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限食对树麻雀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生理适应

来源 :野生动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1986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冬季食物相对缺乏的条件下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的能量预算对策,将野外捕获的树麻雀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半饥饿驯化组、1/4饥饿驯化组,驯化4周,对其体重和器官重、基础代谢率等生理指标,以及肠绒毛肠道组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体重、基础代谢率、消化能、消化率、体脂质量分数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各器官的鲜重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树麻雀肝脏中的淀粉酶活性较对照组极显著增高(P<0.01),胰腺、大肠、小肠、十二指肠、直肠、肌胃和腺胃中的淀粉酶活性较对照组降低;试验组的肝糖原和肌糖原质量分数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大肠、小肠和直肠长度较对照组极显著增高(P0.05).研究表明,冬季在限食条件下,树麻雀通过降低基础代谢率,增加消化道长度,加快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及增加消化能来补偿能量消耗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以适应饥饿寒冷的环境.
其他文献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为中国特有虎亚种,近40年在野外未见踪迹,亟待实施野外放归和野生种群重建生态工程.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漩涡模型,对拟重建的华南虎野生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对影响未来种群动态的主要因子,包括初始种群、最小存活种群和环境容纳量参数等,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无个体补充的情形下,壶瓶山—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虎野外放归备选地环境容纳量为22只,未来100年内,野生华南虎种群存活概率为0.85,内禀增长率为0.1871,周限增长率为1
以笼养环尾狐猴(Lemur catta)和松鼠猴(Saimiri sciureus)为研究对象,在国际上首次关注原猴亚目(Strepsirrhini)和新大陆猴(Platyrrhini)物种触达不同特征目标物(有生命目标物和无生命目标物)的手偏好表达特点.研究发现:(1)面对有生命和无生命目标物,环尾狐猴和松鼠猴均表现出个体水平上的手偏好,但无群组水平上的手偏好;(2)目标物特征和手偏好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面对有生命目标物,环尾狐猴左手的使用频率高于右手,而松鼠猴则相反;面对无生命目标物,2物种左手的使用
为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活动的影响,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北树鼩进行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重叠指数及相对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日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属于晨昏活动类型(日活动高峰期:07:00—08:00、16:00—17:00).不同月份间北树鼩的活动强度指数(t=13.072,df=11,P<0.001)和旱雨季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
为了明晰食物丰容对猕猴(Macaca mulatta)行为的影响,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86只猕猴进行食物丰容前、后日行为时间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丰容前猕猴在白天通常以休息(日均43.80%)、摄食(日均34.60%)和攀爬移动行为(日均16.40%)为主;(2)丰容后,摄食行为09:00和15:00极显著低于丰容前(P<0.01),10:00显著低于丰容前(P<0.05),09:00—10:00由58.14%降到46.51%,降低了11.63%;15:00—16:00由51.16%降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动物行为节律研究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因此,于2017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5台红外相机对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晨昏性,活动模式呈经典的双峰型,上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9: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09:00,下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16:00—20: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1
[目的]研究煤矸石对褶纹冠蚌斧足和外套膜重金属含量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煤矸石/水比率的养殖池培养褶纹冠蚌,1年后,采用ICP-MS和组织学石蜡切片技术,测定不同处理褶纹冠蚌体内斧足和外套膜组织重金属含量并观察各组织切片变化情况.[结果]①煤矸石中的微量元素未对养殖池内的沉积物造成明显污染,沉积物中Cu、Zn、As、Pb和Cd含量分别为21.12 ~22.35、90.70 ~109.27、28.54 ~36.24、21.30 ~23.53和0.11 ~0.13 mg/kg;②外套膜对微量元素的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1.49)只,最大群20只,最小群1只.集群类型共6种,分别为单个雄性、单个雌性、母仔群、雄性混合群、雌性混合群和雌雄混合群,其中,单个雄性出现996次(35.94%);单个雌性出现675次(24.36%);母仔群322群(11.62%),790只
[目的]研究人工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对4种污水重金属元素的净化能力.[方法]用实验室已有的10株菌株,测定不同时间污水重金属浓度及菌株吸附率,并拟合细菌与真菌平均吸附率模型,分析不同根际微生物对重金属吸附净化能力的影响.[结果]①10株高效菌株对不同浓度污水pb2+的吸附率高(H)、中(M)、低(L)范围分别为27.30% ~ 52.27%、32.17% ~56.07%、32.17% ~ 56.07%,F26(Aspergillus iizukae)、B19(Bacillus megaterium)分别是高
2020年11月—2021年3月,通过非损伤性采样收集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冬眠前后的粪便样品,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微量法测定2个时期样品的36项生理生化指标,从而研究黑熊在冬眠前后生理生化水平的差异,分析黑熊在冬季的生理适应情况.结果表明:黑熊在冬眠前后瘦素等12项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甘油三酯等4项指标发生极显著变化.冬眠期间能量利用主要从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脂质、体内新陈代谢和体温降低,苏醒后身体需要迅速恢复正常活动等方面皆与冬眠前后生理生化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为了解动物园笼养条件下熊猴(Macaca assamensis)种群社会等级结构及其对笼舍空间的利用情况,于2017年4月—2018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都匀市西山动物园5只熊猴(青年♂1、青年♂2、青年♀1、成年♂1以及成年♀1)行为.结果显示:(1)攻击—屈服行为矩阵表明,青年♂1发出攻击行为最多(295次),青年♂2发出屈服行为最多(74次),该熊猴群体等级顺位从高到低依次是成年♂1、成年♀1、青年♀1、青年♂1和青年♂2.(2)熊猴对笼舍5个区域利用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丰容区(C区)、笼底区(D区