青年乡村好医生”等诸多荣誉。
9月15日下午,《科学导报》记者来到大同市灵丘武灵镇卫生院,看到院长董文权正在为患者把脉,详细询问着患者的情况。此时,他已经连续接诊7个多小时了,午饭还没有来得及吃。
“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有过来排队领号的,董医生为了保证给患者看病的效率,每天就发放20个号,来晚了就没号了。董医生忙得很呢。”前来看病的一位患者对记者说。
从医十余年,董文权一直默默坚守在一线,因为他心里始终有份责任,就是让来医院的患者都能及时看上病,不能白跑一趟。为了这份责任,他每周一至周六坚持全天坐诊,尽管如此,每天来找他看病的患者仍然络绎不绝,还有一些是大同市区和河北涞源的患者,专门找董文权号脉抓药,“连轴转”几乎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董文权从来没有过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他的手机号周边群众都知道,半夜都会有人打电话问诊,董文权总会对着电话那头不停地抱歉声心平气和地说:“没关系,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你们给我打电话是对我的信任。”多少年来,他从来没有推诿搪塞过一位患者,也从来没有让患者失望过。
“我就是在这山里长大的,所以我要用我所学到的知识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人。”董文权说。
董文权作为山西中医学院的科班生,毕业时有条件选择去大城市工作,但他还是毅然回到了家乡,因为他了解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他说,“我在这个小山村长大,从小看到山里的村民看病就医难,我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扎根在农村,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给乡亲们。”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只要一个电话,董文权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因为有些患者地处山区,就医不便,有的甚至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才能赶到卫生院,所以他就时刻准备着,全天24小时待命,哪里需要服务,就赶到哪里,到村民家里出诊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记得有一次去六沙台出诊,开车还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我们就是这方百姓的守护神,是医者本分,村民有需要,再苦再难,我们都要及时赶到。”回忆起当时情况,董文权欣慰地说。
作为院长,董文权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经常亲自入户,逐户逐人随访,逐一填写纸质表格来制作并存储所有居民的健康档案,还要定期对数据和档案进行人工整理、统计与汇总。在常年的建档工作中,董文权发现,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数据也很难被后续利用。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董文权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传统管理模式转化为信息化模式。然而,迈出这第一步,对于一个乡镇医院需要很大的勇气。
没有现成的经验,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董文权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2016年,经人推荐,董文权找到了北京康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商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化转型。经过半年艰苦细致的调研、分析、摸索、开发、修改、测试,“康龙公共卫生移动系统”在2016年年底完成了版本1.0的开发与应用。
如今,“康龙公卫”系统在武灵镇卫生院实地运行已4年多,实践证明,基层公卫的工作效率提升7倍以上,常住居民接近全覆盖。现在村医只要拿着手机去村里,就能将村民的基础信息情况统计到手机APP中。而且,前往医院治疗的患者,都会将治疗情况上传到手机客户端,复诊时医患都能看到。“康龙公卫”独创的“电子表格打印”功能,让全院每年的工作成果只需用一张几百G的移動硬盘就可以全部保存下来,从此不再需要耗费上百平方米的房间去保存数万份几乎再也没有人去看的牛皮纸袋。
董文权就是这样一个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医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使,而他几次脱口而出的“医者本分”,在记者看来是那么温暖、那么动人……
同事说:“董院长非常敬业,医院里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既要管理医院,又要坐诊看病,十几年如一日。”
患者说:“董大夫比我们农民还辛苦,我们种地还有农忙农闲,而他却从来没有闲过,每天除了坐诊看病,还要走街串巷,村民有病随叫随到,邻村人也没有不认识董大夫的。”
董文权就是这样一个人。从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他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为他赢得了大同市“医德标兵”、灵丘县“第五届道德模范”、灵丘县“青年乡村好医生”等诸多荣誉。
1、忘我工作
9月15日下午,《科学导报》记者来到大同市灵丘武灵镇卫生院,看到院长董文权正在为患者把脉,详细询问着患者的情况。此时,他已经连续接诊7个多小时了,午饭还没有来得及吃。
“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有过来排队领号的,董医生为了保证给患者看病的效率,每天就发放20个号,来晚了就没号了。董医生忙得很呢。”前来看病的一位患者对记者说。
从医十余年,董文权一直默默坚守在一线,因为他心里始终有份责任,就是让来医院的患者都能及时看上病,不能白跑一趟。为了这份责任,他每周一至周六坚持全天坐诊,尽管如此,每天来找他看病的患者仍然络绎不绝,还有一些是大同市区和河北涞源的患者,专门找董文权号脉抓药,“连轴转”几乎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董文权从来没有过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他的手机号周边群众都知道,半夜都会有人打电话问诊,董文权总会对着电话那头不停地抱歉声心平气和地说:“没关系,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你们给我打电话是对我的信任。”多少年来,他从来没有推诿搪塞过一位患者,也从来没有让患者失望过。
2、德艺双馨
“我就是在这山里长大的,所以我要用我所学到的知识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人。”董文权说。
董文权作为山西中医学院的科班生,毕业时有条件选择去大城市工作,但他还是毅然回到了家乡,因为他了解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他说,“我在这个小山村长大,从小看到山里的村民看病就医难,我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扎根在农村,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给乡亲们。”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只要一个电话,董文权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因为有些患者地处山区,就医不便,有的甚至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才能赶到卫生院,所以他就时刻准备着,全天24小时待命,哪里需要服务,就赶到哪里,到村民家里出诊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记得有一次去六沙台出诊,开车还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我们就是这方百姓的守护神,是医者本分,村民有需要,再苦再难,我们都要及时赶到。”回忆起当时情况,董文权欣慰地说。
3、提质增效
作为院长,董文权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经常亲自入户,逐户逐人随访,逐一填写纸质表格来制作并存储所有居民的健康档案,还要定期对数据和档案进行人工整理、统计与汇总。在常年的建档工作中,董文权发现,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数据也很难被后续利用。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董文权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传统管理模式转化为信息化模式。然而,迈出这第一步,对于一个乡镇医院需要很大的勇气。
没有现成的经验,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董文权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2016年,经人推荐,董文权找到了北京康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商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化转型。经过半年艰苦细致的调研、分析、摸索、开发、修改、测试,“康龙公共卫生移动系统”在2016年年底完成了版本1.0的开发与应用。
如今,“康龙公卫”系统在武灵镇卫生院实地运行已4年多,实践证明,基层公卫的工作效率提升7倍以上,常住居民接近全覆盖。现在村医只要拿着手机去村里,就能将村民的基础信息情况统计到手机APP中。而且,前往医院治疗的患者,都会将治疗情况上传到手机客户端,复诊时医患都能看到。“康龙公卫”独创的“电子表格打印”功能,让全院每年的工作成果只需用一张几百G的移動硬盘就可以全部保存下来,从此不再需要耗费上百平方米的房间去保存数万份几乎再也没有人去看的牛皮纸袋。
董文权就是这样一个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医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使,而他几次脱口而出的“医者本分”,在记者看来是那么温暖、那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